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西林:俄羅斯“休克療法”再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蘇共下臺、蘇聯解體后,原蘇聯的成員國幾乎全都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其中尤以俄羅斯最為嚴重。在總結原因時,有分析者認為,經濟衰退是“休克療法”所致,“休克療法”則是蘇共下臺、社會主義制度被推翻的產物,而蘇共下臺、社會主義制度被推翻則是政治民主化改革的結果,所以,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還是要算在以民主化為方向的政治改革的賬上。因而便有了這樣的推論:如果不搞民主化改革,就不會有蘇共下臺和社會主義制度被推翻,當然也就不會有隨之而來的“休克療法”,沒有“休克療法”,自然就不會有經濟衰退。所以,政治改革確實是危險的。在一些人筆下,政治民主化改革成了“斷頭臺”,“休克療法”則是“焚尸爐”,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被推上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斷頭臺”斬首之后,再扔進“休克療法”這樣的“焚尸爐”中焚燒,這之后便徹底消失了蹤跡,社會從此便陷入地獄。
是這樣的嗎?我認為,這個問題仍需要討論。由于“休克療法”被看作是俄羅斯經濟衰退的直接原因(其余的只不過是“休克療法”的原因),所以,我們的討論將圍繞“休克療法”進行。
一、“休克療法”失敗了嗎?
“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是對一整套激進的反經濟危機措施和畢其功于一役的經濟轉型方式的稱謂。它的主要內容是:采取嚴格從緊的金融貨幣政策,大力壓縮消費,強行彌合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缺口,以期達到短時間內遏制通貨膨脹的目的。由于這樣的措施會使社會經濟會受到極大的震蕩,甚至處于“休克狀態(tài)”,故有了醫(yī)學上的“休克療法”的比喻。簡單說來,“休克療法”其實就是一整套經濟方面的激進策略,它后來被確定為三大基本內容:穩(wěn)定化——以緊縮反通脹,并建立宏觀均衡;
自由化——放開物價;
私有化——明晰產權。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休克療法”的具體政策有所調整,其形態(tài)有所改變,但基本框架是沒有變化的,否則就不能將其稱為“休克療法”了。
“休克療法”的形成、提出并實施是在20世紀80年代。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美的玻利維亞爆發(fā)嚴重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高達24000%,經濟負增長12%,民不聊生,政局動蕩。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向該國提出:放棄擴張性經濟政策,緊縮貨幣和財政,放開物價,實行自由貿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玻利維亞政府走投無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yī)的心態(tài)采納了薩克斯的建議。結果是:短期內造成經濟劇烈震蕩,仿佛病人進入休克狀態(tài),但隨著市場供求恢復平衡,經濟運行也回歸正常。兩年后,玻利維亞的通貨膨脹率降至15%,GDP增長21%,外匯儲量增加了20多倍。薩克斯的反危機措施大獲成功,“休克療法”也名揚世界。
這是南美的情況,也是“休克療法”的第一次試驗。
這之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東歐國家發(fā)生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這些國家開始實施從原有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向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在西方國際金融組織的舉薦下,以俄羅斯、波蘭為代表的大多數東歐國家在這一過程中都使用了“休克療法”這種激烈的經濟工具。
就俄羅斯來看,這一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1991年底,蘇聯解體,蘇共下臺,俄羅斯聯邦獨立。新國家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家底。其中也包括原蘇聯沒有解決的一系列問題:一大堆生產難以為繼、瀕于破產的國有企業(yè);
1萬億盧布內債和1200億美元外債,等等。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認為,蘇聯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補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越來越嚴重,結果斷送了蘇聯的前程。俄羅斯要避免重蹈覆轍,應該大刀闊斧,進行深刻變革。此時,35歲的蓋達爾被葉利欽任命為政府總理。蓋達爾幾乎是完全套用了“休克療法”方式,制定了一套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1992年初,一場以“休克療法”為模式的改革,在俄羅斯聯邦全面鋪開。
“休克療法”的第一步棋是放開物價。俄羅斯政府規(guī)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和80%的生產資料價格。與此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yè)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物價放開的頭三個月,似乎立竿見影,收效明顯。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的商品琳瑯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可沒過多久,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到了4月份,消費品價格比1991年12月上漲65倍。政府原想通過國營商店平抑物價,不想黑市商販與國營商店職工沆瀣一氣,將商品轉手倒賣,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市場秩序亂成一鍋粥。由于燃料、原料價格過早放開,企業(yè)生產成本驟增,到6月份,工業(yè)品批發(fā)價格上漲14倍,如此高價令買家望而生畏,消費市場持續(xù)低迷,需求不旺反過來抑制了供給,企業(yè)紛紛壓縮生產,市場供求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
