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道
發(fā)布時間:2017-01-29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歷史大道篇一:百年歷史看天津
五大道,百年歷史看天津(上)
天津是個寂寞的城市。小洋樓的繁華與熱鬧似乎隨著北洋政府時代的結束,慢慢歸于沉寂。這座城市既缺少北京那種宏偉大氣的莊重,又沒有上海那種霓虹閃爍的繁華,也不像重慶那樣山重水復,詭譎多姿;如果靜靜地融入其中,也許會有別樣體會。
一個時代的縮影
在天津,如果要選擇一個最能彰顯城市魅力與歷史品味的好去處,那自然非五大道莫屬了。今日之五大道,其概念已非局限
于幾條馬路,而是一個整體性的區(qū)域,在天津市和平區(qū)體育館街管界內。五大道在歷史上并非正式地名,只是流傳甚廣的一種俗稱!拔宕蟮馈辈⒉粌H指單擺浮擱的5條街道,而是指天津市區(qū)南部原英租界內的一個風格獨具的街區(qū),包括總長17千米的22條街道,面積1.28平方千米。其四界范圍是:馬場道以北,成都道以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和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地界。它的主干道路是以中國西南地區(qū)5座名城命名、平行并列的東西向道路:成都道、重慶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再加上馬場道。“五大道”具體指哪5條“大道”?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和重慶道;另一種說法,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重慶道和成都道。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五大道擁有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不同建筑風格的花園式房屋2000多所;其中風貌建筑和名人名居有300余處。這里迄今仍保持著幽靜別致的街區(qū)風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現了近代中國百年風云。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
俗話說,“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若談天津五大道,就得從小洋樓文化說起。天津小洋樓誕生于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口的硝煙中。是年,天津被開為商埠,英、法、美租界相繼在天津海河西岸劃定。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后,日、德租界分設于英、法、美3國租界的左右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占天津,俄、意、奧3國即以海河東岸所占領地區(qū)辟為租界。不久,比利時將俄租界以西大片土地辟為租界。九國租界位于海河兩岸,分別按各自國家的風格特色,建起一片片的國中之國。租界洋樓,既是舊中國飽受凌辱的實證,也給我們留下了大批建筑藝術精華。
這數千幢小洋樓幾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樣式——英國中古式、德國哥特式、法國羅曼式、意大利文藝復興式、俄羅斯古典式、希臘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風格迥異,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妍。因此,天津被譽為“世界建筑博覽館”,天津獨特的城市景觀被稱為小洋樓文化。作為天津城市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各式風情的小洋樓散布在五大道上,優(yōu)雅而閑適,縱然褪去了歷史曾賦予它們的厚重與滄桑,依舊美麗。天津花園住宅類小洋樓主要集中在原英租界的五大道一帶。五大道小洋樓建筑群從誕生那天起,租界地所享有的特權和靜謐幽深的街區(qū)環(huán)境,對清廷遺老遺少、失意軍閥、下野政客、豪商顯貴、名流雅士等,具有極大吸引力。他們紛紛來此筑宅建邸,安家落戶。這些歐洲建筑風格的住宅,其格局內又包容進許多中國元素,形成中西合璧的風格,林林總總,異彩紛呈,令人耳目一新。 小洋樓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風貌與物質文明程度,外國租界在市政管理、建筑風貌、公用設施、人文意識、生活方式等方面,顯現層出不窮的新氣象、新事物、新秩序和新理念,為原先封閉滯后的天津老城在向近代城市轉化攀升的艱難行程中,打開了眼界,提供了樣板,激活了思想,注入了活力。
