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允和【我的妻子張允和】
發(fā)布時間:2020-02-27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周有光 口述 李懷宇 整理 1933年4月30日,是我和張允和結(jié)婚的日子,即使我已一百多歲了。每年的4月30日。我仍然會想起那些令人難忘的日子。 我的老伴張允和兄弟姐妹一共十個,四個女孩――“張家四姐妹”受到了當時比較好的教育。不僅是新的大學教育,傳統(tǒng)國學的基礎(chǔ)也比較好。葉圣陶在我岳父的學校教過書。他講過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蔽揖褪悄莻幸福了一輩子的人,因為我娶了張允和。
她說幸福要自己求得
那時,我們兩家都在蘇州,我的妹妹周俊人在張允和父親辦的樂益女子中學讀書,張允和是我妹妹的同學,常常來看我的妹妹,到我家來玩,這樣我們就認識了。他們家跟我們家距離不是太遠,因為他們家跟學校是連起來的,很早我們就到他們家去玩了,所以他們家長很早就見過我,我不是特意去拜訪的。父母對我很好,她的父親當時應(yīng)當說是很開通的,對兒女是主張戀愛自由,許多人用舊的方法到她們家說親,她的父親說:“婚姻讓他們自己決定,父母不管!彼赣H的思想在當時非常先進,這是受蔡元培他們的影響。他的學校辦得也很好,也是受蔡元培他們的影響。他的學校也是自由主義,請來的老師只要教書好,政治背景不管。當時也不知道,共產(chǎn)黨在蘇州的第一個機構(gòu)就在他們學校成立,他也不管。
每到放假,我們家的兄弟姐妹和他們家的兄弟姐妹常常在一起玩。經(jīng)常從閶門到虎丘,有時步行,有時坐船,還騎車,騎驢,很好玩,又沒有危險。就這樣子一步一步,認識得深了。
我到上海讀書,一段時間后,她也到了上海讀書。后來更巧的是我到了杭州,她也到了杭州。這樣常在一起,我們的關(guān)系就慢慢地、自然地發(fā)展起來,是“流水式”的戀愛,不是大風大浪的戀愛。
我們真正戀愛是在杭州。那時張允和還在上海,我一個姐姐也在上海教書,我寫了一封信給張允和。我記不清內(nèi)容了,大概是他們家托我姐姐帶什么東西給她,我寫信問她收到了沒有。這是一封很普通的信,卻是我寫給她的第一封。雖然我們在一起應(yīng)該是好多年的老朋友了,收到我的第一封信,她還是很緊張,就跟她一個同樣大年紀的同學商量,她的同學一看,說這個信很普通,你不復他反而不好。自此我們就開始通信。其實那封信是我有意寫的,但也可以說是無意寫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寫的。
后來張允和也到了杭州。杭州地方比較小,周圍景致也好,我們周末到西湖玩,西湖是最適合談戀愛的。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個星期天,我們一同到杭州靈隱寺,從山路步行上去。當時戀愛跟現(xiàn)在不同,兩個人的距離至少要有一尺,不能手牽手,那時候是男女自由戀愛的開頭,很拘束的。有趣的是,有一個和尚跟在我們后邊聽我們講話,我們走累了,就在一棵樹旁邊坐下來,和尚也跟著坐下來,聽我們講話。聽了半天,和尚問我:“這個外國人來中國幾年了?”他以為張允和是外國人,可能因為張允和的鼻子比普通人高一些。我就開玩笑說:“她來中國三年了!焙蜕杏谑钦f:“怪不得她的中國話講得那么好!”
