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光志愿服務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攝影|本刊記者 馮歡 剛過去的2009年兩會會議中,不少代表委員呼吁為志愿服務進行全國性立法。大家普遍認為西方在志愿立法方面做得很成熟,中國應向西方學習,我并不如此認為。我覺得目前沒有必要一窩蜂都為志愿服務立法。立法是長期的工作,看起來很有用,但短期內發(fā)揮不了作用!稄V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早在1999年就通過了,但它到現(xiàn)在,作用并不大。
志愿者很官方不是壞東西
黨委和政府的意見短期內要比法律見效,這是中國民主發(fā)展與生俱來的特點,它常是以一種極權的方式來推進,一點點在進步。對中國志愿服務的發(fā)展來說,這不是壞事。比方說,北京奧運作為一次成功的全民志愿行動,它的背景就很官方,能說它是壞事嗎?
恰恰相反,正因為它的行政背景,它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街頭的大媽都知道啥是志愿者,更甚的是,人人還翹首以待地希望參與其中,據統(tǒng)計,北京奧運會賽會志愿者的報名人數是112萬,城市志愿者的報名人數達到了207萬。2003年之前,大家說到全國志愿服務做得好的地方,從不提北京,F(xiàn)在,誰敢不提北京?奧運過后,官方已經提出用一年時間將奧運志愿服務的成果向全社會轉化。這難道不是很好的現(xiàn)象嗎?
不管是怎樣的志愿服務都會存在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志愿服務項目短時間內能做到全民皆知、全民希望參與,它不容易!
我們會聽到一些異議,官方常常會把志愿服務的發(fā)展推到極端,比如,一些地區(qū)志愿服務時間達到多少小時,可以換取一張免費體檢券;西部支教一年可以免試升讀研究生或者考研加分;還有公務員做滿多長時間志愿服務就可以在年度考核中加分。人們普遍認為當志愿服務一旦與利益掛鉤,變成有償勞動,其性質已經發(fā)生改變。
我覺得把激勵機制引進志愿服務管理是個很好的思路,只是不要輕易在全國普及。大學生西部支教后,是否能免試讀研,如果這事由招生的學校自主決定,這事就好辦,不至于讓志愿服務功利化。
這事一旦變成教育部的紅頭文件全國統(tǒng)一實行,就會變成,“不加分是政府不重視,加分政府又很功利”的兩難處境。因為志愿組織本身的民間性,政府不宜對志愿服務進行統(tǒng)一管理,而應該是統(tǒng)籌,具體的管理權應該下放給志愿組織本身,不然極易吃力不討好。
有三個詞可以很好地概括政府在志愿服務中的作用――推動、支持、統(tǒng)籌。當志愿者組織比較弱時,政府更多是直接“推動”;當比較發(fā)達但還受到各種條件制約時,需要政府的“支持”;等到全社會都支持志愿服務時,政府起“統(tǒng)籌”作用。黨政統(tǒng)籌、社團管理、公民參與、社會支持,最后是法律保障,這五點是我們構建志愿服務體系的目標。
志愿好比藝術,也需創(chuàng)意
激勵機制引起爭議,其實也暴露了中國志愿服務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我們的志愿服務還不夠豐富多彩,才導致出現(xiàn)一個有成效的機制,大家就要急切地效仿。如果我們多一些多樣化和百花齊放的探索,政府想統(tǒng)一還統(tǒng)一不過來呢。
我到北京出差,有些志愿者就問我,譚老師,我們發(fā)現(xiàn)廣州一些有異于北京志愿服務的形式,除了扶孤助殘,廣州還有很多英語培訓的志愿團隊在大張旗鼓地做活動。我們認為,扶孤助殘是更有意義的志愿服務,英語培訓的志愿行動是不是顯得太小兒科,沒那么有意義。
這樣的想法其實也是對志愿服務缺少多樣化和百花齊放的開拓性理解,存在理念誤區(qū)。我們都知道志愿服務提倡的理念是,“人人參與,人人享受志愿服務”。但如果志愿服務的對象只是孤老寡殘,那怎么可能達到人人參與,更說不上達到人人享受了。試想平常時期,一個白領經常參與志愿服務,可能沒多少享受志愿服務的需求;但當金融危機來臨,他失去了工作,或者收入減少了一半,心情異常郁悶,甚至想跳樓,他就需要志愿服務來幫助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受到沖擊,一些工薪階層突然付不起房貸了,很焦慮。香港一些義工組織創(chuàng)意了一個義工入社區(qū)講解理財的服務項目,告訴工薪階層,只要合理分配,善用理財,手頭的錢一樣可以堅持二三年生活,那時也就度過金融危機了。
志愿項目的開發(fā)需要我們創(chuàng)意出一些隨時隨地,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當一個人想做志愿服務的時候,他可以在全國各個地方找到志愿者的組織、志愿的資源支持和輿論認同。當一個人想得到志愿服務的幫助時,他也能隨時獲得。這是很理想的狀態(tài),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相關熱詞搜索:吊死 志愿服務 一棵樹上 譚建光志愿服務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 一棵樹上吊死 但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