時光背后的滄桑
進入20世紀后,京畿門戶、經貿都市、九國租界等重要的因素,使天津在中國的位置變得極為特殊與重要。首先,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府衙設在天津,這使天津儼然成為首都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其次,社會發(fā)展與朝政變幻,使天津租界成為理想的政治避風港;第三,河海相通,具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海關的便利;第四,北方最大的商業(yè)都會呈現出無限商機;第五,華洋雜處,東西交融的租界文化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
因此,天津成為清廷遺老遺少、下野政客蟄伏隱居;商界學界人士定居以開拓事業(yè)的首選都市。另有愛國人士、社會名流寓居津門,從事社會活動。故依河枕海的津門為近代海內外風云人物薈萃之地。
在地域狹小的五大道地區(qū),就有4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即慶王府、林鴻賚舊宅、孫氏舊宅和顧維鈞舊宅。
人們常說,天津沒有皇宮,卻有座“慶王府”。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把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逐出北京紫禁城。溥儀遷居天津的次年,第四代慶親王載振也攜全家離開北京來到天津。他買下了清末大太監(jiān)“小德張”在天津舊英租界劍橋道(今重慶道)55號的樓房作為住宅,這座樓房自此就被稱為了“慶王府”。這是一座別開生面的花園式住宅,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三層樓房,樓東還有一座小花園。當年的大廳內,上懸御賜的慶王府門廳臺階“寶胄藩厘”、“徽猷翊贊”等匾額,下設小型戲臺和寶座,布置華麗,古色古香。樓中還懸掛著清朝康熙皇帝御書的白居易詩句大條幅:“地僻門深沙送迎,披衣閑座養(yǎng)幽情,秋庭不掃攜藤杖,閑踏梧桐黃葉行!陛d振就在這座樓內錦衣玉食,觀花玩鳥,直到1947年去世。這座樓最特別的是通往大樓正中門廳、用青條石壘就的17蹬半“寶塔”式臺階。作為當年的督建者和樓房的最初使用者,“小德張”為什么偏偏把臺階設計成17級半呢?原來,皇家的建筑等級是18級臺階,“小德張”既想攀龍附鳳,又怕僭越皇權,所以故意少建半個臺階。據說在打地基的時候,為刺激工人好好干活,“小德張”說:“你們要把這地基打得堅固、打得牢靠,打一寸厚我就賞一寸厚的洋錢!彼徽f話算話,每天一到下午兩點,“小德張”就帶著現洋來工地巡視,然后將大把的現洋拋到基坑里,工人們紛紛撿錢,“小德張”也以此為樂。不過,銀子確實沒有白花,80多年后的今天,小樓依然堅固如初。
孫氏舊宅就是坐落在大理道66號的和平賓館。這是帶有濃郁英國鄉(xiāng)村庭院風格的大型別墅,始建于1931年,由安徽壽州著名實業(yè)家、通惠實業(yè)公司總裁孫震芳斥巨資修建。和平賓館又名潤園,1951年,毛澤東主席來天津視察工作,就曾住在這里。毛澤東字潤之,取名“潤園”,就是為了紀念他。
民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的舊宅坐落在河北路與重慶道交口。這是一所3層帶地下室的西洋樓房,屬英國別墅式建筑風格,其布局別致,造型精美。不過,雖在天津安了家,因公務繁忙,顧維鈞本人并不經常居于此處。倒是他的家人親友經常將這里作為落腳地。
名人故居林立
五大道地區(qū)作為近現代天津歷史的一個典型的體現,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濃厚的歷史感是特有的;因為許多近現代名人都在五大道留下了足跡,幾乎每幢建筑里都蘊涵著故事,充分展現著近代中國百年變遷。讓人目不暇接的小洋樓只是人們認識五大道淺顯的表象,曾在這里居住過的徐世昌、曹錕、顧維鈞、孫殿英、張伯苓、張自忠等百余位中外名人和他
們的故事才最能體現出五大道所蘊涵著的深厚人文歷史。近代歷史的風雨煙云,政治人物的浮沉逸事,似乎都鐫刻在五大道地區(qū)幢幢洋樓斑駁的墻面上,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以及樓主的人生命運,時常引發(fā)觀者的唏噓慨嘆。
