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保:全球化視角下的安全:兩種不同的理解及分歧的原因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關鍵詞] 全球化;新安全觀;分歧;原因
[摘 要]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出現(xiàn),人們對以國家為中心、以軍事為內容和以“自助”為手段的傳統(tǒng)安全研究和安全觀念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新的安全觀念也應運而生。新安全觀的出現(xiàn),使人們對安全的關注對象、威脅來源和安全的手段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也促使各國對自身的安全戰(zhàn)略進行調整和重構。然而,由于政治文化傳統(tǒng)、現(xiàn)實威脅感受和安全利益認知的不同,中國和西方對新安全觀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安全觀是指人們對安全問題的主觀認識,它是對安全的主體、威脅的來源、維護的手段的綜合判斷。早在冷戰(zhàn)時期,隨著經濟和環(huán)境進入國際關系的研究議程,人們就開始對以現(xiàn)實主義為理論基礎、以強調“軍事力量的威脅、使用和控制”[1 ]為主要內容的傳統(tǒng)安全觀念進行了反思。冷戰(zhàn)結束以后,隨著國際安全環(huán)境的變化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上升,人們關于安全研究的爭鳴進入了新的階段。西方學者根據(jù)發(fā)達國家面臨的安全威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出發(fā)對安全的主體、內容和手段等給予了不同的解讀。中國在看待冷戰(zhàn)后的安全問題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新安全觀,本文比較了中國和西方對新安全觀的不同理解,并試圖分析形成這種差異背后的原因。
一、國家安全觀無效了嗎?
隨著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的興起,在安全的主體上,傳統(tǒng)的以國家安全為主要內容的安全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挑戰(zhàn)。西方的一些學者、政治家認為全球化的不斷深化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出現(xiàn),使安全的“參照物”發(fā)生了變化,安全不僅包括國家的安全,而且應該向上延伸至國際社會,如全球安全(global security) 、世界的安全(worldsecurity) ,向下延伸至個人,如人的安全(individ2ual security) 、人類的安全(human security) 、人權安全(human right s security) 。在理論傾向上,他們輕視國家主體、重視“個體的人”作為安全指涉對象對理解安全問題的意義。
建構主義安全研究的“哥本哈根學派”對傳統(tǒng)安全觀關于國家與個人在安全利益上的一致性提出了質疑,認為個人的安全部分依賴國家,又部分為國家所威脅。[2 ] ( P364) 他們認為安全不應該只有一個指涉對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領域有不同的指涉對象。[3 ] ( P29 - 63) 奧勒•維夫認為, “社會”是理解當前新安全日程最有效的工具,主張以“社會”取代國家作為安全的參照物。批判性安全研究的“威爾士學派”將“人的安全”視為安全關注的重心。他們批判將國家作為安全研究的主體,認為就當今世界的多數(shù)地方而言,國家不但沒有培育實現(xiàn)穩(wěn)定和創(chuàng)造繁榮的環(huán)境,反而成為公民不安全的主要源泉。[ 4 ] ( P99)認為與國外的敵人相比,國家更可能成為其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福利的直接威脅。[5 ] ( P81) 他們認為安全的指涉對象是多樣的,國家不是惟一的,個體的人、民族、種族和人類共同體都可以作為安全的指涉對象;而將國家作為安全的參照物混淆了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關系,只有安全最終是涉及人的安全時,這個概念才有意義。[ 6 ] ( P320) 因此,提出將個人作為安全的最終參照物。
總之,西方學者在理論取向上重視以個體的人的安全為視角的非國家安全主體,包括個人、社區(qū)、團體、地區(qū)、全球以及國際制度、跨國公司、國際組織等; 在安全的內容上,認為與民族國家的利益、生存和權力相比, 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自由市場、道德規(guī)范、人的認知變化等更為重要。他們認為國家只是安全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1 ] ( P364) 簡而言之,他們質疑安全研究中的國家主體地位, 主張以“人的安全”、“社會的安全”或其他主體作為新安全觀分析的單元。