對此,俄政府似乎早有準備,走出了“休克療法”的第二步棋,財政、貨幣“雙緊”政策與物價改革幾乎同步出臺。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jié)流、增收節(jié)支。稅收優(yōu)惠統(tǒng)統(tǒng)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與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減了公共投資、軍費和辦公費用,將預算外基金納入聯邦預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銀行貸款彌補赤字。緊縮的貨幣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貸款利率,建立存款準備金制度,實行貸款限額管理,以此控制貨幣流量,從源頭上抑制通貨膨脹?墒牵瑢嶋H發(fā)生的情況與預想的完全兩樣。由于稅負過重,企業(yè)生產進一步萎縮,失業(yè)人數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濟補貼和直接投資,財政赤字不降反升。緊縮信貸造成企業(yè)流動資金嚴重短缺,企業(yè)間相互拖欠,三角債日益嚴重。政府被迫放松銀根,1992年增發(fā)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fā)行量的20倍。在印鈔機的轟鳴中,財政貨幣緊縮政策失敗了。
“休克療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規(guī)模推行私有化。蓋達爾認為,在只有計劃與市場這兩個工具、而計劃這一工具已被證明無效的情況下,俄羅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場化這一條道路。而市場化改革之所以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俄當時的企業(yè)基本是國有企業(yè)。競爭機制對國有企業(yè)不起作用,市場與國有企業(yè)不相容,使用市場工具的前提是實行全面的私有化。所以,要徹底解決問題,就要徹底實行私有化。為了加快私有化進程,俄政府最初采取的辦法是無償贈送。經有關專家評估,俄羅斯的國有財產總值15萬億盧布,剛好人口是1.5億,以前財產是大家的,現在分到個人,人人有份。于是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墒牵剿接谢絾,已是1992年10月,時過境遷,此時的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私有化證券大大貶值,被一小部分有錢人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入囊中。最終結果是使大批國有企業(yè)落入特權階層和暴發(fā)戶手中。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而是盡快轉手盈利,職工既領不到股息,又無權參與決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產經營無人過問,企業(yè)效益每況愈下。1992年12月,蓋達爾政府解散,俄羅斯的休克療法也隨即宣告結束。
在實行休克療法的當年,俄羅斯GDP幾乎減少了一半,GDP總量下降到只有美國的1/10。經濟結構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燃料、電力和冶金工業(yè)成了民族經濟的關鍵部門,其比重在GDP中約為15%,在工業(yè)總產品結構中為50%,在出口中為70%多。實際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極其低下,如果說原料和能源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還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標的話,其它部門則遠遠低于美國同類指標20%-24%。70%多的生產設備服務期超過十年,高于經濟發(fā)達國家一倍。這種局面是國內投資特別是實際經濟部門的投資大幅度減少的直接后果。外國投資不愿進入俄羅斯,吸收的外資總額累積只有115億美元。俄羅斯科技開發(fā)支出全面減少,投資不足,對創(chuàng)新重視不夠,使得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和質量競爭力的產品越來越少,特別是在民用科技產品市場上受到外國競爭對手的排擠,俄羅斯產品還占不到1%的份額。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羅斯人的貨幣收入總量不足美國人的10%。
這是俄羅斯的情況,也可以說是“休克療法”的第二次試驗。
從以上介紹我們也可以看到,迄今為止,“休克療法”有過兩次付諸實踐,一次在南美,一次在俄羅斯等國。“南美休克療法”取得了成功,而“俄羅斯休克療法”則普遍認為是以失敗告終。
那么,俄羅斯進行的“休克療法”真的失敗了嗎?
就事論事地看,“休克療法”效果似乎并不好,但是,對這樣一項關系整個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改革,當然不能孤立地看,短期地看。就像一次外科手術,僅看局部和現狀,簡直是一團糟:劃開了皮膚,切開了肉,那么多金屬器械在顱腔內、胸腔內、腹腔內倒騰,甚至還拿掉了器官;
流了那麼多血,人也昏迷不醒,這之后還有那么一段時間人就像在地獄中煎熬……!總之是慘不忍睹。但是病根去除了,又過了一些時候,人站起來了,復原了,又像健康人一樣活著了!那么,從宏觀上看,從全局上看,從歷史的長過程看,這次手術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
回顧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也有過幾年經濟非常困難的時期,不能因此就說共產黨推翻國民黨推翻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也不應該,因為今天的中國樣子呢?對“休克療法”的態(tài)度也應如此,有目共睹,今天的俄羅斯是個什么樣子呢?