北洋政府先后下野的4位總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曹錕都蟄居于津門,每當路過他們的寓所故居時,伴隨著父老曾講述的舊聞軼事,人們都會引發(fā)許多諧趣遐想。
黎元洪在津的別墅頗多,但都先后被拆掉,只剩下一座私人影院。據說他本人對武昌起義紀念日非常重視,每逢此日,便燃放焰火并放映電影,邀請親朋與鄰居出席共慶。1928年初夏,黎元洪腦溢血復發(fā)失語,6月3日病逝。6月28日,國民政府為黎元洪舉行國葬。他因此成為自國民黨取得政權后,享受國葬隆典的第一人。
徐世昌和曹錕的公館都在英租界上,而且保存完好。徐世昌居住的那處寓所,極有特點。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別墅,無論是凹字形的陡削瓦屋頂,長弧形歐式觀賞露臺,還是清水磚墻,再有庭院里高聳的大樹,所有的一切無不彌漫著秀麗典雅的歐式新自然風格,這也與他“文治總統”的稱號相得益彰。舉人出身的徐世昌其實是地道的天津人,就出生在老城廂里。后步入仕途,逐漸平步青云。他在當了4年的總統后,因曹錕恢復舊國會而被迫辭職,回到天津當起“租界寓公”。晚年的徐世昌吟詩作畫搞收藏,閑時種種菜倒也自得其樂。
曹錕的舊宅離徐世昌的宅邸也就5分鐘的路程。曹錕也是天津人。1924年,憑賄選當上大總統的曹錕被馮玉祥囚于北京延慶樓。后來馮玉祥退出北京,曹錕下野,隨后便回到天津隱居。起先,曹錕與三夫人住在一起,時間不長,就搬到四夫人劉鳳偉這里,直到去世。曹錕的宅邸沒有徐世昌宅邸浪漫,但因腰線采用立柱造型,并且頂層出檐,所以沉穩(wěn)中透著股氣勢。曹錕的政治名聲不太好,僅“賄選”二字,便使其打了許多折扣。再加上下野后初到天津時,他的兩位夫人因爭寵爭財而大打出手,直鬧得英租界一片硝煙。一段時間里,津門大報小報上都是曹錕家里械斗的消息。但曹錕卻在自己的人生終結之時,高風亮節(jié)了一次。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之后,急于在各淪陷區(qū)成立“治安維持會”,同時也想成立一個親日的中央政府,這就必須有一個顯赫的人物出山,才能與蔣介石國民政府抗衡。日本人想到了無論身份、名望都能與蔣介石相對等的曹錕。于是早年這條叫做達達克拉道的街上出現了許多高級轎車,曹宅前也出現了許多日偽大人物,有“華北臨時政府”治安部總長齊燮元,有“河北省長兼天津市長”高凌蔚,有日本華北方面軍特務部少將部長喜多誠一,但曹錕或是閉門不見,或是大聲斥責,堅決不當漢奸。1938年5月16日,曹錕在天津病故,日本方面送來豐厚的撫恤金,也被曹夫人拒絕。如此的人生句號,應該說曹錕畫得相當圓滿。
北洋寓公群體
從辛亥革命后到“七七事變”前這一歷史階段,僅在天津租界做寓公的政客軍閥及清朝遺老遺少等就多達數百人。
為什么天津租界成為他們趨之若鶩的購房安家首選之地呢?
20世紀20年代初的《大公報》曾發(fā)表過兩段評論:“天津租界,為我國安樂窩之一。舉凡富翁闊老及種種娛樂場合,胥萃于是。且以距京咫尺,故其形勝,尤較上海、漢口為宜”!敖虿好苓兙⿴煟煌ū憷,十里洋場一般。政客官僚,多以此為安樂地。無心問世者,視之為世外桃源;熱衷政局者,視之為終南捷徑”。
所謂“寓公”,古時指寄居他國的諸侯、貴族,后泛指失勢卸任或解職后寄居他鄉(xiāng)賦閑的官僚、紳士。從民國初年到20世紀30年代,五大道等處的天津租界“寓公”另有特殊含
義,指為數眾多的陸續(xù)下臺的北洋政要和各派軍閥的頭面人物,天津人稱之為“北洋寓公”。天津租界住著北洋時期的5位大總統、6位總理、19位總長、7位省長(或省主席)、17位督軍、兩位議長、兩位巡閱使等,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
據《天津近代人物錄?寓津舊軍政人員》估算,入住天津租界的北洋寓公有500人左右。假設每位寓公及同住的妻妾、子女、親眷、隨從、仆人等平均以20人計,那么這個群體的總數將近萬人。如此人數眾多、實力雄厚且余威尚存的北洋寓公群體,成為租界乃至在整個天津都頗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
五大道,百年歷史看天津(下)
別致的地名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五大道地區(qū)還是天津城南的一片坑洼塘淀。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當時有“二十間房”、“六十間房”、“八十間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后來,這里被劃為英租界。從1919年至1926年這7年間,英租界工部局利用疏浚海河的淤泥填墊洼地修建道路。重慶道于1922年建成,彼時命名為愛丁堡道、劍橋道。隨后,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慶道、成都道等相繼建成。當時,英租界當局以英國本土或殖民地的城市名來命名新建成的道路。例如:新加坡路(今大理道)、香港道(今睦南道)、科倫坡道(今常德道)、愛丁堡道(今重慶道)、倫敦路(今成都道)等。
