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寶真實價格 [虛構的大明很真實]
發(fā)布時間:2020-04-06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符合藝術真實,觀眾才會接受,我不是寫給有考據癖的人看的。 作為湖南衛(wèi)視2007開年大戲的《大明王朝1566》,在激烈演繹了嘉靖末年的一段歷史風云后,于1月底迎來了大結局,也贏得了觀眾和專家的良好口碑,據悉具有獨播權的湖南衛(wèi)視將安排在春節(jié)期間進行重播。同時,劇中的一些虛構情節(jié)也引起了明史愛好者的爭議,記者采訪了該劇的編劇兼制片人劉和平,對里面的一些關鍵情節(jié)和疑點進行了解讀。
嘉靖與海瑞
新民周刊:《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與海瑞是兩個核心人物,你曾經說嘉靖和海瑞分別代表著陰陽兩極,怎么理解?
劉和平:這是從文學作品(劇本)的結構角度來說的。編劇的藝術就是結構的藝術。我這部作品是太極結構,嘉靖與海瑞就好比太極圖當中的陰陽魚,其他嚴嵩、徐階、張居正等人就是周圍的八卦。陰陽魚一發(fā)動,周圍的八卦也跟著動。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構,編劇主觀的東西少了,人物自身的特性來決定邏輯走向。所以我說這次寫這個戲沒有提綱,沒有事先給人物強加定位,而是在太極結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下,人物行為發(fā)生的。從人物本身來說,海瑞確實屬于至剛至陽,從來不用陰謀;而嘉靖20多年不上朝,避居西苑,練道修玄,也給人至陰至柔的感覺。嘉靖作為皇帝的行為方式不是堂堂正正的,當時除了嚴嵩,很少有人能面見嘉靖,他躲在黑暗中,卻知曉天下的一舉一動,而那些站在陽光下的人卻看不出他,行為方式很陰。這兩個人恰巧出現在同一時期,于是產生了這個太極結構,這是我的感悟。
新民周刊:歷史上把嘉靖列為昏君,這部電視劇塑造了一個與傳統概念里不同的嘉靖,是不是為他翻案?
劉和平:現在的歷史學家一般都不定他為昏君,《明史》是清人修的,對他貶得比較多,但也部分肯定了嘉靖。“大禮議”事件之前還不錯,后來20多年雖然不上朝,但不等于不理朝政。其實,嘉靖一朝已經試圖推新政,“一條鞭法”等隆、萬大改革,在嘉靖朝已經有了;面對抗倭,他也堅定不移。我覺得嘉靖不能用昏君來解讀,F在電視劇里表現的嘉靖更符合現當代明史學家對他的研究和理解。
新民周刊:海瑞一直被當作理想主義的道德偶像,在劇中你也延續(xù)了他這樣的形象,但為什么你又說他是“封建官場的恐怖分子”?
劉和平:明朝封建官場腐敗,潛規(guī)則大于顯規(guī)則,但海瑞從來不搞潛規(guī)則,動不動就搬出《大明律》、《大明會典》來說事。他們這些從上到下的大多數官員,所作所為都經不起檢驗。海瑞時時處處按顯規(guī)則辦事,而且要求上級下屬都要這么做,人家沒法活了,引起了恐慌。大家恨不得他趕快走,甚至有人上疏為他求升遷職位,只為他能離開――怕了他,讓他走。特別是官做大了以后,萬歷十二年,清算張居正,海瑞任南京右都御史,相當于監(jiān)察部長。海瑞要來南京的消息傳來,每個人都把自己家的朱門刷成了黑門,以致南京黑漆的價格翻了十倍。可見海瑞這個人,只要跟他一起共事,都要產生恐慌。但這是在官場,在民間,他是老百姓的“青天”。在淳安,從古到今多少任縣官,只有海瑞,百姓造了海公祠紀念他。
假設歷史
新民周刊:歷史上海瑞基本上沒有清算嚴嵩,現在電視劇中海瑞成了倒嚴力量,如果沒有海瑞,嚴嵩會倒嗎?
劉和平:現在電視劇里面也不管海瑞多大的事,海瑞是參與了浙江的審案,但他審得的供詞被嘉靖付之一炬,沒有直接導致嚴嵩倒臺。有沒有海瑞,嚴嵩肯定都要倒。嚴嵩的倒臺是因為玩潛規(guī)則到了一定階段,無法收拾了,很多人都想倒嚴。
新民周刊:海瑞在1566年上疏批評嘉靖遭禍,如果沒有徐階等人幫海瑞說情,嘉靖會殺海瑞嗎?
