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的時候不忘危機或災難 從“災難新聞”到“危機傳播”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摘要】新聞媒體報道的程度與導向直接影響危機事件的發(fā)展與解決,而媒體報道受其新聞觀念影響至深。從“災難新聞”到“危機報道”,中國媒體報道觀念及媒體角色發(fā)生了較大轉變。
  【關鍵詞】災難新聞 危機傳播 新聞觀念 角色轉變
  
  天災人禍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是新聞領域的重要內容,然而媒體報道觀念及導向直接影響事件的發(fā)展與解決,甚至轉危為安。以前政府和媒體一貫將其看作負面新聞,諸多限禁。2003年非典后西方“危機傳播”概念傳入中國,使中國媒體觀念轉變,角色重新定位。“經歷了由不發(fā)消息到發(fā)消息,再到如何發(fā)消息,甚至如何早發(fā)消息的過程!
  從漢語言詞源學的角度看,災難性事件指客觀世界本身運動中突變所形成的一種浩劫!蹲髠?宣公十六年》所謂:“天火曰災”,《漢書?宣帝紀》所謂:“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狈饨ńy(tǒng)治者認為山崩地裂、洪魔肆虐、瘟疫橫行,日蝕月虧等,是上蒼示警和懲罰,是政治表征,歷朝歷代都將其列為嚴禁妄報的內容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從社會穩(wěn)定角度出發(fā),新聞總署1950年4月2日下達《關于救災應急轉入成績與經驗方面報道的指示》,并規(guī)定新聞媒體不得違反規(guī)定擅自發(fā)布突發(fā)事件信息,中國媒體在重大事件報道中長期缺席、失語。而“危機”是典型的西方詞匯,美國學者烏里爾?羅森塔爾(Rose-
  nthal)認為:危機就是對一個社會系統(tǒng)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俄f氏英文辭典》解釋為“有可能變好或變壞的轉折點或關鍵時刻”。中文里危機是“危險”和“轉機”的結合體。我們傳統(tǒng)的觀念只看到其危險的一面,將其等同于“災難”。但災難并不等同于危機,前者是一種無法改變的造成既定破壞事實的存在,后者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且是一種可變的決定性的階段,具有不確定性。簡言之,危機可以造成災難,但也可以化危為機,避免災難。
  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政府要求媒體堅持“穩(wěn)定壓倒一切”、“團結穩(wěn)定鼓勁”的輿論導向原則,媒體及新聞教材長期沿用“災難新聞”的概念,從而形成我國災難新聞的報道模式:“輕描淡寫的災情”+“黨和毛主席的關心”+“災區(qū)人民的決心”。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h發(fā)生了7.7級大地震,死亡1.5萬余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7億元之巨,但傷亡總數(shù)直到大地震三十周年公祭時才首次正式公布。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fā)生7.8級大地震,7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400余字的新華社通稿《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fā)生強烈地震 災區(qū)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fā)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對社會亟待了解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沒有提及,直到三年后召開的我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才首次披露具體死亡人數(shù)……
  “媒體報道的事件不一定會直接影響我們,但卻會左右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媒體的報道方式影響我們對于幸福和安全的感覺。此外,媒體也是造成我們對于自然災害感到恐懼的主要原因!薄盀碾y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復旦大學王中教授深刻地剖析中國媒體在災難發(fā)生時的“不聞”(不報道)策略。災難已經平復,才公開具體的災情,“新聞”成了不折不扣的“舊聞”,驚人的延宕,違背了新聞價值規(guī)律。唐山地震的新聞報道,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被編入美國新聞類教材,成為美國大學新聞課堂上撻伐的“遲到新聞”的典型。
  我國媒體長期漠視預警、回避災情,報道不及時、信息不公開、天災加人禍,給災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損失,同時也遭遇了信任危機。慘痛的教訓使政府和媒體認識到信息公開是救災強有力的武器,逐步轉變觀念,重視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和信息發(fā)布工作。1979年8月12日《解放日報》刊載的《一輛26路無線電車昨日翻車》,沖破了媒體“報喜不報憂”的戒律,1980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工人日報》對“渤海二號”石油鉆井船翻沉事件的報道,打破了“重大事故不能見報”的禁令。黨的十三大確定了“重大情況讓人民知道”的公開性原則,災難新聞才名正言順地登上中國新聞舞臺,媒體才開始涉足“禁區(qū)”、“雷區(qū)”。十七大明確提出要保障公民的“新四權”――知情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和參與權。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小組、新華通訊社于1987年7月18日下發(fā)《關于改進新聞報道若干問題的意見》;1989年國務院辦公廳、中宣部頒布《關于改進突發(fā)事件報道工作的通知》;1997年1月18日頒布實施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抗災救災管理工作的通知》……隨著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步,媒體對各類公共危機事件報道的數(shù)量和質量也有所提高。