五大道地區(qū)地名有三個特點:一是獨立宅邸居多,里巷數量較少,而名人名樓概以門牌為標識,不另命名,也不設匾牌。二是街巷通名以“里”為主,“胡同”之名在此銷聲匿跡。三是出現了“大樓”、“別墅”、“村”、“坊”一類公寓莊園的通名,如香港大樓、馬場別墅、劍橋大樓、安樂村、育文坊等。這些別致的地名與天津歷史上的老地名,如戶部街、如意庵前街、襪子胡同、耳朵眼胡同等大異其趣。
爭奇斗妍的特色建筑
五大道地區(qū)修筑最早,也是最長、最寬的一條街道就是馬場道。洋人在天津設立租界后,最時尚且盛行的文體活動就是賽馬。每次賽馬會舉行比賽,天津各洋行關門歇業(yè),海關也停辦公事。在19世紀末,英國商人在佟樓“養(yǎng)牲園”一帶,修建了一座大型賽馬場。為方便往來,就在賽馬場和英租界之間修建了一條寬敞的道路,遂以“馬場”命名,路長3410米。在天津幾乎找不到一條坐標方正的老街道,斜街歪巷比比皆是,馬場道也不例外。
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就是馬場道121號,一座始建于1905年的西班牙建筑風格的花園別墅。由于英國學者達文士在此居住,人稱“達文士樓”。馬場道上還有兩座著名的大型建筑——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學院,都坐落在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內。北疆博物院創(chuàng)建于1922年,是中國近代開設最早的自然博物館。創(chuàng)辦者是法國學者離桑,他的中文名字叫桑志華。其建筑為平面的“工”字形,具有羅馬建筑風格。
馬場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外國語大學校門一側高大氣派的法國羅曼風格建筑——法國人在1925年創(chuàng)辦的天津工商學院主樓。三層高樓帶地下室,外檐大塊蘑菇石墻面,曼賽爾式瓦頂,圓形大鐘,堪稱民國時代典型建筑風貌。
睦南道全長1968米,幽靜的道路兩旁,在綠樹掩映下,風格各異的小洋樓次第排列。漫步其間,使人感到道路、別墅與街、樹三者相距空間的尺度恰到好處,而且每一幢洋樓別墅風格各異,毫無雷同。這里有著名愛國將領高樹勛舊居(睦南道141號),樓房為典型英式建筑,大坡度,尖屋頂,開天窗。因東陵掘墓而聲名大噪的軍閥孫殿英,其舊居(睦南道20號)始建于1930年,三層帶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館頗具豪華氣派,迎面的幾根絞繩式立柱顯示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風格。中國近代外交家顏惠慶的舊居(睦南道24號),主體為四層磚木結構,具有歐洲古典建筑風格。三層樓的平臺布局結構各不相同,外墻用燒焦的磚壘砌,俗稱“疙瘩樓”。該建筑曾為偽滿洲國領事館。張學良的二弟張學銘舊居(睦南道50號),紅磚清水墻,坡瓦斜頂,頗具英國庭院別墅風格。
大理道全長1745米,兩側房屋多為英式單體小洋樓,私密性和隱蔽性非常強。蔡成勛舊居(大理道3號、5號),主樓外觀為法國羅曼式公館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風格。樓正門
歷史大道篇二: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的重要性
《易經》,第二十六卦山天大蓄卦。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老子《道德經》:“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史記》都是記載歷史,為使后人汲取古人成敗之經驗,而不致重蹈覆轍!扒败囍,后車之鑒”
東漢末年醫(yī)圣張仲景先師:“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弟子規(guī)》:“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币馑际钦f,要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著“大道”的歷史。
