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歷史

發(fā)布時間:2017-02-1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中藥的歷史篇一:中藥歷史

中藥知識

一、什么是中藥?

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也是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

二、什么是草藥?

一般是指主流本草尚未記載,流傳于民間,在正規(guī)中醫(yī)機構和中醫(yī)藥人員中應用不普遍,多為民間醫(yī)生所習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規(guī)范的藥物。

三、為什么古代將藥學稱為“本草”?

中藥按其自然屬性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類,其中植物類藥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

四、什么是中藥學?

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

一、中藥的起源

1.與生活和生產活動密切相關(藥食同源)

2.“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藥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植物藥,后來逐漸認識了動物藥,隨著采礦和冶煉的興起,又發(fā)現(xiàn)了礦物藥。

二、中藥知識的流傳

中藥知識的流傳,最早是口耳相傳,隨著文字的出現(xiàn),后來有了文字記載。先是散在記載,以后發(fā)展有了藥學專著。

一、 秦漢時期

誕生了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該書又名《本經》、《本草經》,約成書于東漢末年,系集體創(chuàng)作,托名神農。全書共收載藥物365種,采用“三品分類法”。是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系統(tǒng)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為中藥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被尊為藥學經典著作。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

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經集注》。

本書又名《本草集注》,為梁代陶弘景所著,載藥730種,首創(chuàng)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并對魏晉以來的藥學成就作了總結。

此期還誕生了第一部炮制學專著,即雷敩所著的《炮炙論》,它標志著本草新分支學科的產生。

三、 隋唐時期

出現(xiàn)了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

該書又名《唐本草》,成書于唐代,由李勣、蘇敬等編纂。載藥844種,首創(chuàng)圖文對照的編寫方法,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著作。

開元年間陳藏器著的《本草拾遺》也有較大的影響,該書提出了著名的“十劑”理論,是中藥按臨床功效分類的發(fā)端

唐代已開始使用動物組織、器官及激素制劑,酵母制劑亦普遍應用,對某些食物藥和外來藥都有了專門研究。

四、 宋、金元時期

1. 宋代

宋代官方組織修訂了一些本草書籍,但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編纂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本書又名《證類本草》,由宋代名醫(yī)唐慎微所著,載藥為1500多種,并附方3000余首。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藥學資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流傳的綜合性本草,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國家藥局的設立,是北宋的一大創(chuàng)舉,也是我國和世界藥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用藥數目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視地道藥材和質量規(guī)格。對于制劑,也制定了制劑規(guī)范,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見一斑。

中藥的歷史篇二:中藥發(fā)展史

中藥學的發(fā)展

在我國的遼闊大地和海域,分布著種類繁多,產量豐富的天然藥材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古代本草書籍所載,已逾3000種,經目前整理,則達8000種左右。這些寶貴資源的開發(fā)與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歷史,也是我國醫(yī)藥學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幾千年來,以之作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對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藥是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中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特點。由于其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資料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fā)明和發(fā)展醫(yī)藥學的智慧創(chuàng)造和卓越貢獻,并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y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中藥學發(fā)展經歷了以下十個階段:

一、先秦時期

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獵,得以接觸并逐漸了解這些植物和動物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某種藥效反應或中毒現(xiàn)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們懂得在覓食時有所辨別和選擇。為了同疾病作斗爭,上述經驗啟示人們對某些自然物的藥效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我國古籍中記述的“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生動而形象地概括了藥物知識萌芽的實踐過程。古人經過無數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據醫(yī)史學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類用以充饑的食物,大多是植物類,因此最先發(fā)現(xiàn)的也是植物藥。在漁獵生產和生活開始以后,人類才有可能接觸較多的動物及其肉類、甲殼、骨骼、血液、脂肪及內臟等,并逐漸掌握了某些動物類藥物的醫(yī)療作用。直至原始社會的后期,隨著采礦和冶煉的興起,又相繼發(fā)現(xiàn)了礦物藥。在這一時期,人們從野果與谷物自然發(fā)酵的啟示中,還逐步掌握了酒的釀造技術。至殷商時期,釀酒業(yè)已十分興盛。酒不僅是一種飲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將酒譽為”百藥之長”。 隨著文字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藥物知識也由口耳相傳發(fā)展為文字記載。文物考古表明,在數千年前的鐘鼎文中,已有“藥”字出現(xiàn)。《說文解字》將其訓釋為“治病之草,從草,樂音”。明確指出了“藥”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類居多的客觀事實。

