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世聯(lián):農民與革命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中國革命是農民革命,但其發(fā)起者和領導者卻主要是一些邊緣知識精英。他們相互需要而又內含緊張,并非完全一致。革命者既是農民的代表者又是農民的教育者,毛澤東思想既不只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也不只是農民革命要求的反映。黨的群眾政策實際上就是在滿足群眾與約束群眾之間尋找平衡,所以無論是從農民角度還是從邊緣精英的角度都不能完整地解釋中國革命。
1、“革命先鋒”?
現(xiàn)在讀到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多次修改過的文本。原來的報告中,將那些“踏爛鞋皮的,挾爛傘子的,打閑的,穿綠長褂子的,賭錢打牌四業(yè)不居的”游民、鄉(xiāng)間痞子當作貧農的一部分,說他們最革命,是革命先鋒。
當時在湖南省委工作的李維漢認為:“農村中確實有一些游民(或稱流氓無產階級),他們有革命性,在農運興起的地方,打先鋒的常常包括這樣一些人。但是對他們需要作一分為二的分析。因為這是一個動搖的階級,其中一部分易為反動勢力所收買,另一部分雖然參加革命,也要在革命中對他們進行改造,防止他們的破壞性!保1)因此,他建議毛澤東刪掉這段話,后來的《毛澤東選集》確實刪掉了。但毛澤東沒有改變其基本判斷。1937年在與海倫·斯諾的談話中還說:“我們稱無田地的農民為農村無產階級。我們把沒有足夠土地維持自己生活的貧農看作半無產階級!保2)一句話,“無產階級”等于沒有財產的人。
從階級分析的角度說,李維漢的觀點顯然更為正確。把農村中的痞子列入革命先鋒,肯定不是從“社會生產的一定地位”及其與生產資料的一定關系出發(fā),而是從收入和生活水平出發(fā),從對現(xiàn)存秩序的態(tài)度出發(fā)。以經典馬克思主義來衡量,上述角色根本不可能充當革命先鋒。毛的現(xiàn)實依據在于,產業(yè)工人在當時只占總人口比例中的極少數(shù),革命只能依靠那些生活困難又滿現(xiàn)狀的廣大農民,而要在長期受中庸之道熏陶、滿足于飽腹暖體、習慣于委曲求全的農民中發(fā)現(xiàn)革命的動力和要求,要想攪動死水一潭、幾乎是千年不變的鄉(xiāng)土中國,就只能靠那些充滿報復和仇殺沖動的“革命先鋒”。1926年5月至9月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毛就說過“梁山泊宋江等英勇精明,終不能得天下者,以其代表無產階級利益,不容于現(xiàn)時社會,遂至失敗!保3)言下之意是宋代就有無產階級了。1927年2月12日,毛參加了湖南農協(xié)第一次代表大會后到武漢,更以名言“有土皆豪”、“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就不能矯枉”著稱。據張國燾回憶,1926年12月,他曾和毛討論過這一問題:“我向他說的大意是,所謂‘有土皆豪’,難道有一小塊土地的自耕農,也算是‘豪’嗎?他自己也算得是湖南的一位紳士,難道也‘劣’嗎?所謂‘矯枉必過正’,為甚么必須‘過正’?要‘過正’多少?是暫時的‘過正’,抑是永久的‘過正’?等等,他是個不肯認輸?shù)娜,只是大笑一陣,說不過是為了當前實況的需要,才說出這些話的。”(4)
但就“當前實況”來說,毛澤東的判斷是有效的。只有首先借助游民暴力,才能把農民發(fā)動起來。這一點,深諳中國農民的作家趙樹理有生動表現(xiàn),在《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邪不壓正》、《鍛煉鍛煉》等作品中,趙樹理既不寫地主富農的反抗,也不寫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卻認真揭露由流氓痞子轉化而來的農村干部的陰暗面。“據我的經驗,土改中最不易防范的是流氓鉆空子。因為流氓是窮人,其身份和貧農容易相混。在土改初期,忠厚的農民,早在封建壓力之下折了銳氣,不經過相當時期鼓勵不敢出頭;
