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的歷史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2-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大連的歷史歷史篇一:大連的歷史典故和地名的由來,以及地理地貌
大連的歷史典故和地名的由來,以及地理地貌。(更新中,歡迎大家指正)
樓主
wooxooo 發(fā)表于 搜房網(wǎng) - 大連業(yè)主論壇 - 格林翠庭
大連:
見于史籍最早的稱呼是三山。東漢著名學者邴原從中原來遼南避難,“止于三山”(見于今《三國志·魏書·邴原傳》)。這里的“三山”,即指大連灣外的三山島,泛指今大連灣一帶。唐朝初期,大連稱“三山浦”。據(jù)《新唐書·高麗傳》記載:公元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詔陜州刺史孫伏伽,萊州刺史李道欲,儲糧械于三山浦、烏湖島(現(xiàn)在的山東省轄屬的城隍島)”。唐朝中期,大連稱:“青泥浦”。公元801年(唐德宗貞十七年),當朝著名宰相賈耽在《道里記》中曾記載:“登州東北海行……,北渡烏湖海(今城隍島至旅順老鐵山)東至都里鎮(zhèn)(今旅順口)二百里,東傍海,過青泥浦!边@里的“青泥浦”,即指今大連市中心青泥洼橋一帶。昔日這里是一片淤泥海灘,從海上向陸地看,呈烏色,故稱“青泥浦”。明清以來,大連始稱“青泥洼”。時至今日,現(xiàn)在的大連火車站一帶仍稱青泥洼。關于大連地名的由來,眾說不一,但近年來,較為趨于一致的意見是由大連灣而得名。大連灣之稱謂,民間稱之于前,官方用之于后。明萬歷時就已有“大連灣”的稱呼了。大連灣稱呼,見之于文獻的是以1860年英國人約翰·瓦特測繪的《英國海圖》,即《遼東大連灣海圖》,公元1897年(清光緒五年)10月28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呈光緒皇帝的奏折中曾記載:“即留鎮(zhèn)北、鎮(zhèn)南、鎮(zhèn)東、鎮(zhèn)西四船在津沽,……并令時常出洋赴東、奉交界之大連灣與沿?诎恶v泊逡巡,以壯聲威!边@是較早見之于我國官方文字里的“大連灣”稱呼。1899年8月,帝俄宣布大連市建設宣言,并將這個城市命名為“達里尼”市,意為“遙遠的都市”。日俄戰(zhàn)爭后,1905年2月11日,日本遼東守備軍司令部命令廢“達里尼”,改稱“大連”。
付家莊:
山東蓬萊的一個付姓漁夫在出海打魚時遇到狂風暴雨,被打到大連的海邊,回不去了,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了。
青泥洼橋:
原先是海邊,經(jīng)過幾千年海水退化,形成了一個洼子,后來被人們填平了。
泡崖:
以前有南泡和北泡之分。南泡:郭家街(飛機場)、北泡:泡崖(大家的最高點)最早來住的是姓金的人家、后來又來了牛家、王家。
飛機場原先是個大水坑,日本人統(tǒng)治時期,雇人把水坑填平,修了飛機場。
香爐礁:
也是一個海邊,因一戶人家做香爐(用于燒香拜佛)而得名。另有一說法 我覺得挺靠譜:
香爐礁名稱
源于大連造船新廠
(現(xiàn)大連船舶重
工)海邊一塊高達
15米的礁石,其形
狀像香爐而得名。
1973年,船
廠修建船塢時,高
大的“香爐礁”被炸
掉,只留下了今天
這個耐人尋味的名
字。
友誼街:
以前的“狗房子”,日蘇時期用來養(yǎng)軍犬的地方,蘇聯(lián)來了就改名為友誼街了。
車家村:
一個姓車的人家開了個大車鋪,做打馬掌的生意!