西周時已有專業(yè)的“醫(yī)師”,“聚毒藥以供醫(yī)事!对娊洝分猩婕暗闹参锖蛣游锕300多種,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載的藥物!渡胶=洝份d有100余種動物和植物藥,并記述了它們的醫(yī)療用途。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載方約300個,涉及藥物240余種,對炮制、制劑、用法、禁忌等皆有記述,說明中藥的復方應用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二、秦漢時期

西漢時期已有藥學專著出現(xiàn),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名醫(yī)公孫陽慶曾

傳其弟子淳于意《藥論》一書。從《漢書》中的有關記載可知,西漢晚期不僅已用“本草”一詞來指稱藥物學及藥學專著,而且擁有一批通曉本草的學者。 通過境內外的交流,西域的紅花、大蒜、胡麻,越南的意苡仁等相繼傳人中國;邊遠地區(qū)的麝香、羚羊角、琥珀、龍眼等藥源源不斷地進入內地,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本草學的發(fā)展。

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是《神農本草經》〔簡稱《(轉 載 于:m.serialtips.com 蒲 公英文 摘:中藥的歷史)本經》)。該書并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了較長時期的補充和完善過程。其成書的具體年代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于公元二世紀!侗窘洝吩瓡缲,目前的各種版本,均系明清以來學者考訂、整理、輯復而成。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眼藥方法、劑型選擇等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的基礎。各論載藥365種,按藥物有毒與無毒、養(yǎng)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稱的“三品分類法”。每藥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huán)境,部分藥物之后還有別名、產地等內容。所記各藥功用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如黃連治痢,阿膠止血,人參補虛,烏頭止痛,半夏止嘔,茵陳退黃??!侗窘洝废到y(tǒng)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對后世本草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由于戰(zhàn)亂,“文籍焚靡,千不遺一”,后人對這一時期本草學的了解還很不全面。但是,此間留下的本草書目仍有近百種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除《吳普本草》、《李當之藥錄》《名醫(yī)別錄》、《徐之才藥對》外,首推梁·陶弘景所輯《本草經集注》。該書約完成于公元500年左右,“序例”部分首先回顧本草學的發(fā)展概說,接著對《本經》序例條文逐一加以注釋、發(fā)揮,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針對當時藥材偽劣品較多的狀況,補充了大量采收、鑒別、炮制、制劑及合藥取量方面的理論和操作原則,還增列了“諸病通用藥”、“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藥食忌例”(原書無標題,以上題目為后人所習用)等,大大豐富了藥學總論的內容。各論部分,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所載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萊、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各類中又結合三品分類安排藥物順序。為便于保存文獻資料原貌,陶氏采用朱寫《本經》文,墨寫《別錄》文,小字作注的方式,對于藥性,又以朱點為熱,墨點為冷,無點為平。這在全憑手抄藥書的時代,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本書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藥物學的各種知識,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藥學成就,并且標志著綜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確立。

南朝劉宋時期雷黨紀敦著《炮炙論》,敘述藥物通過適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藥效,減輕毒性或烈性,收錄了300種藥物的炮制方法。該書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也標志著本草學新分支學科的產生。

