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

發(fā)布時間:2017-02-04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七年級歷史下冊篇一: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各章節(jié)知識點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統(tǒng)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tǒng)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tǒng)一南北。

隋實現(xiàn)重新統(tǒng)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zhàn)亂,人民渴望統(tǒng)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fā)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tǒng)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chuàng)隋唐時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統(tǒng)”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xiàn):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③統(tǒng)治者提倡節(jié)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tǒng)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fā)展,史稱隋文帝的統(tǒng)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xiàn)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tǒng)一,使隋煬帝有征發(fā)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qū):(略)

9、開通的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漢興,隋亡唐興,有什么共同之處?

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相同點: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統(tǒng)一后很快滅亡的。秦隋后期都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滅亡的原因都是統(tǒng)治者殘暴道,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經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②漢唐的興起都是統(tǒng)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訓,都出現(xiàn)了繁榮的局面并且都成為影響當時世界的大國;漢唐兩朝初的統(tǒng)治者,都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都整頓吏治,任用賢良。

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②重視發(fā)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③崇尚節(jié)儉,節(jié)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縣,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征為著名諫臣。⑥大興學校,發(fā)展科舉。

2、效果: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fā)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3、評價: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中國古代出現(xiàn)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農民戰(zhàn)爭的作用(農民起義迫使統(tǒng)治者調整統(tǒng)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間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③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④個體作用:杰出帝王將相的個人政治品質。

三、女皇武則天

1、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xù)實行唐太宗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tǒng)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勵精為治”: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jié)儉。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yè)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fā)展:唐朝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xiàn)新的農業(yè)工具──曲轅犁;創(chuàng)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yè)方面:①絲織業(yè):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yè):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yè)繁榮: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qū),市為繁榮的商業(yè)區(qū)。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5、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fā)展的共同原因:①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②社會環(huán)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③政治因素:國家統(tǒng)一、政治清明。④經濟政策因素:統(tǒng)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fā)展生產。⑤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⑥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⑦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第4課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1、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為什么要采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師:科舉制創(chuàng)立前(魏晉以來),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官員大多只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yōu)劣都可以做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權。利用考試選拔官員。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意義:從此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3、武則天:開創(chuàng)殿試和武舉。

4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于唐詩的繁榮。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qū)先后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一、西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4、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二、北方──回紇的勃興

1、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

2、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后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三、東北──靺鞨(“車書本一家”)

1、7世紀末,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統(tǒng)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

2、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粟末靺鞨有“海東盛國”之稱。

3、唐朝管理東北邊疆的機構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蒼山洱海間的南詔

1、六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南詔首領皮羅閣統(tǒng)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云南王。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一、唐與日本的關系──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1、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

2、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chuàng)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節(jié)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方式:①派遣使節(jié)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2、表現(xiàn)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y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游

七年級歷史下冊篇二: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 隋的統(tǒng)一與大運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隋文帝的繼任者是隋煬帝(楊廣) ⒉589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這是繼秦朝之后,中國又一次完成了統(tǒng)一。

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tǒng)治。

4.大運河:3+4+5=1。3點即是:中心洛陽、東北到涿郡、東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1即是:大運河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動脈,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⒈隋煬帝不惜民力,酷虐殘暴,導致農民起義。隋朝二世而亡。

2.李淵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統(tǒng)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5.唐太宗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我們把這些措施總稱為“貞觀新政”。

(1)、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shù),并規(guī)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縛逐漸松弛。)

(2)、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完善制度(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舉制度。)(“三省”指的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六部。)

(3)、法律上:修改法令,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4)、民族關系上:密切與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

第3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⒈武則天登上帝位后,改國號為“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⒊武則天的統(tǒng)治:(1)重用酷吏,嚴厲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勛貴舊族。

(2)武則天編修《姓氏錄》,崇尚新貴。

(3)武則天還大力發(fā)展科舉制度,并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

(4)武則天重視農業(yè)生產,減輕百姓負擔。 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史稱有“貞觀遺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⒋唐玄宗統(tǒng)治的前期,年號“開元”,由于他重用賢能,任用名相,銳意改革等。使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5.唐朝出現(xiàn)的新型農業(yè)工具——曲轅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淺。與新的灌溉技術——筒車一起,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6.唐朝疆域四至:東至安東,西到安西,北達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4課 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⒈科舉制度:(1)隋朝時創(chuàng)立,唐朝加以完善和發(fā)展。

(2)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

(3)常設的主要科目:明經和進士。(明經考儒家經典,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人們普遍推重進士科)。

(4)科舉制度的作用(見課本21頁):A便于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B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C科舉制為士子創(chuàng)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fā)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D士人中的佼佼者進入統(tǒng)治集團之后,推動了一系列改革,開創(chuàng)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系的嶄新局面,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chuàng)造精神。(E還有國際影響,19世紀的英國文官制度的產生就是受到了中國科舉制的啟示)

2.飲茶習俗在唐代風靡全國,騎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習俗風尚、思想文化的特點:胡漢交融、中西貫通。唐朝的時代精神:博大開放、匯納百川、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1.唐朝對待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有

(1).武力、安撫或冊封:唐太宗打敗東突厥后在當?shù)卦O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貴族進行管理。

(2).聯(lián)姻: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2.在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即擁戴他為他們共同的君主。

3.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課 開放與交流

唐朝時,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極為繁盛,原因:唐代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交通的發(fā)達,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對外開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技術以及生活風俗等帶回日本,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⒋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⒌唐太宗時,為了求取佛經精義,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拼介紹到中國的人。(《大唐西域記》) 課本39頁表格。 ⒎唐朝長安,是一所國際性的大都市,到處可見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jié)和長年聚居的外國客商。