中農顧慮多端,往往要抱一個時期的觀望態(tài)度,只有流氓毫無顧忌,只要眼前有點小利,向著哪方面也可以!保5)在馮德英的小說《迎春花》中,擔任村婦聯(lián)主任的是在外面做過妓女的孫俊英;
在韓丁的小說《翻身》中,成為長弓村領導的,一個是染了梅毒的雇工,另一個是常常當土匪的人。幾十年后,古華在小說《芙蓉鎮(zhèn)》中以王瘋子的形象再度提示了痞子的“革命性”。當然,“先鋒”不是主體。作為革命隊伍主力的,仍然是那些老實巴交的普通農民,他們中的一些人參加革命是被“拉夫”的。比如在抗戰(zhàn)初期的太行區(qū),“當時由于強調‘大量’,因此出現(xiàn)了采用群眾運動的辦法發(fā)展黨員的現(xiàn)象,有的甚至用拉夫式的方式不顧條件地登記黨員。結果,使許多不符合共產黨員條件的人混入黨內。”劉少奇不得不給省委寫信“要反對拉夫主義”。(6)要把如此散漫的工農組織成革命大軍,非得有強有力的組織控制和思想規(guī)訓。
例證之一是在1928年的湘南,農民曾以暴力反對革命。
湘南暴動后,國民黨軍隊向郴州的紅色政權進攻,湖南省委特派員席克斯、湘南特委特派員何舍鵝提出了一個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即把從宜章到耒陽一線四百多里長的公路兩側各五里內的城鎮(zhèn)及農村的人和財物一律撤至偏遠的農村,然后把搬空的房子燒掉,片瓦不留,使來犯之敵難以生存。支持革命的農民原想從革命中得到好處的,現(xiàn)在革命要掉他們的房子,于是農民拿著此前用來和反革命斗爭的槍、梭鏢和大刀來和共產黨斗爭了。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共產黨一定要燒我們的房子,我們就反對共產黨,打倒共產黨!”(7)28年3月中旬,本來是要動員群眾掉房子的大會上,農民們用梭標扎死、用泥土活埋了共產黨人,手段是殘忍的:
夏明震面朝蒼天,躺在那里,臉是青紫的,眼睛閉著,兩只手還緊握著,衣服被撕開,胸前被刺了三、四刀,肩上、肚子上、腳上都有傷,大概被砍了幾十刀,兩腿伸直,一只腳光著。
特別是那個婦聯(lián)主任,赤身裸體躺在那里。兩個乳房被割掉了,肚子上被挖了個碗口大的洞,腸子暴露著,外陰也被挖掉了。
最慘的是兩三百名少先隊員,都是些十二歲至十六歲的孩子們。反叛的農民來了他們就往山上跑,反叛的農民哄騙說:
“你們下來,就不殺你們!
天真的孩子們相信了他們的鬼話,一下山就被包圍了。毫無人性的叛亂分子竟對手無寸鐵的孩子們大開殺戒,好幾十個少先隊員最后慘死在血泊之中,尸體被丟在山溝里。(8)
農民運動歷來有狂亂屠殺的一面,且手段原始,從大革命到“文革”都有充分的表現(xiàn)。它本身無所謂“革命”還是“反革命”,關鍵看為誰所用。政治家的本領即在于釋放并利用這一股巨大力量,這個本領是逐步學會的。湘南事件后,陳毅代理郴州縣委書記,公開承認燒房子是不對的,對參與叛亂的農民既往不咎,由此緩和了與農民的關系。革命成功的奧秘,就是最終成功地把這一難以駕馭的力量“組織起來”!敖M織”不只是激活、集中,也是改造、約束,即使之符合革命需要。
但湘南事件說明,農民并不只是被動的、受控的角色,他們內蘊的沖動和欲望也是黨不能忽視的。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fā)動群眾幫助黨整風,讓群眾的沖動和欲望有所釋放。比如1947年晉綏土改,分局主要領導就在會議上說:“那種認為貧農立場不行,要無產階級立場才行。我是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員,我來領導你。如果這樣講群眾路線的,就是不相信群眾,脫離群眾。今天看,出主意用干部這一套是吃不開了。要相信群眾起來能夠解決任何問題。對干部宣布我們組織中有壞人,如何辦由群眾處理,對任何人都如此,工作團干部,軍隊干部也是如此。處理干部先去問群眾,不是先問上級,各級干部都要服從群眾,F(xiàn)在……黨內階級異已分子,投機分子、惡霸占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有的在黨內占統(tǒng)治地位,有的起壞影響。要群眾監(jiān)督黨,群眾監(jiān)督干部,群眾教育黨和干部,只有這樣今后才靠得住。基本農會就是黨,概念上要這樣認識,因為一切都是通過農會,它實際上起黨的作用!边@就出現(xiàn)了用對待地主富農的辦法對待黨員干部的做法,“把黨內斗爭和階級斗爭混淆起來。有些地方發(fā)展到亂打亂殺,錯打死了黨員干部和農民!保9)在晉綏黨校,“竟召開‘搬石頭’的會,會上指定一部分座位,掛著‘王八蛋席’的牌子,凡是家庭成分是地主富農的干部,讓他們坐到‘王八蛋席’上去!保10)