四、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醫(yī)藥學有較大發(fā)展。由于政權統(tǒng)一,版圖遼闊,經濟發(fā)達,同海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fā)展,相繼從海外輸入的藥材品種亦有所增加,豐富了我國藥學寶庫,各地使用的藥物總數已達千種。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分裂、戰(zhàn)亂等多種原因造成的藥物品種及名稱混亂,加之《本草經集注》在一百多年來的傳抄中出現(xiàn)了不少錯誤,因此對本草學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理,既是當時的迫切需要,也是本草學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了由李勛、蘇敬等主持編纂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本書的完成,依靠了國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物力,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全書卷帙浩博,收載藥

物共844種。書中還增加了藥物圖譜,并附以文字說明,這種圖文對照的方法·開創(chuàng)了世界藥學著作的先例,無論形式和內容,都有嶄新的特色,不僅反映了唐代藥學的高度成就,對后世藥學的發(fā)展也有深遠影響。該書很快傳到國外,如公元731年即傳入日本,并廣為流傳。日本古書《延喜式》還有“凡醫(y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的記載。

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陳藏器編成《本草拾遺》。作者深入實踐,不僅增補了大量民間藥物,而且辨識品類也極審慎。陳氏又將各種藥物功用概括為十類,即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為中藥按臨床功效分類的發(fā)端。

唐代已開始使用動物組織、器官及激素制劑!短票静荨酚涊d·了用羊肝治夜盲癥和改善視力的經驗;《本草拾遺》記錄了人胞作為強壯劑的效力;而用羊靨(羊的甲狀腺)和鹿靨治甲狀腺病,則見于《千金方》。酵毋制劑在公元前即有記載,到了唐代已普遍地用于醫(yī)藥,如《千金方》和甄權的《藥性論》都對神曲的性質功用有明確的敘述。

唐至五代時期對某些食物藥和外來藥都有專門的研究。由孟洗原著,經張鼎改編增補而成的《食療本草》,全面總結了唐以前的營養(yǎng)學和食治經驗,是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療專書。李殉的《海藥本草》,則主要介紹海外輸入藥物及南藥,擴充了本草學的內容,也反映出唐代對外來藥物引進的情況和認識水平。

五、宋代

由于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和商業(yè)交通的進步,尤其是雕板印刷的應用,為宋代本草學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本草書籍的修訂,乃沿唐代先例以國家規(guī)模進行。公元973~974年刊行了《開寶本草》,1060年刊行《嘉佑補注本草》, 1061年刊行《本草圖經》。《本草圖經》亦稱《圖經本草》,所附900多幅藥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圖譜。而私人撰述的書籍,如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后世簡稱《征類本草》),則在此基礎上研究整理了大量經史文獻中有關藥學的資料,內容豐富,載藥總數已達到1500余種,并于各藥之后附列方劑以相印證,醫(yī)藥緊密結合。宋以前許多本草資料后來已經亡佚,亦賴此書的引用得以保存下來。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國家藥局的設立,是北來的一大創(chuàng)舉,也是我國乃至世界藥學史上的重大事件。1076年,在京城開封開設由國家經營的熟藥所,其后又發(fā)展為修合藥所(后改名為“醫(yī)藥和劑局”)及出賣藥所(后改名為“惠民局”)。藥局的產生促進了藥材檢驗、成藥生產的發(fā)展,帶動了炮制、制劑技術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劑規(guī)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即是這方面的重要文獻。 “秋石”是從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劑,它的制備方法最早見于《蘇沈良方》!秾殤c本草折衷》則有“豬膽合為牛黃”的記載。此外,宋代用升華法制取龍腦、樟腦,蒸餾法制酒等,皆反映出這一時期中藥制劑所取得的成就。

六、金元時期

宋代本草著作的大量刊行,方興未艾的藥理研究,留下了豐富的藥學文獻,并擴展了金元醫(yī)家的學術視野。他們不再承襲唐宋的本草學風,改變了以資料匯集整理、藥物品種搜尋和基源考證為重點的作法,編纂藥書,不求其賅備,而多期于實用。因此,金元兩代沒有出現(xiàn)一種有代表性的大型綜合本草。這一時期的本草,一般出自醫(yī)家之手,內容簡要,具有明顯的臨床藥物學特征。加劉完素的《素問藥注》、《本草論》,張元素的《珍珠囊》、《臟腑標本藥式》,李東垣