馬克思說:“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習近平:“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薄巴洑v史意味背叛,否認罪責意味重犯”“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今人把古圣先賢的教誨遺忘了,甚至誤解了,還輕侮古圣先賢,嫌棄先哲封建落后,好像孔圣人已經料到千年之后,有人會“侮圣人之言”。所以吾輩有責任重拾圣賢教育
歷史絕對不會重演,但歷史卻驚人的相似。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歷史大道篇三:大道至易至簡
“大道至易至簡,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 余秋雨:中華文化長壽的八大原因 第一因:體量自覺。一種文化所占據的地理體量,從原始的意義上決定著這樣文化的能量。中華文化的體量足夠龐大。遼闊的地域,從地形、地貌到氣候、物產,都極為豐富,極為多異。永遠山重水復,又永遠柳暗花明。中華文化的巨大體量四周,還擁有讓人驚懼的圍墻和隔離帶。一邊是地球上最密集、最險峻的高峰和高原;一邊是難以穿越的沙漠和針葉林;一邊是古代航海技術無法戰(zhàn)勝的茫茫大海,這就構成了一種內向的宏偉,這讓各種互補的生態(tài)翻騰、流轉、沖撞、互融。與此同時,人將地域體量轉化為集體能量。先秦時期,人口就有2000多萬;西漢末年,6000萬;唐朝,8000萬;北宋,破億;明代萬歷年間,達到2億;清道光年間,達到4億......總的來說,中國一直可稱之為“大山大海中的人山人!。
第二因:自守自安。世界上各種文明由于地理、氣候等宏觀原因大體可以分成三大類型: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具有一種天熱的侵略性:它們的馬蹄,常常忘了起點在何處,又不知終點在哪里;它們的風帆,也許記得解纜于此岸,卻不知何方是彼岸。不管終點還是彼岸,總在遠方,總是未知。而農耕文明,要完成從春種到夏收的一系列復雜的生產程序,必須聚族而居,固守熱土。這就是由文明類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識”,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素質。中國雖然
擁有不小的草原和漫長的海岸線,但期核心部位卻是由黃河、長江所灌溉的農耕文明,而且是“精耕細作”型的農耕文明。草原,是農耕文明“籬笆外”的空間,秦始皇還用磚石加固了那道籬笆;而海岸,由于缺乏像地中海、波羅的海這樣的“內!,中華文化一直與之不親。中華文化沒有外侵和遠征的基因,也就避免了被別人的毀滅性的報復。且文明一旦被綁上了戰(zhàn)車,成了武器,那還是文明嗎?
第三因:力求統一。統一的偉力是中華文化的歷史主調,遠遠超過歷史分裂的暴力。沒有來過中國的德國學者麥克斯.韋伯,卻對中國有特別深入的研究:中華文明的生態(tài)基礎是黃河和長江,但是這兩條大河都要流經很多省份,任何一個省份如果要坑害上游的省份或下游的省份,都輕而易舉。因此,僅僅為了治河、管河,所有的省份都必須統一在同同一個政府的統治之下。他不懂中文,但來過中國的歐洲傳教士告訴他,在中文中,統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同一個字。這樣,他也就為政治生態(tài)學找到了地理生態(tài)學上的理由,而且是難以反駁的理由。秦始皇的“大一統”,看似是一朝一帝的施政行為,其實是一種全方位的生態(tài)包圍,讓一切社會行為都很難脫離統一的安排,被韓非子稱為“一匡天下”。而且時間一長,廣大民眾對于統一的命題,也就從服從走向適應,最后沉淀為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集體無意識”,即“力求統一”變成了人人心底的深層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整體不易潰散。
第四因:慣于有序。中國人幾千年來最具有“秩序歸向”,而不是現在頻頻在遠方的“舉止脫序”。古代,當巴比倫人抬頭在研究天文學