2、農民、知識人和軍人
農的革命性源自其苦難。但苦難可能永遠不能擺脫,壓迫不一定遭遇抵抗。逆來順受、一切都是命的傳統(tǒng)觀念可以有效地消解創(chuàng)造自己命運的沖動。要使客觀需要轉化為主觀自覺,要使主觀自覺轉化為一場現(xiàn)實運動,需要知識人與軍事家。
革命需要知識分子的催化和激活。贛東北根據地主要創(chuàng)始人中,方志敏和吳先民都曾在省城南昌受過教育;
黃道和邵式平曾在北京師范大學讀書,受到過李大釗的教育,他們都已不再是原來意義的農民。在經歷了11年的教育和3年黨的教育、積累了相當?shù)母锩涷炛,方志敏?927年下半年回到故鄉(xiāng),聯(lián)絡幾位同志,以“平債分田”為號召,破除群眾的習慣心理,動員他們起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先是培養(yǎng)骨干,然后再由他們向其他人宣傳,“你邀豬仔狗仔”,“他邀大仔細仔”,一兩天就召集了三四十個人,他們宣誓畫押:“斗爭到底,永不變心”,成立了“第一個農民革命團”,隨之向周圍農村擴散!皺M豐像一個革命的火藥桶,我毫不諱言的,我是燃線人,我走進橫豐,把這火藥箱的線點燃著,火藥爆炸了。”(11)年關將近,縣里的收捐委員照例到農民們自發(fā)開出的小煤窯來收捐,經過啟蒙的農民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委曲求全,“性情暴躁”、“學過一些武藝,力能敵住兩三個人”的農民革命團團長蘭長金不但痛罵還打了收捐委員。此人逃走后,農民們有些后悔:明天縣里一定會派兵來報復。他們一邊集中起來準備廝殺,一邊請來方志敏。方立即把自發(fā)轉為自覺,作出暴動的決定,全縣一半地區(qū)五萬多人參加了這春雷第一聲。橫豐縣城里的一營官兵因此不敢出來,兩個月后,暴動失敗了,但農民與官府的對立態(tài)勢已經形成。1929年,紅軍擊破了敵人為防止紅軍藏身的砍樹運動,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信心。從此,贛東北數(shù)縣迅速赤化,根據地雛形嶄露。
斗爭需要職業(yè)軍人的組織和領導。橫豐年關暴動前,方已經組織了“弋陽農民自衛(wèi)軍”,武器主要是方志敏從鄱陽搞來的十支槍。暴動后,方志敏先是挑選農民軍中的積極分子二、三十人組成脫產的游擊隊;
1928年6月正式成立紅軍獨立團;
1930年7月擴編為獨立師,1930年9月成立紅十軍,下轄三個團共3萬多人。1933年初紅十軍調入中央蘇區(qū)后,方志敏又迅即在地方武裝的基礎上成立新的紅十軍。他明白,沒有正式的武裝軍隊,“農民革命”云云只是一句空話。終生種田耕地的農民可以當兵卻不一定組織軍隊、指揮打仗,革命的軍事人才多由舊軍閥和國民黨輸送。1928年,經過邵式平的運動,中士班長匡龍海等“七十余名白軍士兵,嘩變來當紅軍。這不但突然增加了我們一倍以上的武裝,而且給了我們一批中下級軍事干部,使原無多大戰(zhàn)斗力的紅軍,逐漸強大起來,而且成為能戰(zhàn)的紅軍——這就是紅十軍的基礎!保12)匡龍海后來成為新十軍的代理軍長。1929年冬,中央派參加過北伐和南昌起義的周建屏來到贛東北,先后任團長、師長、軍長,成為贛東北主要軍事領導人。周建屏原是滇軍團長,北伐時受朱德教育參加共產黨,與方志敏感配合很好。方志敏常說:“沒有紅軍,可以組織和爆發(fā)一個群眾的暴動;
但是,在暴動之后,不去訓練軍事干部,建立堅強能戰(zhàn)的紅軍,無論如何暴動是不能長久支持下去的!保13)這句話包含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思想,同時也說出了中國革命的過程和特征。1930年贛東北進入全盛時期,黨的建設的最重要一條就是“實現(xiàn)全黨軍事化……根據地的黨員,除在軍隊的外,都要參加地方武裝組織。”(14)農民暴動只是開始,它提供了革命合理性的基礎,也提供了武裝奪權的兵員,但如果不轉化為有組織的軍事對抗,它就只能停留在“暴動”階段,政府很容易就能撲滅,僅僅農民暴動不可能成功,而且即使革命,也需要有人種田產糧。
