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知識分子的使命_一代知識分子的使命
發(fā)布時間:2020-03-1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蔡定劍走了。 4天前,我和社會主義學院的王占陽、中央黨校的蔡霞、政法大學的劉小楠去305醫(yī)院看他,“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只不過為推進中國的民主……”蔡定劍這些話,使幾年來一直和他一起工作的劉小楠淚流滿面。
蔡定劍是我今年送走的第三個比我年輕的人――另兩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白南生――他曾對中國的改革,特別是中國農(nóng)村的改革作出過貢獻,以及,只有一些人知道的趙鐵林――他以他的鏡頭記錄了這個歷史時期的中國。對于朋友們的離去,我不悲傷,不惋惜,因為他們已經(jīng)做完了他們自認為應做的事。我只是在有生之年會持續(xù)地懷念著他們。我相信,在我之后,仍有人會記住他們,懷念他們,因為他們在活著的時候,在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特殊的、關鍵的時段,為人類,特別是為中國人做了他們自以為是應該做的事。而他們身后可以留下“不生不滅”的是,表現(xiàn)在他們和我們身上的人類的向善之心與人類追求公正、正義與和諧的美好愿望。
被稱作知識分子,而自己也以知識分子自命,我們這一代人有著特殊的經(jīng)歷:
在整體的世界已然形成后,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重新封閉起來。我們這一代人,在這種封閉中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被動員起來,參加運動,上山下鄉(xiāng)、去工廠當工人――如我即有8年在農(nóng)村務農(nóng),4年在工廠做工人的經(jīng)歷,或者是入伍從軍――如蔡定劍即有在軍中服役的經(jīng)歷;當國門重新打開,在開放、改革中,又歷閱了種種世事變更,滄海桑田,常使我們感慨萬分。
而在中國,在這番經(jīng)歷之后,仍能持續(xù)思考,終成知識分子的人,所面對、無可回避的問題,就不只是一般的人、家庭、族群、人類,以至是國家如何,而首先是自己過去的言行思想,有無錯處?我認同這樣一種說法:知識分子就是一些對現(xiàn)實社會做理性思考的人;依憑良知,不因循茍且,有所敬畏,重學問,而絕不以“學問”謀生。
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有這樣一種認識:中國自告別傳統(tǒng)社會,結構改變,至今150余年,清季以降,內(nèi)部政治解體和社會解組疊加而成的危機與外部的擠壓,致發(fā)展步履艱難;外寇入侵、內(nèi)部戰(zhàn)亂,加之世界冷戰(zhàn)格局的形成,又為上世紀中期獨特的總體性社會形成提供了條件,當再度開放,主動推進現(xiàn)代化時,計劃經(jīng)濟體制時期遺產(chǎn)的負面影響,導致發(fā)展的路徑依賴,以致經(jīng)濟高速增長而社會中利益關系失衡。
當中國選擇了市場經(jīng)濟,當中國確定了法治國家的目標,在人們已分化為利益、主張不同的人群時,唯有公平公正能夠同等地認可、尊重和保護每一個人的權利,形成社會、政府和市場間的制衡,以使人與人、人群與人群、人與自然的關系趨于和諧,成一種互惠共生的景象;以使中國走向發(fā)達――我想,這種認識。就是蔡定劍和我,和其他一些人,能夠長時間地交往、合作的基礎。
說起來,計劃經(jīng)濟體制時期的遺產(chǎn)在結構上和觀念上都會表現(xiàn)為阻礙深化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而發(fā)展的路徑依賴又使新的利益格局已然形成,強勢者強奪而連些微小利也不肯讓。30年來,在市場、法治、人權尚未確立為既定方向和價值選擇、制度選擇時,持此種主張的知識分子大都曾感受到壓力。而轉型中,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盤根錯節(jié)的糾葛與日益增多的社會沖突無法通過制度化的路徑化解,又使人際關系冷漠,相互猜疑戒備,整個社會日益情緒化,堅持理性思考,不主張采取過激的或者是極端的行動的知識分子,又會有一種不被公眾理解、信任的感覺。我想,由此而生的孤獨和無奈,蔡定劍也不能免。不媚俗,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將自己的所想通過言說貢獻于人類,這就是知識分子的品性――一種在今天較為缺乏的品性。先賢有言:“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廷,時窮節(jié)乃見,――寫丹青!弊鳛槿,在自己的一生中,第一要義當然是要好好活著,善待自己的家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旁人,但又要有擔當,在關鍵時刻和關鍵問題面前,能盡責任。我想,蔡定劍應是做到了這一點。
相關熱詞搜索:知識分子 使命 一代知識分子的使命 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 知識分子的責任與使命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