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大河大氣慨的韓原大地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這是一片蒼茫遼闊的黃土地,溝壑縱橫地北枕梁山、東依黃河,亂而有序地在黃河岸邊排列著。這延綿百里的黃土臺塬屹立在黃河岸邊,似有萬馬奔騰的震撼,與黃河的壯闊渾然天成,鑄就了這一個獨特的自然地理奇觀。
在它的身后,是連綿起伏的黃龍山脈,它護佑著這一沉淀著幾千年來具有厚重歷史滄桑感的黃土塬。站在這山脈最前沿的禹山之頂,向東而望,好一派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韓塬大地盡在腳下。遠處的黃河似一條寬闊而潔白的哈達,自北部的龍門峽谷飄逸而出,流瀉到了韓城東部這闊達二十余公里的河面上,把自青藏高原以來的那種緊張的氣氛一掃而光,放緩了心情來靜靜地欣賞韓塬大地上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氣息。向西遠眺,山嵐起伏,巍峨壯觀,層巒疊嶂,好似人間仙境一般。在白色蒸騰的霧色中若隱若現(xiàn),幻如海市蜃樓又宛若魔幻天宮。
這干涸的黃土地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曾經經受了多少苦難,經歷過多少考驗!最終,練就出人們那雙厚實的雙手和勤勞的氣魄。這大氣磅礴的黃土地上,用勤勞儉樸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的人們。小麥是人們的希望,是這片黃土地上的希望。一年到頭,是人們豐收的期盼,是它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黃河岸邊的人們。白雪皚皚的冬天里,萬物止靜,停止了呼吸,唯有小麥的綠色感染著這片深沉而凝重的黃土大地。盛夏的季節(jié),流火的六月,小麥那金燦燦的麥穗鋪滿在這片黃土地上,一陣微風拂過,麥穗整齊地向黃河張望,猶如千軍萬馬整齊劃一,列陣在這古老的戰(zhàn)場上,等待勝利凱歌的奏響。
黃河河面闊達二十余公里,一派雄渾壯觀的景象,讓人浮想聯(lián)翩,暢游天空的思維任憑風吹而去,浩瀚的沙灘一望無際,黃土陡崖矗立在流水岸旁,歲月的痕跡顯露了出來。秋高氣爽之時,翱翔天空的大雁一字歸來,在黃河岸邊這片蘆葦蕩上自由暢翔。“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畫面鋪展在夕陽西下的黃河水面上。
司馬遷祠在黃河邊的臺塬陡崖上,氣勢雄偉,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氣慨。它東臨黃河觀天下,西禁梁山坐黃龍。司馬遷在兩千年前忍辱負重,以其大氣磅礴之筆,記錄下風云變幻的歷史,為后世幾千年的人們所敬仰!妒酚洝肥且徊炕钌臍v史字典,將華夏三千年的歷史搬入其中,數(shù)十萬韓塬人無不為之自豪!秷笕伟矔酚质且磺鷾I水與辛酸的絕筆之作,把司馬遷內心那封塵已久的心事歷程全盤托出,讓后人無不為之感慨落淚。歷史滄桑變化,世事難料,那些崢嶸歲月早已消失在遠去迷霧中,但唯獨留下的那部《史記》不容置疑,讓華夏歷史無斷代傳承至今。
黃龍山脈萬里延綿起伏,橫亙在韓城西部。韓塬大地自古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說法,這海拔高過千米的山系縱橫交錯,好似一道道萬里長城排布在韓塬西部,以橫刀立馬之勢護衛(wèi)著韓塬大地,保佑著這一片古老的黃土地,為遠去的黃河流水行注目禮。禹山之端,那棵古老蒼勁的千年柏樹,宛如一面旗幟,站立在韓塬大地的制高點上,迎風招展,向著遠處的黃河招手,為韓城的每一個人指明前進的方向。這里有遺留下來的一個古廟遺址,名曰娘娘廟,相傳是司馬遷夫人為躲避亂世,隱姓埋名在此,化身為醫(yī),濟世救人,積德甚多。后人為紀念她的恩德,在這里為她立廟,供后世緬懷。
香山寺掩藏在這深山之中,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這里隱居,留下了些許足跡。這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卻在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它的香山紅葉被推向了世人的面前,敢與北京香山相媲美。香山紅葉在秋高氣爽的藍天白云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染紅了禹山這座古老的山頭,讓無數(shù)外來游人無不為之著迷。身在其中,徜徉在紅葉的海洋里,呼吸著這深入天空之上的大山里那負氧離子,心氣舒暢,神清氣爽,猶似天宮神仙,無不快哉。清晨濃霧滾滾,把山脊團團圍住,站在山頂上,只見大大小小的山頭似有似無地出現(xiàn)在云端之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好一派仙境氣界。
“香山寺金鐘響,孟益溝出娘娘”這句諺語從遠古傳過來,流傳在香山紅葉開遍的每一寸土地上。這里所說的娘娘也許是為紀念司馬遷夫人的美好寄語,也許是孟益溝這個小山村里曾經出過驚天動地的人物。美好的傳說流傳已久,亦無從考證,僅留下這段故事在開遍紅葉的山梁山溝里代代相傳。
司馬遷的人文氣息將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滋潤,朗朗讀書聲從學校里傳來,這是新一代的后起之秀正在茁壯成長。古老的村莊里到處洋溢著書香的氣息,各家各戶的門楣匾上或書“耕讀第”,或書“勤儉居”,書寫著韓城人的書香文氣與淳樸勤勞。也有“太史第”、“父子御史”等展現(xiàn)韓城人曾經榮耀無限的過去。在這片黃土地上,有著老一輩人的離去,也有著新一代的人誕生,但這傳承幾千年不變的文化精髓卻永恒地留存于韓城人的內心深處。
韓城老城那歷經百年滄桑的歷史痕跡,還清晰地刻在這古老的石板街上。黃土地雄渾的大氣天宇下,有著澽水河的涓涓細流,滋養(yǎng)著沿岸無數(shù)賴以生存的人們。不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韓城人這種大氣磅礴的黃河氣慨和司馬遷留下來的文學精神,依舊會被永恒地傳承和發(fā)揚。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微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