其實“休克療法”與經濟衰退的關系,直到現在還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學者指出(金雁、秦暉等),與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相比,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既不堅決也不徹底,但是俄國的經濟衰退卻比前者嚴重得多。因此,究竟俄羅斯經濟困難的原因是實施了“休克療法”,還是“休克療法”不徹底、半途而廢,還不能輕易下結論。此外,還有像白俄羅斯這樣的獨聯體國家,對“休克療法”抱有強烈的抵觸,結果其經濟困境比俄羅斯還嚴重?傊,不管是否采行“休克療法”、實施的力度如何,蘇聯東歐各國全都出現過一段經濟滑坡,就連有西德大力扶助的前東德也不例外。這是否可以說明,“休克療法”與經濟衰退的相關性并不明顯。
反過來看,沒有爭議的事實是,俄羅斯進行的“休克療法”,從根本上打破了經濟發(fā)展的集權主義模式,使國家最終掙脫了對發(fā)展方面“列寧主義道路”的路徑依賴,從而完全徹底地走上了集英、法兩種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優(yōu)點之大成的“美國路線”,這就為國家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
由于把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提到了一個全新的、更合理的制度平臺上,在最初的陣痛過后,俄羅斯的經濟-社會便進入了一個強勁發(fā)展的快速通道。
如今的俄羅斯經濟,總體上看,盡管還有種種問題(甚至有些問題還很嚴重),但經過了1993年到1998年五年的低迷后,從1999年開始復蘇,很快進入了健康、正常、快速的發(fā)展狀態(tài)。
推行過“休克療法”的俄羅斯今天是一種什么景象呢?從國際地位看,俄羅斯基本恢復了經濟、政治、軍事大國的地位,在國際政治中的分量也不可小視。當今世界,真正在與美國、歐盟等發(fā)達國家相抗衡的還是俄羅斯。比起自稱已經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時時事事在看發(fā)達國家其中主要是美國的臉色、“寧贈外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中國來,腰板就硬朗多了。再看國內,2006年俄羅斯人均GDP達到4000美圓以上,醫(yī)療幾乎免費,中小學上學免費還免費提供午餐,60歲以上無論工人農民都享受養(yǎng)老保險衣食無憂,實行個人12%、企業(yè)25%單一無累進稅制,政府機構大量精簡,國家財政1/4用于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和社會救濟。2007年年初,俄羅斯財政部長宣布,計劃用3年時間,把俄羅斯全民人均收入在2006年基礎上增加50%。到2007年,俄羅斯國民經濟已經連續(xù)第8個年頭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取得出色的成就,相對于低迷的歐洲,俄羅斯經濟成了歐洲乃至世界經濟名副其實的一個亮點。
如今,自信和尊嚴重新回到俄羅斯人中間,俄羅斯人在最近10多年里第一次重新感覺到“終于松了一口氣”。根據俄羅斯民意調查機構的詢問結果,70%以上的接受詢問者認為近年國家形勢好轉,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明天會更好”取代了過去多年來一直壓在人們心頭的恐懼感和擔憂感。
事實表明,“休克療法”其實可以看作原蘇聯國家、其中主要是俄羅斯在戈爾巴喬夫時期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的延續(xù),是原蘇聯國家走上現代化的正常發(fā)展道路的“路線圖”中的一段必然歷程。(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你要什么國家就給你什么。╇y怪這樣的“改革”招來越來越多的非議。
而改革前的蘇聯基本上就不存在一個非“單位”社會的廣闊外圍,經濟改革一啟動就不得不觸動“單位人”,就必須進行大規(guī)模的利益再分配,就要依賴國庫為改革的成本付帳。所以,在蘇聯根本就不存在中國式的“漸進改革”、“增量改革”的空間。而且,如果不進行政治改革、獲得更加牢固的政治合法性,蘇聯政府連最起碼的價格自由化改革都無法貫徹。蘇聯之后的俄羅斯在經濟持續(xù)衰退的情況下依然維持住全民的社會保障,而中國政府卻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還在想方設法地擺脫對僅占人口百分之十幾的“單位人”的社會保障。若認真考慮一下其中的含義,就會明白,中國人的自滿自傲自戀和對俄國人的嘲笑是多么愚蠢了。事實上,中國的經濟改革到了90年代后期便已逐漸失去了支撐政權的社會中堅——“單位人”的支持,此后空前嚴峻的政府合法性危機正逐漸浮出水面。擺脫眼下危機的途徑有兩條,或者通過政治改革重塑合法性,或者轉向威權統(tǒng)治,更多地依賴直接暴力而不是政治認同和“社會契約”,以經濟利益交換政治服從,用“甜頭”堵住“舌頭”。
第三,自從1999年以來,俄羅斯的經濟開始快速增長,引人矚目。毋庸置疑,在俄羅斯的經濟增長中,民主化、市場化功不可沒,民主政治體制的建立及正常運行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和較好的公共服務,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的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供給。各種征候都表明,目前俄羅斯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改革時期,走出了底谷,步入了政治穩(wěn)定、經濟增長的持續(xù)、正常發(fā)展道路。
再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經濟增長(暫且拋開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長方式不說)也令世界瞠目,但由于政治改革一直畏首畏尾,以至于整個國家政治至今仍在“金正日胡同”中徘徊。政治發(fā)展的滯后對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拖累已經越來越顯現出來。
第四,就現實情況比較。2006年,世界銀行提供的關于俄羅斯的報告中說,俄羅斯經濟增長是符合窮人的利益的經濟增長。而在關于中國的報告中則指出,在2001年至2003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10%的人群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
先看俄羅斯。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開始于1999年。從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長速度約為6%,經濟總量增加了70%。然而,俄羅斯的工資和人均收入卻增加了500%,扣除通脹后,人均實際工資收入的增長超過了200%。八年間,俄羅斯的人均實際工資和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長速度高出二倍。俄羅斯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地分享了經濟增長的成果。當下,俄羅斯人平均月工資10800盧布,約合人民幣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資最高,目前人均約2萬盧布,折合人民幣6700元;