在西方社會對傳統(tǒng)安全進行反思的同時,冷戰(zhàn)的結束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出現(xiàn),也推動了中國政府和學者關注和研究安全領域的新變化。所不同的是,與西方出現(xiàn)的質疑、否定安全研究的國家主體相比,我們堅持安全研究的國家取向,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是國家安全論者。這種安全主體的國家取向,并非否定人的安全和全球的安全在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是認為在當今國際環(huán)境下,國家是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最有效形式,與其他安全主體相比,它可以憑借其特有的組織形式和物資手段最大限度地維護“人的安全”。當然,我們所堅持安全研究的國家取向與傳統(tǒng)安全觀的國家中心論并非完全相同,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國家安全所關注的領域不同。傳統(tǒng)的國家安全僅關注政治和軍事領域,是軍事安全的同義語。新的國家安全觀是涉及經濟、文化、科技、環(huán)境以及社會等安全諸多領域的綜合安全,其中,尤其強調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安全在國家安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張通過國家安全內涵的擴展和放大來解決新的安全問題。第二,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不同。傳統(tǒng)維護國家安全主要靠軍事實力,信奉“如果你想擁有和平,請準備戰(zhàn)爭”的原則,武力被視為保護和促進國家安全的主要手段。新的國家安全觀強調軍事手段和非軍事手段的綜合運用,國家在安全領域的合作與斗爭辯證統(tǒng)一。第三,國家安全所關注的內容不同。傳統(tǒng)國家安全主要是外向的,其中心內容是防止外部敵對國家的武裝入侵,保障領土不受侵犯、國家的統(tǒng)一、自然資源的排它占有及政治的獨立和主權的完整。[ 7 ] ( P292) 新的國家安全觀除了要求確保國家傳統(tǒng)安全的內容以外,也高度重視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所催生的各種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對個人以及全球安全帶來的威脅,它不否認“人的安全”在價值上的重要性,不排斥人在國家安全建設中所處的中心位置,也更關心國際安全形勢和全球安全的未來,但它主張通過擴大國家安全的領域和范圍,通過“善治”和國際安全合作的方式尋求“人的安全”和“全球的安全”的解決出路;通過國家體制和職能的變革(如確立和實施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 來確保公民的良好的生存權利、發(fā)展權利和表達意愿的權利,而不是如西方學者所提出的通過“摒棄將國家作為安全的參照物”來尋求新安全的解決。[8 ] ( P103)
二、主權安全過時了嗎?
英國著名學者保羅•羅杰斯在其新著《失控:21 世紀的全球安全》一書中分析了新世紀西方面臨的新安全威脅。他認為,由于全球化不斷深入的影響,全球不公正的貿易體系,債務危機和勞動者條件的惡化,造成全球的社會和經濟分化,包括南北差距拉大和各國國內貧富分化,這種貧富分化引發(fā)的直接后果是“邊緣地區(qū)的暴動”———邊緣化人群的反抗和南方國家的治理危機。在發(fā)達國家內部,因為經濟、社會、特別是環(huán)境的惡化而造成來自南方的越來越多的人口遷移,引發(fā)各國內部民族主義盛行、文化沖突和暴力排外事件的抬頭。在南方國家內部,那些邊緣化的弱勢群體通過暴力運動反對本國精英、外國利益集團和本國的“腐敗而無能的政府”。它們因不滿被邊緣化的處境而將矛頭指向北方。此外,由于氣候變化、環(huán)境污染造成生態(tài)災難,資源短缺引發(fā)的資源沖突,核武器擴散等給整個人類的福利和安全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從而對西方的安全利益產生沖擊。[9 ] ( P130 - 164)
這些由全球化而引發(fā)的跨國安全問題是產生非傳統(tǒng)安全的主要因素,西方學者認為,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大多逾越了國家主權的邊界,超出了現(xiàn)存機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對主權原則的分析功效和實踐功效,以及它所描繪的主權管轄范圍之間的領土劃分的絕對優(yōu)先權提出質疑。[10 ] (P184 - 185) 針對非傳統(tǒng)安全給主權國家?guī)淼睦Щ?他們主張通過“超國家治理”的方式,[11 ] (P76) 把主權的消解作為實現(xiàn)世界安全和“人的安全”的主要途徑和必要條件。他們認為,安全和主權是可以分割的,主權并不是實現(xiàn)全球化的必要條件,相反,為達到真正的世界安全,有時需要限制甚至放棄必要的主權。