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誰來養(yǎng)活中國:徐匡迪對話布郎_布朗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主嘉賓:徐匡迪――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 萊斯特-布朗――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前所長,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 輔嘉賓:徐滇慶:經濟學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
蔡舫: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所長
林自新:布朗好友,前中國科技情報所所長,《科技日報》原社長
沈冰:9月在北京,全國政協(xié)舉辦21世紀論壇,主題是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與世界。今天我們請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和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布朗先生,說一說中國經濟未來的發(fā)展之路。
2030年誰來養(yǎng)活中國
沈冰:徐院長,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但在1994年布朗給中國人的天捅了個窟窿,寫了篇文章,《誰來養(yǎng)活中國》,怎么評價他這篇文章?
徐匡迪:我覺得他這篇文章是從純科學和經濟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問題,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如果人類不控制自己的繁殖,這個地球是容納不了無限多的人的。
沈冰:當時看到這篇文章您不感到震驚?
徐匡迪:我覺得中國人提這個問題比他還早呢,我們在1981年、1982年的時候就提出中國不能不實行計劃生育,中國人口如果任其發(fā)展,到1994年的時候我們就有12億、13億人了,可是布朗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的人口還不到12億,就是因為實行了一個家庭一個子女的政策。
沈冰:布朗先生,這篇文章發(fā)表之后,很多人對你的觀點都提出了質疑。
布朗:我沒有變化,糧食問題仍然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的糧食問題并不僅僅影響到中國,而是中國對世界其他地方所產生的影響。
沈冰:根據中國相關部門做出的預測,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5億人,徐院長說中國能養(yǎng)活自己。您的理由是什么?
徐匡迪:首先,1994年布朗先生提出這個問題,對中國人來說還是很有警醒作用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反對這個意見,我認為我們應該很好地研究,我們如何克服這個問題。下面我要說為什么中國人口到14.5億還能夠養(yǎng)活自己,主要是三個理由,一個就是我們人口到14.5億已經到了最高點了,以后人口是要減少的,人口不再增長了,這個壓力慢慢會釋放,因為土地是不能增加的。第二,政府制定了最嚴格的保護耕地的政策,不能再占用耕地做其他的非農業(yè)生產,就是像您說的,民以食為天,所以我們必須用最嚴格的措施來保護農業(yè)的耕地。
沈冰:1996年中國可耕地面積21億畝,2003年降到了18.89億畝,2004年又下降到18.37億畝,平均每人是1.41畝,下降到什么水平,中國養(yǎng)活自己會有困難?
徐匡迪:根據聯(lián)合國發(fā)表的研究數據來說,人均耕地面積在0.8畝以上,如果有效的管理和耕作是可以養(yǎng)活的,我們現(xiàn)在采取最嚴格的措施,但耕地還是會減少的,因為中國正在進行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過程,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要轉移到城里,城市必然要擴大,必然要占用一些耕地,但是占用耕地的速度必須和城里能夠提供的勞動就業(yè)、勞動力轉移的過程相適應,所以必須嚴格控制,這樣糧食生產就不會跌下去。從1994年到現(xiàn)在,我們秈系雜交水稻光在南方五個省就增加了給6000萬人一年糧食的產量,我們下一步還會不斷地改進,所以中國還是能夠養(yǎng)活自己的,所以首先必須立足國內滿足。現(xiàn)在我們有些糧食貿易是調劑品種,比如出口大米,進口面粉,現(xiàn)在小麥的價格比較便宜,水稻的價格比較高,所以對于國內來說是一種品種的調劑,總量很少,但是不能主要依靠國際。
沈冰:布朗先生說中國人不能養(yǎng)活自己,理由是什么?
布朗:在1994年的時候我們關心中國的糧食危機,我擔心中國的糧食平衡,不光是耕地的不斷流失,更重要的是沒有那么多的灌溉用水。
沈冰:徐先生說,我們采取非常嚴格的措施減少耕地流失。
布朗:但是這很難實行。你們現(xiàn)在的工業(yè)化進程這么快,而且中央政府當然是非常努力的,但是地方政府這么配合嗎?不見得,我不太有信心,就是說你很難在地方執(zhí)行保護耕地的政策,但是在北京和上海不一樣,也可能在北京和上海到處都在建房子,建工廠,建高速公路,而且每天都在建,建得很快。但是我們都知道保護耕地的重要性。還有水,中國跟其他很多國家一樣,我想指出,世界上50%的人口都居住在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的區(qū)域,過度開采地下水是因為要生產更多的糧食,但是生產糧食越多的同時,水位卻在下降。就世界來說,過度開采了370億噸地下水,也就是說有3700萬噸生產在那些流域附近的糧食是不可持續(xù)性的,所以水缺乏的問題是世界上現(xiàn)在最忽視的一個問題,最終也會影響到世界糧食的生產。
沈冰:布朗先生有兩個理由,一個是中國的耕地會進一步減少,第二個就是水資源。林自新先生,您對兩位剛才的觀點是什么態(tài)度?