戰(zhàn)爭需要由農民提供的各種資源。參軍的主要是家庭出身好、政治上可靠的青壯年,大多數(shù)農民在“農民革命”中的任務還是從事生產。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足夠的農民種田而出現(xiàn)的糧食緊張!疤K區(qū)總人口300萬左右,經過累年軍隊輸送后,1933年初樂觀的估計‘尚有七十萬壯丁’。1933年5月至7月,擴大紅軍約5萬人,1933年8月至1934年7月中旬,擴大紅軍數(shù)達到11.2萬人,總計約16萬人,已占到可征召壯年男子的1/4。這其中還不包括各政權工作人員、工廠工人、前后方夫役以及不能加入部隊的地主、富農分子等,如果總計起來,大部分可以參加紅軍的青壯年男子實際都已被征發(fā)。大量青壯年男子投入前方后,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1934年4月,興國縣的紅軍家屬達61679人,留在后方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1934年春耕期間,主要是因為勞動力缺乏,各地‘尚未蒔好的荒田,不下十二萬擔’!庇谑,“1934年初,‘紅軍部隊及政府機關糧米不夠供給’的問題已經擺了上桌面,2月召開的中央糧食會議透露了形勢的嚴重,‘糧食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地擺在我們面前,谷價到處高漲,有些地方如會昌、瑞金、博生、于都等處已漲到七八元一擔。應該收集的土地稅和公債谷子還差著很巨大的數(shù)目’。3月,贛縣米價漲到‘十七塊多一擔’。為節(jié)省糧食,蘇區(qū)中央號召廣泛開展節(jié)省運動,規(guī)定‘各級政府、紅軍后方機關、國家企業(yè)、學校等每人每天減發(fā)食米二兩’。隨后,又號召蘇區(qū)每人每月‘節(jié)省三升甚至三升以上的米來供給紅軍。’即使這樣,實際能夠發(fā)放的糧食數(shù)量仍遠遠低于節(jié)省后的定量,當時,‘黨政機關……每人每天只10小一兩(1 斤16兩)糧食,分成兩頓吃’。最艱難的時候,紅軍戰(zhàn)斗部隊甚至‘每天只能吃八兩至十兩’。”“在收集糧食遇到困難情況下,相當多的地區(qū)為完成任務不得不強行攤派,瑞金、長勝等地有農民因繳不起糧食被催帶自盡,‘引起中農的恐慌與一般群眾的不滿’。勝利、于都等地因催收糧食發(fā)生群眾‘要捉突擊隊員’并向蘇區(qū)請愿的嚴重事件!保15)
所以“農民革命”的本義不是指農民長期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不是要農民轉變社會身份,而是由農民的一小部分由“先鋒隊”組織起來以農民的名義進行革命。
3、農民中的典型
在資源極其貧乏的生存環(huán)境中,中國農民硬是靠吃苦忍耐和自我犧牲支持著整個國家的生存發(fā)展,即使餓著肚子,他們也仍然在黃土地上辛勞。彭德懷當年曾說過:中國的老百姓真好啊!這樣的農民在工農政權中本應享有必要的生活保障甚至各種殊榮,但是,這絕不能僅僅理解為把各種光環(huán)和榮譽都送給那些因為政治需要而培養(yǎng)起來的典型。
延安時期有一個吳滿有,因為連年開荒、成為“先富起來的人”。為配合大生產運動,邊區(qū)把他塑造成先進典型。首先是《解放日報》1942年4月30日報道了他的事跡,并配發(fā)題為《邊區(qū)農民向吳滿有看齊》的社論;
接著毛澤東在西北高干會議上提出“吳滿有式的生產運動”的概念;
邊區(qū)政府主要領導號林伯渠、李鼎銘等通令邊區(qū)各分區(qū)、各縣,要求“廣為宣傳,號召每個農民向吳滿有學習,向吳滿有看齊 ……創(chuàng)造更多的吳滿有!”(16)文藝家更是熱情澎湃,詩人艾青一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沉郁,寫出熱情奔放的長詩《吳滿有》,他把詩念給吳滿有聽,直到吳表示沒有意見為止。最后是名至實歸,吳成為邊區(qū)著名勞動英雄,多次參加表彰大會、群英會,入黨提干。