[12 ] (P48)毫無疑問,西方學者有關“人的安全”的新安全觀有其合理成分,在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日漸劇增的今天,國家安全要以人的安全為立足點,有了人的安全的國家安全才更有保障;而全球的安全是人的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前提,全球安全的喪失意味著國家安全難以為繼。但是,在當今國際社會,主權國家依舊是國際體系的主要行為體,人的安全與人權一樣,是主權國家范疇內的事務,保障人的安全是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力和職能,要求放棄主權去謀求人的安全或全球的安全,在國家消亡的時代到來之前只能是虛無主義的幻想和強權政治的借口。當然,堅持主權安全并不排斥經主權國家的主動讓渡和自主限制的國際安全安排,并允許一定范圍的國際合法干預,這種安全安排和合法干預是冷戰(zhàn)后安全主體從強調國家的安全到關注人的安全、全球的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尋找解決非傳統(tǒng)安全引發(fā)的全球公共安全的重要途徑。但是,毫無疑問,所有這些努力都應該建立在尊重國家核心主權的基礎之上,只能是國家主權具體表現(xiàn)形式和實現(xiàn)形式的變化,而不是主權原則本身。
與西方學者提倡的新安全觀中限制和取消主權的主張相反,中國強調主權安全在安全建設中的重要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主權安全論者”。[13 ] ( P26) 中國的主權安全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西方安全觀理論的合理成分以及對現(xiàn)實世界的科學認識基礎之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它強調主權國家在維護國家安全的不可或缺作用,而不是否認國家主權。西方學者強調國家權力可能發(fā)展成為一種與社會對立并損害個人安全和利益的“利維坦”,并認為新的條件下,單個的國家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人類的安全,但是這種推論易于導致另外一個強權———在現(xiàn)階段實際上就是西方國家———打著國際社會或超國家治理的旗號來進行國際干涉,結果損害被干涉國家人民的權益和安全。西方一些新安全論者強調國家在新的安全問題面前無能為力,主要否認的是第三世界一些國家的政府在維護有關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方面無能為力,甚至是人民安全的破壞者,稱之為“失敗國家”,實際是為西方大國推行新的“霸權和平”提供理論依據(jù)。那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利維坦”呢? 所以,我們一方面承認,國家固然可能成為人民的個體安全的破壞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從維護普遍的“世界的安全”還是“人的安全”來說,主權國家都還是不可取代的。就國家和社會關系而言,關鍵是保證國家真正是代表人民、服務人民,接受人民監(jiān)督,防止國家和社會的二元對立,而不應由某個外來強權或國際權威,以維護“人的安全”為由取代主權國家及其政府。
新的主權安全觀在內涵上至少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國家享有主權,即獨立權、管轄權、平等權、自衛(wèi)權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主權安全不僅是現(xiàn)代國際體系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國際及地區(qū)安全與穩(wěn)定的基石,更是發(fā)展中國家維護自身權利的法律屏障。第二,新的主權安全觀要求對主權安全的內涵和實現(xiàn)形式作某種程度的調整,以適應形勢變化對安全的影響,因此,不但強調傳統(tǒng)的政治領域的主權安全,如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政局穩(wěn)定,而且關注經濟、科技、環(huán)境、文化、社會等領域的主權安全,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國家主權安全的實現(xiàn)途徑。第三,中國致力于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也明確表示尊重別國的主權安全,中國力求實現(xiàn)國家安全與地區(qū)安全、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的有機統(tǒng)一和良性互動,努力促進國內安全與國際安全的共同發(fā)展。
總之,新的主權安全觀是民族性、時代性和政治性的統(tǒng)一,其核心價值和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它既反映了時代變遷對主權安全內涵變化的客觀要求,也體現(xiàn)了對主權核心價值的維護;它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安全性質演化對國家安全觀念更新的客觀要求,更昭示了中國長期堅持的反對干涉別國內政,追求平等安全的一貫立場。
三、如何理解國際安全合作?