的《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王好古的《湯液本革》,朱丹溪的《本草衍義補遺》等。上述本草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發(fā)展了醫(yī)學經典中有關升降浮沉、歸經等藥物性能的理論,使之系統(tǒng)化,并作為藥物記述中的重要內容;二是大興藥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風。他們在宋人基礎上,以藥物形、色、氣、味為主干,利用氣化、運氣和陰陽五行學說,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藥理模式。這一努力的結果,豐富了中藥的藥理內容,但其簡單、機械的推理方式,又給本草學造成了一些消極后果。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是飲食療法的專門著作,記錄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療方藥和元蒙宮廷食物的性質及有關膳食的烹飪方法,至今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元代中外醫(yī)藥交流更加廣泛,在藥物相互貿易中,政府還派遣人員去各國采購。阿拉伯人、法蘭西人開始來華行醫(yī);鼗厮幬镌旱慕,更促進了中國醫(yī)藥和阿拉伯醫(yī)藥的交流。

七、明代

明代,隨著醫(yī)藥學的發(fā)展,藥學知識和技術的進一步積累,沿用已久的《證類本草》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弘治16年(1503年),劉文泰奉敕修定本草,花費兩年時間編成《本草品匯精要》42卷,收藥1815種,分名、苗、地、時、收、用、質、色、味、性、氣、臭、主、行??24項記述。這種分項解說的體例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但分項過于繁雜,反而招致一些混亂。本書繪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藥圖和制藥圖,是古代彩繪本草之珍品。該書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但書成之后存于內府而未刊行流傳,故在藥學史上末產生什么影響,1936年始由商務印書館據故宮舊抄本鉛印出版。

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傅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7年編成了《本草綱目》。全書52卷,約200萬言,收藥1892種(新增374種),附圖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序例部分對本草史和中藥基本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和發(fā)揮。各論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以下再分為60類。各藥之下,分正名、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諸項,逐一介紹!侗静菥V目》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詰、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六世紀末即傳播海外,先后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

這一時期的專題本草也取得矚目成就。1406年朱嘯撰《救荒本革》,選擇可供災荒時食用之物414種,記述其名稱、產地、形態(tài)、性味良毒、食用部位和加工烹任方法等,并精心繪制成圖,在醫(yī)藥、農學、植物學方面均有較高價值。15世紀中期,蘭茂實地調查和搜求云南地區(qū)藥物400余種,輯為《滇南本草》,它是我國現(xiàn)存內容最豐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李中立《本草原始》偏重于生藥學研究,繆希雍《炮炙大法》則是明代影響最大的炮制專著。

這一時期人工栽培的藥物已達200余種,種植技術也有根高的水平,如川芎莖節(jié)的無性繁殖,牡丹、芍藥的分根繁衍。《本草蒙荃》所載五倍子制百藥煎(沒食子酸),早于歐洲200余年。約為十六世紀的著作《白猿經》所記的用新鮮烏頭制取冰晶狀的“射罔”,實為烏頭堿的結晶。比起歐洲人在十九世紀初葉從鴉片中提煉出號稱世界第一種生物堿——嗎啡,還要早一百多年!

此外,盧復歷時14年,以《本草綱目》和《證類本草》資料為主,于1626

年輯成《神農本草經》3卷,為該書規(guī)存最早的輯復本。

八、清代

清代研究本草之風盛行。一是由于醫(yī)藥學的發(fā)展,有必要進一步補充修訂《本草綱目》的不足,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二是配合臨床需要,以符合實用為原則,擷取《本草綱目》精粹,編撰成節(jié)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備要》、吳儀洛《本草從新》、黃宮繡《本草求真》等,三是受考據之風影響,從古代文獻中重輯《神農本草經》,如孫星衍、顧觀光等人的輯本,或對《本經》進行注釋發(fā)揮,如張潞《本經逢原》、鄒澎《本經疏證》等。