星海公園:
最早叫星個浦(是日本人給起的)
西崗區(qū):故名思意,一個崗子。最早的大連市中心區(qū)域是在青泥洼,而西崗因為是在市中心西面的山崗(現(xiàn)北京街電車站南,西崗消防隊一帶),所以取名“西崗”
大同街:在早叫富幸里
大眾電影院:大眾京劇院。
南關嶺
其實在大連北邊,是金州人叫的。
金州南有一關,名:哈斯汗,滿語意柵欄。金州人叫南關。關外大山就叫南關嶺。 哈斯汗關分前關,后關。為明時防倭所設,有一段叫土城。關不在,地名還在。 此關不長,卻連接倆海,東海和西海。這里是陸地最窄處
老虎灘:都說是山的形狀像虎頭臥海,其實在早年間大連還少有人家的時候 大連作為千山余脈的延伸 也是 荒草凄凄 野獸出沒。動物種類十分豐富的,山間水泡也是一個接一個,現(xiàn)在明澤湖啊 老鱉灣啊 泡崖等等只是遺留。老虎灘其實真的是有老虎出沒的一個所在。 寺兒溝: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
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document.write("
"); }
寺兒溝地處大連最東端,東、北兩邊靠近黃海,西邊與榮民街和春和街道為鄰,南邊連接轉(zhuǎn)山街道,面積5.2平方公里,這就是現(xiàn)今的春海街道。
寺兒溝的名字始于20世紀初年,當年沙俄在大連修建港城,急需一批熟練的建筑工人,尤其是海港建筑技工。那時旅順口有一批旅順軍港修建者,居住在水師營寺兒溝一帶。俄國人把他們征調(diào)到大連,全都聚居在離港口不遠的東青泥洼海邊。人們問起他們是哪里的人,他們便說自己是寺兒溝的人,日久天長這樣說來說去,人們便習慣把他們住的地方叫做寺兒溝。這便是大連寺兒溝的由來,其實它是水師營寺兒溝的延續(xù)。
寺兒溝是大連勞工的聚集地,這是它的一大特點。日本人福昌華工公司經(jīng)理相生由太郎為了控制勞工,在這里修建紅房子,專門用來收納碼頭勞工,成為兩萬勞工的棲身之所。紅房子東邊有一個“窮漢嶺”,在棚廈里住著上萬名來自山東的窮苦農(nóng)民。他們有的和紅房子勞工一樣,在碼頭當裝卸工,有的做商販、撿破爛,過著社會最低層的生活。這里是大連四大貧民窟之一。
日本殖民統(tǒng)治初期,這里屬老虎灘會寺兒溝區(qū)。1937年12月,隨著城區(qū)擴建,劃歸大連市東山、汐見、日出、千代田町。
解放后,大連市政府組建寺兒溝區(qū),1950年12月劃歸中山區(qū),寺兒溝劃為春海街道,設23個居民委,居民4萬。改革開放以來,這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東海明珠、藍色海洋、碧海藍天、北斗家園、環(huán)海公寓等高層建筑遍布其間,海之韻廣場和東山公園已經(jīng)成為大連的一個新景點,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
寺兒溝是歷史的產(chǎn)物,提起它總是伴隨著抹不掉的貧窮和苦難的陰影。作為地名寺兒溝已經(jīng)淡化了,現(xiàn)今只有車站尚且用這個名稱,其他地方都不見了,但是作為大連人不應該忘記它,大連的開建和發(fā)展同它有著密切的關系。 以上只是一個不究根源的說法,寺兒溝本身原有一座寺廟位于兩山之間的山溝中,早已荒廢不知年代和供奉。寺兒溝是代之這一地區(qū)。
馬欄子:據(jù)說唐代大將薛仁貴伐高麗,駐兵于此,按此推測應是唐軍養(yǎng)馬所在。 甘井子:轉(zhuǎn)載
采自甘井子
區(qū)甘井子街道站前
甘園社區(qū)
昨天,曾任大
連市甘井子區(qū)地名
辦主任的74歲的
王治業(yè)說,20多年
前,他先后七八次
尋找甘井子的
“井”,F(xiàn)在,這口
井已經(jīng)成為“搬”到
甘井子公園里的一
口仿制井。他“追”
井這么多年,也追
出了有關甘井子的
美麗傳說。
那口井哺育過梁、王、姜、劉四姓氏
四五十年前,這口老井被70多戶居民公用,一共養(yǎng)活著300多口人。
王治業(yè)說,他雖然就住在甘井子,但此地是新甘井子,老甘井子指的是現(xiàn)在的工興路以南。為了尋找老甘井子的這口井,王治業(yè)二十多年前就到甘井子附近查閱資料,遍訪老井。
1979年,全國第一次地名普查開始的時候,王治業(yè)就開始尋找老井。當時,他們找到了一位叫梁學德的90多歲的老人,在梁學德的帶領下一起尋找老井。王治業(yè)等工作人員查證,這口老井就在甘井子河旁,就是現(xiàn)在的工興路與甘井子河交匯處的南側(cè),這口井的水源正來自于甘井子河。此后,王治業(yè)又趁兩次地名普查等機會去探訪,前后一共去了8次。
對記者說,在老甘井子碼頭附近,清朝時那里曾建有黃山炮臺,甘井子原來叫黃山嘴子。據(jù)王治業(yè)考證:“四五十年前,甘井子的這口老井曾為梁、王、姜、劉四大姓氏家族的70多戶居民公用,一共養(yǎng)活著300多口人。30多年前,因為該路段改造,這口井被填死了;前幾年,甘井子公園又仿制出了這口井,作為一個景觀供人參觀!
