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以反思紀念五四新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本文言及的五四,不是五四那天作為民族主義運動的五四,而是習慣被聲稱為科學與民主的五四,這個五四又叫新文化運動或啟蒙運動。近一百年來,它獲得了超過其所應得的贊譽。今天,對它的反思也許比贊譽更重要。
“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總司令”陳獨秀在《新青年》上豎起的兩桿旗,作為一種觀念,20世紀以來它如此深入人心,以至口號化為一種名詞教,使得分明是反民主和不科學的言動都頂戴著它的名頭。這是歷史慘痛的結果,求仁不得仁,卻走到了仁的反面。直到1950年代,胡適方對此有所反思:“獨秀并沒有給‘民主’和‘科學’下任何定義,他只把這兩個名詞——兩個涵義廣泛的觀念——都‘人格化’了……叫做‘德先生’和‘賽先生’”。胡適接著指出,把一個觀念‘人格化’了,往往等于‘神化’了,并不能叫人們得著明白清楚的認識,也許還可以引起盲目的迷信,盲目的崇拜!
事實正是如此。這不是陳獨秀沒有給民主科學下定義的問題,問題在陳獨秀自己對民主科學就沒有“得著明白清楚的認識”。遲至1940年的人生晚年,陳獨秀才對民主有所覺悟,一定程度上糾偏了自己早年的階級性民主。新文化運動慣被稱為啟蒙運動。很喜劇地是,如果自己都不懂民主,卻豎起大旗要啟蒙,豈非以蒙啟蒙。民主如是,科學亦然。在新文化領袖那里,這個詞分明成了一種科學迷信或科學主義,這很典型地表現(xiàn)在1920年代的“科玄論戰(zhàn)”上。
以蒙啟蒙的結果不但是蒙而未啟,而且容易導致歷史的歧途。陳獨秀在第一次聲張德賽二先生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中宣稱:“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
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边@是新文化對民主科學的最初的追求,但追求民主,并不必然要全盤反傳統(tǒng),亦同追求科學,并不必要反對傳統(tǒng)的文學與藝術。文學藝術與科學何干,它們壓根就不是一個范疇,兩者無以構成反對關系。民主的敵人也不是以孔教為代表的傳統(tǒng)的舊文化,恰恰是后來由《新青年》引進的批著新文化外衣的極權文化。何況,當時的制度構成本身就是議會框架,它距離民主雖然有不短的距離,但方向和路徑都沒錯。錯的是新文化把傳統(tǒng)文化當成了假想敵,卻一味趨新,識別不了正在逼近和到來的危險,甚至以擁抱的態(tài)勢一頭扎了進去。結果,議會框架不是被傳統(tǒng)文化而是被槍桿子所摧毀,歷史以民主的名義走向了訓政和專政。
不錯,一個世紀以來的民主與科學由新文化推出,這是它的功績。但,重要的不在于它推出什么樣的觀念,更在于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踐履。亦即,我可以不管它“說什么”,但卻不能忽略它“怎么做”。就一場文化運動而言,它的文化方式和行為顯然比觀念本身更重要。正是在這一點上,新文化運動充分暴露出它的問題嚴重。“民主”在《新青年》中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化觀念而出現(xiàn),那么,《新青年》本身有沒有文化民主呢。如果觀察它的表現(xiàn),無論討論文言白話,還是新劇舊戲,它不但沒有民主氣象,而且呈現(xiàn)出反民主的獨斷和不寬容。請聽“文學革命”剛開始時陳獨秀的聲音:“獨于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
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标惇毿闶沁@樣說的,《新青年》也是這樣做的。這其實就是新文化運動旗手給人們做出的民主示范。只是這種“必不容反對者”的心態(tài)無疑不是民主的心態(tài),落實到行為則直接就是反民主的行為!缎虑嗄辍泛髞韽奈膶W革命趨向社會革命,但它所抱持的“必不容”的態(tài)度及表現(xiàn)并未有變,且變本加厲;
那么,從這樣的文化行為和社會行為中是否可以產(chǎn)生它所張揚的民主呢。
民主是一種觀念倫理,落實民主是一種行為倫理。如果對前者不甚了然,便很容易以一種非民主乃至反民主的方式求取民主。新文化運動于前者有缺陷,于后者有教訓。反思它,是為了讓它成為我們今天求取民主的一面鏡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