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的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1-1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炒的歷史篇一:商業(yè)炒作的歷史沿革
淺析若干當代典型炒作案例的部分歷史關聯(lián)
霍洪濤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炒作”這一新興詞匯進入了公眾的視線之中,而后,炒作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迅速膨脹,成為引領當代所有社會輿論的主流運作形式。到了今天,炒作已滲入到所有依靠人氣與名望生存的行業(yè)領域。娛樂界是“無炒不成星”,出版界則是“無炒不成書”,商業(yè)界更是“無炒不生財”。因此,一旦某個媒體爆料了一個突發(fā)性的、令人倍加關注的事件,總是會有一部分人會將其主觀地指控為炒作。然而公眾大都只是盲目地將事件不加任何分析地定性為真實爆料或刻意炒作,前者則分成若干立場陣營爭得你死我活、后者則不屑一顧或冷眼唾罵,而圍繞著事件焦點的人物或事物便在爭論或抨擊中實現了公眾的目光聚集,從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人氣和被關注度。
當然,炒作用以提升自身人氣和被關注度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而無數的名人之所以肯花費那么大的代價炒作自我,無數的策劃公司之所以肯花費那么大的代價包裝草根,其背后有著更深層的目的訴求。而本文所要分析的,便是以廣為人知的歷史典故與當代的熱點新聞爆料進行炒作比對,從而來深入剖析炒作策略在歷史關聯(lián)上的必然性。
最早運用炒作理念的名人乃是衛(wèi)國人商鞅,他之所以使用“立木賞金”這一舉措來影響咸陽民眾,并不是為了提升自身的人氣指數,而是為了在民眾中埋下了商鞅“出令必行”的堅固印象,因此商鞅在日后推行變法新政時,在秦國民眾中都能以最快速度地貫徹和推行,最終商鞅通過變法新政使秦國軍政與經濟迅速發(fā)展,一躍而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為日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奠定了堅實的綜合國力基礎。而這種以炒作的形式為日后活動做鋪墊的方式,被稱為“伏筆式炒作”。引申到當代,最典型的案例為“賈君鵬”事件。據筆者所知的內幕,賈君鵬事件為網易一手策劃,動用了上千職業(yè)水軍,首先指使水手在百度貼吧的“魔獸世界吧”發(fā)表的一個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隨后短短五六個小時內用刷點擊器刷至390617的點擊量,動用水手發(fā)表超過1.7萬條回復,而后水手們利用自身QQ群脈發(fā)布“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一留言,結果一傳百、百傳萬、萬傳千萬,一時間幾乎所有的QQ群或其它網絡聊天群、網站回帖中都遍布了“賈君鵬媽媽”的殷切呼聲。當時,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甚是不解,為何有公司肯花費如此力氣營造這樣一個不著邊際的行為藝術,很久之后則從一些可靠途徑了解到,這是網易公司因“魔獸世界易主事件”而處于魔獸粉絲大量流失而愈加蕭條的情況下,為了使公眾重新關注魔獸世界,并且為日后推行新資料片巫妖王之怒奠定了牢固的人氣基礎。
緊隨其后的便是秦國著名的政治家呂不韋,他命食客編著了匯集先秦各派學說的《呂氏春秋》,并在書成之日將其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如此一來,人們?yōu)榱四芴舫鰰锌筛膭又帍亩@得重獎,便爭相仔細研讀該書。因此,呂不韋用這樣一個特別的方式,很快讓這部著作中所宣揚的立場與思想深入秦國民眾之心,從而強化了自身的政治地位。這種以引發(fā)民眾狂熱關注的炒作方式被稱為“聚光式炒作”。引申到當代,最典型的案例為郭敬明的一系列“抄襲門”事件。其中莊羽起訴郭敬明稱其作品《夢里花落知多少》剽竊了
