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因為慈悲,所以感動 慈悲客棧全文完整閱讀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智者的語言不在辭藻的華麗,它自然有一種力量,沖破文字表現形式的樊籠,直接一步深入心靈的層面,達到靈魂與靈魂交流的境界,比如這本《包容的智慧Ⅱ:修好這顆心》中星云大師與劉長樂先生兩位智者的對話。如同讀佛經時的感覺一樣,哪怕并不深明內里蘊意,僅淺讀一遍,便能感到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來的那種從容!栋莸闹腔邰颍盒藓眠@顆心》中,這種寧靜平和的感覺尤其強烈。
紅塵中人,哪一個不在七情六欲中沉淪?書中,劉長樂先生從一個平凡的“人”的視角出發(fā),提出了關于生命的意義、道德與現實的分歧、義與利的抉擇等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疑惑,相比鳳凰衛(wèi)視總裁的身份,這些問題顯然更具有平凡“人”的普世情懷。這也是為何在閱讀過程中,無論出身為何、從事何種職業(yè)的讀者,都能在書中感受到一種獨屬自我的醍醐灌頂之感。正如約翰?唐恩說過的那段被人時時引用的話,“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
星云大師的文字則以另一種平和的姿態(tài)緩緩傾瀉而出,讀時能清楚地感受到一種慈悲,對人類、對萬物、對整個存在的慈悲。慈悲卻不悲傷,充滿了平靜的敬畏感。因為敬畏,所以每句都淺顯易懂;因為慈悲,所以感動。
劉長樂先生提出的一個問題,與我心有戚戚焉,想必也是曾經困擾許多人的一個問題:“明知是空,為何還要奮斗?”
想到人生苦苦追尋的一切都是虛空,想到朝夕所苦的紛擾最后是個虛空,想到死后仍有巨大無邊的虛空,怎么能夠平心靜氣享受倏然即逝的生命?星云大師講“過去的雖然過去了,也還會再來”,“不要以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都落空了,所謂‘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水流到哪里去了,還會再流回來”,如果人沒辦法從真心上認同,這個解釋也無法真正安慰人。那么,如何找到自我心悅誠服的認同?難道要為了終將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東西而惶惶不可終日嗎?
生活的方向在哪里,未來在哪里,目的地又在哪里?存在本身能給我們什么?似乎沒有一種確定性的東西,一切都是時間性的過客。能抓住什么,留住什么?幻想和現實,從最終的視角來看,又有何區(qū)別?在我們平淡如水的人生里,充滿著那么多的恐懼與無奈。
人說,關鍵在于生活本身毫無意義;關鍵在于,明知毫無意義又不能安于毫無意義,總在傻傻地尋找意義;關鍵在于,人生不如戲,存在似朝露。既然存在都是轉瞬即逝的朝露,我們何必還要對生命的必然性念念不忘、耿耿于懷呢?問題的核心是,我們怎么也不能安于生命這樣走一回就結束,我們也做不到真誠的釋然。
退一步說,即使釋然了,釋然本身也是另一種安慰而已。那如何出走?
我想,只有人不再把安慰當成一種無奈的安慰時,它就不再是安慰了,而變作人前途和靈魂的安寧之源。佛的偉大和智慧是,經歷一番修煉后,自然地把“不得不如此”變成了“樂于如此”。所謂人皆能成佛,也在此一念之間。
所以,星云大師講,“一切唯心造”,“心外無法”。所以,不識本心,心隨物轉;了知自心,境由心轉。一念之間,頓悟成佛。
在我們這個國度,對于沒有宗教信仰的平凡大多數來說,日常生活就是最大的宗教,除生活以外沒有其他宗教。修心的最大意義還是落腳到簡單的日常生活中。立足當下的時時刻刻,以慈悲、修持的宗教性安身立命,讓包容、智慧內化成指導生活的生命哲學,給不徹底的庸常生活開啟一扇智性、靈光的天窗,也算從這本書開始“見賢而思齊”吧。
另外,這本書的意義,我想,不在于讀了它之后立竿見影,從此徹底了悟。而在于它提供給了人一顆種子,一種可能性,一個進入了悟、探尋生命本源的契機。這也是人發(fā)現自我、找尋自我的開始。
星云大師講,人要拋棄自我,達到無我的境界,F代人行色匆匆,真正對自我了如指掌的有幾人?靜下心來直面自我的又有幾人?我們中的大多數,不還處在沒有發(fā)現自我的境界嗎?從發(fā)現自我到拋棄自我,這又是一段漫長的心靈歷程。
所以,藉由這本書,也許我們可以先嘗試去找尋自我,再去拋棄自我。古人講,人生有三大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睆摹耙娚讲皇巧剑娝皇撬钡健耙娚竭是山,見水還是水”,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ㄕ幾浴犊茖W時報》)
相關熱詞搜索:慈悲 書評 感動 書評:因為慈悲 所以感動 慈悲書評 慈悲城書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