如上文所述,面臨日益嚴峻的非傳統(tǒng)安全的威脅,不僅促使學者們在學理上對安全研究的路徑,即安全的主體和安全內涵進行激烈的爭論,各國政府也根據(jù)冷戰(zhàn)后新的國際安全形勢,在具體政策實踐上形成了各有不同的新型安全觀念,這就是體現(xiàn)在各國政府外交和安全戰(zhàn)略上的新安全觀。針對安全威脅多樣化的局勢,美國等西方國家率先更新安全觀念,調整安全戰(zhàn)略,將安全關注的重心轉向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
非傳統(tǒng)安全具有跨國性、聯(lián)動性、擴散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客觀上要求國家之間、國家和國際組織之間加強安全合作,通過照顧到各方利益的平等合作,(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建立國際安全機制和跨國協(xié)調來共同應對新的安全威脅。然而,與這一客觀要求相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在處理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方式和手段上卻是以安全合作為名,行干涉內政之實,深深地打上了冷戰(zhàn)時代的烙印。通過對所謂“無賴國家”、“邪惡軸心”、“失敗國家”和“基地”組織等非國家恐怖組織采取軍事打擊、改造政權、推廣民主、建立秩序等方式,用傳統(tǒng)的安全手段對付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以“維護安全”為名對世界各地事務進行強力干預,并借反恐戰(zhàn)爭等謀求地緣戰(zhàn)略利益。與此同時,美國還以安全合作為名,通過繼續(xù)擴大軍事集團、強化軍事同盟、進一步強化在世界各地的軍事存在、加大聯(lián)合軍事演習的力度,并推動研發(fā)和部署NMD 和TMD 等安全措施,以謀求新的安全環(huán)境下自身和少數(shù)盟國的“絕對安全”。美國等西方國家應對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政策不僅不利于國家之間在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建立相應的安全機制,共同應對危機,而且還嚴重破壞了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影響了地區(qū)的安全與穩(wěn)定。實踐證明,強化舊式的同盟和以合作為名干涉他國內政的所謂安全合作無法消除人類面臨的新的安全威脅,而且給國際安全秩序帶來消極影響,美國的反恐戰(zhàn)爭造成國際恐怖主義的擴散和反彈就是明顯的例證。
針對非傳統(tǒng)安全給國家和地區(qū)安全與穩(wěn)定帶來的威脅,中國政府吸收了國外學者有關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理論的合理成分,結合冷戰(zhàn)結束后亞太地區(qū)的安全形勢,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為核心的新型安全觀。這種新安全觀在維護安全的途徑和方式上,強調新型國際安全合作對維護國家和地區(qū)安全以及世界持久和平與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
中國的合作安全觀在內涵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安全不能靠增加軍備,也不能靠軍事同盟,安全應當依靠相互之間的共同信任和共同利益的聯(lián)系。中國主張以《聯(lián)合國憲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作為全球和地區(qū)安全的政治基礎;以互利合作,共同繁榮作為全球和地區(qū)安全的經濟基礎;以增進了解和信任,促進對話與合作,承諾以和平方式解決彼此爭端作為維護和平安全的現(xiàn)實途徑。第二,在承認軍事安全的適當?shù)匚坏耐瑫r,中國政府將國內政治、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促進地區(qū)和全球在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作為新形勢下實現(xiàn)國家安全利益、促進地區(qū)和全球安全穩(wěn)定的主要途徑。非傳統(tǒng)安全的出現(xiàn)改變了國家之間安全關系的性質,過去那種以鄰為壑、僅僅關注安全的競爭性、分離性和對抗性的安全措施無法維護國家和地區(qū)的安全。中國政府強調安全性質的非對抗性、共同性和相互聯(lián)系性,主張通過國際合作來維護國家和地區(qū)的安全。同時,中國政府大力推進國內政治體制改革、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通過各種綜合手段構建和諧社會,確保社會的安全和穩(wěn)定。第三,國際安全合作應以互利互惠、平等協(xié)作為原則,反對謀求單方面安全。中國認為安全是相互的、平等的,主張國際安全合作應尊重各國的主權獨立,反對外來干涉;強調平等的安全權利,反對以大欺小,恃強凌弱;主張國際合作實現(xiàn)共同安全,反對冷戰(zhàn)思維和謀求單方面軍事優(yōu)勢,只顧本國或集團的安全,忽視他國安全的做法。中國的合作安全觀追求的是一種雙贏效應,即在合作中維護自身安全,但也關心他國的安全利益,不以損害他國的安全與穩(wěn)定來換取自身的安全與穩(wěn)定。
四、理論分歧的背后
冷戰(zhàn)結束以后,非傳統(tǒng)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各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中的地位與日俱增,但是,由于不同的國家面對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來源不同、程度輕重不同,因此各國強調非傳統(tǒng)安全的側重點不同。此外,當今世界,由于傳統(tǒng)安全與非傳統(tǒng)安全相互交織,互為滲透,各國安全面臨的具體威脅千差萬別,各國可以選擇的有效手段和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世界各國對當前國際安全問題的看法和安全觀念也相距甚遠。[14 ] ( P68 - 82) 就中國和西方對新安全觀的不同理解而言,理論主張分歧的背后,則反映了雙方政治文化理念、現(xiàn)實威脅感受和安全利益認知的巨大差異。
首先,新安全觀的不同理解是雙方政治文化差異在安全領域的延伸和反映。