《圈里圈外》一書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構思、故事的主要線索、大部分情節(jié)、主要人物特征、作品的語言風格等,甚至還照搬了《圈里圈外》的片斷以及能夠表達作品內容的部分語句等,并請求法院判決三被告立即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并索賠經濟損失50萬元等。最后以莊秦勝訴而告終。公眾在表面上看,就是郭敬明抄襲莊羽,而后莊羽將其起訴并獲得了賠償、而郭敬明蒙受了損失。而事實上,這次抄襲事件是由某大型文化公司經過嚴密策劃而決議制訂的炒作事件,事先令莊郭二人私下達成協(xié)定,而后郭刻意進行剽竊,在《圈里圈外》發(fā)表后不久緊隨其后地發(fā)表,這也是為了以防拖延時間過長,致使《圈里圈外》的人氣淡化,從而大大損失炒作效果。而他們將法院作為二人炒作的工具,讓法官淪為二人凝聚人氣的提線木偶。在整個審理過程中,必然有大量讀者為了印證二人說法的真實性,同時仔細閱讀這兩本作品以通過自身的判斷來驗證和比對,這樣便使這兩本書的銷量和受注度頓時大增,成功地達到了預期目的。至于郭敬明的敗訴賠償,由于事先二人達成了協(xié)定,今天郭敬明給莊羽打過去,明天莊羽再悄悄地打回來便是。
其實,還有一個更早的、引用“聚光式炒作”的案例,即2006年的《吉祥三寶》作曲者布仁巴雅爾被法國電影《蝴蝶》導演飛利浦·穆勒聲稱涉嫌抄襲其主題曲《蝴蝶》的主旋律。然而本次事件并非是雙方事先商議好的,而是法方為爭取中國市場的民眾關注而單方面發(fā)起的侵攻。然而由于其指控牽強,再加上布仁巴雅爾與其及時私下斡旋,因此并未掀起太多風浪。但是同樣地,此次事件固然最大的受益者為法方,然而“吉祥三寶”也因此更加穩(wěn)固了自身在中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形象,也是個彼此雙贏的結果。其實筆者以為,如果二人事先沆瀣一氣,精密策劃,所能達到的積極效果要遠遠不止這些。
綜上所述,炒作在如今傳媒領域應用中已然占據核心地位,因此許多以策劃推廣產業(yè)為運營支柱的公司或個人,都在不惜重金設立專屬團隊來仔細研究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的一些特定的趣味典故,從而提煉出有應用價值的創(chuàng)意,應用到炒作策劃中去,以達到為自身或客戶最大限度地實現名利雙收這一根本目的。這也是為什么在當代引起廣泛關注的炒作,竟能在古代的歷史典故中找到相應的原理共鳴點的本質因素。由此可知,無論是再具首創(chuàng)性的文化元素與行為藝術,都是起源于過去,并且與歷史文化的沿革息息相關。從而為知識爆炸與創(chuàng)意飽和的當代市場推廣和營銷策劃產業(yè)指明了一條最具可行性的路線——以史為鑒!
2010年10月14日
炒的歷史篇二:做歷史的思考者
做歷史的思考者
一、我與歷史
我仍然清晰地記得,看的第一本與歷史有關的讀物。那是四年級暑假里,一本叫《精忠岳傳》的兒童讀物把簡化了的岳飛的故事帶到了我面前,中國歷史也在那時向我徐徐展開。五年級時,糊里糊涂地參加了一個歷史知識競賽,參賽的復習資料則是六年級的歷史教科書。
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雖然憑著競賽的光環(huán)所帶來的些許優(yōu)越感使我的歷史課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我更多地只是把歷史知識作為一種向同齡人的炫耀,因為除此之外我能向人炫耀的實在沒有。
就這樣直到上了大學,我對歷史的興趣才又恢復了起來或者說重新建立起來。歷史課上用的教材是復旦樊樹志編的《國史概要》,就是我們這次專題學習現身說法的這位老先生。該書的體例和我們的專題學習很類似,有點斷代史的意思。通過對經濟制度和文化情況的描述,該書展現給我一個與中學教科書截然不同的歷史學面貌。
真正讓我如魚得水的,是在工作后不久,聽到同事介紹了天涯的“煮酒論史”專欄。點開這個專欄,我瞬間驚呆了。形象的說,就是獲悉自己買的彩票中了五百萬那種感覺。從此,我可以真正的稱自己為歷史愛好者了。
二、我看歷史學習
如今,有了百家講壇,易中天紅了,于丹紅了,許多人喜歡歷史,這無論如何是個好事。然而,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同,層次便也不同。
最基礎的是中學生,為了高考而學,這是歷史教育,不能真正歸入歷史學習。歷史教育要求明確的價值導向和政治立場,即便如此,它的存在對于歷史學習仍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往上一層就是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目的是以史為鑒。這些同志往往偏好《資治通鑒》此類帝王之術,關心興替,具有很強的工具主義或者說實用主義傾向。從大方向上看,和為高考而學的中學生是殊途同歸的。
再往上一層就是那些好奇心特別強的同志。學習的目的就在于透過千年的風沙只為還原歷史的真相。
最后還有一小撮朋友,他們是易中天所謂“讀書無用論”的那群人,讀書不為任何目的,只為享受讀書的過程,那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自在。對他們而言,史無對錯,有時甚至,史無真假。
