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虞章:怎樣認識所謂“普世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0-06-1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當下,“普世價值”之說漸見流行。一些人或宣揚西方自由主義的“普世價值”,或贊頌民主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或把所謂儒家經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為“普世價值”。既然是“普世價值”,似乎就符合世間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應趨而奉之,不會說“不”了。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識形態(tài)性很強的內容說成是“普世價值”,一面又把所謂“淡化意識形態(tài)”宣揚為“普世價值”,叫人摸不著頭腦。本文試圖對此作些分析討論。

  

  一

  

  為了深入地認識問題,闡明我們在“普世價值”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和為什么在歷史領域不應侈談“普世價值”,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一步進行分析和討論。

  為此,我們要回顧和援引恩格斯對于杜林“永恒道德”論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個先驗主義者和形而上學者。他為了鼓吹人類歷史領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義”,先確定了他的道德觀和正義觀適用于一切世界,認為道德的原則凌駕于“歷史之上和現(xiàn)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別之上”,而且不容許“對這些原則的絕對適用性表示失望”。他的道德論就是這種普遍適用的“永恒真理”。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語言,這些原則顯然也就是“普世價值”了。對這種“永恒道德”論,恩格斯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歷史性的。人們的道德觀念因歷史時代、歷史條件的發(fā)展變化而變更。就拿道德領域被認為具有絕對意義的善惡來說,其對立就是“在屬于人類歷史的領域中運動”,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因此,不存在超歷史的適合于一切民族和時代的善惡觀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階級產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因此,不存在超階級的、對各階級都“絕對適用”的道德。與此同時,恩格斯還分析了不同階級的道德論中的某種共性和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某種共同的道德戒律的問題,指出由于“有共同的歷史背景”,不同階級的道德論還是有一些共同的東西的。但歸根到底,人們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jù)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的,所以各個階級“都各有自己特殊的道德”。由于“經濟發(fā)展階段”的相似或限制,不同的社會里也會有大致相同的道德論,但這絕不意味著“永恒道德”的存在。從動產的私有制發(fā)展起來的時候起,在一切存在著這種私有制的社會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盜。但是,在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階級,從而“在偷盜動機已被消除的社會里”,如果有人把“切勿偷盜”宣布為道德原則,就只會遭到嘲笑了。

  所以,恩格斯說:“我們駁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作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道德規(guī)律強加給我們的企圖,這種企圖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相反地,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xiàn)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他指出,在歷史發(fā)展中,道德方面“總的說是有過進步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越出階級道德。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

  之所以較多地回顧和援引恩格斯對于杜林“永恒道德”論的剖析,是因為這里直接涉及對所謂存在具有“絕對適用性”的道德原則的評析。杜林鼓吹“永恒道德”論的借口,就是認為存在著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道德原則,即類似于今天一些人所說的歷史和道德領域里的“普世價值”。因此可以認為,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于杜林“永恒道德”論的深入剖析,實際上也為我們今天看待“普世價值”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由此,也可以進而形成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

  1.在歷史和道德領域不存在“普世價值”,侈談“普世價值”是沒有根據(jù)、也站不住腳的。

  既然前面的剖析已經說明,不存在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道德原則和“永恒道德”,其邏輯的結論就是,這個領域并不存在“普世價值”;蛘邠Q個角度來說,價值觀與道德觀具有同一的一面,相互貫通、相互制約,因而價值觀如同道德觀一樣也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歷史發(fā)展中不同階級的利益主體的價值訴求各不相同,以至相互對立。由此也可以得出結論,超歷史、超階級的“普世價值”是不存在的。何況,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具體人性,而沒有超歷史、超階級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又何來作為這種“普遍人性”的價值取向和觀念表現(xiàn)的“普世價值”呢?

