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范長江的悲劇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從1935年到1937年,年輕的范長江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作品,在中國新聞界大放光彩,一旦投身共產(chǎn)黨陣營,他的才華就喪失了,他的下場不僅沒有比那些無黨無派的報人好到哪里去,最后只落得自殺的下場。他的新聞生涯可以分為兩半,1938年10月脫離《大公報》之前,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才華的新聞記者,之后不過是共產(chǎn)黨打天下的工具,失去了獨立人格。
范長江為什么離開《大公報》?1969年1月(即他生命結(jié)束前一年),他本人在“交代材料”中說是因為一篇《抗戰(zhàn)中的黨派問題》社論稿,與張季鸞發(fā)生分歧,“我和《大公報》在政治上就因此鬧翻了。”并牽扯到1938年秋天蔣介石提出的“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lǐng)袖”,稱自己的這篇文章就是“反對上述‘三個一’的反動綱領(lǐng),主張各抗日黨派民主團結(jié)!保ā斗堕L江新聞文集》,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1190頁,以下轉(zhuǎn)引此書只標明頁碼)張季鸞扣發(fā)這篇稿子,他就拿到鄒韜奮的《抗戰(zhàn)三日刊》原文發(fā)表,張更加惱怒。隨后胡政之找他談話,要他放棄擁護中共的態(tài)度,他說:“我不能改變我的政治態(tài)度,我也不能再在《大公報》工作!毖韵轮,他離開《大公報》完全是因為政治分歧,是與《大公報》“四不”(“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方針發(fā)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但他的說法只是一面之詞,何況寫于“文革”期間,可信度不高,起碼在時間上就不吻合,《抗戰(zhàn)中的黨派問題》一文寫于1938年1月,而蔣介石的“三個一”是秋天提出的;
他的文章一月份所寫,發(fā)表于《抗戰(zhàn)三日刊》(該刊1938年7月7日就與《全民周刊》合并組成了《全民抗戰(zhàn)》),而他離開《大公報》是這年十月,顯然這不是導(dǎo)致他離開的直接原因。他所說的并不是實情。
范長江政治態(tài)度的重大變化開始于1937年2月的延安之行,毛澤東與他的一夜長談,使他醉倒在“三家村學(xué)究”無與倫比的領(lǐng)袖魅力之下,從而失去了正常的獨立判斷能力,從一個同情左翼的記者迅速一邊倒,從此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在延安曾請求留下,而毛澤東認為他留在《大公報》作用更大,因為這是一張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報,建議他立即回上海去。領(lǐng)袖的教誨他不可能不記在心頭。1937年2月14日,他從延安回到上海,第二天就在上!洞蠊珗蟆钒l(fā)表述評《動蕩中的西北大局》,時值國民黨三中全會,當天下午報紙一到南京,“與會人員對于西北大勢之實況皆大為震撼”(984頁),因為和蔣介石上午講的完全不一樣!笆Y介石大怒,把當時在南京的《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叫去大罵一頓”。(1185頁)接著他在《國聞周報》發(fā)表《陜北之行》的連載,毛澤東欣喜萬分,3月29日親筆致函范長江:“你的文章,我們都看到了,深致謝意。弟毛澤東”(1186頁)
