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本懺悔錄]懺悔錄
發(fā)布時間:2020-04-03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小說,去年拍了同名電影,好評如潮。 電影分成兩截,前面是有簡?奧斯丁風(fēng)格的故事,塞西莉婭小姐和管家的兒子羅比的愛情,很老套、很英國。我不太喜歡那種筆法,迷人但格局小巧。最要命的是那種斯文,給生命中的苦難與罪愆,都蒙上一層“人性的、太人性的”面紗,有時構(gòu)成一種張力,但至少在這部片子里,卻有一種削弱。
后半截,從軍的羅比把故事帶進二戰(zhàn)的宏偉敘事。羅比死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最后一夜,導(dǎo)演用6分鐘的長鏡頭鋪陳撤退的亂象。愛情和整個世界一起潰敗,幾個月后,塞西莉婭護士在一家戰(zhàn)地醫(yī)院被洪水吞沒。
到此為止,這只是無數(shù)令人傷感的傾城之戀,信手拈來的一出。但整部影片其實是塞西莉婭的妹妹布里奧妮的懺悔錄。嗒嗒的打字機聲從頭到尾,非要刺破你的耳膜。結(jié)果不是造化弄人,而是13歲少女的懷疑、想象、驕傲、嫉妒和恐懼,在那個夏夜的庭院,將一對戀人活活撕開。
塞西莉婭與羅比彼此傾慕,卻執(zhí)拗著很少說話。那個下午,他們在水池旁口角,羅比掉入水中。塞西莉婭賭氣地脫掉衣服,跳入水池。羅比轉(zhuǎn)過臉去,雙手握緊,攥到發(fā)白。這一幕,布里奧妮遠遠地看見。文學(xué)的想象力配合13歲的世界觀,使她認定羅比是個色情狂,正在欺負姐姐。接下來誤解逐步加深,直到布里奧妮撞見姐姐和羅比傾吐愛慕、肌膚相接。
當(dāng)夜,莊園里碰巧發(fā)生了一樁強奸少女案。布里奧妮瞅見了逃跑者的背影,她向全家宣告,我知道是羅比。警長問了兩個很專業(yè)的問題,“你知道還是你看見?”她說,我看見。警長再問,“是否就像現(xiàn)在看見我一樣?”小姑娘堅定地說,是的。
羅比帶著羞辱被拖入警車,后來送往歐洲戰(zhàn)場。塞西莉婭與全家斷絕往來,成了戰(zhàn)地護士。5年后他們客死異鄉(xiāng)。布里奧妮18歲了,也成了護士,她看著法國士兵如何在面前死去,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罪錯,在夜里撰寫她第一部小說《贖罪》。直到74歲,長達一生的悔恨走到盡頭,她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說,就是這本修改了56年的《贖罪》。
懺悔的議題,很難在中文世界里遇見。有人一輩子造孽,晚上卻睡得最香;有人犯下一個錯,一生追悔不及。布里奧妮反復(fù)洗自己的手,仿佛永遠洗不干凈。當(dāng)她在教堂,聽牧師在婚姻誓詞前說,人若作假見證,上帝必不祝福他們的婚姻,她從此獨身一人,寫了一輩子小說、一輩子懺悔錄。
在戰(zhàn)地醫(yī)院,同伴說,你定有隱秘的情人。布里奧妮說,我從未戀愛。難道你從沒喜歡過一個人?有的,我13歲時喜歡一個哥哥,我故意跳到河里,看他是否來救我,結(jié)果他救我之后,就轉(zhuǎn)身走了。這人就是羅比。布里奧妮的誣告,埋伏著要她用盡一生才能看清的情感,和其中怨恨的暗流。
所以這電影不是關(guān)于浪漫愛情,而是關(guān)于無力自拔的痛苦,和自我贖罪的不可能。影片最打動人的段落,是布里奧妮鼓起勇氣向姐姐道歉,遇見羅比和姐姐在一起。羅比嚴厲地說永遠不會原諒她。這段落拍得恍若隔世,接著老年布里奧妮在訪談中說出了他們死亡的真相。她說,這一幕是我虛構(gòu)的,其實我從沒有機會向他們道歉。姐姐一生和她最愛的人在一起,只有圖書室里的十幾分鐘,和戰(zhàn)地相逢的半個小時。
如果懺悔的對象是人,他不在了,你活著就如在深淵里,因為你再也沒有機會。我若是布里奧妮,我還有無可能,沒有屈辱地,沒有愧疚地,光明而自由地過我的余生?或者說,他們的死,就是對我良心的死刑判決?
有人說,中國人懺悔意識的缺乏,是因為懺悔的對象只能是無限者,而不可能是有限者。在英文中,“atonemenl”的意思,是上帝與罪人之間的和解。到底“造化弄人”,還是人在弄人?人的確要對自己的行為和心思負責(zé)。但塞西莉婭和羅比的結(jié)局,若在終極意義上,是由布里奧妮的錯誤決定的,那么布里奧妮就絕無贖罪可能。這樣的宇宙人生,真不是人這樣?xùn)|西可以擔(dān)負的。
其實當(dāng)奧古斯丁說到懺悔(confession)時,是指一個公開的認信和宣告,包含著類似法庭審判的場景。這場景有三個因素,一是有審判者,他傾聽、問責(zé),并施恩赦免二是場景的透明性,在任何有限者、包括受害人面前的懺悔,都是不透明的。人可以審判人的行為,但人不知道人的心。古人說“天知地知”,天不知地不知的懺悔,就不是懺悔,也無法成為赦免的管道。第三是公開的見證。透明是針對于宇宙萬物的,公開針對他人。很多人認為,懺悔是純粹個人主義的,是獨自與受害人,或獨自與上帝的關(guān)系。但在奧古斯丁的觀念里,缺乏見證就沒有懺悔可言。所以世上絕沒有秘密的懺悔,這也是布里奧妮必須成為作家的原因,她的懺悔需要一個陪審團,就是她的讀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一本賬,一人一本懺悔錄。但只有這三點,才構(gòu)成奧古斯丁式的《懺悔錄》。人若以自己為辯護律師,那是盧梭式的《懺悔錄》;人若以自己為審判者,像常說的“良心法庭”,那是托爾斯泰式的、或布里奧妮式的《懺悔錄》,值得尊敬卻缺乏恩惠人若以他人為審判者,就是巴金式的《懺悔錄》,在歷史、文化、道德和數(shù)量面前的懺悔,像常說的“道德法庭”。不但少了恩典,連公義也常被民意所左右,被局勢所遮蔽。在巴金那里,最大的真話就是“毛主席偉大,但‘四人幫’萬惡”。這是一種無法清除偶像崇拜的自我赦免。
一個見鬼的時代,每個人手上都沾滿了血。奧古斯丁說,“我懺悔故我在”;猶太先知以賽亞,在傾國傾城之際,仍有預(yù)言說,“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自如羊毛。”
那個13歲的小女孩卻用一輩子喊道:怎么可能。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懺悔錄 一人 一本 一人一本懺悔錄 新疆兩面人懺悔錄心得 兩面人懺悔錄心得體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