與中國接壤的遠東地區(qū)最低,月均工資在9500至10000盧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間。
實際工資增長大大超過GDP的增長速度才只是俄羅斯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俄羅斯聯邦和各聯邦主體、地方政府都將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用在樂教育、醫(yī)療、救濟等社會領域,從而建立和維持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讓退休、失業(yè)、兒童、學生等等弱勢人群,也扎扎實實地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隨著經濟增長,俄羅斯各地每一個季度都調整“人均最低生活標準”,也就是“貧困線”。最低生活標準每一季度由俄羅斯各聯邦主體制定,用于評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為制定補助金、補償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項。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標準為月5124盧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規(guī)定的基本生活費為每人每月448元,僅為莫斯科最低生活費標的26%),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標準為5795盧布,退休人員3533盧布,兒童是4381盧布。
今日的俄羅斯,民選的官員拼命討好選民,除免費醫(yī)療、免費教育之外,俄羅斯政府補貼,救濟項目,共有幾百項之多。如今的俄羅斯,有富人,也有超級富豪,但基本上已經沒有了窮人。俄羅斯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俄羅斯經濟長期趨勢》報告預測,2012年前俄可進入發(fā)達國家隊列,趕上韓國、西班牙、以色列的經濟發(fā)展水平,2020年前,俄人均GDP可以達到29400美元。
再看經濟之外的其他方面,2007年10月11日,普金訪問德國,接受德國ARD電視臺和《南德日報》的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建設一個與我們建設了幾十年的社會完全不同的新的社會。我們將盡力做到遵循現代文明世界原則和民主原則,保障我國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目前,俄羅斯有近四千個電視臺,四萬多份報紙和雜志,其中半數以上系與外國媒體合辦。與許多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俄羅斯不打算對國際互聯網進行監(jiān)控。俄羅斯不打算重返蘇聯時期的政治體制,我們只是在探索一種適當的體制,既能保證我國公民享有自由,又能保障他們享有管理國家及解決各種問題的權利,同時還能使國家成為造福人民的工具。”
可以說,制度轉型以來,俄羅斯正在將戈爾巴喬夫當年繪制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社會藍圖變?yōu)楝F實。
再看中國。
世界銀行2007年12月1日在北京發(fā)布將完成的《貧困評估報告》初步研究結果顯示,2001年至2003年,中國10%貧困人口實際收入下降2.4%,由于當時世行專家尚未完整得到2004年以后的數據,所以這之后的研究尚未完成。不過,許多事實都表明中國最貧困的人群正在進一步滑向貧困的深淵。這份報告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嘩然,是它得出的結論徹底地顛覆了發(fā)展經濟學中“水漲船高”的基本原理。人們過去已經知道與腐敗共生的權貴資本主義社會,會產生極端的貧富差距,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一個實際收入減少的龐大群體,全球還是第一次記錄到。
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通過分析發(fā)現,在中國現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中國的窮人卻更加貧窮了,不是相對貧窮,而是絕對貧窮。世界銀行說,中國的貧窮人口已經不再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區(qū),而是分散在全國各地。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貧窮人口中超過半數的人不是生活在官方劃定的窮困村莊,現在的貧困人口不僅分布在農村地區(qū),而且已經蔓延到城市,各個發(fā)達地區(qū)和發(fā)達的城市都有。
所謂“水漲船高”,即經濟增長,全民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就會提高。這是發(fā)展經濟學的根基,也是政府對其體制合理性和執(zhí)政合法性論證的基本論據。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與俄羅斯的增長差不多同時起步于1999年,并且就統(tǒng)計數字來看,中國的增長速度更快。但是,同樣甚至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反映在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上卻完全不同,有如天壤之別。
1999年至2006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一番還要多。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全社會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則在不斷下降,多數人的收入沒有與經濟增長同步。與此同時,貧富差距迅速擴大,財富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迅速集中,很大一部份人沒有享受到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成果。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七年間,中國國家財政收入增加接近二倍,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發(fā)展速度,而社會保障卻幾乎完全消失了。人們在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壓得有些喘不氣過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蘇聯東歐共產黨被推翻,醫(yī)療、教育、住房、養(yǎng)老這體現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四大福利制度都沒有取消,甚至有的像俄羅斯那樣還在完善,然而在幾十年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的中國,老百姓卻在先富后富的等待中,連當初所謂貧窮時代的福利都等待沒了,更別說等待富裕本身了!