劉和平:說不定。徐階等人不是作為一個個人存在的,而是代表著道統的力量。中國的封建體制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正統,你是朱家的皇儲,不管賢與不賢、孝與不孝,都做皇帝;另一個是道統,就是孔孟之道,這個意識形態(tài)是用來約束皇帝的,來制約正統的。海瑞是道統的象征和代表,士大夫階層一定會支持海瑞;而且他又代表弱勢人群在說話,力量很大。徐階等人都是堅持道統的,這時候一定要有態(tài)度,所以要幫海瑞說話。嘉靖面對道統,也很孤立,所以海瑞不能亂殺,不像后來崇禎殺袁崇煥還能假立一個通敵的罪名。那個時候,嚴嵩已經倒臺,掌權的都是以道統自居的人,給海瑞立的罪名是“子罵父”,嘉靖也不想遺罵名于后世。再說他那時身體也不太好了,最重要的是祖宗的江山社稷,這也是他有所顧忌不殺海瑞的原因。其實,海瑞、嘉靖,他們都生活在困境中。
新民周刊:改稻為桑是電視劇前半部分的主線,而這并非歷史真實,你為什么要這樣假設呢?
劉和平:這個情節(jié)是虛構的,但情節(jié)背后卻是真實的。第一,當時江南土地兼并厲害,地都集中在少數大田主手中;第二,當時太湖流域手工棉紡業(yè)發(fā)達,兼并稻田種棉田的現象很普遍。最尖銳的社會矛盾就是商業(yè)經濟與農業(yè)經濟的沖突,成為動搖政權的資源,我寫改稻為桑這個情節(jié)就是為了體現這樣的矛盾和沖突,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歷史學家認可這個假設的原因。假設情節(jié)只是為了推動劇情發(fā)展,重要的是背景都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新民周刊:有人說毀堤淹田的事,那時的官還不敢這么干,你設計這些情節(jié)是為了諷諫當下的反腐倡廉?
劉和平:類似毀堤淹田的事,那時應該有。土地兼并的背景下,比如大田主在上游,他可以控制水源,天旱也不放水下來,等汛期,又用大水淹,下游的小農戶沒辦法了,他就逼你賣田。歷史記載當時豪紳控制水源的情況很多,所以我這個是建立在歷史背景下的虛構。貪污腐敗這樣的事,在明朝很嚴重。當時像織造局等等都是官督商辦,比如制造瓷器的官窯,從瓷泥到技術到渠道,都是官方控制的。我寫這些不存在影射,如果說今天與那時有相像之處,只能說明這個腐敗的傳統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歷史與今天驚人相似,是人性原罪的慣性使然,不簡單是體制問題。
新民周刊:《大明王朝》中有一個人物很令人感興趣,他就是李時珍。在一般觀眾的心目中,李時珍是民間神醫(yī),千辛萬苦著述了《本草綱目》。在劇中,他與海瑞成了知交好友,這段經歷是真的嗎?
劉和平:李時珍并不只是平民醫(yī)生,他醫(yī)術那么高明,必然出入王府,為貴族看病。他曾經是太醫(yī),因為反對嘉靖帝食用丹藥而離開皇宮,至于與海瑞有沒有關系,無從考證。我這樣寫,是想塑造這么一個人,當所有的人都在困境中時,他是超脫的,神龍見首不見尾,就像一股春風,這個人就是李時珍。
男人戲中的女人
新民周刊:這是一部男人戲,但里面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女人――蕓娘、李妃和齊(齊大柱)妻,為什么塑造了這些人物?
劉和平:只有男人,沒有女人,怎么能構成世界?所以即使這是一部以男人為絕對主角的戲,也必須設計一些女性角色。本來我還想把女人寫得更多一點,比如蕓娘,可以色彩更豐富一點,但因為扮演蕓娘的演員王雅捷還接了另外一個戲(擔任主角),所以很多地方只好省略了。
新民周刊:劇中蕓娘是大老板沈一石花了20萬兩白銀買來的,這個價格是不是太貴了?
劉和平:我這是“明知故犯”。我當然知道那時買一個女人不要這個價,幾千兩已經很貴了,但是如果寫幾千兩,今天的觀眾會覺得太賤了。20萬兩,是為了給現在的觀眾一個感覺,說明這個女人貴,讓他們大概有這個概念。為了今天的觀眾能更好地體會,我把數字都放大了,包括里面的國民收入也是這樣。符合藝術真實,觀眾才會接受,這是我的選擇。考證歷史,才知道這是貴了,但我不是寫給有考據癖的人看的。
相關熱詞搜索:大明 虛構 真實 虛構的大明很真實 淺談文學的真實和虛構 文學真實和虛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