大連的歷史歷史篇二:大連旅順歷史
旅順口地處遼東半島最南端,三面環(huán)海,一面與大連市區(qū)相連,隔海與山東半島相望。全區(qū)土地面積506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規(guī)劃面積37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69公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和歷史文化名城。
旅順口區(qū)距大連市中心45公里,有三條高級公路通往大連市區(qū)。旅順是“南滿鐵路”的終端,旅順火車站是1902年修建,現(xiàn)在仍然在使用,客貨運輸十分方便;旅順
新港建于1986年,原址“羊頭洼港”是個千年漁港,從旅順新港到山東蓬萊僅66海里,是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的最近點,被稱為“黃金水道”,旅順港有通往蓬萊、龍口、 秦皇島的班輪和滾裝船,大連至煙臺火車輪渡選址旅順新港為起點;旅順距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僅30公里。
旅順口歷史悠久,最早的名稱叫“將軍山”,將軍山是老鐵山的一部分。早在四五千年前,老鐵山下就有人類的活動,現(xiàn)今鐵山街道郭家村北大嶺新石器時期遺址就證實了這一點。鐵山街道于家頭坨出土的銅器則告訴我們商朝時期人類在這里活動的情況。戰(zhàn)國時這里屬燕國的“遼東郡”。漢朝時,在今天的鐵山街道于家村東邊的山坡上修建了“牧羊城”(又稱“木羊城”),是旅順成為軍事重鎮(zhèn)的開端,牧羊城出土的“河陽令印”、“武庫中丞”封泥充分證實了旅順與中原地區(qū)的密切關系。在它附近出土的記事磚是迄今旅順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記事文字。到了魏時,旅順被稱為“沓渚”或“沓津”!颁尽痹诠糯恰八械男K陸地”的意思。晉名“馬石津”,唐謂“都里鎮(zhèn)”,元稱“獅子口”,到了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馬云、葉旺兩將軍率部從山東乘船跨海鎮(zhèn)守遼東,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特將獅子口改名旅順口。
1880年,清政府在此興辦北洋水師,建軍港、修炮臺、筑船塢、扎營盤,旅順口成為軍事要塞。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zhàn)爭,都在旅順口歷史上留下了滄桑一頁。使旅順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露天博物館。 旅順口氣候宜人,夏無酷署,冬無嚴寒。每年自三月開始,迎春、 看桃、玉蘭、櫻花、海棠、丁香、映山紅、榆葉梅……可謂百花爭艷。旅順口有“水果之鄉(xiāng)”的美譽;海產(chǎn)品是真正的“生猛海鮮”,暢銷海內(nèi)外;植被茂密,主要有黑松林、赤松林等;礦產(chǎn)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硅石、沙石等。
站在白玉山上,一覽旅順軍港的雄姿,蛇島、鳥島、黃渤海分界線蔚為壯觀,那雄踞于港口東西兩側(cè)的黃金山和西雞冠山以及橫在港內(nèi)形如老虎尾巴的沙嘴,從新石器時期至近代的眾多遺跡,展示著歷史的久遠。
