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遼大抄襲門的主要責任人是副校長
發(fā)布時間:2020-06-2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遼寧大學爆出論文抄襲事件。根據各方透露出來的信息,楊倫曾為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的學生,楊倫具體實施了抄襲行為,請陸杰榮修改,并請其以第一署名的形式尋求發(fā)表。遼寧大學官方認為,楊倫是抄襲責任人,他將遭到現在就讀的大學的嚴肅處理;
陸杰榮對抄襲行為并不知情,因而毋須擔則。這樣的處理結果,實屬避重就輕。至于有律師說,如果陸杰榮對抄襲不知情,就可以免責,更屬不明法理。
讓我們首先假定,楊倫的文章沒有抄襲,而出自本人辛勤的思考與寫作。接下來的故事照舊,楊倫的作品被期刊發(fā)表,而其第一作者不是楊倫,反而是根本沒有付出努力的陸杰榮教授。那么,在這一過程中,陸杰榮教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不是從法律上、也至少也可以從學術倫理的角度看,他扮演了剽竊者的不光彩角色,他把本屬于楊倫的學術成果占為己有。
當然,陸杰榮教授可以辯解說,這就是學術界的潛規(guī)則,如果不署自己的大名,根本不會有期刊發(fā)表藉藉無名的楊倫的論文。
這似乎有點道理。學術期刊的版面永遠是稀缺的,年輕學者,更不要說在校學生,要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文章,難上加難。這倒不完全是因為腐敗。即使是在國外,沒有腐敗,也同樣如此。因為,要讓學術期刊編輯來辨認其高質量的論文,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按照信息經濟學所揭示出的人的行為邏輯,編輯所能采取的比較節(jié)約成本的做法就是“看人下菜碟”,也即多發(fā)表學術名家的論文,或者名家推薦的論文。編輯完全有理由相信,名家是學術共同體內部公認的高手,既能成為名家自然就有一定學術水準,出手自然不凡;
既然是名家,就會珍惜自己的聲譽,因而,能入他法眼、經他推薦的論文,想來也不會質量太差。從這個角度看,期刊偏愛名家署名及名家推薦的論文,并無什么不妥。
但接下來,學術界也就該形成另外一套機制,對那些獲得編輯信賴的名家進行某種約束。也就是說,通過某種機制,讓名家署名及推薦的利益與義務、收益與成本實現對稱。
具體說來,你既然因為是名家而成了第一作者,那你就必須對這篇論文承擔第一責任、首要責任與主要責任,不論這篇論文事實上是不是你寫的。假定人們發(fā)現,名家署名或推薦的論文違反學術倫理,比如抄襲或者超常地引用,或者造假,那么,名家就必須對此承擔第一責任。
這一的責任分擔機制是合理的。首先,名家從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得到了實質性利益。那正義的原則就要求,假如人們發(fā)現,給他帶來利益的行為是不正當的,所謂不當得利,則他就必須為該行為付出與他獲得的利益相當之代價,有的時候還需要加上懲罰性代價。第一作者與第二作者的責任劃分,應當按照其所得到的利益之大小比例來劃分。
事實上,還可以更進一步要求以第一作者署名的名家承擔更大責任。人們完全可以合理地推定,這些造假、抄襲行為出自名家,因為他是第一作者。事后解釋或者哪怕在論文中聲明說論文主要不是由名家所寫,都不能免于這種責任。在追究法律與倫理責任的時候,論文事實上是誰寫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具有正常理智與情感的人認為,這篇文章當為誰所寫。法律或者倫理把一項責任加之于一個人身上,靠的是這公平的旁觀者對于客觀表現出來的行為背后的意圖之推定及對當時的事實的構造,而不是當事人自己當時是怎么想的。所謂法律事實,歸根到底是事后構造出來的,而構造的基本邏輯只能是常人的理智與情感,而不是當事人的具體狀態(tài)。
人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對此給予論證:學生造假或抄襲了他人作品,而名家竟然沒有發(fā)現,并欣欣然向期刊推薦發(fā)表。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他對論文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缺乏充分了解,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導師、名家。也就是說,他涉嫌冒充名家,欺詐期刊編輯與整個學術共同體,損害學術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對此,整個學術共同體當給予嚴厲懲罰。教授們、校長、期刊編輯們應當承擔起懲罰的責任。
總之,從多個法理與情理的角度都可以證明,在本次抄襲事件中,學生楊倫固然必須承擔責任,但主要的責任人是署名第一作者的陸杰榮教授,盡管具體的抄襲行為不是他實施的。目前楊倫遭到處理,只是學術正義被恢復的第一步;
學術正義的完整恢復,有待于陸杰榮教授主動或被強制承擔責任。只有這樣,名家的權力與責任、收益與成本才能對稱,否則,名家只有權力而無責任,學術共同體必然趨向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爛、腐敗的斷言,是適合于所有領域的。
南方都市報,2009,6,20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