林自新:這個題目就說得不對,因為布朗并沒有提出誰將養(yǎng)活中國,布朗的書正確的譯名應該是《誰將供應中國》,誰能供應中國食物。他沒有“養(yǎng)活”的意思,他的書里頭說得很清楚,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可以買美國的所有糧食,現(xiàn)在他還這么說,中國有1600億美元的外匯能夠買幾次的美國收成,并不是說中國不能養(yǎng)活自己,而是說世界能夠不能夠供應中國那么多糧食,就是中國如果糧食缺口大了,世界能不能供應,他是從世界范圍來考慮問題的。
沈冰:經濟學家徐教授,您更傾向于同意哪位?
徐滇慶:我同意徐院長的看法。我們也不能苛求布朗先生,這就是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之間的區(qū)別。思想家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但是他并不在意是如何以準確的數據來證明他的思想是否有一個堅實的、數學的基礎。比如說一畝地要用多少水,這個問題是傳統(tǒng)的數據,而且聯(lián)合國在這些統(tǒng)計數據上也有很大的缺陷。實際上我很感謝布朗先生,因為他對中國的問題是敲響了一個警鐘,他提醒中國人,要面臨著生態(tài)的危機,面臨著能源的危機,我們需要這樣的危機意識。
徐匡迪:大家說到的這些問題確實對中國人民是一個警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而且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現(xiàn)實問題。中國古代的哲學就非常好,這是一個危機,中國人講這個危機又是危險,又是機遇,叫危機,在英文里就是“crisis”。但是有這樣一種情況,沒有危險就不會有壓力,就不會動腦解決問題,如果不是耕地減少得太快,中央政府就不會下這么大決心來控制。布朗先生說中央政府下決心了,地方政府還要擴大,我可以告訴布朗先生,現(xiàn)在中國的管理有很多叫做一票否決制的,比如說計劃生育是一票否決制的,現(xiàn)在保護耕地也是一票否決制,如果有官員不執(zhí)行相關的手續(xù)就要撤職,像江蘇常州的鐵本事件,結果有一大批官員被撤職,而且這個項目也完全歸入到農田。另外,我們最近也在調整一個農業(yè)結構,過去曾經在山坡上、山地上種很多糧食,結果引起水土流失,環(huán)境被破壞,現(xiàn)在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在山上可以放養(yǎng)一些食草動物,不破壞生態(tài)的食草動物,然后增加畜牧業(yè),肉吃多了谷物就少了,美國人均消耗谷物的數量只有我們的四分之一,你們就吃兩片面包,中國人要吃大碗飯。隨著改革結構的調整,我還是抱樂觀的態(tài)度。當然,30年以后我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說能,或者不能,沒有人來追究我,但是我希望中國的子孫后代會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負責。
布朗:中國在70年代改革之后,中國、印度畝產兩百公斤,現(xiàn)在印度還是畝產兩百公斤,中國畝產是三百公斤了,現(xiàn)在中國實際上在產出量和需求量之間有很大的調整程度,所以我并不擔心饑荒這種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的糧食問題。像中國的情況,以前大豆能夠自給自足,十年之內就必須得進口很大一部分大豆了,很多國家都沒有預測到,但是它確實發(fā)生了。一個國家從能夠自給自足到需要進口60%的大豆,顯示了巨大的變化,如果中國開始從國際上像大豆一樣這樣需求糧食,就會影響到世界上沒有這么大的購買力的國家,這是我一個基本的觀點。
中國和美國,
誰是世界能源的威脅者?
沈冰:第二個大問題,中國和美國,誰是世界能源更大的威脅者。徐院長說都不是,布朗先生卻認為是美國。為什么美國倒是世界能源更大的威脅者?