經(jīng)考證,大連的歷史至少已有六干余年,據(jù)史記載,大連地區(qū)在戰(zhàn)國時期由燕國的遼東郡所轄;秦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大連地區(qū)仍屬遼東郡;漢初,在遼東郡所設的18個縣中,沓縣即今大連市的金州區(qū)及其以南的大連市區(qū),波縣即今金州區(qū)以北的大連市的普蘭店市和瓦房店市。唐初,稱大連為“三山浦”,得名于今大連港外的三山島;唐代中葉,易名“青泥浦”,因其中心為青泥洼漁村。明、清時,又稱“青泥洼口”。從唐至明、清,州縣行署均設于今天的金州城和復州城。而“大連”之名則得于“大連灣”。大連灣由許多小海灣綴連而成,它包括現(xiàn)在
大連的歷史歷史篇三:大連的由來
褡褳是昔日我國民間長期使用的一種布口袋,通常用很結(jié)實的家機布制成,長方形,中間開口。里面放著紙、筆、墨盒、信封信箋、印章印泥、地契文書、證件帳簿……等等,都是處理文牘的用具。過去的商人或帳房先生外出時,總是將它搭在肩上,空出兩手行動方便。后來各式各樣的背包、提包發(fā)展起來,再也見不到褡褳了。
傳說1
從前,有兩個窮苦的孩子,一個叫大海,一個叫小妹,都給財主干活。兩個人長大后想相愛,悄悄來到一個三面還海,一面臨山的山坡住下。一天他們得到一個可以自動流出苞米粒的褡褳。老財主知道后就來爭奪,結(jié)果把褡褳掙斷了。大海和小妹各抓住半截褡褳飛向空中,越飛越高,褡褳也越來越大,在空中變成兩座大山,轟隆一聲,大山落了下來,把財主和狗腿子壓在下面。褡褳兩頭變成了兩座大山,其間連著一條狹長的陸地,中間環(huán)抱著一個大海灣,人們把這里稱為褡褳,后來叫白了變成大連。
大連是因大連灣而來的名字,因大連灣地形像”褡褳”.
老虎灘有一個傳說。據(jù)說,從前這山上有一只惡虎,經(jīng)常下山傷害人畜。有一天,海龍王的女兒在岸邊的山坡上菜花,被惡虎叼跑,有一個叫石槽的青年獵手聽到救命聲,揮劍追趕,迫使惡虎丟下龍女逃走。
為報答石槽的救命之恩,龍女便與她結(jié)為夫妻;楹,龍女告訴他,這惡虎是黑虎星下凡,只有用龍宮的寶劍才能制服它。經(jīng)商量,龍女決定回龍宮借劍。不想,在龍女離開當天,惡虎又下山傷害百姓。石槽等不及龍宮的寶劍,便與惡虎廝殺起來。他一劍砍飛了虎牙,落到海里變成了虎牙礁,又一把拽住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甩到旅順的港灣里,最后一劍砍掉了半個虎頭,現(xiàn)在的半拉山便是半個虎頭變的。老虎被殺死了,石槽也累得口吐鮮血,一頭栽倒在大海里,變成面礁石。
當龍女借劍回來,看到這個情景后,痛不欲生,守候在丈夫身邊日夜哭泣,最后也化作一塊礁石,叫美人礁。
老鏡石的傳說
在開發(fā)區(qū)童牛嶺南坡的半山腰上,曾經(jīng)有一塊锃明瓦亮的巨石,巨石朝西南方向的這面平滑可鑒,跟住家用的鏡子有些相似,據(jù)說李氏家族住在這里有十幾代了,如今李姓老輩人都能娓娓動人地講出它的來歷,管這塊巨石叫老鏡石、老經(jīng)石。 傳說老李家的先祖在山東,清朝早年間從海南(山東)家劃著船飄洋過海出來逃荒,半路遇上了風暴,不久就迷失了方向。當時天海渾濁一片,小船東搖西晃,不得不隨波逐流。一家老小躲在船艙里嚇得面如土色,瑟瑟發(fā)抖,正當呼天不應,喚地不靈幾近絕望的時候,就見前方隱隱約約有一塊閃閃發(fā)光的東西,當家的仿佛看到了救星,便不顧東南西北地使出渾身力氣搖船,朝著發(fā)光的地方死命奔來。 好不容易船到岸,一家人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大家絕處逢生,心有余悸地下了船,風暴也漸漸稀落下來。這里的海,岸邊有礁石,有沙灘,岸上有草地,有山,山上長著參天的大樹,可附近卻沒發(fā)現(xiàn)有人住的痕跡。大家東瞅瞅,西看看,這地方依山傍海,不愁沒吃的,沒燒的,也不愁沒魚打,當家的就和老婆孩子一起動手砍了一些樹,搭了個棚子住下來。
