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偉:他或許卑劣,而民主值得尊敬
發(fā)布時間:2020-05-20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2000年,我在臺灣觀摩了“總統(tǒng)”選舉。執(zhí)掌政權80余年的國民黨在那次可謂“三國演義”的選舉中因為黨內分裂、李登輝的“暗渡陳倉”伎倆和海峽對岸中央政府的嚴厲而丟失了“總統(tǒng)”寶座。
在臺灣觀選讓我深深感到,民主的確是一種讓人奮起、令人忘我、催人淚下的東西。它讓那些從來不問政治的市民走上了街頭;
讓以前決策于密室之內的政治領袖們走到了前臺,由老百姓判定他們是騾子是馬;
讓一個曾經是萬馬齊喑的地方突然響起了動人心弦的政治交響樂。
過去的四年是驚心動魄的,海峽兩邊經歷了以前沒有過的酸甜苦辣。四年在歷史長河中很短暫,但對期望兩岸早日統(tǒng)一的中國領導人和老百姓也許很長很長;
對艱難地完成政治體制轉型、經濟卻萎靡不振,并只能在許多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機構外“晃悠”的臺灣人和他們的領導者來說也許頗有度日如年的感覺。
臺灣人眼下在想什么?轟轟烈烈的民主投票和立法院昏天暗地的爭吵有沒有使他們對民主感到疲憊和厭倦?這次選舉究竟是要向世界再次證明臺灣民主的成熟和民眾行使權利的自如,還是要“迫使”對岸了解他們對放棄武力和對等談判的大義凜然?臺灣人目前關心更多的是有點虛無縹緲的自尊還是口袋里錢夾的胖瘦?選舉的結果會從根本上改變兩岸關系現(xiàn)狀并動搖相對穩(wěn)定的中美臺大三角嗎?更重要的是,臺灣對民主的執(zhí)著的追求會更加刺激對岸“箭已在弦、刀也出鞘”的民族主義情緒,使他們堅信2008年將會是五環(huán)旗在兵風血雨中飄搖的災難年嗎?
抱著這種心情, 2004年我又來臺灣觀摩選舉。
臺灣的民主是中華民族的
孫中山揭竿而起力掀滿清王朝的時候就提出中國的共和之路分為三步走:軍政、訓政和憲政。孫先生臨終前告訴他的追隨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睆倪@個大前提看,我們可以說臺灣提前進入了憲政,完成了國父的遺愿。臺灣從“2·28”到戡亂戒嚴,從綠島囚禁到允許黨外人參與政治、民意辦報,從地方選舉到1996年的“總統(tǒng)”直選,走過了凄風血雨,實現(xiàn)了艱難的政體轉型。
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臺灣的經驗是中華民族的經驗,臺灣的成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就。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指責臺灣的民主是虛偽的、虛假的,是炒作和作秀。
臺灣人,無論是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還是原住民,都為能獲得本來就屬于他們的選舉權和言論自由感到驕傲。在臺期間,我常常問選民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哪個候選人。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寄予希望的“臺灣的人民”其實很務實很簡單,左右他們投票的因素往往不足掛齒。
在從香港去臺灣的飛機上,我旁邊的中年臺灣本省婦女告訴我,她不喜歡陳水扁,因為陳的政府不允許她孩子一代系統(tǒng)地學習大陸的歷史和地理。她也不喜歡連宋,因為他們太老。她的先生在大陸做生意,她更不希望看到兩岸交惡。
在臺北一家餐館,我問一個年輕女孩喜歡哪個候選人,她馬上看出我身邊的朋友都是“藍隊”的支持者,笑笑不答。離開餐館時,她悄悄說,她支持阿扁,理由很簡單,阿扁在臺北當市長時大刀闊斧地整治了都市的紅燈區(qū)。
送我去機場的旅行社的女士告訴我,她爸爸媽媽是外省人,但他們兄弟姐妹都生在臺灣,長在臺灣,“我們算是什么人”?阿扁為當選故意制造族群矛盾,罪該萬死。
一位本省人出租車司機說,島上的人都是中華民族,逃是逃不開的;
扁死了就死了,關鍵是不能亂。亂只有美國高興。臺灣有人才,有錢,大陸要想辦法弄過去,發(fā)展經濟,開發(fā)大西部。
還有一位臺灣政府的高官在我們訪談時說,臺灣是民主政體,公投也好,制憲立憲也好,都是人民的權利和愿望,政府無法干預,外國更不能干預。大陸真要打,那就來吧!我們就這么大點地方。頗有魚死網破的勁頭。
