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誠信的光照亮腳下的路
發(fā)布時間:2018-06-2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在這個時代,誠信已成為一種資源、一種工具、一種生產力,具有真金白銀般的價值,趙有康正是用誠信,不斷積累著財富,不斷回報著家鄉(xiāng),回報著鄉(xiāng)親們;他也用誠信,熏陶著他的家庭和孩子,讓這個平凡的家庭不斷釋放出暖人的光芒。
趙有康出生在會寧縣郭城驛鎮(zhèn)扎子塬村,那里山大溝深、干旱少雨,從小生活在十分困苦的環(huán)境中,他深知鄉(xiāng)鄰們生活的艱辛。
1993年,由于家境貧寒,從學校畢業(yè)后趙有康就獨自到白銀市打工以補貼家用。干了一段時間,他對白銀也比較熟悉了,他發(fā)現打工比在家務農的收入要高出很多,他就想:“家鄉(xiāng)有那么多的閑散勞動力,我應該把大家?guī)С鰜恚屗麄円矑暌恍╁X。”回到老家后,他向大家說了自己的想法。由于他平時踏實能干,為人忠厚老實,鄉(xiāng)鄰們都很信任他,愿意跟他出去掙錢。那一年,他把家鄉(xiāng)的150名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組建了會寧縣郭城驛鎮(zhèn)有康勞務隊,帶著大家到白銀打工,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大家掙到了第一筆工資,這可比在家種地要高出很多,鄉(xiāng)鄰們別提多高興了。
這之后,越來越多的家鄉(xiāng)閑散勞動力加入到了趙有康的有康勞務隊。到2002年,經過近10年的發(fā)展,有康勞務隊已經擁有3000多萬元的資產,務工人員達到300多人,當年的人均收入達到15000多元。但趙有康仍然心存隱憂,外出務工,雖說為家鄉(xiāng)人找到了一條賺錢的路,但并不意味著找到了改變家鄉(xiāng)貧困面貌的路。
如何改變家鄉(xiāng)的面貌,成為他心頭的一大難題。2003年,趙有康在不斷學習之后來到家鄉(xiāng)的田間仔細觀察,家鄉(xiāng)的土地多黃土,不易保持水分,可以通過在田間壓砂保墑,把黃土地改造成砂地,這不僅有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而且有利于瓜類作物的生長,他打聽了當時的市場行情,每畝瓜可以收入800元以上。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深思熟慮之后,趙有康立即著手行動,首先自籌資金為家鄉(xiāng)修出了4條共20公里的拉砂路。接著,他又自己借款墊資并協(xié)調銀行自己作擔保為農戶申請到了拉砂貸款。經過半年的努力,修建砂田近3000畝,緊接著他便鼓勵鄉(xiāng)鄰們種植瓜類作物。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大家都有了一個不錯的收成,全村人均收入達到3000元左右。
自砂田覆蓋以來,每年畝產收入都不低于3000元。他還對特困戶家庭的孩子每年給予無償資助2000元。在趙有康的帶動下,扎子塬村的面貌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為了使地方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趙有康依靠當地資源,因地制宜,于2007年成立了會寧康之源養(yǎng)殖有限公司,安置150名農民工就業(yè)。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他按每噸200元以上的高價收購農戶家廢棄的各種農作物秸稈1800噸,僅此每年就為農民增加收入36萬元左右。
吃水不忘挖井人,對于趙有康來說,回報家鄉(xiāng)父老是他最大的心愿。
說起搞養(yǎng)殖的初衷,趙有康坦言:“記得時任總理溫家寶提倡讓農村娃娃一天喝上半斤牛奶。我也是農村娃,對此感同身受。我開始在心里盤算:我們那兒草場資源豐富,要是把農民的草變成錢,再把牛拉的糞回了田,不但老百姓有錢了,孩子們能喝上牛奶了,資源還能夠被有效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雖然如今已經事業(yè)有成、家底殷實,但在父老鄉(xiāng)親眼中,他還是那個憨厚老實、待人真誠的趙有康。村民們都說:“如果沒有趙有康,我們哪有過上這么好的日子!
他是家鄉(xiāng)百姓的驕傲,更是家人的自豪。一直以來,他都堅持著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風范,家庭生活過得異常簡樸,特別是對孩子們要求非常嚴格,從不讓孩子亂花一分錢。他經常教導孩子要學會自食其力,不能依賴父母。
談起妻子張世紅,他總是心懷感恩,這一路走來,都是妻子在身后默默地支持和幫助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其中的艱辛只有妻子知道。時至今日,妻子一直站在他身后幫他處理好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務,讓他免去后顧之憂。在他們的家里,“誠信”高于一切,待人以誠,嚴于律己是這一家人一直堅守和秉持的信條。他們一家4口,總是像普通百姓一樣過著樸實、平淡的生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