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紅:廁所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廁所雅稱洗手間,在英文中,廁所的含義不僅可以洗手,還可以化妝,還可以休息。人們經(jīng)常在電視電影中看到明星們在廁所里演對手戲感情戲或動作戲,所以廁所并非不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因為它也算是一種文化的標志。
我剛從國內(nèi)回來,在國內(nèi)不管走到哪都能聽到媒界及閑人的議論,說是北京咱們的首都為了二零零八年的奧運會,把整個城市的公共廁所修建得象星級賓館一樣,行人在大街上尿憋急了再也不用象從前那樣上竄下跳到處求人指點了,只需朝著那醒目的標志性建筑前行便是。
前天和朋友去新南威爾士州國立藝術(shù)博物館看畫展,其中有個新西蘭美術(shù)家的作品讓人看了無話可說,他把一個被人遺棄的從前澳洲人家后院里的廁所拆卸到了藝術(shù)博物館里,在一個長約二十米寬約四米的空間里就這么孤零零地拄著一個經(jīng)風吹雨打而磨蝕得粗糙不堪的粗木格子間,在那破爛不支的門后隱藏著一個黑洞般的空間。一二百年前的澳洲,廁所都是修建在房屋以外的院子里的,這種后院廁所本該是澳洲歷史上早期殖民建筑的遺跡,我很奇怪藝術(shù)博物館把它當作藝術(shù)品而不是文物來展示。既然廁所可以被修建成豪華的建筑,既然廁所可以被當作藝術(shù)品來展示,也就不奇怪文學藝術(shù)細胞發(fā)達的人可以從中汲取靈感了。聽說北京有過一出名叫公共廁所的實驗話劇,它把北京的公共廁所演變及中國人的心理變化描寫得出神入化。
遙想當年,五十年代新中國剛成立時,北京胡同里的廁所只能叫做茅坑,(其實在中國的各個城市也都一樣),每天一大早地,排隊上廁所的人特多,各種職業(yè)各種年齡各種性格的人在等上廁所的時候就會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對話,諸如占著茅坑不拉屎這樣的話后來竟然可以廣為流傳而成為經(jīng)典。但從前的公共廁所沒有遮攔,排排蹲著的人親密如一家人,體現(xiàn)了五十六十年代的人純樸真誠的一面;
到了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公共廁所里就有了派別爭斗的火藥味了;
到了八十年代,改建的公共廁所有了遮攔,人與人之間也有了許多隔核;
到了九十年代,公共廁所開始收費且還不斷漲價,又增添了些許銅臭味。
經(jīng)濟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窮的人更窮富的人更富,窮人的忍耐力極好一般不會隨便花錢去上公共廁所,富人經(jīng)常出入星級賓館也用不著付費去上公共廁所,所以公共廁所裝飾得越豪華就越有刁難人的意思了。也就難怪我們會聽到這樣的潛臺詞:一個集體排泄的民族是團結(jié)的,而被分隔的民族是沒有人情味的。從前簡陋的公共廁所人們會排著隊等著去上,而現(xiàn)在的星級收費廁所讓人見而生厭又不得不屈服時,可想而知人們會產(chǎn)生一種怎樣的心理沖突。
相形之下,澳洲的公共廁所就純粹是方便大眾百姓的了,干凈整潔自是不在話下,尤其是那柔軟舒適的廁紙,時時更新,任人使用,我曾看到有人從上鎖的廁紙箱里卷走一半紙裝在兜里帶走。還有那嘩啦的流水更是讓人享受洗手的快樂,信不信由你,有些背囊客竟會借用公共廁所的方便梳洗換衣。應(yīng)該說澳洲絕大多數(shù)人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他們會自覺地保持公共廁所的清潔衛(wèi)生,只有極少數(shù)人會在公共廁所里涂鴉罵人發(fā)泄私憤。(這是另類文化,另當別論。)
當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到今天,人們?nèi)匀灰獣r時依賴洗手間,話說公共廁所在升級換代,自家寓所的洗手間更是向豪華舒適邁進,從前澳洲后院廁所的那種粗木和現(xiàn)代豪華廁所里的花崗云石給人的感官刺激是截然不同的。我的澳洲朋友告訴我前些日子悉尼一個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夜壺拍賣了百萬元,我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在咱們中國,一個上世紀民國初期的雕花馬桶叫價更高。夜壺馬桶茅坑廁所洗手間,盡管它們的名字不同但功能是一樣的,不能不讓人感嘆的是它們的演變史不僅和人類的文明史息息相關(guān),而且在人類的文學藝術(shù)史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原發(fā)《澳洲日報》,作者授權(quán)天益發(fā)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