這樣不和諧,這樣的百家爭鳴也許正是民主的真諦。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臺灣的參選率連續(xù)兩次超過80%的原由。
臺灣選舉制度的是是非非
臺灣的民主被許多人嗤之以鼻。他們認為臺灣民主,特別是這次選舉,是政治流氓手段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是文革式的大民主,是惡之花,不屑一顧,不值一提。這樣的看法多多少少與選前令人費解的兩槍和競選雙方得票接近有關,也與選后臺灣選民的抗爭有關。其實,在對一個特定的民主制度和選舉程序下結論之前,應該審慎、全面和客觀。
首先,臺灣的民主與島民的所謂悲情,與臺灣特定的族群關系和統(tǒng)獨意識是息息相關的。因此,臺灣的民主比較情緒化。大陸對臺政策的不被理解極易成為黨派之爭的借口,又為臺灣的政治提供了更多的變數(shù)。這樣的政治生態(tài)容易爆出火花,容易被扭曲,容易給政客提供蠱惑人心的機會。比如在這次選舉中,民進黨就把國親兩黨的候選人丑化為中國的“走狗”,試圖勸服選民,投連宋的票就是投共產黨一票。而后者則高呼“換總統(tǒng),救臺灣”的口號,告訴選民投陳水扁的票就是投“混亂”一票,投“戰(zhàn)爭”一票。民主在臺灣的“變味”與臺灣民主制度本身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我們不能僅以現(xiàn)象而否定本質。
其次,保證民主常勝不衰的一個因素是媒體自由。盡管臺灣電視、廣播和報紙多多少少都有政治傾向,但它們基本恪守中立和試圖創(chuàng)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氛圍的努力為選舉的公正打下了堅固的基礎。媒體自然是選舉的最大獲利者,選情越激烈,他們刊發(fā)廣告的機會就越多,掙的錢也越多。但是,媒體在向讀者和觀眾報道候選人及他們黨派的情況時,可謂“慘無人道”、毫不留情,為選民提供了詳細的決策參考。同時,臺灣的媒體在某種意義上也成為政黨進行“文宣”大戰(zhàn)的統(tǒng)兵臺和炮筒子,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黨的支持者。媒體的重要性也使臺灣的民主變得昂貴,為財力豐厚的黨派提供并不公平的優(yōu)勢,也為那些有錢做政治捐贈的公司和個人提供了影響臺灣政治的并不公平的機會。臺灣如果不盡快立法規(guī)定政治獻金的額度和公開,臺灣的民主的確容易受到所謂“黑金”的侵蝕。這次在臺灣,我問的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各競選總部的預算和經費來源,而得到的答復均是“無可奉告”。另外,各市兩黨競選總部的辦公室多為商人捐贈,但當我問競選團隊是如何公布和使用實物捐助的,同樣得不到任何清楚的答復。
最后,臺灣的選舉程序基本上是規(guī)范和完善的。在幾個投票站,我們看到的情況都是認真、嚴格的。媒體和中央選舉委員公布選舉結果也是及時透明的。這些為公平、公開、公正的選舉提供了制度化支撐。
臺灣的賄選現(xiàn)象以前十分普遍,特別是在地方選舉中更是如火如荼。民進黨在2000年的選舉中就是以“反黑金”為競選綱領。本次競選雖然有零星的關于賄選的舉報,但學者和選舉官員普遍認為,由于選民眾多,賄選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這并不是說臺灣的選舉程序完全沒有問題。在臺灣“總統(tǒng)”選舉中只要得到簡單多數(shù)就可以獲勝,陳水扁2000年只獲得39.3%的選票就當選了。另外,臺灣的選舉法沒有在雙方得票特別接近時自動進入重新計票的機制,從某種程度上引發(fā)了這次選舉之后的選舉無效之訴。最后,臺灣三個主要黨派(民進黨、國民黨和親民黨)內部均沒有制度化的民主提名安排,黨內候選人常常是由黨內的大佬內定的或是在半透明狀態(tài)下由黨內各方協(xié)商確定,普通黨員只有支持他們的候選人的權利,沒有選擇支持誰的權利。如果國民黨內有比較民主的推薦候選人的機制,2000年就不會出現(xiàn)宋楚瑜出走的局面,造成黨內分裂,讓陳水扁漁翁得利;
而這次參選也許就不會是老一代的連宋,而可能是新一代的馬英九和王金平。
臺灣選舉爭議后遺癥
臺灣選舉之后國親的抗爭不僅為臺灣的民主披上了丑陋的面紗,也為臺海關系制造了新的變數(shù),更使臺灣在國際舞臺的信譽受到重創(chuàng),也為中國大陸民主的發(fā)展設下了新的障礙。