所以,中、俄改革兩相比較,誰的結果更好一些呢?誰更成功一些呢?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中、俄改革兩種結果,原因是什么呢?
四、“俄羅斯現象”的政治原因。
有學者把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一度出現的政治混亂、經濟衰退以及社會方面的種種問題統(tǒng)稱為“俄羅斯現象”,并認為這是由于蘇聯的改革失敗造成的。事實其實并不是這樣,“俄羅斯現象”確實發(fā)生了,但這與改革沒有關系,相反,正是由于社會變革建立起的全新的制度,為徹底消除“俄羅斯現象”提供了制度保證。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俄羅斯現象”的出現呢?回答是:是實行了多年的極權政治。
根據前蘇共中央委員阿爾巴托夫的《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蘇聯的政治可以說是典型的極權政治。
極權政治是指這樣一種政治狀況:在這種政治制度下,國家的一切資源都被最高統(tǒng)治者所掌握,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政治、軍事等傳統(tǒng)領域,而且對經濟、思想、文化、甚至日常生活都要嚴密控制;
全體社會成員不但被剝奪一切最基本的權利,而且還必須無條件地參與到統(tǒng)治者的意志中去,根據統(tǒng)治者的意志而工作、生活甚至死亡,沒有任何個人選擇的余地;
如果拒絕參與或者僅僅是不積極參與(有時甚至是僅僅被懷疑不積極參與)這個意志,就必然要受到迫害甚至鎮(zhèn)壓。有學者認為,極權主義是亞細亞專制主義借助現代化統(tǒng)治手段達到的最高形式。
蘇聯時期實行的是思想控制、輿論一律、壓制言論自由、持異議即是刑事犯罪的政治制度,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成了政權用以維持其壟斷地位的思想化石。官方媒體與教科書上的說教與現實生活完全脫節(jié),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并持續(xù)地強化說假話和兩面派的社會風氣。在這一僵化的體制下,整個社會完全失去了生機與活力,呈現出一種麻木狀態(tài)。
這樣的極權政治導致了一系列惡果。
、贅O權政治的結果之一——政府無能。
政府無能被認為是所謂“俄羅斯現象”的最突出表現。
比較政治社會學的理論認為,衡量一個國家機器能力的不是其專制的程度,而是其政府組織的能量、適應力和效力,即政府組織是否足夠強。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專制的國家機器并不等于有效的政府組織;
而一個受憲法制約的或“有限的”國家政權,雖然在壓制民眾方面相當“軟”,但卻可能有效地執(zhí)行自己法定的正常職責和功能。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國家機器是一個矛盾的實體:既強硬又無能,對持不同政見者非常強硬,在經濟與社會管理的決策方面卻毫無作為,隨波逐流,聽憑“分利集團”的擺布。所以,這時的政府是典型的無能政府。
葉利欽時期的俄羅斯政府同樣也是個相當“軟”因而也是相當弱的政府。當葉利欽在與議會的斗爭中占據上風后,實現了權威主義式的相對穩(wěn)定的統(tǒng)治。但與此同時,他也從一個“闖將”逐漸變成了守成的政客,其政策與行事的價值取向逐漸為既得利益取向所替代。在這一過程中,權威主義下的轉型經濟為權貴資本主義提供了最好的土壤。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俄國建立的不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而是“半犯罪特性的寡頭統(tǒng)治,這種體制在原蘇聯時期就已基本形成。在蘇共垮臺后,它只不過改換了門庭,就像蛇蛻皮一樣”。俄羅斯學者認為:那些金融工業(yè)寡頭選擇的是“官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官員并不非法占有國營企業(yè)的資本,而是在國營部門內部非法利用所有這一切”;
“金融官僚資本并非私有制,而是由私人管理的國家所有制”,這些資本由于國家的民主程度不夠而被官僚控制并用以謀私。由此可見,形成寡頭的必要條件并非私有化過份了,而是民主化不夠。(丁學良,“轉型社會的法與秩序:俄羅斯現象”,鷺江出版社,《清華社會學評論》(廈門),2000年第2期。)
這一時期的蘇聯,政治腐敗導致權貴“分利集團”的興起,而權貴“分利集團”的強大又進一步導致政府的無能與腐化。由于未形成有規(guī)模的反對派組織或運動,蘇聯解體之前的整個時期和解體之后最初的一個時期,執(zhí)政者同屬相同的權貴集團,在這樣的時期,國內政治表現出明顯的寡頭政治的特點,而政府則是受利益集團支配的無能的政府。從這些事實中可以看出,政府無能完全是傳統(tǒng)制度的產物,與改革毫無關系。