布朗:美國不光是世界上能源方面的威脅者,更重要的是從長期來看,在氣候方面,因為美國排放了很多二氧化碳,美國自己的排放量就可以影響全球的氣候。這里有一點激動人心的事情,我們有很好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很快減少對石油、汽油的消耗,在未來幾十年,我們可以有系統(tǒng)性地把現(xiàn)在的汽車轉變能源,為此我們可以采用新混合型的汽油,這樣在美國的汽油用量就可以減少50%;第二,有了汽油和電的合成燃料,我們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加以應用,比如說在發(fā)電機方面,甚至在以后可能用電來驅動汽車,還有可再生能源的發(fā)電,比如說風能的發(fā)電,這樣汽車能源經濟就會發(fā)揮很大的作用,以后石油就不用發(fā)揮什么作用了,而且中國也可以學美國,現(xiàn)在中國也在極力發(fā)展自己的汽車工業(yè)。
徐匡迪:我說都不是。美國現(xiàn)在以它的科技力量,以他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對環(huán)境的要求,他們不能允許盲目擴大石油的用量。
沈冰:那為什么又認為中國也不是呢?布朗有一篇文章說,如果中國一切都達到美國現(xiàn)在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將形成一個能源黑洞。
徐匡迪:對,首先我們國家要選擇另外一種發(fā)展模式,不能采用美國的模式,因為美國的工業(yè)化模式是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形成的,那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費、高污染的模式。中國如果按照現(xiàn)在的發(fā)展模式,地球上的能量是不夠中國用的,現(xiàn)在中國人均的能耗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如果中國按照美國式的發(fā)展,中國要耗十個美國的能源,肯定是不行的。另外我認為,說中國威脅了世界,特別是將最近的油價上漲歸咎于中國,我完全不同意。我在美國國會和他們辯論過,我說日本一噸油都不產,它進口九千多萬噸油,沒有人說日本威脅了世界。中國自己生產1.8億噸,進口1.4億噸,你們說中國威脅了世界,韓國經濟起飛的時候也大量進口油,現(xiàn)在還進口六千多萬噸油,但也沒人說它影響了世界市場。中國到1994年還是石油進出口的國家,那時候出口到韓國,出口到日本,現(xiàn)在中國油的增長,一方面是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現(xiàn)在40%的油,我講油,我不講煤炭,油是用于交通的,這跟沒有很好地控制小汽車發(fā)展是有關系的。
徐滇慶:徐院長講的在經濟學界里已經成了一個定論,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起飛期間,它要大量地做基礎建設,這都是能耗性的,而房子建到了一定程度,到美國去看不見了,房子太多了,鋼鐵需求量就下來了,現(xiàn)在中國生產三億噸鋼,沒有放到倉庫里,都用了,幾十億噸的水泥還都用掉,這和我們的高速增長階段搞基礎建設是相關的,不會太長。
中國的未來之路
沈冰:您的文章里說中國人的消費也會超過美國,電視機在2000年就已經遠超美國,小汽車增長速度也挺快。有了消費才能促進經濟發(fā)展,為什么你會對這種高速增長的消費模式感到擔憂呢?
布朗:我們還是看看能源吧。我并不是說能源耗了多少,我更多關心的是能源有多少生產出來,因為能源會產生污染,產生酸雨,影響氣候,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說你的消費過多了,問題的核心是我們如何產生能源,以及資源怎么用。我們現(xiàn)在的一個挑戰(zhàn),就是要設計出一個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我并不覺得可以按照現(xiàn)在的方向去走。假設現(xiàn)在中國在一些基本的消費上,比如說糧食、肉都低于美國,如果中國人均消費達到了美國現(xiàn)在的人均水平,如果中國經濟仍然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在2031年的時候就需要三億噸紙,遠遠超過世界的產量。你也可以考慮油,現(xiàn)在我們只是看到中國的一個情況,還沒有考慮印度的情況,印度可能在2031年的時候比中國人口還要多,所以我們的一個目的就是如何設計可以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經濟,我們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技術方面可以應用。
沈冰:有一個結論,就是我們不能期冀再與美國或其他一些工業(yè)化的西方國家走同樣的發(fā)展道路,我們未來之路應該是什么樣?徐院長認為“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布朗先生認為,“一個新的經濟模式――B模式”,這是什么?
布朗:就是我給你的計劃,我給你設計的一個模式,我的B模式?纯次覀兦懊娴南M數據,它可能沒辦法持續(xù)下去,沒有人會懷疑這個說法,一個基本的挑戰(zhàn)就是從一個基于化石燃料,基于汽車,或者說不斷消耗的一個經濟模式轉到可更新的能源模式,更多樣化的城市交通工具,比如說輕軌、自行車、公共汽車,除了這種一次性能源,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這種循環(huán)經濟、循環(huán)的社會,這種不斷消耗的社會會成為歷史。舉個例子,我去過荷蘭就發(fā)現(xiàn),自行車與小汽車的比例是9∶1,自行車比汽車還多。在那些工業(yè)化的國家,比如說倫敦,如果汽車駛進市中心是需要交稅的,尤其是在交通繁忙時期,必須交八美元的稅,所以即使是發(fā)達國家也是有意限制汽車的使用和發(fā)展。很多大城市都是這樣。如何減少城市里汽車的數量呢?為此要對汽車征稅,比如說在交通方面要征稅,新加坡也是這樣。
沈冰:是不是您從來都不開?而是每天騎自行車上班呢?
布朗:我三十年都沒有開車了,我有一個自行車。我們并不是說做出個人犧牲,因為我覺得不要車比要車還好得多,如果在平原上生活可能需要一個車,但是在華盛頓生活不用車也可以。在家我只用吊扇,不用空調,我覺得這種風扇更好,我每個月的電費只有3.省略《新聞會客廳》)
相關熱詞搜索:誰來 養(yǎng)活 中國 2030年誰來養(yǎng)活中國:徐匡迪對話布郎 2030年誰來養(yǎng)活中國 誰來養(yǎng)活中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