。保梗常改甑姆堕L江已是名滿全國的大記者,他的新聞通訊風行一時,享有極高的聲譽,擁有眾多讀者、崇拜者,他的自負、“舍我其誰”心態(tài)都可以理解。《大公報》對他也是另眼相看,1938年4月,他從前線采訪繞道漢口受到英雄式的歡迎,張季鸞親自主持宴會為他洗塵。愛才如命的胡政之、張季鸞想把他培養(yǎng)成合格的報人完全在情理之中。即使到了1969年,從范長江的交代材料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胡、張給他提供的舞臺,對他的器重和寬容,以及《大公報》對民間獨立性的真誠追求──
“我在《大公報》四年,與胡政之接觸較多,對他標榜的‘民間報紙’、‘獨立言論’、‘客觀報道’、‘誠以待人’這一套辦報主張,一直以為有幾分真實。我在一九三五年所寫的《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xiàn)勢》和《成蘭紀行》是他決定發(fā)表的。一九三七年我寫的關(guān)于訪問延安的報道,也是他決定發(fā)表的,抗戰(zhàn)初期,我寫的‘可殺劉汝明’,也是主要由他決定發(fā)表的。我在一九三五的報道中公開稱‘紅軍’,對‘剿匪’一詞打上引號,公開否定剿匪,是和國民黨當時最根本的政治路線相沖突的,也是一九二七年大公報失敗后到一九三五年這八年間國民黨區(qū)合法報刊上所禁止的。對于延安訪問的報道,雖然他動搖過幾次,并要我在文字上寫得隱晦些,但這終究是和蔣介石自己的宣傳完全矛盾的,他終于不顧上海新聞檢查所的反對,把它發(fā)表了,曾因此觸怒蔣介石。在報上公開主張要殺國民黨一個省主席和軍長,揭露他對日不抵抗的罪行,也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敃r《大公報》有一些老干部對于我在旅差費方面用得較多,很有意見,主張限制我的活動范圍,把我固定在某一個地區(qū),不要到處亂跑,胡對他們說,這幾年我們《大公報》在銷路上打開局面,主要靠范長江吃飯,不要去打擊他。他從來沒有在政治上說過我的不是。他甚至于對我示意,要我將來繼承和主持《大公報》的事業(yè)。……從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八年,除《動蕩中的西北大局》一文,胡政之要我寫的隱晦一些,并作一些小修改外,差不多我愿意寫什么,就寫什么,我怎么寫,《大公報》就照我寫的原文發(fā)表,從來沒有刪改過。至少我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刪改過。蔣介石在南京發(fā)怒一事,胡政之告訴我后,也沒有批評我!保ǎ保保福俯ぃ保保福鬼摚
這番回憶生動了印證了《大公報》堅持“民間報紙”、“獨立言論”的選擇,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公共平臺,青年范長江才能以他富有才情的筆調(diào)寫出真實的中國一角,從而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范長江在新聞界的崛起與《大公報》追求“真確之發(fā)現(xiàn)與忠實之報道”(胡政之語)是分不開的。關(guān)于發(fā)表《動蕩中的西北大局》,1941年范長江為香港《華商報》寫的長篇連載《祖國十年》“留下的問題”一節(jié)說的恐怕更接近真實:“此文本不為上海新聞檢查所通過!壬舱J為此事非常重要,也當夜親為我改稿,并坐等檢查結(jié)果,檢查所對此稿不敢放行,他乃決定‘違檢’一次,發(fā)表再說。在對于這個新聞的把握和發(fā)表堅決方面,胡先生的作法,實在是可以稱道的!覀人則因此遭受某些人特殊的關(guān)顧,信件來往檢查特嚴。”(984頁)
其中并沒有提及胡政之“動搖過幾次”,這些文字寫于1941年,離1938年不過三年,而范長江的筆端依然胡充滿敬意,沒有絲毫的怨言。
徐鑄成在《報人張季鸞先生傳》中說張季鸞曾告訴他范長江離開《大公報》的原因:“我叫他學(xué)寫社評,他不滿有些稿子給人刪改,后來他和某人已積不相容,根據(jù)報館章程,只能忍痛讓他走了。”(《徐鑄成傳記三種》,學(xué)林出版社1999年版,121頁)這“某人”顯然是指王蕓生。但這只是一個孤證,經(jīng)不起事實推敲,比如說刪改文章,1969年范長江本人的“交代材料”里也說沒有這事,“至少我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刪改過!