當家的心里總把那塊東西惦記當回事,第二天一大早,他早早起來對老婆說:“這回能死里逃生多虧那發(fā)光的東西救了咱,我上山看看到底是什么東西。”說完就上山了。
路不算遠,當家的尋著大概方向不一會兒工夫就找到了老鏡石,他一個外來人不可能知道老鏡石有什么說道,只是懷著感激的心情圍著老鏡石轉(zhuǎn)了幾圈,仔細看了看,摸了摸,又拜了幾拜,可了心愿就下山了。
當天晚上,當家的做了個夢,一個白頭發(fā)白眼眉的白胡子老頭對他說:“你這個人行了大半輩子好,從來不會算計人,如今逃荒要飯落到這種地步不后悔嗎?”當家的說:“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我生來就是個犟種,人都叫我李老牛,說我像牛一樣過一輩子,當老牛也沒什么不好,實在,不投機取巧,不做昧良心的事!崩项^笑一笑說:“我是這山的土地神,你今個早上拜的那塊石頭,叫老鏡石,這塊老鏡石下面藏著數(shù)不清的奇珍異寶,你要覺得沒有錢花了,就到那取,你一輩子也享受不完,何必辛苦過窮日子呢?”李老牛聽了,搖搖頭說:“那不是靠咱雙手出力氣頭掙的,咱花了也不自在,謝謝你一片好意了!崩项^聽了,一跺腳說:“真沒見過你這種人,也罷,我土地神算沒看錯了你,別的能耐我沒有,我就保你的子子孫孫在這片土地上有吃又喝吧!闭f完一晃就不見了影,李老牛一下子醒了后覺得這夢做得很蹊蹺。
李老牛早上起來,沒事時總要到山嘴上溜達溜達。這天他看見在老鏡石前,端坐著一個和尚,這和尚嘴唇不停地動,也不知念的什么咒,就聽老石鏡里發(fā)出“喀嚓、喀嚓”的響聲,李老牛心中納悶,就走上前直接發(fā)問:“你在這做里什么手腳?是不是想偷什么東西?”和尚見有人問,睜開眼看了看李老牛說:“先生錯了,我乃一游方和尚,四海為家。不瞞你說,老鏡石下確有稀世之寶,不過,我一點也不會要的,只是三年后,會有一個南方蠻子會到此來盜寶。此人心術不正,不過跟我佛有點緣分,那人來時,請先生你勸好好他幾句,告訴他千萬不可貪心,不然后悔可就來不及了!崩罾吓B犃撕螅Y聲甕氣地答應了,過了半天,這位實在的漢子才半信半疑地問:“那你在這干什么?”和尚說:“我已將咒法透進這塊鏡石里了,貪心的人,是不會得到好報的。”和尚說完一拂袖,化成一股清煙傾刻間就不見了蹤影。
不知是不是因為土地神保佑,李老牛一家勤勤快快,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不愁吃,不愁穿。守著海邊有吃不盡的海參、蟹子、魚;守著山根下有吃不盡的菜和糧。一家老小,安居樂業(yè),個個體格棒棒的,整天喜氣洋洋的,非常滿足。 一晃三年過去了,果然應驗了那個游方和尚的話,一個南方人來到這個地方。 這個南方人一天到晚有事沒事老在老鏡石周圍轉(zhuǎn)悠,一會兒哭,一會兒笑,誰也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斓桨嗽率辶,李老牛出海打魚掙了錢,回到家,老婆對他把南方人來的事兒說了。他一聽是南方人,馬上想起老和尚的話。他心想:“咱不能眼睜睜的害人。再說答應和尚的話不能說了不算!壁s忙到山上找到那個南方人。把三年前和尚說的話對他說了。可南方人聽完只是不懷好意嘿嘿奸笑了幾聲,根本沒當回事兒。李老牛一急,就說:“你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不義之財給都不能要,你這么貪心,不會得好報的!蹦戏饺瞬幌活櫟卣f:“好不好報,也輪不著你管。好好打你的魚,種你的地算了”李老牛一看話也說到家了,人家就是不聽,也是白瞪眼,只好回家了。
