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縱橫談:民主跟吃飯息息相關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全國“兩會”期間,南方周末網(WWW.INFZM.COM)與21CN.COM合作,邀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以及部分專家學者,舉辦了多場網絡訪談,就“兩會”熱點話題展開熱烈討論。這里摘選部分訪談內容,以饗讀者。

  

  從更高的起點上摸索“權力三分”

  

  嘉 賓:葉 青(全國人大代表)

  王占陽(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

  笑 蜀(南方周末評論員)

  主持人:蔣兆勇(時事評論員)

  

  權力分成三部分,而且要互相制約,互相協(xié)調,這個原則是一個普遍原則,過去我們不承認這個原則,現(xiàn)在承認這個原則,這是一個突破,對未來的改革有指導意義。

  

  王占陽:政治體制改革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包括剛剛發(fā)端的“大部制”。把它們放在一起,就會發(fā)現(xiàn)新一輪改革的一個起點。不能說它現(xiàn)在的意義有多大,現(xiàn)在來看,無非改組了五個部。但關鍵不在“大部制”本身有多么特別的意義,而在于后續(xù)變革能不能跟上來。假使后續(xù)變革能一步一步跟上來,那么過了多少年回頭看,這次“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很多事情后人才有資格做出完整評價,“大部制”需要一個未來的發(fā)展。未來發(fā)展得好,今天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如果未來虎頭蛇尾,今天在歷史上就沒什么意義。所以“大部制”的價值要我們今后來創(chuàng)造,要我們通過繼續(xù)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整個政治體制改革,使今天的“大部制”顯得有意義。

  主持人:要讓政府自己改自己,就像把自己從凳子上提起來一樣,恐怕不大容易。

  王占陽:這個情況也有改變,政治與社會的關系在改變。原來政治跟社會是脫節(jié)的,它可以關起門來自己玩,社會拿它沒脾氣。要讓它自己改自己,除非有最高領袖決斷,否則很難改。但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政治力在整個社會的力量總和中有所下降,社會力在整個社會的力量總和中大幅度上升。政府就不能什么都自己說了算了,社會的壓力就可以起作用了。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行政三分,這對于未來的政治體制改革有非常大的意義。

  肯定行政三分,就等于肯定在共產黨領導下,也可以三權分立、三權制約、三權協(xié)調。傳統(tǒng)上我們是議行合一,立法權和行政權合在一起,都在一個機構里,沒有政府。巴黎公社就沒有政府,議事完了之后立馬就可以執(zhí)行。事實上,這是一種戰(zhàn)時體制,馬克思從來沒有把它上升為一般的社會主義原則。恩格斯晚年時則提出,民主共和國也可以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這句話很有份量,什么意思呢?民主共和國全都是三權分立的,而恩格斯說可以用這種體制搞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三權分立。

  我們的人大主要是立法,行政權在政府,司法權在法院、檢察院。所以我們的立法、行政、司法早就是分開的。而且《憲法》上還規(guī)定一條,“人大常委會的成員不能是政府官員”,就是你不能既擁有行政權,又跑去立法,這也是分權制衡的體現(xiàn)。這套體制是從哪兒來的?是從孫中山來的,孫中山不搞議行合一,他搞五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監(jiān)察、考試,他是五院制。我們把這套東西拿來,一開始就是三權分立。只不過我們解讀錯了,按照議行合一的傳統(tǒng)觀念來解讀社會主義的三權分立,越解釋越說不通。

  權力分成三部分,而且要互相制約,互相協(xié)調,這個原則是一個普遍原則,過去我們不承認這個原則,現(xiàn)在承認這個原則,這是一個突破,對未來的改革有指導意義。

  笑蜀:我打斷一下,你舉的例子只是小三權,不是國家架構問題。不過即便局限于“小三權”,也是一個進步,為什么這樣說呢?幾年前深圳搞過“權力三分”,但很快就被叫停,現(xiàn)在不是在小小的深圳層面,而已經宣布在中央政府層面上搞“權力三分”,起點更高了。

  王占陽:三權分立其實是一個簡約的講法,十七大報告和二中全會報告也沒有用這樣的提法,但它們都講到三權,然后又講制衡。制衡的前提是三權分開,如果三權合一還制衡什么呢?全都在我一個人手里,就沒有制衡的問題。制衡就隱含著三權分立的思想在里面。我們?yōu)榱吮硎龊啽憔陀萌龣喾至,如果不覺得麻煩,就用三權分立,三權制衡、三權協(xié)調,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認為三權分立是人類政治智慧、人類政治文明長期發(fā)展的結果,就像市場經濟一樣,本身沒有“姓社姓資”的問題。三權分立如果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三權分立;
如果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三權分立。恩格斯那時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三權分立的思想,我們現(xiàn)在又加上黨的領導這一條,現(xiàn)在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三權分立”,這就更好了。