西方新安全觀的提出是西方天賦人權理論和社會契約論思想在安全領域的滲透和反映。一方面,在西方經典啟蒙學者眼里,人類社會初始的自然狀態(tài)就決定了個人有著“天賦”的自然權利,私有制出現(xiàn)以后,個人通過社會契約讓出部分權利組成國家,由政府保障這部分權利,但是隨著政府權力的無限擴張,又使政府得以在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借口下侵犯個人的權利,威脅到個人的安全,因此,人類安全觀強調國家安全需要向人類安全的回歸,并得出了只有個體的人才是安全的主體,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是由個人安全體現(xiàn),以及人的安全來自于國內的結論。另一方面,西方人類安全觀認為,隨著全球性問題的出現(xiàn),作為個體的國家沒有足夠的能力保障人類的安全,這就需要打破國家的界限,重新制訂全球性的“社會契約”,在全球范圍內保障人類的安全。[ 15 ] ( P162 - 163) 實際上,西方的人類安全觀是從冷戰(zhàn)以后國際安全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非傳統(tǒng)安全給全球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的現(xiàn)實出發(fā),突破政治現(xiàn)實主義的安全框架,以西方自由主義政治理念為觀察問題的依據(jù),整合了人權保障和人類的生存這兩大人類社會廣為關注的問題,提出了一套極具理想主義色彩的新的安全觀念。
中國的新安全觀既是對中國近代以來外強入侵、山河破碎和人民流離失所的血淚教訓的深刻總結,也是對當前地緣安全環(huán)境和國際政治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歷來重視國家的作用,所謂國破家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中國強調國家在維護公民個體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主權安全對于世界持久和平的重要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新安全觀是現(xiàn)實主義的。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將尋求一個和平與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特別是周邊環(huán)境作為自己內外政策的目標,奉行“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安全政策。而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長,國際社會要求中國在國際和平與安全領域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的呼聲也不斷增強,為此,中國將“負責任的大國”作為國家形象的定位,這就客觀要求中國更多地從地區(qū)與國際和平、人類安全的高度考慮自身的安全。因此,中國強調國際安全合作、強調平等安全權利,強調互信、互利、平等、協(xié)作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的重要作用。中國的新安全觀強調國家的安全和主權的安全反映了絕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的主張和利益。
其次,新安全觀的不同理解是雙方對現(xiàn)實安全威脅感受差異的反映。
西方新安全觀是全球化不斷深化所引發(fā)的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到西方安全利益的反應。進入21世紀,西方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領域處于強勢地位,又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雙邊同盟條約結成軍事同盟,因此,通過發(fā)動傳統(tǒng)的軍事攻擊的方式威脅西方國家的主權安全是難以想像的。非傳統(tǒng)安全的威脅,如環(huán)境、資源、難民、傳染性疾病、恐怖活動等對西方國家卻具有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西方國家認為,全球化使得諸如環(huán)境污染、傳染病、難民、武器擴散、恐怖活動等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具有全球擴散性和滲透性,威脅著西方的安全利益。同時,由于經濟落后,大部分南方國家處于邊緣化的地位,成為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繁生地和向西方輸入這類威脅的傳染源。因此,西方認為,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大多來自于南方國家,特別是所謂的“無賴國家”或“失敗國家”。正如英國學者羅杰斯認為,西方世界很容易將新的無序的世界轉變成“他們與我們”的觀念,叛亂和競爭性的南方國家威脅著西方的和平、安全和經濟福利,西方與南方的關系是新野蠻人與對文明價值孤芳自賞的管理人之間的對立關系。[9 ] ( P164)為了維護西方的安全利益,西方國家將安全斗爭的焦點轉到南方國家,高舉維護人的安全和全球安全的道德旗幟,實質是試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試圖通過敲開南方國家的主權、國家兩層保護屏障,為干預發(fā)展中國家內政提供理論依據(jù)。
中國的新安全觀充分認識到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給國家和人類安全帶來的威脅,意識到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的相互聯(lián)系和不可分割性。但是,由于面對西方在國際政治中的強勢地位和阻撓中國崛起的企圖,以及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尋求發(fā)展和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艱巨任務,中國既有傳統(tǒng)安全之憂,又面臨非傳統(tǒng)安全之擾,因此,中國主張擴展國家安全的傳統(tǒng)內涵,通過主權國家之間的平等合作尋求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的解決;反對脫離國家安全尋求人的安全的保護,反對否定主權安全去尋求全球安全的解決;認為在當前國際環(huán)境下,無論這種理論多么具有道德說服力,其結果只能為西方干涉發(fā)展中國家內政提供依據(jù),并容易引發(fā)地區(qū)和國際局勢的動蕩。