《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共十卷,載藥921種,其中新增藥物716種。補充了馬尾連、金錢草、鴉膽子等大量療效確切的民間藥,太子參、西洋參、冬蟲夏草、銀柴胡等臨床常用藥,同時收載了金雞納(奎寧)、香草、臭草等外來藥,極大地豐富了本草學的內容。同時它對《本草綱目》已載藥物備而不詳的,加以補充,錯誤之處加以訂正。本書不但總結了我國十六至十八世紀本草學發(fā)展的新成就,還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藥書籍的部分內容,具有重要文獻價值。書中還記錄了一些其它方面的自然科學成就,如用強水制銅版的方法,即首見于此書中。

《本草求真》(1769年)載藥520種,上編分述藥物的氣味、功能、禁忌、配伍和制法等,下編闡述臟腑病證主藥、六淫病證主藥、藥物總義等內容。由于本書以臨床實用為宗旨,正文藥物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7類,每類又分若干子目。為了便于檢索,書末附“卷后目錄”,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部類藥。本書采用的按藥物主要功效進行分類的方法,不僅較《本經》三品分類、陳藏器“十劑”分類更為先進,而且對當代臨床中藥學的功效分類亦有重要影響。其次,清代的大批草藥專著,也為綜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內容。僅《本草鋼目拾遺》引用,就有《百草鏡》、《草藥書》、《采藥志》、《草寶》《山海草函》、《李氏草秘》等十余種。此外,還有《生草藥性備要》、《草藥圖經》《草木便方》及《天寶本草》等。

清代專題類本草門類齊全,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張睿《修事指南》,為炮制類專著,鄭肖巖《偽藥條辨》,為優(yōu)秀的辨藥專書,唐容川《本草問答》、徐靈胎《醫(yī)學源流論》中的10余篇藥理論文,都屬藥理專著,章穆的《調疾飲食辨》、丁其譽的《類物》、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則屬較好的食療專著。

九、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醫(yī)藥學在我國進一步傳播,這對我國的社會及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隨之出現(xiàn)了一股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思潮,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受到阻礙。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學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繼承和發(fā)揚方面均有新的發(fā)展。

隨著中醫(yī)學校的建立,涌現(xiàn)了一批適應教學和臨床運用需要的中藥學講義,如浙江蘭溪中醫(yī)學校張壽頤的《本草正義》、浙江中醫(yī)專門學?铝嫉摹秾嶒炈幬飳W》、上海中醫(yī)專門學校秦伯未的《藥物學》、天津國醫(yī)函授學校張錫鈍的《藥物講義》等。這些中藥講義,對各藥功用主治的論述大為充實,其中尤以《本草正義》的論述和發(fā)揮最為精辟中肯。”

藥學辭典類大型工具書的出現(xiàn),是民國時期本草學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者,當推陳存仁的《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年)。本書收錄詞目4300條,匯集古令有關論述,資料繁博,方便查閱,雖有不少錯訛,仍不失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

中藥的歷史篇三:中藥發(fā)展史概覽(1)

中藥發(fā)展史概覽(1) 作者/田麗娟, 黃泰康☉ 編輯/聶道湑

編者按中藥是我國古代各族人民長期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了解中藥的發(fā)展歷史是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天之力將按朝代順序分三篇對我國中藥的發(fā)展史作概括的敘述, 以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中藥、關心中藥、熱愛中藥和研究中藥。本篇將講原始社會,夏、商、周及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三國時期的中藥發(fā)展歷史,《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論》等中藥巨作就誕生在該段時期。

從原始社會到三國時期中藥發(fā)展史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 中醫(yī)藥學源遠流長。我國中醫(yī)藥學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5000多年, 歷代使用過的和正在使用著的中藥品種不計其數。這些中藥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與疾病斗爭的長期過程中, 通過不斷的追求和經驗積累而發(fā)現(xiàn)并認識到的。