八月十五這一天,南方人不知從哪里找來根帶藤的大地瓜。這地瓜足有十二、三斤重。南方人把地瓜放在老鏡石跟前,從懷里掏出兩把一尺長的桃木劍,口中念念有詞,兩手揮舞著桃木劍,約摸有兩袋煙的工夫,就聽“咔嚓”一聲,老鏡石
下從中間裂開個大口子,人側(cè)身剛好能擠進去,南方人忙把那個大地瓜支撐在裂開的口子上,就鉆了進去。
南方人鉆進一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石洞,里面珠光寶器琳瑯滿目,閃閃發(fā)光,也不知先拿哪件好。正著急,他見里邊堆者一大堆金元寶,他就一把一把往外扔,不一會兒就在老鏡石外邊堆了一大堆。可這南方人還是覺得太少了,還是一個勁兒地往外扔。這當口,他聽到了“吱、吱”的響聲,抬頭一看,支在裂開的口子上的地瓜藤已往下墜了。他知道,這根地瓜已經(jīng)支撐不住了,得趕快往外走。想到這,抬腿往外邁,一腳踩著個東西。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個金馬,拉著一輛金車。他知道這肯定是稀世之寶,忙哈下腰用手抓起往外扔,哪知他一著急,扔高了,金馬一下子碰著了瓜藤子,金馬張開嘴叼住藤子一拽,就把藤子連地瓜,一塊拽了出去。“轟隆”一聲,老鏡石下的裂口從上到下開始往一塊合。
這個南方人很狡猾,他忙哈著腰往外爬,一把抓住了金車后沿,后腳也抽了出來。他剛要喘口氣,哪知那金馬越變越大,“嗖”地一聲騰空而起。等南方人回過神來,身子早離地面四、五十丈高了,他心里一慌手一松,掉到一個剛剛露出水面的砣子上,摔得粉身碎骨,砣子很快被洶涌的海浪沖干凈了。
金馬駒在空中“咴咴咴”長嘶三聲,鉆進西南方云層,誰再也沒有看到過。 南方人從老鏡石里扔出的金元寶一個也沒少,堆在鏡石前。李老牛想:“這些金元寶,真是幾代人什么也不干,也花不完,可是晚輩們從此很有可能就學壞了,干脆再埋起來算了。”想到這,李老牛就把金元寶埋在山上,對誰也沒說埋在哪。 李老;畹骄攀艢q,臨死時,對著兒孫說:“咱住的這地方是塊寶地,當年南方人貪財因為老鏡石的金子喪了命,金元寶叫我給埋了,你們千萬別貪財,丟了性命啊。”說完就斷氣了。從此老鏡石有寶的傳說就這樣世世代代傳了下來,老鏡石底下有多少財寶,還是沒有了,誰都難說。
附記:另一說法是,老鏡石叫“老經(jīng)石”,當年,這塊丈多高的巨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巨石落地時,驚天動地。響聲過后,屯里人都去看個究竟,當時這塊巨石是一塊透明體,站在巨石這邊,隔著巨石能看到那邊。
大約是三、四百年前,巨石不知因為什么原因,不透明了。但大和尚山的和尚卻不知為何,經(jīng)常到這里頌經(jīng)。過了約在三十年光景。一天,一個放牛的路過這塊巨石時,站在巨石邊,瞅著巨石,邊哭邊笑,招惹很多人來看熱鬧。這個放牛的也不知是從哪里來的,誰都不認識。觀其相,有些瘋瘋癲癲的。他對眾人說,這塊巨石有靈氣,通身都印有經(jīng)文。他笑的是他這一輩子沒白活,總算有著落了,神們要請他去做伴;哭的是他這多半生放牛,打牛,功罪一半,到了那邊還得遭些罪,勸大伙也靜下心仔細看看。
圍觀的人,真有好事的,觀看起巨石來;里面確實有隱隱糊糊一個和尚盤腿打坐雙手合十閉目頌經(jīng),但那些經(jīng)文卻沒有人識得。
