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性文化的蘆笙 蘆笙
發(fā)布時間:2020-02-1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序號:628 類別:傳統(tǒng)音樂 編號: Ⅱ-129 項目名稱:蘆笙音樂(侗族蘆笙、苗族芒筒蘆笙) 發(fā)布時間:2008年6月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貴州省丹寨苗族自治縣
簡介:蘆笙是一種有神性的竹管樂器,在苗、侗等民族中盛行。蘆笙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它們多取材于民間歌謠,音樂表現(xiàn)力很強。
在有蘆笙的苗寨,都有一個蘆笙場。一般是在寨子的中心,或是寨子的最高處。這也顯示了蘆笙在苗族人生活中占有十分顯赫的地位。郎德苗寨的蘆笙場用石塊砌成了一個銅鼓的鼓面形狀,因其藝術,因其古樸,這個蘆笙場已經(jīng)成為苗族文化的一個“形象標志”。
在非常講究音樂效果的黔東南苗寨,蘆笙手們組織成了一個個蘆笙隊。一個蘆笙隊大多由五六支蘆笙組成。那是一種音樂效果的組合。大蘆笙是將笙管加高,音量放大的蘆笙。吹奏起來渾厚宏亮,聲音猶如銅鼓,穿透力特強,仿佛能進入層巒疊嶂的心腹。另有一種用竹子精加工成小喇叭和一個倒掛竹筒,配裝在蘆笙上用于擴大音量,這種蘆笙也叫大蘆笙,它吹奏小調時,纏綿婉轉,特別動人。還有中蘆笙、小蘆笙。芒筒常與蘆笙配用,它獨有的低音給蘆笙曲平添了厚重感。
19年前的一個初夏,我經(jīng)歷了六個半小時的徒步行走后,到達苗嶺腹地雷山縣方祥。入夜,苗人們扶老攜幼紛紛擁出家門,在方祥小學那只有一個籃球場大小的操場上,亮起了三盞汽燈。7支長達兩丈的高排蘆笙仿佛直插蒼穹,那一瞬間,我的心被震撼了。高排蘆笙在大山深處遠近馳名,據(jù)說已經(jīng)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按苗族古規(guī),這個季節(jié)稻子孕苞了卻還沒有抽穗,怕驚擾了谷神,是禁吹蘆笙的。我對方祥苗人的這道禁令由衷欽佩。沒想到一忽兒之后,“春眠”已久的高排蘆笙轟然奏響,那雄渾洪亮的樂音沖破沉寂的夏夜在山里回旋著,那是苗族同胞似火的熱情。我這時只覺得蘆笙是苗疆獨特的、音色最美的器樂,它深沉厚重猶如大山的品格。我不禁自問,方祥苗人如此重禮,你承受得起嗎?
在禮儀特別周全的西江千戶苗寨,傳統(tǒng)蘆笙不是人們隨便能夠出手的器樂,它只能用于苗年、吃新節(jié)、鼓藏節(jié)等大型公眾場合,而較為“個人化”的婚喪喜慶都與蘆笙無緣。1999年以前,西江也與方祥一樣,從開秧門到吃新節(jié)的50天里,蘆笙必須束之高閣。休眠過后,蘆笙響起,意味著西江千戶苗寨神圣而歡樂的時刻來到了。在這里,蘆笙是一種有神性的竹管樂器。在祭祀活動中,它是祭器。
67歲的宋志成是西江吹蘆笙的高手,他是十五六歲開始學習吹蘆笙的。當年他們一伙后生每天沉浸在蘆笙的旋律中,圍著會蘆笙的老人轉,廢寢忘餐。如今,他對蘆笙依然情有獨鐘。
傳統(tǒng)的蘆笙是6管。經(jīng)過現(xiàn)代音樂人改良后的蘆笙,被制作為16管甚至26管,音域寬廣,音色豐富,極富于表現(xiàn)力,被廣泛用于舞臺表演上。貴州省歌舞團的東丹干是最著名的苗族蘆笙演奏家、作曲家。他在民間和音樂界都富有盛名。我造訪的丹寨麻鳥著名蘆笙制作師傅,就以認識東丹干為榮。在音樂界已登大雅的著名蘆笙樂曲有《諾德仲之歌》、《和調》、《大悲調》、《賽調》等。
苗族人的傳統(tǒng),是男人吹蘆笙,女子舞蹈。西江從2000年起,學校里搞“蘆笙進課堂”,就有女子吹蘆笙了。但她們只能表演接待游客,不能進傳統(tǒng)的蘆笙場。用于表演的蘆笙盡管音樂表現(xiàn)力大為增強,但它不具備在苗族文化中的神圣地位。信仰習慣,是蘆笙文化的核。西江苗族民眾普遍認可、學習傳承的,還是男子吹奏的6管蘆笙。一種是信仰,一種是表演。對于二者,他們是不會混淆的。
制作蘆笙,是蘆笙藝人們最大的樂趣。當下,流行音樂的曲目如同狂風呼嘯,常常也直入人心讓人感動,可它刮過后就難以留痕;而苗族蘆笙的古曲,卻是千載百年和風徐徐,常吹不絕。它是苗族文化的根脈。
相關熱詞搜索:蘆笙 根性 文化 根性文化的蘆笙 苗族蘆笙文化 苗族蘆笙節(ji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