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行使參與權利,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據《廈門日報》等媒體報道,2007年12月13日14日,廈門連續(xù)兩次召開海滄南部地區(qū)功能定位與空間布局環(huán)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座談會。除了廈門市政府官員外,出席座談會的有自愿報名并通過隨機、公開抽號產生的市民代表以及部分市區(qū)兩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座談會暢所欲言,特別是市民代表發(fā)言踴躍,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對這種通過座談會的方式傾聽民意、在官員、專家、市民之間搭建平等交流渠道的做法,我表示由衷的贊賞,這是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的充分體現。這個案例所闡明的是一個重要的現代政治理念:在事關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性問題上,最后的決策者不是專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公眾。
公共事務的權利主體是公民,而不是官員,也不是專家。顧名思義,公共事務是和私人事務相對的、事關廣大公民利益的事務,因此談論公共事務的場所應該是由平等的公民組成的公共領域。由于我國的公民教育長期滯后,導致很多公共事務被錯誤地當作了政治家或技術專家的私人事務。比如環(huán)境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公共事務,因為它是我們大家共同寄居的家園,呵護這個家園是我們每個公民的權利和責任。不但像廈門的這次座談會所討論的建設大型工廠的問題是公共問題,而且像城市功能區(qū)的劃分、街道的修建改建,住宅區(qū)建設(比如應該建面向高級白領階層的花園別墅,還是建面向草根平民的經濟適用房等)問題也都是公共事務問題,理應由公民討論決定,必須通過制度來保證決策過程的程序正義。
強調公民參與的另一個原因是任何公共問題都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或專業(yè)知識問題,因此,專家的意見必須接受公眾的檢驗,專家不是最后的決策者,他的功能是從自己的專業(yè)角度提供參考意見或決策咨詢。在肯定專家的作用的同時,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專家的局限。除了知識上的客觀局限以外,我們也不能盲目信任專家的道德水平。專家不是圣人,他們也會被利用,會被金錢或者權力所操縱。不管是在哪個領域,專家被權力和金錢腐蝕而昧著良心說瞎話的事情屢屢發(fā)生。事實證明,專家在權力和金錢面前并不比其他人更有抵抗力和免疫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專家要堅持自己的獨立性、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說話,重建自己社會的公信力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人民主權的現代理念,把公共問題的最終決策權交給老百姓。這不僅因為老百姓是國家的主人,也因為我們不能低估公眾的智慧和判斷力。在不受蒙蔽的正常情況下,他們常常會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當然,公眾的判斷也不永遠是正確的,但是相比于越過公眾由專家直接決策,我覺得弊端要少,或者說出錯的可能性相對要小一些。也許這就是陪審團制度的合理性所在。眾所周知,陪審團成員都不是法律專家,而是一般大眾,假如我是美國公民,我就很可能被抽到去作陪審團成員。為什么要讓非專業(yè)的人士來作出最后的判決而不是讓法官說了算?就是相信非專家的公眾的判斷力是可靠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