后來,很多人家的大人孩子有點小病小災的都到巨石下燒點香,許個原。說也怪,病就好了,時間長了,成了習慣。到如今,雖然再也看不到石上的經(jīng)文和石頭里的和尚,但還是有人遇到難事時,會偷偷的去燒香念佛的。
由于傳說當年巨石上顯現(xiàn)過和尚的影子和經(jīng)文,所以也管這塊巨石叫“老經(jīng)石”的,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叫老鏡石。
觀音閣
在大連開發(fā)區(qū)北面大連大學西側(cè)大黑山起伏的山嶺里,有座可稱為“遼南第一名剎”的觀音閣。山路曲徑通幽,廟宇巧妙地利用了半山腰的一個天然石窟,四周是葳蕤的森林,前方有一條淺淺的溝塘蜿蜒著通往山下。每年早春,當春風剛剛喚醒草木的時候,等了一冬的映山紅就一簇簇一叢叢在林中盛開了。緊接著,槐樹開白花,香陣重重;桑葚結(jié)紅果,如火如荼。山泉丁冬,百鳥鳴囀,一派天賜仙境。而秋天,一場薄紗般的輕霜掠過之后,楓吐丹紅柞染金,蒼松更顯祖母綠,這里的五花山更是叫人流連忘返。
最早的觀音閣依山就勢而建,至今可見歲月滄桑,前面是石亭和望海樓,站在這里,可以看到黃海大窯灣風光和映掩在綠樹叢中的近年來開發(fā)區(qū)城區(qū)一角,望海樓后上方是觀音閣正殿和禪房,正殿上面,是一堵巨大的石崖,高十余米,冷眼一瞅,有一種親臨天塌地陷現(xiàn)場之感,讓人心存余悸。石窟下面,有一眼黑黝黝的泉井,井水不深,卻十分清冽甘醇;石窟上方,有一個看似深不可測的石洞,向主峰方向通去.傳說這眼泉水叫地穴,那個石洞叫天穴,是當年兩個和尚斗比法力時留下的遺跡.
故事發(fā)生在明代的洪武年間,有一天,大黑山同時來了兩個和尚,一個是千山來的叫陳德新,一個是閭山來的巫醫(yī)叫方影山,二人都是修行多年的高僧。他們云游了遼南的各處名山大川之后,都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地方搭建寺院念經(jīng)誦佛。這一天,天清氣朗,他們分別走在復州地界,遠遠向南望去,但見大黑山一帶云霧繚繞,紫氣氤氳,顯出非凡風水,就順著風水鬼使神差不約而同地來到被稱做大黑山東林子的地方。只見這里山高林密,塘淺溪幽,經(jīng)過再三推敲,都覺得這是一塊十分難得的風水寶地,都想在這里建廟立佛,有所造就。雖說我佛以寬大為懷,可是自古以來一廟不容二主,究竟誰留誰去,二人相持不下,最后他倆商定當眾比法術,誰的本事大,誰就留在這里當主持。
聽說這里要比武,好事的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還請來金州的地方官吏當中證人。
比武開始了,陳和尚先施法力,只見他念了幾聲咒語后,對眾人振振有詞:“這里有風景,就缺一眼井,沒井不叫景,我要挖口井”。說完挽挽衣袖揮揮拳猛地向地下砸去,只見拳到之處立即出現(xiàn)一個大洞,不一會兒工夫,一股泉水就咕嘟咕嘟地冒出來,捧一口嘗嘗,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就像天上的瓊漿,眾人一看,半山腰的石砬子上竟能打出井水來,不由得發(fā)出一片叫好聲。
方和尚一看,不慌不忙,走過來對眾人比比劃劃說:“這里山雖高,卻無通天路,無路不順暢,我修通天路。”話音剛落,只見他嘴里噴出一股煙氣,一道金光閃過,整個山嶺都跟著動起來,待眾人睜眼看時,石窟的斜上方果然出現(xiàn)一穴幽幽的石洞,洞之深,不知通向何方。
一個開天,一個辟地,圍觀者瞬間看了兩個這么大的熱鬧,弄得個個瞠目結(jié)舌,驚嘆不已,像是在夢中。