  誠然,當年資產階級作為“第三等級”的首領,在同封建貴族的斗爭中提出的自由、平等、正義、人權的價值觀,不僅代表本階級的利益,也代表當時勞動階級的利益。這種狀況是由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資產階級在當時處于歷史發(fā)展中進步階級的地位造成的。盡管如此,資產階級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同自己的對立物的矛盾沖突和不同的價值訴求就存在了。所以,“雖然總的說來,資產階級在和貴族斗爭時有權認為自己同時代表當時的各個勞動階級的利益,但是在每一個大的資產階級運動中都爆發(fā)過作為現(xiàn)代無產階級的多少發(fā)展了的先驅者的那個階級的獨立運動!痹谫Y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更表明了其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理想化的王國,被宣布為主要的人權之一的則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

  2.對于在“普世價值”旗號下宣揚的價值觀,應當進行歷史的、階級的分析。

  這是承認價值觀、道德觀的歷史性和階級性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認清它的實質,給予其符合事物本來面目的評價。我們以民主問題為例。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和階級統(tǒng)治的形式。不能只看到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都可采用的某些具體形式和做法,而忘卻了事物的本質。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什么“一般民主”、“純粹民主”、“普世民主”,有的只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階級的民主。所謂“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是資本主義的辯護士用來掩蓋民主的階級性質、借以欺騙群眾和輸出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及社會制度的一種策略。

  所以,在民主問題上,鄧小平一面指出,在發(fā)揚民主方面我們在“制度上有許多不完善”,要把發(fā)揚民主作為“全黨今后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
一面又指出,要看到“還有公然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所謂‘民主派’”,“對這些所謂‘民主派’的總的傾向和真正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認識清楚,不要天真!彼嬲]:“我們在宣傳民主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qū)別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边M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強調“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其根本精神,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制度保證。這里鮮明地體現(xiàn)了在民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原則,并非所謂追求“普世價值”。

  3.不侈談“普世價值”,又要在實踐中通過揚棄吸收歷史上和外國有進步作用的價值觀、道德觀的有益內容。

  人們的價值觀念、倫理觀念雖然歸根到底是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的產物,但首先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因此,我們既否定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永恒道德”、“普世價值”,認為對于道德傳統(tǒng)、倫理文化應當進行歷史的、階級的分析,又強調必須立足于今天新的時代實踐,通過揚棄、吸收外國文明優(yōu)秀成果,弘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

  對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對倫理文化的揚棄,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總的來說,就是要看它對于人民的態(tài)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而分別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把批判、繼承、創(chuàng)新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從而立足于新的時代實踐,推動傳統(tǒng)從舊質向新質轉化,實現(xiàn)對古代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批判繼承與超越,使之適合今天的歷史發(fā)展和中國人民今天的實際需要。就對中國歷史長期發(fā)生影響的孔子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而言,孔子以“仁愛”釋仁,表現(xiàn)了一種寬大的胸襟和道德境界;
但他又把“仁”和“禮”相聯(lián)系,提出“克己復禮為仁”。這表明“仁”的基本含義是要求通過約束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維系舊有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這種倫理觀念是同中國封建社會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定時期相適應的,因而在歷史上有過進步作用。但即使如此,在封建制度下,這種“仁愛”學說也不能不同它的實踐嚴重脫節(jié)。剝削者的“己所不欲”,是不可能不施于勞動人民的。當階級對抗激化時,這種學說就更顯示出虛偽性和欺騙性來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它進行檢查時,就發(fā)現(xiàn)孔子的“仁”“是仁于統(tǒng)治者一階級而不仁于大眾的”,因而對于“孔子的這類道德范疇,應給以歷史的唯物論的批判,將其放在恰當?shù)奈恢谩薄?/p>

  “將其放在恰當?shù)奈恢谩保褪且鹬貧v史的發(fā)展,既反對全盤拋棄的歷史虛無主義,又反對全盤吸收的文化保守主義,努力在批判繼承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正是在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在對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揚棄中,毛澤東對古代的倫理觀念“仁”進行了改造,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并吸收了古代“民本”思想的有益內容,進而依據(jù)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嶄新的倫理觀,在黨的長期奮斗中形成了“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是在揚棄中融批判、繼承、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光輝范例。

  

  二

  

  我們討論“普世價值”問題的意義,在于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廓清在這個問題上的迷霧,確立起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以有助于更好地揭露在“普世價值”外衣包裹下的錯誤思潮的實質,主動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此,必須指出以下幾點。

  1.宣揚“普世價值”的典型輿論具有鮮明的政治指向性,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同志不應把“普世價值”當作時髦的用語,隨聲附和。