  

  輿論監(jiān)督,香港就是好榜樣

  

  嘉 賓:劉夢雄(港區(qū)全國政協(xié)委員)

  展 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笑 蜀(南方周末評論員)

  主持人:蔣兆勇(時事評論員)

  

  “你們什么時候也能像我一樣批評了本地最高首長,但他不是打壓你,而是寫圣誕卡給你,發(fā)請?zhí)o你拜年,請你去他家里座談,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及格了。”

  

  主持人:現(xiàn)在有個詞叫“應對媒體”。什么叫應對?如果你是我的下屬就不需要應對了,下命令就行了。不是命令而是應對,這本身就是承認媒體的獨立性。

  展江:但我認為所謂“應對媒體”,對地方官員來說,首先不是指他轄下的媒體,往往是影響大的外地媒體。他們對媒體還是區(qū)別對待的,這很遺憾。我們知道最近幾年,一方面我們的社會取得很大進步,另一方面腐敗越來越嚴重。但通過媒體揭露出來的腐敗還是非常之少。我個人就有一個說法,縣以上官員腐敗,幾乎不可能由媒體來揭發(fā),這就是一個現(xiàn)實。

  笑蜀:展江老師剛才講的,實際上是一個國家權力碎片化的現(xiàn)象,名義上是單一制國家,中央集權的國家,但實際上,國家權力是不完整的,是被切成一個一個碎片的,每個強勢者都有屬于自己的碎片,這個碎片就是一個“夜郎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夜郎國”里,司法、軍警、教育、文化應有盡有,就是沒有媒體。他們轄下的媒體只有一種功能,就是宣傳功能,就是給他們政治化裝的功能,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可能起到監(jiān)督權力的作用。

  展江:而且最近幾年,反面例子越來越多,什么“史上最牛區(qū)長”,“史上最牛書記”……。此起彼伏,以至于后來有人說“沒有最牛,只有更!。像今年初遼寧西豐的縣委書記,一旦外地媒體對他偶有批評,他就立即下重手處理,不惜派警察到北京抓人。

  劉夢雄:我講一個鮮明的對比。我是香港居民,過去幾年給《文匯報》寫專欄,去年5月開始給《東方日報》寫專欄,專欄題目都叫“指點江山”。我在《東方日報》的第二篇專欄文章就抨擊曾蔭權,說他的政改思路有問題,不符合《基本法》。過了3個月,我覺得他在市政方面還有五件事做得不好值得改進,就干脆寫了篇《假如我是特首》,說如果我作特首的話,這五件事怎么處理,對他也是批評很重。

  反應怎么樣?出了兩次重拳之后,去年12月,我收到的一百多張圣誕卡中,頭一張就是曾蔭權親自寄給我的。過了不久,他們夫婦又發(fā)帖給我,邀請我到禮賓府拜年。年三十下午,我到禮賓府跟他面對面座談,他認真傾聽我的意見,還跟我握手,合影時反復說,你的文章我常看的,謝謝你的支持,我們要照你說的那樣,依法執(zhí)政。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香港的新聞工作者,我們香港的媒體,就完全沒有恐懼。你批評特區(qū)政府的一把手,他卻給你寄圣誕卡,請你去拜年,去座談。內地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我們13億人集思廣益,領導人的決策不就更加民主化、更加科學化了嗎?

  展江:你剛才講這些,我就有個聯(lián)想。鄧小平當初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今天已經得到了貫徹,我們從香港學到了很多發(fā)展經濟的好經驗。但這可能還不夠。你剛才講到,輿論監(jiān)督不但沒有給香港社會造成混亂,反而推進了政府的施政。但很遺憾的是,在內地某些官員眼里,輿論批評似乎只會造成社會混亂,媒體似乎就是麻煩制造者。盡管質疑他們的人越來越多,但目前來看,這種說辭仍然是壓制輿論的一個最有利的借口。所以我想,我們還需要從香港經驗中學到更多東西,香港政府善待媒體就特別值得學習。進一步開放媒體,讓媒體做更多的事,這一點也不可怕。和諧社會本來就少不了七嘴八舌。

  劉夢雄:其實我覺得很簡單,展江教授也好,笑蜀也好,你們什么時候也能像我一樣批評了本地最高首長,但他不是打壓你,而是寫圣誕卡給你,發(fā)請?zhí)o你拜年,請你去他家里座談,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及格了。