吳滿有當然知道他應該干什么。1943年2月24日,安塞縣勞動模范楊朝臣寫信給吳滿有,倡議開展勞動競賽,吳滿有復信:“我想,只是在你我兩個人身上比較,對于革命,固然很好,但為了擴大這個競賽,我們要在群眾身上來比較,F(xiàn)在我莊已成立生產互助小組,我已被選為組長,我們已經商量好,一定要使全莊子了里的男女老少,都把他們的力量用大生產上互相幫助、互相調劑的方法,組織變工,給貧苦村民調劑口糧、籽種和農具,發(fā)揮大家的力量,也只有使大家的生產發(fā)展起來,才是真正響應毛主席發(fā)展生產的號召。所以,我也向你提出兩條:第一,就是不僅你和我兩人要競賽,而且要首先把你我兩個莊子的生產搞好,我提議根據兩莊的勞動力和牛犋來競賽,看誰個莊子的糧食多?爭取“勞動英雄莊”的稱號。第二,邊區(qū)的勞動英雄不止你和我兩個人,各縣都有,還有我們的軍隊這兩年的生產成績特別大,他們一定有更多的勞動英雄。所以,我主張把這個生產競賽運動,擴大到全邊區(qū)的軍隊、群眾中去。我想你一定是贊成的!保17)
此信一出,朱德電令全軍響應,賀龍連夜打電話要南泥灣駐軍接受挑戰(zhàn),西北局要求各地推廣和領導這一生產大競賽!耙粋勞動英雄與勞動英雄之間、莊與莊之間、軍隊與民眾、軍隊與軍隊之間有生產競賽和勞動互助運動迅速在邊區(qū)掀起,發(fā)展到邊區(qū)各個角落!保18)
這封信有組織起來、集體富裕的思想,有謙虛的態(tài)度,有對領導的響應,有對軍隊的頌揚。其思想覺悟之高、考慮問題之周延、直接反響之強烈,很難讓人相信這是40年代陜北一個農民寫的。
1947年胡宗南占領延安后,吳滿有當了叛徒。雖然這不能說是對邊區(qū)政府提倡的“吳滿有方向”的諷刺,也不能因此就認為吳滿只是一個騙子,但確實說明這種“抓典型”的方式有其片面性。
吳滿有的教訓沒有深刻記取。在49年以后以建設新社會為理想的改造工程中,農村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從《三里灣》的歡樂笑聲到《山鄉(xiāng)巨變》的彩色描繪;
從梁生寶們義無反顧地走向集體化(《創(chuàng)業(yè)史》)到蕭長春們在鄉(xiāng)村展開激烈的階級斗爭(《艷陽天》),我們總是被送來一曲曲田園頌歌。然而,當1958年“共產黨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橋”的歌聲響起時,廣大農民的厄運也就降臨了。從1956年到1978年,農業(yè)生產率一直低于集體化運動前夕的1955年。歷史無情,美夢破滅,1979年不得不進行的農村改革表明,從合作化到公社化的集體化道路并不是通向共產主義“天堂”的“金橋”,新時期的文學已經較為真實地裸露了農村和農民驚人的貧困和深重的災難。在“謊禍”連綿的背景下一,伴隨著農村無數(shù)悲劇的,是在樸實木訥、文盲眾多的農民中,又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不少典型,從陜西烽火農業(yè)社的王保京到天津大丘莊的禹作敏,這些“農民代表”基本沒有農民實事求是、實話實說的品質,也極少真正為農村發(fā)展和農民幸福做什么建設的貢獻,成名做官后,更是把農民的生活與生命當作官場交易的砝碼。從1998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的報告文學《大國寡民》(作者盧躍剛)一書來看,王保京主導的烽火農業(yè)社從1954年到1997年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個國家大量“輸血”、扶植典型的歷史,一個不斷弄虛作假、騙取榮譽和權利的歷史。
這里的問題,不是王保京做了典型、升了官后蛻化變質,而是他從一開始就欺名盜世、弄虛作假,連當?shù)氐霓r民都心知肚明,極為反感和不滿,但為什么從《陜西日報》到《人民日報》,從科學家到省委書記、副總理都在一個勁地大唱烽火(社、大隊、村)頌,使得一個基本沒有受過教育、浮夸說謊成性,政治歷史還一些疑點的農民成為科學家、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勞模?套用唯物主義的術語,我們只能說當時的政治生活需要這樣的人物。這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大變動的時代,土地分給農民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毛澤東就急于求成地要分散自私的自耕農組織起來,由互助組向合作社轉化,加速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幾千年習慣于個體經營的農民當然難以想象這亙古未有的宏偉工程,而無論是此時暴露出來的問題還是幾十年的實踐,都證明這樣做并不符合農村實際并違背了農民利益。