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和氣的困境:一團和氣的意思
發(fā)布時間:2020-03-1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在烏魯木齊事件的余音里,重溫薩義德的經典著作《報道伊斯蘭》是件困難的事情。網絡上流傳的血淋淋畫面記憶猶新,朋友們關于維吾爾及穆斯林的爭論也還時時耳聞,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的后續(xù)報道又緊隨而來了。擺上臺面的成果都在意料之中,有中產階級生活周刊以游記體大抒邊疆與異族風情,有半官方新聞雜志痛斥暴徒暴行,也有人物類周刊選擇維吾爾精英人士采訪之報道之。
這令我想起《報道伊斯蘭》中的段落。繼《東方主義》和《巴勒斯坦問題》之后,在這部首版于1981年的著作中,薩義德透過對石油危機、伊朗革命、伊朗人質危機,及沙特公主事件等特定事件中,美國國家政策、學者專家意見以及媒體報道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分析,呈現了伊斯蘭在美國主流社會中面臨的傳播困境。
在以他特有的用心良苦極力反駁了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的代表性人物和意見之后,薩義德毫不客氣地透過批判他在美國的對手,而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共謀的利益體。對于伊斯蘭有意無意的利益曲解,根深蒂固的社會偏見,以及狹隘的文明優(yōu)越感,和有眼無珠的傾向性分析是他們最大的共性,正是他們,借助強勢傳播力量,一次次地將伊斯蘭描述成最危險的宗教,將穆斯林異化成為廣義的恐怖分子。此處可聊舉一例,薩義德對提出文明沖突論告誡美國警惕伊斯蘭和儒教的亨廷頓的評價是,“一個拙劣的作者與粗率的思想家”。
一面是書中薩義德對美國主流社會觀察伊斯蘭的方式的批判,一面又是現實里烏魯木齊事件所顯露出來的“中國圖象”,作為讀者,其理解與反思的矛盾正就發(fā)生在此處。
此次烏魯木齊事件,官方顯然吸取了去年拉薩事件和汶川地震的媒體經驗,幾乎在第一時間對境外媒體開放現場采訪。其后陸續(xù)又有大量國內媒體同行奔赴新疆。整體而言,無論是酣暢淋漓痛斥暴徒和分享幫扶事跡,還是細膩動人的邊疆游記,或是從畫家到舞蹈家的精英人物報道,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都在力所能及地呈現新疆的真實面貌,戲劇性和沖突性只被保留在對打砸搶事件的回憶之中,其余的部分,媒體人大多都在呼喚溝通與和諧。
在這股媒體報道潮中,對比薩義德的批判,或許有國家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主流媒體所給予事件雙方的表達空間和開放態(tài)度是對等的,至少對于那些弱勢族群,譬如維吾爾族,譬如穆斯林,無論是國家,還是學者,或者媒體,絕對不會使用“恐怖主義分子”的廣義大帽子。這與薩義德所批駁的西方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社會里,穆斯林所要面對的糟糕的自我形象截然相反,似乎是中國再一次體現了自己“確保信息正確”的優(yōu)勢。
然而在已有的主流媒體對新疆事件的報道中,熟悉穆斯林和維吾爾族的讀者會發(fā)現,一種普遍性的困境顯然清晰地隨著報道被同步呈現:他者的異樣視野與此前強烈的陌生感所帶來的困惑,并沒有隨著深入的采訪和報道而得到真正的解決,最核心的維吾爾族自主表達的主體性及宗教問題的空缺一目了然――都在一團和氣之下旁敲側擊,卻是誰也不敢直面那些真正的問題。
在薩義德結合政論和文化批評的分析文字里,他說,即便是對伊斯蘭世界最客觀的報道,其中也潛藏著隱而不顯的假設和對事實的扭曲。而薩義德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Covering Islam”,一語雙關,臺灣繁體字版譯作“遮蔽的伊斯蘭”,而大陸簡體字版,則譯作“報道伊斯蘭”,報道與遮蔽,一正一反,余味悠長。
中國媒體的困境不言而喻,但印在薩義德此書封底的四句話,值得所有面對烏魯木齊事件,選擇發(fā)言或者選擇沉默的中國媒體人體味:“用真實取代虛偽,用責任取代逃避,用冒險取代安全,用批評取代一團和氣!
事實上,在伊斯蘭被充分民族化的中國,邊疆少數民族與伊斯蘭的雙重形象帶來的媒體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
《七十年代》
北島、李陀 主編
陳丹青、徐冰、阿城、李零、王安憶……本書30位作者,最重要的成長期,是70年代。他們從懵懵懂懂的少年時期就一步跨入一個罕有的歷史夾縫當中,并且在沉重的社會政治擠壓里生長,這一代人在走出70年代之后,不但長大成人,而且成為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還引起很多爭議,其走向和命運一直為人特別關注的知識群體。遺憾的是,中國知識精英往往用懷舊替代反思。
《禮物、關系學與國家》
楊美惠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該書力圖呈現在1980年到1990年間,關系在中國大陸是如何運作并將這一系列的實踐置于國家再分配經濟,初現端倪的市場經濟以及毛澤東崇拜的背景當中去。作者是臺灣人,求學于美國,她沿著古代關系學的譜系,追蹤到清代之前對建立國家官僚權力的法家形成抵制的儒家倫理制度。作者試圖證明,20世紀,關系學在掀起密集的關系學網絡并阻止和切斷國家機器垂直運作中扮演了相似的角色。
《真話能走多遠》
季羨林 著
新星出版社2008年7月版
季羨林老先生剛剛仙去,坊間便出現其遺產處理的種種聲音,而把家事當成國事來折騰的,仍舊是那幾位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叵爰玖w林,以偏僻語言學者身份而能享極政界及一般讀者尊崇的,30年來,僅此一人。面對各色描摹,塑造與利用,回到季羨林那一代知識分子最本真的表現,或是紀念他最好的方式,而歷史將保留的,也正是那些已不多見的人的價值。此書是季羨林散文合集,時下翻翻,頗有清風拂面之感。
相關熱詞搜索:和氣 困境 一團和氣的困境 一團和氣是什么意思 一團和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