和數學的時候,當埃及人在墓道里刻畫生死圖景的時候,當印度人在山間洞窟苦修的時候,中國人卻花費極大精力在排練維系秩序的禮儀?鬃颖疾ù蟀胼呑樱饕康囊蚕牖謴椭芏Y,重建秩序。多少年下來,從朝廷到家庭,從祭祀到節(jié)慶,處處都秩序森然,上下皈服。也只有中國人把秩序的建設作為生涯要務。其他文明都因失序而敗亡,唯中國,明確秩序成為社會經緯,結果,中華文化也因為有序而延壽!局刃颍瑢ν,是禮儀分際;對內,是心理程式。內外相加,組成一種明晰有度的生命節(jié)奏,一種可視可依的立體結構。有了秩序,不管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尊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無序所帶來的巨大傷害。秩序,有時候也會讓人感到一種必須時時顧盼周際的不自由,一種蜷曲于種種規(guī)則中的不舒暢,這就需要修正秩序或修正自己了。無序,初看是一種解脫,其實是一種恐怖,如各種“群體踩踏事件”,就會明白從無序到恐怖的必然邏輯。儒家認為,要建立天下的秩序,先建立心中的秩序,進而把“齊家”的計劃直接推向“治國、平天下”的大目標了。于是一個以“私人空間秩序”比照“公共空間秩序”的工程啟動了,其預想結果是“家國同構”。由于家庭秩序、血親秩序是堅韌的、明確的,可長期持續(xù)的,這也使得社會秩序和國家秩序變得堅韌、明確,可續(xù)了。千年未潰的中國秩序,就是這么存在的。但中國儒家習慣把朝廷視為天下,結果,公共空間的問題看似包括了卻始終被排除在外了,相反后來的歐洲解決得更好,中國旅游者在國外“舉止脫序”也與此有關!坑行虮阌袎,無序便無生。只因時間有序,文化有序,生命有序,一旦無序就會剝蝕時間,剝蝕文化,剝蝕生命。
第五因:簡易思維。長壽的中華文化一直保持著精瘦瘦、樂呵呵的行者形象,從來未曾腦肥腸滿,大腹便便。這是因為中華文化抓住了命脈,即“人文”,《周易》說:“關乎人文異化成天下”。因此,對鬼神傳說,敬而遠之;對萬物珍奇,疏而避之;對高論玄談,笑而過之。典籍之首,數《周易》。這個“易”字,第一則含義是“簡易”,第二個含義是“變易”;連在一起,就是以“簡易”的方式研究“變易”和“不易”。諸子百家之首,數老子,全部著作只有5000字,從內容到形式就倡導“極簡主義”。最有名的孔子,傳世著作《論語》,一段段簡短、隨興、通俗的談話。在根子上,中華文化是簡易的、輕快的、朦朧的、優(yōu)美的。這使得它便于接受、便于傳誦、便于延續(xù)。大道至易至簡,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華文化善擇大道,故而輕松,故而得壽!爸袊{論”,一半來自不了解中國的政客,一半來自中國自己的不傳播。
第六因:以德為幟。中華文化始終崇德。韓非子在《五蠹》中說:“上古競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課件,早在諸子百家時代,中國哲人已經觸及了德、智之間的艱難選擇。當代有人分析,中華文化是一種“德性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種“智性文化”。智性文化后來在西方發(fā)展成了科學思維,對人類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智性文化的先進性和實用性。雖然令人稱道,卻在只在一段時間內有效。帶有道德瑕疵的成功。是很難維持的。
第七因:中庸為軸。中庸最簡單的解釋,中,是指中間值;庸,是指尋常態(tài),也是指普通的延續(xù)態(tài)。這是一種思維模式:往淺里說,這是一
種辦事方式,尋找一條合適的路,恰當的路,可行的路,大多數人能接受的路;往深里說,這是一種可惜的彈性哲學,一種靈活的松軟狀態(tài),一種平靜的兩相妥協。一種灰色的世俗寬厚。中庸,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精神主軸和行動主軸。相比極端主義,中庸只在輕腳慢步地四處探問,輕聲慢語地商量勸說。中華文化在整體上拒絕極端主義,信奉中庸,這是全民數千年的集體選擇,進而沉淀成了集體人格。結果,中庸不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是一種文化本能。這也與農耕文明有關?鬃影阎杏拐f成是最高道德!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論語.雍也》)
第八因:特殊門徑?婆e制度,中華文化長壽有了最實在的操作性保障。選拔人才,保全了文化的土壤;統一標準、統一機構完成統一的選拔,以文化的方式堵塞了分裂的可能;逐代選拔,中華文化有序延續(xù)、有效延續(xù);全民動員,強化了文化的整體生命力和號召力;社會上最容易產生焦躁動蕩的群體,就是青年男子,屢敗屢考,終身應試,提高社會安全系數;儒家經典接力負載,生氣勃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相得益彰;“八股模式”在刻板的格式中規(guī)矩行事,有所創(chuàng)新而不失前后左右的基本關系;作弊造假案件,直擊吏治命脈和文化命脈。如此全面、有效、長續(xù)的文化守護功能,成為中華文化長壽的歸結之因。
前四點,是中華文化緊貼大地的宏觀選擇;后四點,是靠近文化的本義。
相關熱詞搜索:大道 歷史 歷史大道 陳軒宇 漢口中山大道歷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