中藥在我國古代被稱為“本草”!氨静荨币辉~, 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究其含義, 一指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中的藥物, 二指中國傳統(tǒng)藥物學及藥物學專著, 如《本草綱目》。

綜觀本草學發(fā)展歷史, 我們可以看到, 它的發(fā)展軌跡基本上遵循著由簡單到復雜, 由低級到高級的規(guī)律發(fā)生發(fā)展, 并與社會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密切相關, 是系統(tǒng)的、科學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一、原始社會藥物的萌芽 ( 遠古——公元前21世紀 )

原始人類在長期的采集和植物栽培過程中, 逐漸認識、鑒別出哪種植物對人體有益、哪種植物對人體有害, 治病之藥由此而得。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的藥物是植物藥。至漁獵時代, 內外科病開始用動物藥醫(yī)治。而礦物藥的使用是在原始社會末期, 隨著人類采礦和冶煉時代的到來而逐漸摸索總結出來的。在原始社會中出現(xiàn)了“火”與“酒”這兩個對醫(yī)藥起巨大作用的東西, 從其應用方面對人類的健康起了“藥”的作用。

二、夏、商、周及春秋時期的藥學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5年 )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醫(yī)療實踐中, 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藥物知識。早期的藥物學知識基本依賴于口頭相傳, 直到文字的出現(xiàn), 人們開始把對藥物采集、產地、性狀及功用等方面的認識用文字記錄下來。在先秦文獻《周禮》、《詩經》和《山海經》中都有不少有關藥物的資料。

《周禮·天官》載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 這里所言“五藥”, 并不是指五種具體藥物, 而是對藥物進行的初步歸納!对娊洝肥俏覈F(xiàn)存文獻中最早涉及藥物的書籍,僅植物藥就有杞 (枸杞 )、艾 (艾葉 )、桑椹等 50多種。《山海經》是專門記載先秦各地名山大川及其物產的專著, 是先秦文獻中, 收載藥物最多的著作,共載藥 126種, 且收錄了更多的動物藥, 對后代藥物學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戰(zhàn)國、秦漢及三國時期的藥學 (公元前 475年—公元265年 )

這一時期, 社會經歷了一次大變革。奴隸社會最終崩潰, 封建社會初步建立。戰(zhàn)國時醫(yī)藥較春秋時有顯著進展。春秋時是醫(yī)巫并行, 人們對服藥尚有懷疑, 到戰(zhàn)國時醫(yī)藥則盛行起來, 并已有了君、臣、佐、使配合的復方了!饵S帝內經》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部醫(yī)學總集。它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yī)學成就, 是中醫(yī)的病理學、針灸學、診斷學的基礎, 共載方劑 12首。漢代帛書《五十二病方》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且首尾完整的醫(yī)方專書, 共收載藥物 247種。1972年甘肅武威出土的治百病方,比較真實的反映了東漢早期的醫(yī)藥學水平。在所收載的 30多個方劑中, 共收集了近百味藥物,F(xiàn)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約于東漢初年成書。該書集東漢之前本草學之大成, 全面、系統(tǒng)、可靠的記載了數百年的臨床用藥經驗, 共收載藥物 365種, 對我國藥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在我國古代醫(yī)籍中, 有一部比較完整的中醫(yī)書, 是東漢時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該書的主要內容是論熱病, 共 113方, 用藥 80多種。《金匱要略》是《傷寒論》的一部分。它的內容, 除內科雜病之外, 兼述外科、婦科疾病等, 共分為 3卷, 25篇, 載方劑 262 首, 總結了漢以前治療雜病的經驗, 對后世內科學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

煉丹術是近代化學之前身, 實際就是煉藥或制藥的技術。漢代時出現(xiàn)了魏伯陽的一部煉丹著作《周易參同契》,是談外丹爐火的主要著作, 被道教奉為“丹經王”。

相關熱詞搜索:中藥 歷史 中藥的歷史地位 中醫(yī)中藥的歷史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