張允和的嘴比較快,有什么要隱瞞的話,她也一下子就講出來,人家說她是“快嘴李翠蓮”。張允和學歷史,她研究歷史有條件,因為古文底子好,從小讀古書,《孟子》能從頭到尾背出來。她小時候古文比我讀得多。她常常跟我講讀書的情況,她的讀書時代比我晚一點,因此比我更自由。她讀了許多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受外國文學的影響比較大?墒橇硗庖环矫妫质芾デ戎袊糯膶W影響。音樂方面,她喜歡中國古典音樂,我喜歡西洋音樂。她大學還沒有畢業(yè)時,我畢業(yè)了。我跟她交朋友時,夏天請她到上海聽貝多芬的交響樂,在法租界的法國花園,一個人一個躺椅,躺著聽,很貴,兩個銀元一張票。躺了半天她睡著了。這是一個笑話。她對西洋音樂不像我這么有興趣,我對中國音樂不像她那么有興趣。結(jié)了婚,她聽中國音樂我去參加,我聽西洋音樂她去參加。
結(jié)婚前,我寫信告訴她,說我很窮,恐怕不能給她幸福。她說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獨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當時的思想比較開明。
不久我們就在上海結(jié)婚了,四姐妹里,她最早結(jié)婚。我們在上海的婚禮很簡單,只請了上海青年會,花了很少的錢。
她生產(chǎn)時我不在她身邊
她婚后主要是教書。但她寫文章也很有才氣,當年有報紙請她編副刊。她有一篇文章傳播得比較廣――《女人不是花》,因為那時女的_T作還是很少,機關(guān)里若有一個女職員就會被叫做“花瓶”,編副刊是她的副業(yè),她把寫文章當成一種興趣,
1933年,我們一結(jié)婚。立刻就去了日本留學,因為我們都覺得時間是耽誤不起的,
到日本剛一年,張允和就懷孕了,要回國生產(chǎn)。那時從日本到上海方便得不得了,坐一晚輪船就回來了。她回上海后,那里的親戚朋友照顧她,我們是1933年4月30日結(jié)婚的,巧的是,我們的兒子是第二年4月30日出生的,剛剛一周年。張允和生孩子時,我還在日本,第二年才回來。當時親戚們叫我不用回來,說他們在上海照顧得很好。
我從日本回來后,想找個工作。那時我并不打算長期在中國,而是預備到美國去讀書。當時張允和在光華大學實驗中學教書,因為這樣的關(guān)系,光華大學希望我到光華大學去教書,于是我就沒有另外找工作。我們一面教書一面準備留學的事情。后來打仗了,打仗的時候,我們有一段時間離開了,我去了重慶,她去了成都。成都成立了光華大學分校,她就到成都教書去了。
在四川,我們有兩個孩子,兒子周小平(周曉平),女兒周小禾,女孩后來真是很悲慘,得了盲腸炎,打仗的時候得不到合理的治療就死了,這是一個打擊。我的老伴在成都教書時,那里生活條件比較好,在家里還有小花園,一個流彈打進花園,打在我兒子的肚子上面,穿了五個洞。也算運氣好,我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美國的空軍醫(yī)院,我們一個朋友跟空軍醫(yī)院有聯(lián)系,很快送我兒子到空軍醫(yī)院去搶救。開肚子把子彈拿出來,總算撿了一條命。小平好了以后,我們請醫(yī)護人員吃了一餐飯。
打仗很殘酷,我們像所有老百姓一樣經(jīng)歷了那個動蕩的年代。
抗戰(zhàn)勝利后我們就去了美國。
在美國,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周末我在大學里聽課,因為經(jīng)濟上的原因,我沒有辦法脫產(chǎn)讀書修學位。我內(nèi)心很矛盾,考慮要不要辭去工作拿學位。當時我在信托銀行工作,在美國已經(jīng)做到了中上層水平,這些對于畢業(yè)生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沒有辭去工作,而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充分讀書學習。
張允和在Illinois大學讀英國文學。在外國讀書,選課很自由。我們的小孩沒有同去,我主張中國青年要在中國大學畢業(yè)后才到美國去留學,否則中國文化水平不夠,單是外國文化就不好了。所以把小孩留在中國,我的媽媽也不愿意到美國去。
我們在美國生活很好,也很緊張,特別是星期天,常常自己買了菜,做中國菜。中國朋友來,當中有名的朋友是老舍,他常常到我家來吃飯,還有羅常培、李方 桂。老舍會講笑話,每個星期天都在我們家吃中國菜,開心得不得了。老舍的一本書由一個美國人翻成英文,銷路挺好的,賺了錢給了老舍一萬塊,老舍就用這一萬塊錢到美國玩。羅常培、李方桂都在大學里教書,教語言學方面。他們都是有名的學者。
我不敢讓張允和去工作
1949年6月,我們從美國回到上海,可以說是非常順利,生活很好,當時我又是大學教授,又是新華銀行秘書長,又兼職人民銀行華東區(qū)行,拿三份工資,工作很順利。張允和在光華實驗中學教書,那是上海最好的中學,她教中國歷史,
張允和后來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也是意外。那時她在上海教書,全國都用范文瀾的《中國通史》,她卻很認真地寫了個兩萬字的意見,《人民日報》把她的意見登了出來,她很得意。人民教育出版社因此把她請到北京來編輯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長是葉圣陶,他本來就是張允和的老師。
