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高官的故事:重生高官
發(fā)布時間:2020-03-2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一個“人物”與100個人物 “人物”三年,記者閱人無數,此次遴選百人,自有掛一漏萬之憾,但他們基本代表了本刊的辦刊宗旨――記錄那些對社會的進步和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彰顯人性向善力量的人、影響時代的人,我們的記者把他們概括為智者、仁者、奇者,大體如此。當然,我們更想呈現(xiàn)的是,透過人物,折射出時代的風云流變,和人性的駁雜精深,讓思想的光芒照亮人類的前程。
三年也就千余日,三歲也還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但“三”是一個令人遐想的數字,三生萬物,蘊含一切可能。
一個副部級官員拍著我這個初出茅廬小記者的肩膀:“你小子,寫我怎么也不告訴我一聲……”話語里滿是朋友式的嗔怪和親切?蓭追昼娗,高官和記者還是初次見面、互不相識。
在循規(guī)蹈矩、波瀾不驚的中國政壇里,能如此作為的官員不多,國家環(huán)?偩值母本珠L潘岳是其一。
那是在2005年春節(jié)前夕,上任國家環(huán)?偩指本珠L兩年的潘岳,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環(huán)評”風暴,公布了“環(huán)評”手續(xù)不合格的諸多企業(yè),叫停的投資規(guī)模以千億計。
一個向來弱勢的國家部委突然強力出擊,祭出幾年前已開始實施的“環(huán)評法”寶劍,其意向何在?一時間輿論紛紛揚揚。其幕后推手潘岳,自然成為了媒體報道的重點。
創(chuàng)刊不久的《南方人物周刊》加入了那場新聞角逐,遺憾的是,由于潘岳對采訪的書面答復在截稿后才到,未能予以刊發(fā),第二次采訪時,就有了上面的一幕。
潘岳很坦率,也很能講,從家事、國事到天下事,又從歷史、現(xiàn)實走回自己的內心。看得出,這位30多歲即已出任副部級干部的官員表面上春風得意,實則是滿腔憂慮,憂心黨和國家的改革大計。
改革“總需要有人去破冰,去當成個試驗的靶子來拋磚引玉。我愿意當。”他這樣說。
還有一個讓我存留至今的印象是,他告訴人物周刊,周末的時候,他常去爬山,而且是和一群年輕的在校大學生們一起。他說,一個人要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就要不斷學習、改變,一個政黨也是。
2005年底,我采訪到了剛剛卸任的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
幾個月前,即將卸任的他點名批評了幾個助學貸款不力的省市,被媒體稱之為“炮轟”;更顯得悲壯的是,新聞發(fā)布會上,“炮轟”之后的他表示“我也就退休了”,讓人不禁想起退休官員才敢說實話的無奈現(xiàn)實。
采訪是在一種友好、融洽的情況下進行,老人幾乎無話不談,回憶起過去苦難的求學經歷,他淚眼朦朧;說起現(xiàn)在各種利益集團對貧困學生的冷漠和官場腐敗的現(xiàn)實,他又義憤填膺。
讓我無法忘記的是,他無意中提起,他惟一的女兒,竟然沒有讀過正規(guī)大學,是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大學文憑。作為教育部的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這么個二號人物,在教育部呆了幾十年,女兒沒上過正規(guī)大學,真讓人感慨。
但和我一起采訪的同事說,從國外的觀點看,張保慶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舉動,只能稱之為一個正直、質樸的人,即便這樣,在中國官場,卻已是稀缺之物,臨退休前一番本就該說的真話,卻成了媒體大肆報道的對象,真讓人悲哀。
此言甚是。
2007年的5月,我采訪了新任的科技部部長萬鋼,他基本上還只能說是一位學者,因為,從德國回國后的七年,他從來沒有過在官場的歷練,更多的時間,他在為中國的電動汽車鼓與呼。他自己坦陳這是他最大的“缺點”。
兩次的采訪,看得出,萬鋼沒有一般官場老手的油滑和高調,也沒有刻意地空喊口號,更多的是理工科學者式的坦誠和率真。
不過,和許多新任官員一樣,他極力表示了低調,用“誠惶誠恐、忐忑不安”來描述自己剛知道任命時的心情,用“學習、再學習”來傳達自己上任后的取向,然而,不經意間,那種信心、果敢和堅毅還是顯露出來。
這位開啟了改革開放后民主黨派人士出任正部級干部先河的男人說,人生的水很深,但他“相信自己不會被淹死”。
相關熱詞搜索:高官 故事 三個高官的故事 高官與風水故事 湯燦與高官床上故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