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中的應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 要:線索教學法(Clue Based Approach簡稱CBA)是經(jīng)過廣泛研究和眾多一線教師在大量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種新的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模式。線索教學法符合新課程標準,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對于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筆者結合具體閱讀課例,從線索教學法的理論基礎以及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幾個方面談談對線索教學法的認識及具體運用。
關鍵詞:線索教學法;建構主義;高中英語閱讀
一、 問題的提出
運用線索教學法的必要性:自2003年新課標實施以來,新課標對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教版的高中英語教材以主題為線索,語言的輸入量明顯加大,這對學生及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大多數(shù)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和閱讀技巧的指導。很多老師由于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不高仍然難以擺脫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和以教師為中心的課文講解的教學模式,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學生在閱讀策略學習方面不能得到良好而有效的指導。再者,以應試為目的的閱讀教學扼殺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限制了學生閱讀潛力的發(fā)揮,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動機不強。此外,閱讀試卷中的題目過于教條和僵化,使得學生成為考試機器,而不是富有活力和情感的真正的語言學習者。因此,在高中生中進行英語閱讀策略的研究和改進是勢在必行的。
二、 理論依據(jù)
線索教學法和建構主義是著名的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J. Piaget)提出的一種科學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诮嬛髁x認知理論,建構主義者對學習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并確立了一種科學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觀。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也就是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獲取的多少是取決于學習者在別人幫助下意義建構的能力,而不是取決于學習者背誦和記憶教師教授內(nèi)容的能力。情境、會話、協(xié)作和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四大要素。建構主義理論和由其衍生的教學模式為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極大地推進了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也是線索教學法的重要理論基礎。線索教學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建構主義教學觀在實際操作層面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從CBA實施的目的來說,線索教學法實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質意義上就是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三、 概念界定
。ㄒ唬 線索教學法的定義
線索教學法(CBA)是一種涵蓋面廣,抽象的英語教學方法。它是在新課程下,教師通過把語法、詞匯、閱讀、聽力、Task、Project等各個部分本身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尋求出有效的線索,進而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在我們的各種課型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最有效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要有意識創(chuàng)造性設置并不落痕跡地執(zhí)行一條清晰的“線”,也就是脈絡,以線為載體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整合,促成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其中“線”的選取有較強的開放性,比如一個任務,一個情境,一個活動等。線索選定的開放性有助于課堂的靈動,有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保持。
。ǘ 線索的作用
戴詠梅(2005)認為教學主線能夠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實踐和探究教學內(nèi)容,因此教師設計教學時要以教學主線為中心來展開,即將整節(jié)課的活動匯成一個定向活動的整體,從而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步驟嚴謹、富有條理。陳兵花(2013)認為線索可以將一些相關聯(lián)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本來看似孤立的知識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起來。由此可見,線索具有統(tǒng)領主題、指導教學內(nèi)容和活動的功能?梢哉f,教學中抓住了線索就意味著抓住了文章的主題,線索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ㄈ 線索的分類
線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主線和次線。文本的主要線索稱之為主線,次要線索稱之為次線,一般教學中以處理主線為主。(2)顯性線索和隱性線索(或稱明線和暗線)。一般而言,明線多為主線;暗線多為次線。當文本沒有明確的明線時,暗線則可能成為主線。顯性線索(明線)多為時間線索、地點或空間線索、情節(jié)線索等,隱性線索(暗線)可以表現(xiàn)為主題詞、關鍵詞、中心句、中心話題或語言功能等(戴詠梅2005)。
四、 顯性線索策略探究
人教版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有或明或略暗的主線,教師應當把握主線展開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綜合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學情,基于線索,通過“整體—部分—整體”或“認知—理解—應用”等方式對文本進行處理。以下筆者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具體可行的運用線索處理文本的方法。
(一) 時間線索
具有明確的時間線索的文本多為歷史事件或與發(fā)展史相關的科普類文章。下面以“Who am I”(M2U3)文本為例說明此類文章的處理方法,該文主要介紹計算機的發(fā)展史。
1. 標注時間節(jié)點,尋找相關信息
學生根據(jù)文中出現(xiàn)的時間找出相關信息:
1642—200 later—in 1936—by the years in 1940s—in the early 1960s—since the 1970s—now;各發(fā)展階段的電腦名稱大致為:calculating machine, analytical machine, universal machine, PC and laptop等。
2. 制作動態(tài)流程,理解關鍵詞匯
在理解電腦功能的同時梳理出表達電腦功能的相關詞匯,加深學生對“變化”的理解,學習表達電腦功能的詞匯。
3. 解讀文章主題,理順發(fā)展緣由
結合以上流程圖,教師讓學生歸納電腦發(fā)展變化的趨勢以及文章的主題。同時,教師還可結合文章特點(時間順序貫穿全文,段落以topic sentence+supporting sentences展開),文體(expository writing)和修辭手法(personification)等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本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