這種情況到普京時期才有了根本的改變,不過,如果不是葉利欽時期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實現了國家的政治民主化,普京時期的“政治光明”是無法出現的。
、跇O權政治的結果之二——“分封化”與“犯罪化”。
“俄羅斯現象”還包括“分封化”與“犯罪化”兩種趨勢。
“分封化”主要是指把原來的國有財產通過不那么明確的非法、但也不怎么合法的灰色方式,暗暗地轉讓給那些最有權勢的寡頭們,這個轉手過程并非通常理解的私有化或私營化。例如,俄羅斯政府要求由銀行或銀行主持的投資基金來接管龐大的國有企業(yè),但這些銀行家和投資基金的主管們并沒有什么資產,(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于是政府特許這些人成立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讓他們通過發(fā)行債券股票等方式,象征性地對政府付極少的一點錢,用“空手道”就接管了國有企業(yè)的資產。
“分封化”的另一表現是,政府把原材料的開采經營權和出口貿易權讓給一些權勢集團來壟斷,這些人則把用俄國自然資源換來的外匯存在國外占為己有。像這種通過出口轉移出去的國有資產,據比較保守的估計每年在250億美元左右,從1991年到1999年至少已經有近2,000億美元流出境外,而同期俄國吸引來的外國投資總額還不及這個大出血數字的十分之一!
對俄國經濟的“犯罪化”,觀察家們的評價是:“在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俄國一樣,有組織的犯罪和大型工商業(yè)相互滲透重疊到這種程度,以致于經常無法分清楚,犯罪行為到何處止,合法正當的生意從何處始!倍韲膰窠洕w有40%以上被控制在黑道手里,而在幾個行業(yè)(比如銀行界、房地產界和消費品市場)里,黑道更是不容爭議的“龍頭老大”。
分析原因,罪魁還是極權體制。首先,那些最有權勢的寡頭們大多是蘇聯時期掌握資源和國有資產的部門的官員,蘇聯解體的初期,他們利用原有計劃體制崩潰、新的市場制度尚未建立起來的間歇,搖身一變就將“國有”資產化為私有,成為大企業(yè)主和財團寡頭。這樣的結果更加說明蘇聯長期實行的所謂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的虛偽,因為如果這些財富真的屬于全民,能如此輕易地就為極少數人攫為己有嗎?其次,“分封化”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把原材料的開采經營權和出口貿易權讓給一些權勢集團來壟斷,這一切只有在政府完全掌控資源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政府完全掌控資源則是標榜“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極權體制的基本特征之一。
再說說俄國社會的“犯罪化”。社會的“犯罪化”前提有二,其一,法制的極度衰弱;
其二,國民普遍的“野蠻化”。這兩者都是極權制的結果,在極權制下,有人治沒有法治,制度一旦崩潰,法律幾乎是空白,當然犯罪盛行;
有資料表明,盡管蘇聯時期對人民進行了長期的“共產主義”教育,但蘇聯解體時,其國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比沙皇時期還低。所以,國民的“流氓化”和“惡棍化”自然會導致社會普遍的“犯罪化”。
再看中國,中國雖然沒有出現“俄羅斯現象”,但中國的腐敗和“犯罪化”并不比俄國遜色。目前中國的腐敗真有“不盡長江滾滾流”之勢。有的學者把中國現在的腐敗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稅收流失型腐敗,二是地下經濟型腐敗,三是公共投資和公共支出型腐敗,四是尋租型腐敗。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消費者福利損失每年在9,875億至12,570億元之間,占全國GDP總量的13.2%至16.8%。(胡鞍鋼:《腐敗損失有多大:每年1萬億》,《南方周末》,2001年3月22日。)經濟學家吳敬璉近來一再強調,中國改革的大關還未過,既得利益者已成為深化改革的阻力;
要避免滑入法治不行、公權不彰、腐敗蔓延的權貴資本主義的泥坑。(吳敬璉:《改革的大關還沒有過》)如果因為決策無能與政治僵化而使權貴“分利集團”坐大,中國的經濟改革就有可能半途而廢,“俄羅斯現象”很快就會在中國全幕重演,而由于中國的政治改革嚴重滯后,要克服“俄羅斯現象”,消除“俄羅斯現象”發(fā)生的原因,會比俄羅斯困難得多。再看“犯罪化”。有學者做過統(tǒng)計,1979年到2003年,中國每萬人刑事案件由5.5件增加至34.1件,增加了6倍,以年均7%的速度遞增,此外,國民道德敗壞、誠信盡失,坑蒙拐騙泛濫,制假販假盛行,更有甚者,官黑勾結、警匪勾結的事也多有發(fā)生。所以,盡管我們不用“俄羅斯現象”這樣的概念來描述中國,中國的情況也并不比當初的俄羅斯好多少。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今天的俄羅斯情況已經大為好轉,而中國卻還沒有看到好轉的跡象!