  SARS“給人類以災難,給新聞以機會”。改變新聞觀念是改進媒體報道的第一步,2003年SARS報道是我國媒體危機報道觀念的一個歷史性轉折點。4月20日前在封鎖負面信息的理念下, 主流媒體“三緘其口”,小道消息滿天飛,造成了社會恐慌,出現(xiàn)了搶購醋和板藍根的風潮。4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強調:“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要準確掌握疫情,如實報告并定期對社會公布,不得緩報、瞞報。”此后,疫情公布由5天一次改為每天一次,對“非典”擴散、蔓延、防治等的大規(guī)模報道,使人們信心大增,恐慌很快平息。截然不同的社會效應說明媒體恰當?shù)膱蟮揽梢詭椭幚砦C。SARS之后,危機理論在我國引起了高度重視,社會學家、傳播學者紛紛從不同角度切入危機傳播研究。
  “所謂危機傳播,是指針對社會的危機現(xiàn)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眾傳媒及其他手段,對社會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傳播活動。其目的在于,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按照傳播規(guī)律,利用大眾傳媒與公眾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對危機處理過程進行干預和影響,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的過程!笨梢姡拔C傳播”比“災害報道”或“災難新聞”更具有理論的概括力與解釋力,其傳播的目的不在于單向報道災情,更注重不遺余力地化解危機。新聞媒體的特性決定了它對危機的報道正確與否成為能否化解危機的關鍵。怎樣才能做好危機傳播呢?危機傳播的相關理論表明,任何解決危機的責任主體(政府)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都必須對有關信息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并只有與報道危機解決過程的傳播主體(媒體),相互配合、信息博弈才能有效地促進危機的解決。英國學者邁克爾?里杰斯特在《危機公關》提出了著名的“3T”原則――tell you own tale;tell it fast;tell it all――以我為主告知情況;盡快告知情況;告知所有情況。這是對西方國家危機傳播的經驗總結,也當成為提升我國政府和媒體公信力的參考。
  在非典事件推動下,我國危機事件的新聞發(fā)布制度逐步確立并不斷完善。《突發(fā)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相繼于2007年11月1日、2008年5月1日公布實施,為進行有效的危機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動、最充分地體現(xiàn)了危機傳播的“3T”原則,從而開啟了中國危機傳播的新紀元。電視、通訊社、報紙、網(wǎng)絡、手機報幾乎在同一時間聚焦這一重大突發(fā)事件,多媒體聯(lián)合作戰(zhàn),以文字、圖片、視頻、博客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對災難進行了全程報道。央視主持人趙普說,“……當災情發(fā)生后,信息無比通暢,無論是通過電視臺、電臺,還是網(wǎng)絡、手機,都能在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災情狀況。我們正處在一個互動立體的媒體網(wǎng)絡之中。”信息公開達到了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不僅發(fā)揮了巨大的傳播和宣傳作用,還具有強大的組織和動員作用,抗震救災工作卓有成效。
  世界在盛贊2008抗震救災工作的同時,更多地提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果對唐山大地震報道也能如此迅速、及時與透明……從唐山到汶川,由災難新聞到危機傳播,媒體傳播理念發(fā)生了巨大轉變,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由不報、瞞報、報喜不報憂到“及時上報”,到“主動播報”,及時、公開、透明。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同志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明確提出,今后要“按照新聞傳播規(guī)律辦事”。同年7月,廣電總局王太華局長在全國廣播影視局長座談會上指出,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和機密,都必須堅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原則。12月21日“中國電視新聞直播聯(lián)盟”在北京成立,強調“信息首發(fā)”和“電視速報”,2009年5月“危機傳播與中國經驗”高峰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辦……中國新聞理念不斷成熟,媒體傳播策略也日趨完善,從“集體失語”到“媒體盛宴”,中國傳媒公信力空前提高, 中國政府在國際傳播中的形象也獲得了極大提升。
  人類在追求經濟和社會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已經埋下了各種風險性的“禍根”。經過30年史無前例的高增長,21世紀的中國也進入了是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所說的“風險社會”。同時,全球傳播時代,任何一場“地方性”的突發(fā)事件都有可能借助于大眾傳媒的力量而演變?yōu)椤叭珖浴蹦酥劣凇叭蛐浴钡奈C。面臨高風險社會的種種挑戰(zhàn),作為社會環(huán)境監(jiān)測者,大眾傳媒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有效的危機傳播實現(xiàn)政府、媒體與公眾的良性互動,降低風險、化解沖突,化“危機”為“轉機”。我國媒體在完成由“災難新聞”到“危機傳播”的觀念轉變后,還需正確進行角色定位,建立全新的全息式的危機報道模式,擔負起環(huán)境監(jiān)測者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偬镏谐酰骸缎侣剬嵺`與政治控制――以當代中國災難新聞為視域》,山東人民出版社
 、趨峭⒖ ⑾拈L勇,《我國公共危機傳播的歷史回顧與現(xiàn)狀分析》,《現(xiàn)代傳播》,2010(3)
 、塾鲊鳎秶覒睓C制中媒體價值構建的思考》,轉自2008年7月5日“當電視遭遇災難――中國電視媒體突發(fā)事件應對高層論壇”上的演講
  ④陳力丹,《抗震救災中的采訪應遵循“減少傷害”原則》,《傳播學論壇》,2008年5月22日
 。ㄗ髡邌挝唬呵厦褡鍘煼秾W院中文系)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災難 危機 傳播 從“災難新聞”到“危機傳播” 災難新聞的傳播策略 新聞傳播論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