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申寧:歷史應(yīng)由誰來寫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日前由書店購《民國人物碑傳集》一部,書雖新出,但材料卻是老的,所涉民國人物有473人,多非顯要之員,頗有查索價值。暇時無事,擇其熟知者讀去,饒有興趣。
書中載有甲午海戰(zhàn)時北洋海軍“福龍”號魚雷艇管帶蔡廷干之行狀,為其子所撰。后人寫自己祖先的傳記,多溢美之詞,可以想見,亦可以理解。但所述事實應(yīng)大致不差,然《蔡耀堂行狀》則不然,粉飾先人,修改歷史,混淆視聽,達到驚人的程度,令人難以容忍。茲擇其記敘甲午海戰(zhàn)一段觀之:
“(光緒)十九年甲午,中日失和,兩國海軍戰(zhàn)于黃海。先嚴駕左一魚雷艇,與日艦西京丸激戰(zhàn)三次,勇敢奮擊,以少困眾。日將軍司令長樺山中將及西京戰(zhàn)士目睹先嚴之精悍威猛,為之撟舌膽寒。十月,我軍退守劉公島,先嚴改帶福龍艇。明年乙未正月,為日軍包圍,全軍覆沒,先嚴義憤填胸,痛茲大難,遂投海殉節(jié),漂泊半日不沉,為日艦撈救俘之以去,留東京年余。”
這里說的是蔡廷干在甲午海戰(zhàn)中的兩次重要表現(xiàn),一次是黃海海戰(zhàn);
一次是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在這兩次重要的作戰(zhàn)活動中,蔡廷干的真實表現(xiàn)卻與其子的溢美之詞相去甚遠。
蔡廷干(1861~1935),字耀堂,廣東香山縣人。1873年,清政府選派第二批官學(xué)生出洋時,被派往美國學(xué)習(xí)。歸國后在福建水師任職,后調(diào)北洋,積功至都司。1894年9月17日中午,中日雙方在黃海相逢交手,蔡廷干率“福龍”號魚雷艇參戰(zhàn)。當時載有日本海軍中將樺山資紀的觀察艦“西京丸”,本是列入非戰(zhàn)斗行列的,但被北洋海軍“定遠”和“鎮(zhèn)遠”擊中艦艙客廳和右舷后部水線,在受重傷逃竄時,恰好遇到由大東溝港口趕來參戰(zhàn)的“福龍”號魚雷艇,當時“西京丸”因舵機損壞,僅憑人力舵勉強航行,加之船右舷后部中彈進水,實際上已無戰(zhàn)斗力,只好任憑“福龍”號攻擊。蔡廷干率“福龍”號駛至“西京丸”正前方,連發(fā)兩顆魚雷,由于技藝未精,皆未射中,其一顆由“西京丸”右舷越過,第二顆向其左舷射去,由艦底穿過,皆未引發(fā),致使受重傷的“西京丸”得以逃離戰(zhàn)場。所謂“以少困眾”則是其子的修飾之詞,蔡廷干的“福龍”號一對一的與受重傷的“西京丸”對陣,尚且不能將其擊沉而使其逃脫,更何言“以少困眾”了。
如果說在黃海海戰(zhàn)中蔡廷干的表現(xiàn)尚屬技藝未精而致失誤的話,那么在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中蔡廷干的臨陣脫逃則就是另一種性質(zhì)的問題了。1895年1月底,日軍包圍威海后,開始進攻劉公島北洋海軍基地。此后北洋海軍與日軍苦戰(zhàn)多日,彼此皆有傷亡,處于相持階段。就在這萬分危急的關(guān)頭,蔡廷干與“左一”魚雷艇管帶王平密謀逃跑。2月7日清晨,日軍向劉公島發(fā)動第五輪進攻,北洋艦隊配合劉公島炮臺奮勇反擊,擊中日艦“松島”、“橋立”等五艘。就在日軍攻擊力大為減弱之時,蔡廷干、王平等率“福龍”、“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定一”、“定二”、“鎮(zhèn)一”、“鎮(zhèn)二”、“中甲”、“中乙”等魚雷艇,以及“飛霆”、“利順”二汽船等共15船由劉公島北口逃出,開足馬力向西逃竄!案}垺碧桇~雷艇行駛速度快,本有可能逃脫,但因鍋爐管損傷,速度減緩,遂受日艦圍擊。蔡廷干與其他各艦皆被日軍俘虜,只有王平率“左一”號逃到了煙臺。