  

  愛心不需要緊箍咒

  

  嘉 賓:周洪宇(全國人大代表)

  資中筠(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

  笑 蜀(南方周末評論員)

  主持人:蔣兆勇(時事評論員)

  

  一個社會如果健全的話,應該是做好事非常容易,做壞事非常難。如果不是這樣,做壞事反倒很容易,可真要做好事,還不得其門而入,這樣的社會肯定是不健康的。

  

  主持人:現(xiàn)在好多事情政府的力量也不夠,但民間力量又進不來,因為NGO之類的非政府組織發(fā)展很難,問題到底在哪,資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

  資中筠:我的感覺就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一方面政府確實在鼓勵民間力量為社會做奉獻,要它們多做事情,特別鼓勵企業(yè)和企業(yè)家多捐錢。每年什么“排行榜”、“光榮榜”都是很多的。但另一方面,制度設計上防范多于鼓勵,渠道確實不暢通。比如,現(xiàn)在NGO最頭疼的事就是找掛靠單位。搞一個眼保護協(xié)會,非得掛靠衛(wèi)生部底下一個什么局,但人家說它已經掛靠了一個協(xié)會,指標已經用掉了,就不要你了。其實多幾個眼保護協(xié)會,彼此有競爭,只會做得更好。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它自己做不下去而已,沒什么破壞性。但它要找婆家仍然很難,只好工商注冊,要工商注冊就必須交稅,結果明明是非盈利組織,還是要給政府交稅才行。

  另外,NGO汲取社會資源,也特別困難。比如我捐錢給某個NGO,按道理,捐出的這筆錢應該在所得稅里免掉,但實際上有個規(guī)定,你只能捐給半官方的那些所謂公益組織,才能免稅,比如中華慈善總會,比如紅十字會。沒有官方背景就沒有這個待遇。退一萬步,我就捐給中華慈善總會或者紅十字會吧,它給我一個收條,我拿著收條辦免稅手續(xù)仍然很難,操作性很差,根本不像國外,一捐,自然就免稅。

  困難當然是很多的,但是總要開頭。不要防范太嚴,不要老怕人干壞事。如果法制健全,他干壞事并不可怕,干壞事就可以治他。用掛靠的辦法,用權力監(jiān)督權利的辦法來防人干壞事,意義不大,F(xiàn)在真干壞事、真出大問題的都是跟權力勾結的。企業(yè)要行賄,它就通過給官辦基金會捐錢的辦法來行賄,把慈善捐贈變成洗錢,這些情況已經有了。

  任何社會都有人要干壞事,特別是現(xiàn)在,在誠信匱乏的情況下。但既然主要是權力出問題,就應該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而不是盡量提高權利的門檻,盡量提高做好事的門檻。一個社會如果健全的話,應該是做好事非常容易,做壞事非常難。如果不是這樣,做壞事反倒很容易,逃稅也很容易,賄賂也很容易,干什么壞事都很容易,可真要做好事,還不得其門而入,這樣的社會肯定是不健康的?傊延^念轉變過來,要相信多數人是要做好事的,要鼓勵多數人做好事,制度設計要有這么一個思想基礎。而不是說一不小心,人家就把這個社會顛覆了。沒有那么容易的。

  

  給農民工完整的家庭生活

  

  嘉 賓:張全收(全國人大代表)

  黨國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室主任)

  笑 蜀(南方周末評論員)

  主持人:蔣兆勇(時事評論員)

  

  如果流動人口不是只能選擇單身,而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生活,哪怕只是在城市里有一個茅棚,那他也是幸福的。

  

  主持人:八十年代美國一個總統(tǒng)訪問中國,聽說中國夫妻兩地分居很普遍,就很驚訝,說怎么可以這樣,夫妻一年到頭見不了幾次面,太不人性了。

  張全收:不是見不了幾次面,有的一年都見不了一次面。

  主持人:現(xiàn)在夫妻兩地分居比過去更普遍。據統(tǒng)計,一億四千萬農民工,有五千萬農民工拖家?guī)Э冢有九千萬農民工實際上兩地分居。剛才講過,這是一種不人性化的安排。我們可以經常在報紙上讀到,比如在某個大學校園,或者某個建筑工地附近,突然發(fā)生性犯罪。這種性犯罪,跟農民工的夫妻分居應該有一定關系。

  黨國英:家庭生活是成人的一個福利,你把人家的家庭生活分開,就大大降低了人家的社會福利,這既不人道,也跟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南轅北轍。

  主持人:我更多的不是從倫理上看這個問題,我可能更關注的是社會后果。(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比如骨肉分離,孩子一直不在父母身邊,這對孩子的成長也很致命。

