王福春簡介|王文瀾簡介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王福春,男,1962年11月出生,江蘇省揚州市人,198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92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院工會主席兼院研究生工作組組長、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1996-1997年曾赴美國伊利諾依大學東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進修一年。2000年9月,被評為北京市教育工會先進工會工作者。

  曾獲得世界銀行麥克納馬納研究基金(1998),題為《內蒙古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動力研究》,中國國家青年社會科學研究基金(2000),題為《21世紀初的地緣政治和中國外交》,兼任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兩次入選北京市百人工程項目;

  

  近年來,先后出版或參與寫作了《政治學原理》(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赫魯曉夫》(學苑出版社1996年)、《地緣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核陰云下的南亞》(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和《大歐洲:光榮與夢想》(東方出版社1999年)等教材和著作,并在《政治學研究》、《當代亞太》、《科學時報》和《國際政治研究》等報刊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1998年和2000年,共有兩篇論文獲北京大學學習鄧小平理論征文二等獎(學術類)。曾主持世界銀行和美國弗里曼研究基金項目,目前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1世紀初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

  

  地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100871

  聯(lián)系電話(Phone):62751634

  Email: wangjs1@263.net

  

  學歷(Educational background):博士研究生畢業(yè)

  

  工作經歷(Employment):
1986年留校任教至今

  

  出國經歷(Visiting abroad):1994.10.3—10.10,訪問日本成溪大學;
1996.9.8—1997.7.15,訪問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qū);
1998年11月赴華盛頓特區(qū)世界銀行總部出席世行麥克納馬拉研究基金會議。

  

  學科專長(Areas of specialization):政治理論、外交學

  

  研究方向(Research Fields) :外交學和外事管理

  

  開設課程(Course):國際共運史、國際共運史專題、蘇聯(lián)政治體制沿革、東歐政治(1990年以前開設);
目前開設外交學、外事管理學、外事公文寫作、當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國外交和安全戰(zhàn)略等。

  

  研究課題(Research Project):

  1.21世紀初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 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項目(2000-2002);

  2.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國際關系學的發(fā)展 北京大學研究課題;

  3.口述中國外交史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課題(2000-2005);

  4. 內蒙古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動力研究-調停、共識建構與地區(qū)發(fā)展(1998-1999),已完成。

  

  獲得資助情況(Foundation):Freeman Fellow by the Freeman Foundation(1996.8-1997.6); Robert S. McNamara Fellow by the World Bank; 國家青年社會科學基金(2000-2002)。

  

  獲獎成果(Awards):參與國家七五項目成果《政治民主與地方人大》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1991年12月二等獎;
在1988年5月北京市青年國際共運史工作者論文講演比賽中,獲得三等獎;
1998年5月獲北京大學學習鄧小平理論第一次征文二等獎(學術類),題為“鄧小平的大戰(zhàn)略思想研究”;
2000年5月獲北京大學學習鄧小平理論第三次征文二等獎, 題為“鄧小平的人權思想初探”。

  

  榮譽獎(Honor):1990年獲得光華獎;
近年曾多次獲院優(yōu)秀黨員、工會工作積極分子、教學優(yōu)秀獎,1996年入選北京市百人工程項目;
2000年獲北京市教育工會先進工會工作者。

  

  學術團體和社會兼職(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ally societies):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國際共運史協(xié)會會員,北京大學工會委員、國際關系學院工會主席、院研究生工作組組長

  

  論文及論著(work):已發(fā)表學術論文40多篇,;
出版和參與撰寫學術著作7部。

  

  主要學術著作:

  1. 《毀譽參半—赫魯曉夫》,王福春著,學苑出版社1996版。

  2.《20世紀大政變》,王福春、王志民主編,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地緣政治和中國外交》,第二著者,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政治學原理》,參與,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版。

  5.《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兩制關系史論》,參與,紅旗出版社1993年版。

  6.《核陰云下的南亞》,第一著者,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

  7.《大歐洲:光榮與夢想》,東方出版社1999年6月版。

  

  主要學術論文:

  1.“簡評聯(lián)共(布)在一國社會主義爭論中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分歧”,載《蘇聯(lián)歷史問題》1986年第3期,主要觀點被《世界史研究動態(tài)》和《當代共運》雜志摘錄。

  2.“從文化角度看兩代知識分子”,載《中國青年報》1986年11月24日。

  3.“瑞典社會民主黨福利國家政策剖析”,載《政治研究》1987年第2期。

  4.“從方法論的角度談共運史和政治學的聯(lián)系”,載《國際共運史研究》1987年第1輯。

  5.“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參與的理論和實踐初探”,載《政治學研究》1988年第6期。

  6.“論蘇共領導體制從列寧到斯大林的轉變”,載《國際共運史研究》1989年第7輯,曾收入《中國歷史年鑒》論文目錄。

  7.“關于北京大學學生的民主意識的調查報告”,載《政治學研究》1989年第1期。

  8.“薩特存在主義自由觀述評”,載《國際政治研究》1990年第4期。

  9.“東歐改革困境和社會主義前途”,載《遠望》1990年第期。

  10.“共產國際、蘇聯(lián)模式和中共早期領導體制”,載《共產國際研究》1993年第3期

  11.“國內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評”,載《世界史研究動態(tài)》1993年第4期。

  13.“冷戰(zhàn)后的亞洲局勢和中、日、美三角關系”,載《當代亞太》1995年第1期。

  14.“西方外交官制的演變與特點”,載《國際政治研究》1996年第2期,為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刊物《外交史學會通訊》轉載。

  15.“中國古代外事管理初探”,載《國際政治研究》1997年第4期。

  16.“外事人員素質芻議”,載北大《合作與交流通訊》1997年第4期。

  17.“印度:南亞核危機的始作俑者”, 載《國際政治研究》1998年第4期。

  18.“科索沃戰(zhàn)爭:全球政治的分水嶺”, 載《科學時報》1999年7月1日,為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收錄。

  19.“科索沃戰(zhàn)爭與冷戰(zhàn)后的中國外交”, 載《國際政治研究》1999年第4期。

  20.“大歐洲探源”, 載《歐洲澳大利亞研究論文集》2000年9月版。

  21.“政治參與和憲政民主”(譯文),載《國外政治學》1989年第4期。

  

  學術會議(Academic conference):1985年出席在杭州召開的“一國社會主義”問題學術討論會(國家級);
1986年出席全國青年國際共運是史工作者會議;
1994年赴日本成溪大學出席“冷戰(zhàn)后亞洲局勢和中日關系”國際學術會議;
1997年3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出席世界國際關系研究協(xié)會第38屆年會;
1999年在外交學院出席了有關亞太問題的國際會議;
2000年5月在上海波特曼大酒店出席Freeman Fellows’ Reunion等。

  

相關熱詞搜索:簡介 王福春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