還在1951年9月,毛澤東在倡議召開全國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后,就要其秘書陳伯達就會后起草的《關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向熟悉農民的作家趙樹理征求意見!摆w樹理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現(xiàn)在的農民沒有互助合作的積極性,只有個體生產的積極性。”(19)毛澤東雖然承認趙樹理意見的合理性,但并未因此放慢互助合作的步伐,1955年夏季之后更是急劇發(fā)展。這種人為的路進不但在基層有阻力,中央上層也有異議,從陜西農民楊偉名到副總理鄧子恢,都曾提出質疑和反對。正是在此一背景下,王保京這位關中風云人物起步了,成為農民中蘊藏著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典型。1954年8月31日,《陜西日報》以“烽火社的多種玉米增產試驗”為題第一次為王保京戴上光環(huán),此后他就與政治結下不解之緣,不但農村的每一次變動,甚至與農村無關的上層政治清洗,也都需要王保京本人確也為極左政治作了有力的基層策應。從50年代的反右傾到70年代的反“右傾案”,王保京一次也沒有拉下;
與此同時,從1958年被評為“科學研究員”到1974年當上咸陽地委副書記,數(shù)不清榮譽,令普通莊稼人敬畏的權勢,王保京終于由農村典型脫穎成為一名“農民政治家”。一直到烽火發(fā)生特大毀容案、《中國青年報》已經作了揭露后,地方領導還在說烽火說成是“精神文明”的典型,為王保京保駕護航。
為什么要樹典型?這不僅是一個工作方法問題。極左路線并不具備充分的社會基礎,不可能得到廣大農民的真正擁護。樹典型,說到底是尋找“偽農民”,讓“偽農民”代表真農民說話,把政治家的構思、幻想說成是農民自身的真實要求。大躍進是領導者鼓動的,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譫語卻是王保京喊出的。同樣,“今天回顧起來,我們可以說,‘農業(yè)學大寨’是當代中國歷史最不平常的農民運動!保20)毛澤東本人只說了一句學大寨,他的具體的農村政策、政治理念,卻是某些“農民”說出來的。這樣,農村中一些聰明人、投機者、野心家,甚至農家敗類都紛紛粉墨登場,背叛農民利益迎合政治需要,與權力結成利益共同體,卻又代表農民享受政府對農民的“關懷”,甚至能夠在產生他們的時代結束之后,仍然風光體面地做老典型、老勞模。
農民政治家的出生和病毒是整個政治生活不正常的產物,是左傾錯誤干預農民日常生活的手段。對于中國農民來講,如何搞好生活、如何發(fā)展農業(yè),他們清楚得很,根本不需要上層來指手劃腳。《大國寡民》提供了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事實:1962年5月10日,戶縣城關鎮(zhèn)七一大隊社員楊偉民等三位農民,就當時農村形勢和出路問題給鎮(zhèn)以上各級黨組織寫了一份叫《當前形勢情感》的建議材料,其中所提出的農村發(fā)展思路,幾乎和70年代末的農村改革如出一轍。這份材料曾上達天庭,由此引起北戴河會議上的嚴厲批評。楊偉民因此罹難,但其見識和勇氣,卻為產生了王保京的中國農民挽回了面子。農民中出政治家也出思想家,前者是不正常的政治扭曲出來的,后者卻是蒼茫大地上日常經驗的集聚。
在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造活動中,農民的“自私落后”曾是領導者們憂慮的問題,“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40年農村政策的核心,就是以“典型”教育農民走出自家田地,放棄私有財產而認同集體和國家。以教育農民自居的人自居的人自以為比農民更了解農民的需要,但他們實施的農村改造方案使得無數(shù)農民降低到動物般的生存狀態(tài),不管他們的構想如何美麗,但他們確實不具備農民本然具有的本能和常識。