  張全收:還有一部分人,結婚后自己出去打工,女同志就在家里種地帶孩子。結果,他在外面找了第二個、第三個,這種現(xiàn)象也很多。

  黨國英:有人做了一個統(tǒng)計,居然發(fā)現(xiàn),通過親子鑒定,確認孩子和父親沒有血緣關系的,農村的比例超過城市。

  主持人:農村比例,主要還是限于流動人口吧。如果流動人口不是只能選擇單身,而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生活,哪怕只是在城市里有一個茅棚……

  張全收:那他也是幸福的,畢竟一家人都在一起,各方面都有一個照應,還是溫暖的。但是我想這也是一個難題。要解決這些難題,還需要過渡。

  黨國英:解決這個問題的確有過渡性,不能一蹴而就。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呢?本質是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之后,因為城市公共服務的水平跟不上,不能馬上享受跟市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但既然是過渡,就不能什么都不做,有些事情還是可以做的。比如戶口問題,我也不贊成誰想進城馬上就進城,但起碼可以先解決一部分人的進城問題,根據資料估計,約莫20%的農民工已經在城市定居,買了房子,也向城市政府納稅了,客觀上已經是城市居民,為什么就不能給他們戶口呢?

  

  公共品也需要競爭

  

  嘉 賓:蔣海鷹(全國人大代表)

  楊繼繩(原新華社高級記者)

  笑 蜀(南方周末評論員)

  主持人:蔣兆勇(時事評論員)

  

  為什么要搞民主?過去常常有人說我們要吃飯,不要民主,民主陳義太高了。但實際上,民主跟吃飯是息息相關的,沒有民主,民生就沒有保障,公民的社會福利就沒有保障。

  

  主持人:給社會提供公共品的如果只有政府一家,別無分店,這可能是個問題。

  笑蜀:我講講親身經歷吧。2007年1月我作為國際訪問者訪問美國,這是美國政府的一個傳統(tǒng)項目,典型的政府行為。但我所到之處,都是NGO接待,政府不參與,政府有義務拿錢,但用錢就跟政府沒關系了。

  主持人:政府把公共服務外包給NGO。

  笑蜀:對。這給我一個什么體會呢?政府不能壟斷公共品供給,而應該跟社會力量合作。而在中國,經濟方面的行政壟斷我們已經有很多批評,但對政府壟斷公共品,我們好象討論的還不多,公共領域的政府壟斷好像還是天經地義。

  楊繼繩:我們講社會主義,但往往重視國家而不重視社會,行政力量擴張過度。這種情況下,民生很難得到保障。

  笑蜀:關于這個問題,不妨舉個例子。為什么我們要搞市場經濟?為什么計劃經濟不好,市場經濟好?這主要是基于市場經濟的一個原則,即消費者主權。我需要什么樣的私人品,需要什么樣的供給方式,我說了算。必須是我說了算,私人品的供給才能滿足我的個人偏好。否則,計劃經濟即便是有供給,但我們知道計劃時代的供給,幾億人穿同一種顏色的衣服,穿同一種款式的鞋子,吃同一種飯,喝同一種酒,看同一種戲,根本沒有個人選擇空間。市場經濟不然,在市場時代,你能滿足我的特定需求,我才選擇你。你不能滿足我的特定需求,我就不選擇你,我就用腳投票。這就逼著賣方討好買方,盡可能了解和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從而給消費者以豐富的選擇空間。所以市場經濟的供給不僅量多,質也最優(yōu)——最人性化。

  私人品供給是這樣,公共品供給也應該如此。公民與公共品之間,也是消費關系,也適用消費者主權。用什么樣的形式保障消費者主權呢?那就只有民主,沒有民主,消費者沒有個人選擇的權利,公共品你給我什么是什么,給我多少是多少,就只有賣方市場,沒有買方市場。公民就會很弱勢,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

  所以,不只是私人品需要競爭,公共品也要有競爭。誰跟誰競爭?NGO跟NGO競爭,NGO跟政府競爭,地方政府跟地方政府競爭,上屆政府給下屆政府競爭。只有讓這種競爭最大化,公共品的性價比才會最大化。否則,公共品就不僅很少,品質也會很差,就跟公民的個人偏好完全不相干。

  為什么要搞民主?過去常常有人說我們要吃飯,不要民主,民主陳義太高了。但實際上,民主跟吃飯是息息相關的,沒有民主,民生就沒有保障,公民的社會福利就沒有保障。南方周末

相關熱詞搜索:縱橫談 息息相關 兩會 民主 吃飯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