那時候我們在上海有保姆,還不止一個,孩子由保姆來管,家里的事情她走開也沒有關(guān)系。我們家不相互牽制,她到北京去,我還在上海。她到北京不久就碰上“三反五反”,說她是“大老虎”。為什么呢?第一,我家雖然很窮,她的娘家卻很有錢,是大地主:第二,“三反五反”要她把所有的信都交出去,她乖乖地把私人的信交了出去。她跟我通信當中有許多好玩的事情。比如有一個男的老朋友寫信給她,說:我們現(xiàn)在都老了,我從前非常愛你,我愛了你十九年,后來你結(jié)婚了,這些事情就不談了。張允和把這寫信告訴我,讓我猜猜這個人是誰。我就寫信告訴她。這個人可能是C吧,可能是L吧,可能是D吧。搞運動的人看了這些信覺得不得了,認為這一定是反革命的密碼,就把她打成了“大老虎”。
她從沒有經(jīng)過這種事情,當真了,神經(jīng)一緊張,生病了,叫做“牙周神經(jīng)炎”,人要發(fā)燒。當時我還在上海,她就跟領(lǐng)導講好到上海治病。這牙周炎想不到還很厲害,把牙整個拔掉了。重裝牙齒要很長時間,她就寫信給人民教育出版社,說牙還沒有好,要幾個月才能回去,人民教育出版社給她寫了一封信:你不要回來了。她看了信很不愉快。
后來我們一起到了北京,當時的文化部長、副部長都是我的朋友,他們也知道張允和能力很強,單位就缺少張允和這樣的人,就叫她去工作。我們研究了半天,我還是不敢讓她去。我說:“不要做工作了,政治運動的波浪你受不了,沒有送條命已經(jīng)很好了。”因為她只能做工作,不能應(yīng)付政治的波動。再碰到政治波動,搞不好真會沒有命了。后來果然不斷搞運動,而且搞到“文化大革命”,如果她去工作,那真是死路一條,因為她這個人比較脆弱,經(jīng)不起這樣的折騰。
她在北京,一邊寫寫文章,一邊研究昆曲,跟俞平伯他們一起搞昆曲研習社,后來俞平伯不做社長了,讓她做,她做得很愉快。
我們每個星期聽一次昆曲,周末去看戲,那時各地的好戲都到北京來演出,戲曲界我有很多朋友,有好戲,戲票早給我準備了。有時候看戲看到夜里12點以后我們才回來,那時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愉快,
那時,北京幾個重要的昆曲演員常到我們家來,南京、杭州的重要演員也到我們家來,我們都跟他們做朋友。張允和寫了好些關(guān)于昆曲的文章。人家很喜歡看,臺灣對昆曲熱心的人很多,還把她的文章拿到臺灣發(fā)表。
張允和在曲會里不僅沒有收入,我們還貼錢。曲會在現(xiàn)在王府井商務(wù)印書館的地方,里面還有小的演出劇場,中央很多有名的人都來看。周總理常常來看戲。
1976年以后,我在家看書,寫文章,把研究工作一點點地做完。張允和在另一個房間,也看書,寫文章。她搞她的,我搞我的。在打倒“四人幫”以后恢復了昆曲研習社,她負責昆曲研習社的工作。他們自己唱,主要在現(xiàn)在商務(wù)印書館的地方演出,里面有小型的演戲設(shè)備,我的媽媽也喜歡昆曲,也常常去看。而我在家里安安靜靜做學問。所以“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以后,我出了很多書,其實那些書在那時候已經(jīng)弄好,后來只是重新審讀一遍。
我和張允和始終“舉杯齊眉”
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去世,那年她九十三歲。
別人都說我們結(jié)婚七十多年來沒有吵過架,我們的親戚經(jīng)常向我們的保姆詢問此事。其實我們也有吵架,不過我們吵架不會高聲謾罵,不會讓保姆聽到,也沒有鬧幾個小時的,一般是三兩句話就吵完了。還有一點,我們吵架通常不是為了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因為其他人的問題。的確,我們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諧的。到了北京,一直到她去世,我們每天上午10點鐘都要喝茶,有的時候也喝咖啡,吃一點小點心。喝茶的時候,我們兩個舉杯齊眉,這當然是有一點好玩,更是雙方互相敬重的一種表達。下午三四點鐘,我們又喝茶,又舉杯齊眉。有朋友來家里,特別是記者,看到我們舉杯齊眉,都覺得有趣得不得了,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這個小動作多少年我們都沒有變,這雖是一個小事情,但卻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和穩(wěn)定。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還有,我們相信外國哲學家的一句話:“不要生氣!”許多人問我們長壽之道,我們想不出什么道理,可是我們相信“不要生氣”是有好處的。因為,外國一個哲學家說:“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边@是完全對的。譬如,夫婦兩個為了孩子生氣。孩子做錯了一點事情,就大動干戈,實際上是在懲罰自己。我們相信這個話很有道理。所以。我和老伴從相識到相戀到結(jié)婚,一直很平坦。
我們結(jié)婚時,家里的老媽媽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我們算命,說這對夫婦只能活三十五歲,我們就笑笑。我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兩句話我在“文革”的時候經(jīng)常講:“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边@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
(責任編輯 陳 思)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我的妻子 我的妻子張允和 我的妻子 我和我妻子5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