五、到底應該怎樣評價“休克療法”?
“休克療法”由于主張私有制,反對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監(jiān)管,提倡“絕對的”經濟自由,因而帶來了許多消極后果,其中最大的消極后果莫過于造成了實行“休克療法”的國家一個時期經濟的極度混亂。正因為如此,批評“休克療法”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重量級人物,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前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就是其中之一。
斯蒂格利茨1998年年初在聯合國大學發(fā)表榮譽性年度演講中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意見與建議,他的意見與建議基本是反“休克療法”的,其主要內容有:①私有化和金融貿易自由化對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來說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促使市場更加有效率和活力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手段必須與監(jiān)管的競爭政策相結合。在這里,“關鍵不在于是否私有化或自由化,而在于必須建立一個監(jiān)管的框架,使金融系統(tǒng)有效地運行,促進宏觀經濟穩(wěn)定”。②如果不建立一個有競爭的市場,就不可能得到金融貿易自由化的好處。“私人壟斷而無競爭對手,效率同樣不高,也不會有創(chuàng)新。”③“政策應當成為市場的補充,采取行動使市場運行得更好,糾正市場的失效!雹苷斜匾獞酶嗟恼吖ぞ邔崿F“更廣泛的目標”,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只不過是成功發(fā)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相對來說比較狹窄”的目標。所謂“更廣泛的目標”,也就是“將發(fā)展和改造社會作為其核心目標”,包括提高生活水平,實現“持續(xù)發(fā)展”、“均衡發(fā)展”、“民主發(fā)展”,使所有社會集團都分享發(fā)展的成果。這些意見和建議中有幾個關鍵詞:監(jiān)管、政策、政府、平等,其矛頭,直指“休克療法”所倡導的自由、市場、取消監(jiān)管和去政府化。
斯蒂格利茨對“休克療法”不滿意,還因為“休克療法”過于注重了對產權的私有化改造,而忽略了公平競爭,在他看來,提倡公平競爭比改革所有制更重要。斯蒂格利茨具有一定代表性。
應該承認,斯蒂格利茨確實準確地抓住了“休克療法”的不足,他提出的意見也很有建設性。我在這里要說的只是,第一,“休克療法”只不過是應付危機的臨時措施,是一種應急方案,從來也沒有人把它作為一種長久政策來堅持;
第二,“休克療法”也有成功的實例;
第三,任何一個國家在制度轉軌、新舊社會交替的過程中都難免出現某種程度的混亂,所不同的只是混亂持續(xù)的時間和混亂的程度。一般說來,舊的社會形態(tài)越落后、越頑固,轉型就越困難,交替過程更長,混亂持續(xù)的時間更久,亂的程度更深。
這樣來認識“休克療法”,似乎更合適一些。
六、對“華盛頓共識”到底應該怎么看?