再說兩個和尚斗法驚天動地,也驚動了南海觀音菩薩,她駕起五彩祥云來到大黑山上空,往下一看,見兩個和尚還要推山搬海,觀音心想,這樣一來豈不嚇壞了百姓.觀音急忙降下云頭。二人一見觀世音到此,也就罷了手。觀世音一番勸解,讓他們一個出去化緣集資修廟,一個在山上*持建筑。幾番寒暑,幾番*勞,寺廟修成之后,兩個和尚也不斗了。觀音見這里清麗無比,舍不得離去,就留在這里坐禪.從此這座廟叫做觀音閣了。人們把和尚砸出的兩個石洞一個稱地穴,一個
稱地穴。
由于兩個和尚比武這天是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人們就把這天定為廟會日。直到今天,觀音閣的那眼泉水還在,那眼洞穴也在,只是沒有人探得出石洞究竟有多深。每到三月十六日,遠遠近近的村民都到這里趕廟會,人們帶著虔誠,帶著心愿,也帶著祭祀用品,最盛的年景,趕廟會的人可超過十萬余眾,香火旺盛的程度可想而知。就是平平常常上山,也可以看到沿途兩邊的綠樹上,掛滿了鮮艷的和已經(jīng)褪了色的紅布條,那都是趕廟會時人們系上的,帶有祈禱和求助保佑的意思,簡直成了大黑山里的又一道風景線
安波溫泉的傳說
在普蘭店安波鎮(zhèn)安波屯有個溫泉,叫安波湯. 安波湯一年四季咕熱咕熱的,有七十多度,都能煮熟雞蛋,患有關節(jié)炎和各種皮膚病的人,到這里洗過幾回湯子,病就好了.安波湯曾是復縣八大景之一. 古人有詩寫道: 天開湯谷千秋暖, 人到靈溪萬濾清. 安波湯不僅于民有益,而且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呢.
在很早以前,安波這里風調(diào)雨順,人們過著風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可不知打哪來了一個吃人得妖魔,要百姓給他上供, 每月得給他送去一對童男童女.人們舍不得親生骨肉,寧死也不上供.妖魔大怒,便施法術,一連幾天不下雨,大地干得裂了紋兒, 井水露出了底兒,樹木,花草和莊稼苗兒都枯死了,人們死的死逃的逃.
玉皇大帝知道這件事后,便派小白龍前去降雨.小白龍領旨后便騰云駕霧往安波而去. 當小白龍快要到安波時,忽地被那妖魔攔住了.妖魔喝道:"小白龍! 你來作甚?" 小白龍說:"我奉了玉皇大帝之命,前來降雨." 妖魔一聽,獰笑著說:"這里是我的天下,不許你降雨!" 小白龍見妖魔蠻橫無理,氣憤地說:"畜牲!你殘害生靈,作惡多端,待 我降完雨回天宮稟報玉帝,定降罪于你!"
妖魔一見氣壞了,張牙舞爪地撲上前去,恨不能一口吃掉小白龍.小白龍不甘示弱,奮力應戰(zhàn). 戰(zhàn)了十幾個回合不分上下. 小白龍想:我不能跟他再戰(zhàn)下去了,再戰(zhàn),就要耽誤降雨的時辰. 想到這里,小白龍使勁往上一躥,鉆進云里,擺脫了妖魔,奔向安波.妖魔一見小白龍走了,便隨后追趕. 小白龍來到安波上空往下一看:大地干得裂了一道道口子,地里的莊稼一片枯焦.人們攜兒帶女四處逃荒,遍地一片哭聲.
小白龍不忍心看下去,忙搖頭擺尾,呼風換雨,正在這夾當,那妖魔趕到了,施展法術阻止小白龍降雨. 小白龍急壞了.他想:如若再不給人間降雨,這一帶生靈就難保了. 為了拯救人間的苦難,小白龍不顧一切,一頭扎到地上."轟"地一聲巨響, 飛沙走石,地上出現(xiàn)一個大坑,清涼涼的泉水咕嘟咕嘟直往外冒,不一會兒,坑里的水就滿了. 有了泉水,人們又有了指望,久旱的大地很快恢復了生機.
那妖魔滿以為小白龍扎到地上撞死了,沒想到他給人間送去了甘泉水.他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