在新興民主國家,選舉爭議時常發(fā)生,甚至引起動亂和暴力。臺灣出現(xiàn)選舉爭議并不足為奇。但是,臺灣本次選舉爭議不僅僅是由票數(shù)的極度接近,還因為被人懷疑是苦肉計的暗殺事件。這一槍擊事件的真相也許永難浮出水面,但民進黨的勝利也因此打了折扣,讓大陸、美國和臺灣的反對黨難以有信任感,他們的政策空間也許會因此大大縮小。不過,這并不是說這樣一個政府就沒有能力和能量去做它想要做的事情。布什也是在合法性受到挑戰(zhàn)的陰影下進入白宮的,但因為9·11的發(fā)生,布什政府不僅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支持,而且全面改變了美國的外交和國內政策。
正如許多人所預料的,臺灣司法機構不會完全保持中立,對選舉無效訴訟案做出完全公正的判決,臺灣的高院目前已經以不合程序為由駁回了國親的訴求。但即使在美國,最高法院在對2000年大選訴訟進行裁決時,法官的投票也是完全按黨派劃分的。重新計票要等修法之后,而目前民進和國親兩黨已經為如何修法打得不可開交。如果臺灣各地的計票如我們在臺北觀摩所見,估計重新計票也不會改變選舉結果。5·20也許還是陳水扁就職。與此同時,國親的抗爭也不會輕易結束,對連宋,這是他們政治生涯最后的一搏,雙方如何和解并共事目前還是未知數(shù)。
大陸這次對臺灣選舉的對策恰到好處,讓陳水扁和他的極其擅長于“文宣”的競選團隊無懈可擊。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中對臺灣人民感情的宣示也給臺灣人留下溫暖。雖然兩項公投均沒有通過,這并不等于臺灣人民已經認同大陸的政策,會接受“一國兩制”。其次,公投機制已經建立,今后臺灣領導人可以隨時隨地用公投方式促進漸進臺獨。不過,陳水扁是弱勢“總統(tǒng)”,急需政治資本。他還有“臺灣之子”的稱呼,沒有“出賣臺灣”的包袱。與此同時,美國的壓力如山重。在這種狀況下,陳也許會妥協(xié),提出“三通”等改善與大陸的關系。如果大陸不與陳的政府談判,陳也許會激烈反彈,孤注一擲,激化兩岸關系,將大陸逼到墻角。實現(xiàn)和平崛起和走以民為本的路是大陸的既定方針,如果不能處理好兩岸關系,這一方針定會夭折。中國領導人不僅要有極大的耐心和誠意,還要有極大的智慧和勇氣才能處理好兩岸關系,確保海峽兩岸無戰(zhàn)事,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臺灣2004年選舉最大的受害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應該是大陸自身的民主發(fā)展。在臺觀摩期間,有大陸學者提出,臺灣的選舉讓人想起“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槍擊之后,臺灣的民主價值速降,成了流氓的政治、小丑的鬧劇和騙子的伎倆。還有人進一步發(fā)揮,將臺灣出現(xiàn)的也許是暫時的問題歸結為中華民族的劣根性,認為中國人只能被管制,不能搞自治,一實行民主就變味。更有學者說臺灣給中國人“掉了價”,讓國人對選舉、對民主失望了很多,懷疑了很多。
只要認真觀察和研討臺灣的民主,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估計沒有人會認為那是偽民主。臺灣人民更是為能有這樣的民主感到由衷的慶幸和自豪。他們不會放棄這樣的權利。臺灣人對大陸的認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陸政治改革的發(fā)展和民主制度的深入。經濟已經使兩岸的關系如膠似漆,但要真正做到血脈相連,大陸還要在政治文明建設上往前走。
我們笑臺灣的時候,臺灣一定也會發(fā)現(xiàn)我們一些不夠健全的制度很好笑,比如我們的各級領導人的高票當選(有些甚至當選之后不久就被“雙規(guī)”)、我們各種近乎百分之百的投票率、我們各項政策和法規(guī)在人大代表中的一帆風順。
我們不能因為臺灣一次出了故障的選舉就貶低民主的普遍價值,如同我們現(xiàn)在也不能說資本主義國家一天天爛下去一樣。我們也用不著有那么多自卑和自我批評精神,兩岸的人民都是熱愛民主的,而且在真正獲得民主權利的時候,他們會珍惜,精心呵護。
2000年臺灣選舉之前,我們去看造勢晚會,感到臺灣人不可思議。他們?yōu)槭裁磿敲纯駸幔繛槭裁从心敲炊嗉で楹脱蹨I?但是,第二天選舉之后,除了國民黨中央黨部外有一些老兵大罵李登輝賣黨外,整個臺灣靜悄悄的。我走到街上,所有的標語和五顏六色的旗幟都在一夜之間消失了。贏了的,慶幸自己可以四年坐莊;
輸了的,摩拳擦掌,準備四年后卷土重來。
輪替和競爭是民主的精髓,民主所帶來的其它一切都不能取代這一核心。
。ㄗ髡呦得绹ㄌ刂行闹袊x舉項目副主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