。保梗矗鼓旰笕チ伺_灣的陳紀瀅回憶,1938年4月,范長江回到《大公報》漢口館,張季鸞認為一個合格的報人要寫社評、編稿件、做標題、拼版、看樣,樣樣都拿得起來,不僅要能跑,還要能坐、能熬。張賞識范長江的才華,也有意培養(yǎng)他、讓他磨練一下,所以當他提出做“要聞版編輯”時,就答應(yīng)了。沒想到他只值了兩天夜班就大發(fā)牢騷,對王蕓生說:“我不能這樣出賣我的健康!”向來溫厚待人的張季鸞先生十分生氣:“出賣健康?我們出賣了一輩子健康,從來沒有怨言,他只作了兩天就受不了,叫他走!”(轉(zhuǎn)引自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出版社1996年版,221頁)
孔昭愷回憶:“據(jù)說他向張先生要求編報,……他編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不來了。一天晚上,總編室里突然傳來激烈爭吵聲,這是編輯部從來沒有的事情。”第二天范長江就離開了《大公報》,“到底為了什么?對我一直是個謎。”(《舊大公報坐科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85頁)
兩人的說法基本吻合,可以相互印證。兩個親歷者的記憶或許有不盡準確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范長江離開《大公報》并不僅僅是政治原因,還有個人原因,是他意氣用事的結(jié)果。方蒙在《范長江傳》中雖然說他離開《大公報》是政治原因,但也說他不耐煩上夜班(《范長江傳》,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年版,210頁)。他倉促離開《大公報》,周恩來深感惋惜和痛心,對于講究實際的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來說,范長江離開《大公報》遠沒有留下的價值大。所以周才會親自找徐盈、子岡等談話,要他們安心留在《大公報》,“很好地利用這個輿論陣地”。
范長江的離開,對于《大公報》也是一個損失,以兼容并包、無黨無派、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記者的《大公報》不是容不下一個左傾的范長江,1931年《大公報》第一個中共地下黨員吳硯農(nóng)身份泄露,胡政之還安排他去日本留學(xué),并兼任駐日記者。早在1938年3月,范長江就參與發(fā)起“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xué)會”,這是在中共地下黨領(lǐng)導(dǎo)下的左翼組織,《大公報》不會不知道。要說他僅僅因政治分歧脫離《大公報》,那也不可能拖到這一年十月。
范長江在《大公報》前后只有四年,期間所取得的成就卻超過了他一生的總和,他奉獻給世人的《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乃至他的戰(zhàn)地通訊都已成為新聞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特別是他的《中國的西北角》關(guān)注那片苦難的土地,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談古論今、意趣橫生,涉及宗教、民族關(guān)系等廣泛問題。以其引人入勝的描述、入木三分的議論、廣博充實的知識,和質(zhì)樸的民族主義、民主主義情懷,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在69篇通訊中有七篇專門寫了共產(chǎn)黨、紅軍的活動,第一次以寫實的筆法公開、客觀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蹤跡,字里行間雖然傾注了他的同情,甚至不無敬意。他說:“在這樣閉塞的地方,仍然表示著中國政治的兩大分歧:從現(xiàn)狀中以求改進,與推翻現(xiàn)狀以求進展。兩種勢力,無處不在斗爭中。不過,對實際問題有解決辦法者,終歸是最后勝利者!保ā吨袊奈鞅苯恰,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73頁)但他堅持的只是一個新聞記者的天職,追求的只是一個“誠”字,并不是為某個黨派做宣傳,其時他對《大公報》的“民間報紙”、“獨立言論”沒有失去信心,烏托邦之夢沒有蒙蔽他的雙眼。在國民黨治下的1935年至1936年,《大公報》發(fā)表這樣的報道這無疑是需要勇氣的,胡政之、張季鸞兩位先生的作為也見證了《大公報》作為民間報的獨立性。