  鼓吹西方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普世價值”的實質,以及為什么我們應當拒絕把它那一套所謂“普世”的“民主”、“自由”、“人權”強加給我們的圖謀,而堅持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已大體如前所述。還有人把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張的私有化和非調控化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推崇為“普世價值”。近幾年來,宣揚“普世價值”的輿論比較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權和私有化等問題上,這不是偶然的。在我們堅持通過改革完善、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這是國內外某些勢力打著“普世”旗號,把他們那一套全盤西化的主張和要求塞給我們,企圖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手段。有人聲稱:“市場經濟容納不了四項基本原則”,因為“市場經濟是統(tǒng)一的”,“各國都必須按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規(guī)則去行事”,“什么又要改革開放,又要四個堅持啊”,“這些都不符合市場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統(tǒng)一要求”;
并聲言:“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就要西化,就是要實行西方那一套。”這里雖然沒有“普世價值”的用語,但其邏輯正是借把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奉為“普世價值”而企圖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借把全盤西化奉為“普世價值”而企圖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里觸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問題。這也使我們進一步看到:國內外某些人宣揚的“普世價值”說,具有極大的政治尖銳性。我們的同志自然不應把“普世價值”當做時髦用語隨聲附和。有的文章把黨的十七大強調的解放思想解讀為“我們應該追求‘普世價值’”;
有的把黨的文件中講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以及擺脫貧困、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等,都隨心所欲地解釋為所謂選擇了“普世價值”;
有的甚至說“普世價值不應成為遷就民族特色的祭品”,要轉向“普世價值體系”、“擁抱普世價值”。這是一種混亂而錯誤的觀念,是同黨的基本理論相悖的,也是違背十七大精神的。我們要注意同用“普世價值體系”取代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傾向劃清界限。

  2.為了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還必須注意那種把“淡化意識形態(tài)”宣揚為“普世價值”的主張和傾向,認清它的嚴重危害,清除它的影響。

  所謂“淡化意識形態(tài)”或“去意識形態(tài)化”,是一種國際性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潮,其哲學基礎是抽象的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由此出發(fā),必然否定、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類本性”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從而,也就把否定階級分析的所謂“淡化意識形態(tài)”、“非意識形態(tài)化”奉作“普世價值”。

  這種觀點無疑是很虛偽的。因為“淡化”也好,“去”也好,它要“淡化”和“去”的只是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并不“去”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由于缺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不能正確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和西方思想文化滲透等原因,崇尚“淡化意識形態(tài)”、“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傾向在一定范圍內較為廣泛地存在著,并由于抽象人道主義和“告別革命”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斷出現(xiàn)而得到加強。這種“淡化意識形態(tài)”、“非意識形態(tài)化”的傾向較之前面剖析的在“普世價值”外衣下的錯誤思潮,是從否定馬克思主義觀察社會歷史現(xiàn)象的基本方法論的層面上提出的問題。從這一點來說,有其特殊的危害性。這種傾向的蔓延,將會嚴重危害黨對意識形態(tài)領導的主動權,嚴重危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也將嚴重危害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和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培養(yǎng)。它會對青年學生的成長產生雙重不良效應:一方面,由于崇尚“淡化意識形態(tài)”、“非意識形態(tài)化”,會大大削弱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也由于崇尚“淡化意識形態(tài)”、“非意識形態(tài)化”,青年學生會對各種渠道來的錯誤思潮缺乏必要的戒備和鑒別力,而受其污染和侵蝕。那種一面在“普世價值”旗號下宣揚西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面又把“淡化意識形態(tài)”宣揚為“普世價值”的輿論,是在復雜的國際國內條件下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并繼續(xù)加以研究。

  3.價值觀念的普遍性,在不同領域和不同問題上情況有所不同。

  一種價值觀、道德觀有多大的普遍適用性,受制于現(xiàn)實世界經濟、政治關系中互相聯(lián)結又互相矛盾的錯綜復雜的利益主體。即使在現(xiàn)今凸顯的一些全球性問題上,也因不同國家的利益矛盾或有的執(zhí)意采取雙重標準等原因,而態(tài)度各異以致對立。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從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給予正確的應對。

  恩格斯在談到社會生活中某種確定無疑的事實和常識是否是“永恒真理”時說,“喜歡對極簡單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聰明的。這對我們看待“普世價值”問題也有意義。當然,真正的普世價值、普世道德是會有的。但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超出階級的價值觀、道德觀。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普世價值、普世道德的發(fā)展也才成為可能。這就是人類社會的共產主義時代了。

  

  (摘自《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7期)

相關熱詞搜索:價值 普世 馮虞章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