蔡廷干等在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處于萬分緊急的關(guān)鍵時刻,為了個人的安危臨陣脫逃,棄島而去,極大地動搖了軍心,打亂了丁汝昌的防御部署,并使北洋艦隊一下子損失了15條船,戰(zhàn)斗力大為減弱。如果沒有蔡廷干等人的臨陣脫逃,劉公島保衛(wèi)戰(zhàn)本來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以待援軍,不致迅速崩潰,全軍覆沒。而這一可恥的逃跑行徑,在其子的筆下,竟然成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先嚴義憤填胸,痛茲大難,遂投海殉節(jié),漂泊半日不沉,為日艦撈救俘之以去,”簡直成了第二個鄧世昌。史之曲筆,恐莫過于此。
甲午戰(zhàn)后,蔡廷干因逃脫和被俘,受清政府革職處分。如此大罪,受這點微薄處分,且不久又被開復(fù),這與黃海海戰(zhàn)中方伯謙臨陣脫逃后被軍前正法相比,可以說輕到不能再輕了。但是蔡廷干連驚帶嚇,神色久久不愈。《蔡耀堂行狀》記載了這一情況:
“先嚴既經(jīng)戰(zhàn)役勞苦,軍敗投海,瀕于九死,俘羈異國經(jīng)歲,身體精神俱受重創(chuàng),……憂傷憔悴,百念俱灰。于是閉門讀書,不問世事,尤喜黃老家言,日手《道德經(jīng)》一遍,覃精澄慮,以窺究竟,蓋服膺知之不殆之言,而身體力行,絕意仕途矣。”
蔡廷干果真如此嗎?非也。其灰心喪氣,無臉見人的窘迫有,但追逐名利和榮華富貴的心思并沒有消失,習(xí)黃老之學(xué)只不過是遮其窘迫的飾物罷了。甲午戰(zhàn)后沒有幾年,蔡廷干就加入了袁世凱的北洋幕府,被保以參將補用,不但沒有降級,反而升了官。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海軍部調(diào)蔡廷干充海軍軍制司司長;
1912年,因佐袁世凱起事有功,被任命為軍事參議,旋授海軍中將。1918年,馮國璋派其出任修改稅則委員會主任;
1926年,張作霖委任其為外交部總長;
10月,晉升海軍上將。一個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逃兵,不僅逃過了戰(zhàn)爭的風(fēng)險,逃過了清朝政府的懲罰,還逃過了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zé),并且能夠繼續(xù)其仕途,“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直將官做到外交部長和海軍上將。這事情只有在中國才可能發(fā)生,也是只有在那種特定的體制下才會出現(xiàn)的奇觀。
史家治史,當以事實為依據(jù),實事求是,有一說一,為歷史負責(zé),為天下蒼生負責(zé),為子孫后代負責(zé)。不能僅為將相王侯粉飾,為祖宗先人涂金,似此下去,史與不史何異?史將不如不史!過去我們說歷史是由人民來寫的,但是人民的概念太寬泛了,蔡廷干之子并非什么大人物,做為人民中的一員,他寫自己先人的歷史,不能說有什么不對。但是這樣的歷史能反映歷史的真實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過去了,這段早年寫就的歷史已經(jīng)變成了史料,正在越來越多地被后人引用。將無恥說成榮譽,將逃兵寫成英雄,這就是我們正面對著的歷史。你是相信它呢還是什么?面對這早已被涂改得面目全非的歷史,做為一個史家,你能看得下去嗎?我想歷史還是應(yīng)該由社會良知來寫,誰代表了社會的良知,歷史就應(yīng)該由誰來寫。任人涂鴉的歷史,除了擾亂視聽,徒惹后人的恥笑和嘲諷之外,還能有什么其他的價值呢?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