脫離了《大公報》的范長江只能依附組織嚴密的共產(chǎn)黨,他與胡愈之、孟秋江等創(chuàng)辦“國際新聞社”,國民黨中宣部長邵力子批準登記,1939年初在桂林建立了總社。同年5月他在重慶加入共產(chǎn)黨,直接受周恩來、李克農(nóng)的領(lǐng)導(dǎo)。實際上,無論是“青記”還是“國新社”都是共產(chǎn)黨在抗日的大背景下進行合法宣傳的工具,算不上真正的新聞組織。1941年,國民黨勒令“青記”、“國新社”停止活動,蔣介石密令逮捕范長江,李濟深卻放他走。他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華商報》,也只是共產(chǎn)黨在海外的機關(guān)報。從“國新社”到《華商報》,做了一黨螺絲釘?shù)姆堕L江再也沒有寫出足以與《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相媲美的新聞作品。更嚴重的是,他的新聞思想發(fā)生了根本轉(zhuǎn)變,1946年他在《論人民的報紙》中提出“共產(chǎn)黨的黨報是人民的報紙”的觀點,因為“共產(chǎn)黨的政治立場與人民是一致的”。他批評“資產(chǎn)階級的報紙,自命是中立的觀察家,超然于政治之外,好象很公正,……不左不右,沒有左傾,沒有右傾”(1086頁)。在他看來,在共產(chǎn)黨地區(qū)不存在言論自由問題,只有國民黨地區(qū),言論自由才是“報紙的生命”。并大講報紙的“階級性、黨性與政治性”,“報紙的主要任務(wù),是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1100頁)。香港淪陷后,他到蘇北根據(jù)地創(chuàng)辦《新華日報》(華中版)就是忠實地實踐了這些黨化新聞觀。但即使如此,共產(chǎn)黨一旦得了天下,等待他的也不是鮮花,而是一個個的陷阱。
范長江與《大公報》的分道揚鑣只是大時代的一個小插曲,其中的是非曲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要還原真相是多么不易,尤其是戴上政治的有色眼鏡之后?梢钥隙ǖ氖牵瑹嶂哉、依附權(quán)力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從來少有好下場。范長江離開《大公報》不過十來年,歷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公報》的光芒消失在戲劇性巨變的浪花中,以“文章報國”自任的王蕓生也宣布“新生”。表面上范長江所追求的左的理想化作了人間的現(xiàn)實,他意氣風發(fā),身居高位,1949年后歷任《解放日報》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長等職。然而好景不長,1952年他轉(zhuǎn)任政務(wù)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這位“愿意終身為新聞事業(yè)努力的人”被迫離開了他所熟悉的新聞界,告別他心愛的新聞事業(yè)。1954年,他轉(zhuǎn)任國務(wù)院第二辦公室副主任。1956年,他被派到他完全陌生的科技部門工作,先是任國家科委副主任,兩年后任全國科協(xié)副主席兼黨組書記。1949年后,共產(chǎn)黨已經(jīng)不需要這位曾對紅色新聞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的名記者了!拔母铩币槐l(fā),他從1967年起被長期關(guān)押,受盡折磨和摧殘。1970年10月23日,61歲的范長江在河南確山跳井自殺。八年以后(1978年12月27日)才獲得平反。
范長江,一個曾在新聞界光華四射的人物,他的悲劇命運只是整個時代悲劇的縮影。中國知識分子身上揮之不去的烏托邦情結(jié),使他們極容易走向左翼,楊剛、蒲熙修、金仲華、鄧拓、姚溱、孟秋江……這是一串長長的名單,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他們以滿腔熱血呼喚的新中國,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選擇了自殺,世界新聞史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悲慘的一幕。歷史嘲弄了他們,他們恐怕至死也想不明白,悲劇是怎樣發(fā)生的。其實,從范長江離開《大公報》的那一刻起,悲劇的帷幕就已拉開,一切都不可避免。跳井“自絕于人民”的范長江做夢也不會想到,若干年以后會出現(xiàn)一個“范長江新聞獎”,是哀榮、撫慰,還是別的什么?不同的人們可以咂出不同的滋味。
。玻埃埃衬辏吃拢保度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