三、我學歷史
歷史究其本質,應當是過往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其客觀性是歷史的第一屬性。
然而由于我國歷史的發(fā)展特點,與國外相比,重典籍輕考古,重結論性表述輕陳述性表述的特點比較突出。有人曾評價中外不同的治史方式,中國人的祖宗們比較有文化,寫了好多典籍傳世,所以中國人學歷史是鉆故紙堆,這好處是入門容易效率高,看完二十四史差不多就是半個史學專家了。但這類學習的缺點
很明顯,就是思想容易被典籍束縛,真相容易被書本所掩蓋。反過來,老外的祖宗文盲多,沒幾個人會寫字,除了些宗教經典和詩歌,史書很少。老外學歷史只能從考古入手,通過研究老祖宗的吃喝拉撒入手還原千年前的生活。這種研究方式難度大,見效慢,但成果大多經過邏輯性地推斷,更客觀。長久以來,無論是中小學教材還是商業(yè)流通讀物,我們的歷史書多半以生動的故事和鮮明的人物為主要內容。我看到我們的學習論壇里也有同志反映生動的示例太少。這樣的讀物更有趣,更吸引人。但歷史不是西游記。
我們關注羅馬的輝煌和英國的工業(yè)革命,但有多少人想過為何鐵軌的寬度是世界統(tǒng)一的?而這個統(tǒng)一的寬度來自哪里?我們崇敬血戰(zhàn)沙場的民族英雄,但有多少人關注過馬蹬這個不起眼但又偉大的發(fā)明?
我們一直說上下五千年文明,但我從來只認為中華文明史只能從盤庚遷都起算,之前的只能算傳說,而不是歷史,因為沒有考古證據支持的不能那么隨意的扯上歷史的標記。否則日本的所謂天照大神也能堂堂正正地成為歷史人物了。
我們不能把歷史當故事看。盡管我很尊重錢穆先生,但對他的歷史研究態(tài)度存有微議。不論是對本國還是他國,一旦對歷史抱有溫情和崇敬,那么學習的客觀性難免受到干擾。因此,學習歷史,不妨“冷淡”些。
炒的歷史篇三:燒烤的歷史
在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大陸上的先民就開始用火,烤肉恐怕是學會用火以來最早的食肉方法。陶器發(fā)明以后,人們可能學會把肉煮著吃。日本學者岡村秀典教授認為,到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烤肉仍然比較盛行。
在二里頭遺址以及二里頭文化的其他遺址,都發(fā)現不少燒焦了的獸骨,豬骨和牛骨居多,構成其食文化的一大特征。位于鄭州以西的滎陽豎河遺址中,被燒過的動物骨頭以豬骨和牛骨居多。據統(tǒng)計,龍山文化時期的燒骨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而二里頭文化時期則占總數的五分之一。到了稍后的二里岡文化時期,被燒過的獸骨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商周時代,用來煮肉的銅鼎成為最重要的禮器之一。除了把作為犧牲的動物整只放在柴堆上燒烤的“燎祭”外,貴族們用于祭祀和食用的基本上是生肉、干肉和用鼎煮的肉,烤肉則一般不用了。
燒烤是歷史悠久的烹飪方法,如果從人類使用火開始。應該有170萬年的歷史了。原始人把獵物用火燒熟后食用,是最古老的烹飪方法了。古書記載,燒烤食品曾經是中國商周時期的主要食物。當然,這是與當時的烹飪工具和烹飪技術有關,到了秦漢時期,燒烤之風仍是盛行。據[[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即位以后,常以燒烤鹿肝牛肚下酒。天子如此,臣子莫不如此。 隋朝時期,由于整個民族文化的昌盛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發(fā)展。但在眾多的烹飪方法中,燒烤食品依然占據有重要的位置。這時候的燒烤已經對其用火,用料等方面都有了比較詳細的要
求。[[隋書。王昭傳]]中就有;;新火,舊火理應有異之說法?梢姡敃r的燒烤造詣已經很深了。
宋代,烹飪方法更加的繁多。燒烤食品也是更為精練多樣。在[[夢梁錄]]中記載的燒烤食品就達到10多種。而這也是古代燒烤的鼎盛時期,南北朝時期,燒烤的制作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這在[[齊民要術]]中就有較多的記載。這時的燒烤不僅用料,式樣更加的考究。而且在調料的配方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當時羊類燒烤是皇室的珍味,明清時期,燒烤食品更加普及,史料記載,清代康熙25年[1686年]北京大街上就有小販,沿街叫賣烤肉。在[[紅樓夢]]里面曹雪芹也曾經寫到大觀園里面的燒烤鹿肉,而在當時。燒烤菜也是各種宴請之事的要菜。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