第7課 重大發(fā)明與科技創(chuàng)新 ⒈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_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2.唐朝初年,人們從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

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剛經》。

3.火藥的發(fā)明與古代的煉丹術有密切關系。唐朝,孫思邈第一次把火藥的配方在《丹經》記錄下來。唐末,火藥始用于軍事。最初的火藥武器叫“火箭”。宋代時,火藥廣泛應用于軍事上。 ⒎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它被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它的設計者是隋朝的李春。

第8課 璀璨的文學藝術 ⒈文學家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李”指的是李白,人們稱他為詩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稱他為詩圣,稱他的詩為詩史。

⒉唐朝時期的樂舞十分發(fā)達,相傳唐太宗創(chuàng)作《秦王破陣樂》;唐玄宗創(chuàng)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時,敦煌莫高窟所藏藝術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寶。其中以泥塑和壁畫(如壁畫《飛天》)為代表。

第10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

⒈1004年,遼軍的進攻威脅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對此,宰相寇準堅持宋真宗親征。 ⒉1005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規(guī)定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歲幣),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但這是宋遼實力均衡的產物。此后,南北貫通,互市不絕,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雙方的經濟和文化都呈現(xiàn)出繁榮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歲幣”,重新開放邊境貿易(促進了西北邊境地區(qū)的發(fā)展)。

⒋契丹、西夏、蒙古政權建立后,都創(chuàng)有自己的文字。

第11課 宋金南北對峙

⒈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政權,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擄走大批珍寶器物,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⒊金滅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形容的是岳飛領導的岳家軍。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

5.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和議: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金送交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

第12課 經濟發(fā)展與重心南移

⒈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xiàn)南移的趨勢。 ⒉宋代,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北方長期戰(zhàn)亂,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先進的農業(yè)工具和技術;隋唐時期的大統(tǒng)一,使南北經濟都得到發(fā)展;南方自然條件優(yōu)越等。 ⒊“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⒋北宋前期,從越南引進了優(yōu)良的水稻品種——占城稻。

5.宋代煤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時,瓷器成為暢銷世界市場的產品,中國因此被譽為“瓷之國”。

7.北宋前期,由于商業(yè)的繁榮,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南宋時,通行的紙幣有會子、關子。 ⒏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并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立了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設蕃坊、蕃市、蕃學。外貿范圍廣。

第13課 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⒈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士人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時,在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中,社會地位發(fā)生了變化的是工、商。

3、由于雕版印刷的普及,書籍等文化用品逐漸在農村流行。

4.宋政府將居住在城鎮(zhèn)的非農業(yè)戶編定為坊郭戶進行管理。

5.宋代城市中出現(xiàn)固定的娛樂場所——瓦舍。瓦舍的出現(xiàn),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趣味。

第14課 元帝國拓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基業(yè)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 ⒉完成蒙古統(tǒng)一大業(yè)的首領是鐵木真。

⒊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政權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七年級歷史下冊篇三: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全冊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fā)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中國封建社會開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戰(zhàn)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fā)展”時期,又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陳,重新統(tǒng)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新的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2.講授新內容

板書: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 南北重歸統(tǒng)一

提問:為什么說是同歸統(tǒng)一?

581年,北周外戚隨國公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年號開皇。因怕時運隨之而走,去掉“走之”,稱為“隋”。 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fā)展,重新統(tǒng)一的條件已經成熟。(板書:1.隋朝的建立 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tǒng)一

提問:南北朝的王朝順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由北周替代。東魏由北齊替代。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時間581年,定都長安。(副板書)

南朝為宋、齊、梁、陳,都以建康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滅陳,重新統(tǒng)一南北方。晉王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是滅陳大軍的統(tǒng)帥之一。(副板書)

板書:(581—589—618)

<1>隋朝統(tǒng)一的原因

<2>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 提問:看圖隋朝的疆域四至。(相當于現(xiàn)在中國除去內蒙西藏的領土大小。南邊到越南,東邊到朝鮮交接,北邊到內蒙南邊,西邊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杰出皇帝。領導完成祖國南北方的重新統(tǒng)一。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 表現(xiàn):人口、墾田、糧食

<2>原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家統(tǒng)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fā)展,史稱隋文帝的統(tǒng)治為“開皇之治”。

二、 大運河的開通

1. 開通大運河(出示《隋朝大運河圖》)

時間:公元605年。解釋三點四段五河六。ㄕ憬、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2. 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3. 開運河的意義

三、 隋朝的覆滅

隋煬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名的暴君,他為了滿足奢侈生活和虛榮心,營建東都洛陽,修豪華的宮殿;沿運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對高麗作戰(zhàn)。他濫用民力,征發(fā)的徭役兵役負擔遠遠超過人民可承受的極限。終于,人民大起義爆發(fā),全國起義農民達幾百萬,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統(tǒng)治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機打起反隋旗號。太原起兵的李淵渡黃河占領長安,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

與民約法,廢除苛政,爭得政治與軍事上的主動權。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隋煬帝。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板書設計】

一、南北重歸統(tǒng)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定都;長安)

2.隋朝的

七年級歷史下冊

統(tǒng)一(581—589—618)

<1>隋朝統(tǒng)一的原因

<2>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 表現(xiàn):人口、墾田、糧食

<2>原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

二、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 (三點四段五河六。

2.時間:公元605年

3. 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4. 開運河的意義

三、隋朝的覆滅 618年

第2課 貞觀之治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shù)脑u價。對于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fā),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相關熱詞搜索:下冊 七年級 歷史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測試題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