斯蒂格利茨是在批評“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時候,順帶提出對“休克療法”的批評的,應該說,“休克療法”的思想基礎確實是“華盛頓共識”,所以,要了解“休克療法”,有一個東西繞不開,那就是“華盛頓共識”。
“華盛頓共識”是一種以自由貿易、財經紀律和國有企業(yè)私有化為基礎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發(fā)展模式。
“華盛頓共識”最初是由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前所長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提出的,提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解決20世紀80年代拉美的債務危機。1990年,由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主持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研討會,主題是討論80年代中后期以來拉美經濟調整和改革問題。拉美國家的有關官員、美國財政部官員、企業(yè)界人士、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開發(fā)銀行代表以及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經濟學家出席了會議。約翰·威廉姆森在會議結束時說,經過討論,會議參加者已經對在拉美國家已經采用和準備采用的十個政策工具方面,達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識,成為指導“七國集團”和國際金融機構把握世界經濟的信條。由于上述國際機構的總部和美國財政部都在華盛頓,這次會議又在華盛頓召開,因此人們把在會上達成的這一共識稱作“華盛頓共識”。威廉姆森對“華盛頓共識”的定義是:“由華盛頓為基地的機構設計給拉丁美洲國家的各種政策建議的最低公分母”,即財政戒律、謹慎的公共開支方向和供給方面的稅收改革。華盛頓會議后,威廉姆森把會議上交流的論文匯編成冊,于當年以《拉美調整的成效》的書名正式出版發(fā)行。在論文集中,威廉姆森更加明確地闡述了拉美國家在經濟改革中應該采納的“處方”。
簡單說來,所謂“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位于華盛頓的美國政府和經濟學精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和拉美國家共同制定的、旨在克服一些拉美國家80年代危機的一整套政策建議,它提出包括創(chuàng)造蓬勃發(fā)展的私營部門、做出經濟結構調整、出售國有企業(yè)、削減社會福利等項措施。
這份“華盛頓共識”內容龐雜,其中主要內容有:實行緊縮政策防止通貨膨脹、削減公共福利開支、金融和貿易自由化、統(tǒng)一匯率、取消對外資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以及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取消政府對企業(yè)的管制等!叭A盛頓共識”的核心為“自由市場和幣值穩(wěn)定”。
約翰•威廉姆森本人后來又對“華盛頓共識”的具體內容作了進一步說明:“我的清單中的十點改革建議如下:
1.財政紀律
區(qū)域中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存在大量的赤字,因此引發(fā)國際收支危機和高通脹,損害的主要是窮人的利益,因為富人可以在國外保存財富。
2.重新安排公共支出優(yōu)先序列
這一政策建議以利于長期發(fā)展、利于解決貧困的方式轉移公共支出,從沒有價值的補貼轉向基本的健康和教育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建議并不要求所有實現財政紀律的負擔壓在削減支出上;
相反,我關于公共部門的合理規(guī)模的政策意向是嚴格中立的,連我這樣一個熱心的共識追尋者也沒有想像到,爭論會以當時正被提出的“歷史的終結”論題而結束。
3.稅收改革
目標是建立稅基大、邊際稅率較低的稅收系統(tǒng)。
4.利率自由化
回顧以往,我希望我曾用金融自由化這一更廣義的說法,我本該強調關于金融自由化速度有不同觀點,尤其是,我應當認識到與金融自由化配套的謹慎監(jiān)管的重要性。
5.競爭性的匯率
我擔心自己當時沉浸于一廂情愿的想像中,聲稱有確保匯率競爭性的共識,這種共識暗含著折衷的匯率制度安排;
事實上,華盛頓已經開始傾向非此即彼的角解,這種學說認為一個國家或者是完全固定匯率,要不就只能是完全浮動匯率。
6.貿易自由化
我承認關于貿易自由化的速度問題有不同的觀點,但是所有人都認為貿易自由化是發(fā)展的方向。
7.引進外資的自由化
我特別強調我的建議沒有包括全面的資本賬戶自由化,因為我相信華盛頓共識中沒有也不需要有資本賬戶自由化條款。
8.私有化
眾所周知,這個源于新自由主義的思想被廣泛接受。之后我們已經認識到私有化的方式是關鍵:私有化可能是一個特權精英階層以部分價值計價的資產轉移的極其腐敗進程;
但是如果私有化方式妥當的話會帶來效益(特別是改進的服務覆蓋面),私有化后的企業(yè)或者面向競爭性市場或者接受恰當監(jiān)管。
9.放松規(guī)制
這一點主要集中在進入和退出壁壘的削減,而不是要廢除為安全或環(huán)境原因而設置的規(guī)制或非競爭性行業(yè)的價格管制。
10.產權
這一點主要是關于為非正式組織提供以可接受的成本獲取產權的能力。”
。ās翰•威廉姆森:《華盛頓共識簡史》,見黃平、崔之元主編《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66-67頁。)
“華盛頓共識”一經提出,就引來了一系列爭議與批評。
斯蒂格利茨把“華盛頓共識”稱作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它實質是“主張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自由化”。“它的內容在實踐中被進一步濃縮為‘三化’:一是私有化,即把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和鞏固私有產權的一系列措施;
二是自由化,實行外貿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三是穩(wěn)定化,即執(zhí)行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代表的多邊國際經濟組織所推行的包括使匯率貶值和緊縮性財政政策等在內的穩(wěn)定化計劃!保ㄚw曉:《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浙江日報》2004年6月18日。)
對“華盛頓共識”到底應該怎么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見仁見智,無可厚非。
我在這里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華盛頓共識”不過是為解決具體的經濟問題提出的一些具體的經濟政策,它必須嚴格地受時空的限制。提出這些政策的初衷是要解決地處拉美的一些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危機。20世紀80年代,絕大多數拉美國家陷入了長達10余年的通貨膨脹暴漲、債務危機爆發(fā)的經濟困難,(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