1978年12月的安徽鳳陽小崗之夜,18個農民在一起立約分田到戶以吃飽肚皮,沒有戰(zhàn)略決戰(zhàn),沒有科技發(fā)明,但確實驚心動魂,慷慨悲歌,確實開始扭轉歷史,預示了10 多億農民獲得基本生存條件的發(fā)展道路。事后看來,主持其事的嚴宏昌和支持他們的陳庭元等人,不過是承繼了傳統(tǒng)的家庭生產方式而已,他們的意義不在于創(chuàng)造,而在于反抗,即以最簡單、最原始的一家一戶的生產取代集體化、大躍進以來的農村社會制度。生命是最高的價值,但為維持生命卻并不需要特殊的智慧,本能和常識足以使每個人活下來,而一些宏偉的追求和理想的規(guī)范,反而可能剝奪公民的生存權利,從大躍進到文革,首要的教訓只有一條,那就是讓每個擁有自己尋找生存方式的權利。所以,只有讓父老鄉(xiāng)親自作主宰,中國農村才成為希望的田野,大大小小的王保京之流才不會危害農民。
注釋:
。1)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第101頁。
。2)毛澤東:《毛澤東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1頁。
。3)陳晉:《毛澤東與文藝傳統(tǒn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第153頁。
。4)張國燾:《我的回憶》上,東方出版社,2004年,第554—555頁。
。5)趙樹理:《關于〈邪不壓正〉》,載《趙樹理全集》第4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90年,第1438頁。
(6)李雪峰:《李雪峰回憶錄——太行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第102—103頁。
。7)曾志,《一個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憶實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頁。
。8)曾志,《一個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憶實錄》,第60─62頁。
(9)龔子榮:《1947年晉綏的土改整黨》,載《中共黨史資料》第58輯,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
。10)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250頁。
。11)方志敏:《方志敏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頁。
。12)方志敏:《方志敏文集》,第49頁。
。13)《方志敏傳》編寫組:《方志敏傳》,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8頁。
。14)方志純:《回首當年——方志純革命回憶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2頁。
。15)黃道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原因探析——不以中共軍事政策為主線》,載北京:《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年,第79—98,101—102頁。
(16)李維漢;
《回憶與研究》,第543頁。
。17)李維漢;
《回憶與研究》,第552─553頁。
。18)李維漢;
《回憶與研究》,第554頁。
。19)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和事件的回顧》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8頁。
(20)凌志軍《歷史不再徘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0頁。
原載《科學時報》1999年2月4日,作者授權天益發(fā)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