最后,新安全觀的不同理解是雙方對安全利益認知差異的反映。
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的出現(xiàn),不僅威脅著西方國家的安全利益,由于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滯后,政局不穩(wěn),資金不足,治理乏力,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首先沖擊的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家安全。實際上,中國和西方對新安全觀的不同理解并非是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本身,而是治理的手段、維護安全的方式和途徑,而這種差異的背后反映的卻是雙方對安全利益的不同考慮。
安全觀反映的是人們對安全問題的主觀認識,核心是安全利益的確認和維護。如上文所述,非傳統(tǒng)安全的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對安全威脅來源的判斷,促使人們對自身安全戰(zhàn)略進行重構和調整,催生了新安全觀。然而,西方國家關于安全問題的思考是建立在如何維護自身、特別是西方集團安全利益基礎之上的。人的安全、全球的安全這些客觀、中性的安全理念無法掩蓋其背后的利益訴求。西方國家在當今國際政治中的強勢地位和一整套集體安全安排,不僅確保了西方國家內部相互之間的傳統(tǒng)安全,而且也使外部對西方的主權安全威脅降到最低。因此,西方認為所謂非傳統(tǒng)安全主要來自發(fā)展中的南方國家,主張人類的安全和全球的安全與強調主權干預的手段這種看起來矛盾的兩個方面,背后卻是利益邏輯的統(tǒng)一。
同時西方的新安全主張還是西方社會內部矛盾沖突的反映。自上世紀70 年代以來,西方社會興起了“新社會運動”,包括生態(tài)、反核、和平、女權、人權、同性戀、人類自我意識等!靶律鐣\動”強調生活質量、個人自我意識、人權、參與、和平和保護等價值,表達了對主流制度和政治結構、規(guī)范的批判,特別是對國家的批判,認為安全不僅包括軍事威脅,而且包括文化的、經濟的、環(huán)境的以及社會心理的壓力。[10 ] ( P245 - 283)“新社會運動”所凸現(xiàn)的西方社會矛盾沖突與西方安全觀所表達的利益追求是相一致的。
中國的新安全觀主張反映了中國對國際安全環(huán)境和西強東弱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的清醒認識,也反映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國家核心安全利益的愿望。中國認為非傳統(tǒng)安全的根本解決在于制止經濟社會的分化,提高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改善其生存狀況。同時,加強國際安全領域的合作,控制核、生、化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提高全球的公共安全水平等。由于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的不可分割性,中國認為,在對付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上,依靠龐大的軍事力量和單邊主義政策是難以有所作為的。正確的辦法是國際社會建立在主權平等、互信互利基礎之上的真誠合作,惟有如此,才能保障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安全與穩(wěn)定。
參考文獻:
[ 1 ] Stephen M. Walt . 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J ]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 1991 ,35 (2) .
[ 2 ] Barry Buzan. People , States and Fear :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M] . Boulder :Lynne Rienner , 1991.
[ 3 ] 巴瑞•布贊等. 新安全論[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 4 ] Richard Wyn Jones. Security , St rategy , andCritical Theory [ M ] . Boulder : Lynne Rienner , 1999.
[ 5 ]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 M ]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5.
[ 6 ] Ken Booth. Security and Emancipation[J ] .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1 , (17) .
[ 7 ] 樊勇明. 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 8 ] 克雷格•A •斯奈德等. 當代安全與戰(zhàn)略[M] .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 9 ] 保羅•羅杰斯. 失控: 21 世紀的全球安全[M] .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10 ] 約瑟夫•A •凱米萊里,吉米•福而克. 主權的終結? [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1 ] 格雷厄姆•埃利森. 全球化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的影響[A]. 約瑟夫•S •奈,約翰•D •唐納胡. 全球化世界的治理[ C] .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12 ] 蘇長河. 從國家安全到世界安全[J ] . 歐洲,1997 , (1) .
[13 ] 金鈾. 國家安全論[M] .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14 ] 陸忠偉. 非傳統(tǒng)安全論[M] .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15 ] 黃任偉,劉杰. 國家主權新論[M] .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