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伍德:出口氣質(zhì)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侨f偉 譯)
把美國式教育出口到中國可以妨礙龍的崛起。
中國從毛澤東時代的夢魘迅速成為沃爾瑪內(nèi)所有商品的生產(chǎn)者在我看來沒有什么大不了。或者不過是許多的鴻毛。我認為中國是在美國生活的大床墊上鋪了一層被子。但是,有時候我在享受廉價奢侈品的美好世界時,我對突然而來的想法感到不安。所有這些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
中國的高速經(jīng)濟增長,軍事力量,龐大的貿(mào)易盈余,對諸如民選政府和言論自由等西方美好東西的蔑視,幾乎讓我厭惡得離開沃爾瑪去買美國產(chǎn)的東西。但是我還是停下來沒有動。美國人生產(chǎn)的東西除了YouTube影碟,色情產(chǎn)品和維生素外還有什么呢?不管怎樣,我常常遭遇中國獲得經(jīng)濟自由后,就會邁向政治自由的承諾。我對發(fā)生這個結果的機制感到懷疑,但是這個結果肯定是要出現(xiàn)的。中國人鋪設被子讓所有人都感到舒服,那些政治理論家們也不例外。
我并不是想反對美國和世界上最保護主義者政權之間的自由貿(mào)易的價值。我比任何人都更喜歡中國的家用產(chǎn)品,由于通貨膨脹的調(diào)整,它們的價格僅相當于我小時候買的紅色糖果。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自由貿(mào)易原則真好。
不,像羽毛管穿透羽毛枕頭,讓我感到刺痛的是對西方消費者的好處背后的中國政治當局。當那個羽毛管刺我的時候,我想到了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對羅馬人如何最后安撫狂暴的古代英國人的解釋。他們?yōu)楣糯私ㄔ炝嗽杼,向他們介紹羅馬的美味佳肴!八羞@些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被稱為文明,實際上是他們遭受奴役的一部分!
中國若不是北朝鮮的最好伙伴,至少好像喜歡嚴格控制這樣一個瘋狂的獨裁者。外交邏輯是如果其他國家想確保像卡通人物(Fido)的金正日不失控,他們就得和北京的人打交道。中國直到今天仍阻礙柬埔寨嚴肅處理北京從前的代理人紅色高棉(the Khmer Rouge)。中國遲早要吞并臺灣,F(xiàn)在人們越來越難相信美國會為了保護臺灣冒險和中國發(fā)生戰(zhàn)爭了,不管我們口頭上怎么說。而且有報道說中國的間諜竊取我們大量關于太空,核武器,軍事研究等情報。突然之間,我感覺到枕頭里面全是箭豬。
但是我們并非全部都失敗了!都~約時報》4月1日有好消息,胡爾伯特(Ann Hulbert)的文章,題目是“再教育”。胡爾伯特描述了中國人對美國式教育的熱情。文章的開頭是哈佛大學一年級新生湯玫捷(Tang Meijie)的故事,一個來自上海的特別年輕的姑娘通過抗拒中國的學校教育,專心課外活動而闖入名校。湯玫捷站在我們一邊:“美國的教育體制中有些東西幫助美國人贏得當今世界的地位!睖到莸哪繕耸前衙绹阶杂山逃龓Ыo中國。
我突然產(chǎn)生了一些想法。首先,湯玫捷最好抓緊時間在美國教育部長瑪格麗特-斯佩林斯(Margaret Spellings)在實現(xiàn)拆除美國式自由教育這個目標之前完成這個任務。斯佩林斯在收回美國的最初的自由藝術鑒定機構“美國自由教育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Liberal Education)她也在賣力推行聯(lián)邦體制高等教育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考試成績要求。
我一直大聲反對斯佩林斯的行動,但那是在我抓住其精彩的多元文化邏輯之前,F(xiàn)在的實質(zhì)好像是斯佩林斯和中國達成了交易。我們引進了中國自公元605年隋朝時代就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中國則得到了我們靈活實用的自由教育體系。斯佩林斯已經(jīng)做成了最大一筆文化交易,美國土著人給西班牙征服者巧克力以換取天花。
但是那個分析或許并非100%正確。讓我再試試。另外一個可能性是湯玫捷是中央情報局的特工。她的不可能的任務《諜中諜》目標是通過讓中國人接受盡可能多的美國教育中的時髦和愚蠢做法破壞中國的經(jīng)濟。當然,湯玫捷不是一個人在運行。我感到自由寫這些,因為胡爾伯特已經(jīng)扮演了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的幕后操縱者角色。正如胡爾伯特說的,湯玫捷是“哈佛本科生的世界性代表,可以把更自由旋轉(zhuǎn)的美國校園和教室經(jīng)驗帶往上海的中心。他們心中想的是“課外的激動和社會發(fā)現(xiàn),學生有機會嘗試新東西,相互交流聯(lián)系!
是的,這正是發(fā)生在美國校園的事情。這些“新東西”和“交往”的有些內(nèi)容是家長意料之外的,但這是自由的代價。。胡爾伯特在追蹤影響的路線時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麥肯錫(The McKinsey)咨詢公司已經(jīng)發(fā)布了關于中國隱約出現(xiàn)的人才短缺報告,強調(diào)中國停止把教育看作知識傳播,專心為“全球化時代”講授“團隊合作”精神的需要。顯然,麥肯錫一伙是斯佩林斯交易的一部分。正如我們的教育部擁抱“知識傳授”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全部,我們的顧問正在勸說中國拋棄以前的體系,擁抱合作不要競爭,學會愛的氛圍。
胡爾伯特沒有提這個,但是哈佛顛覆中國教育的努力也吸引了公共捐助者。在2003年,制藥廠富豪阿爾伯特·默克(Albert Merck)和他的妻子凱瑟琳(Katharine)給哈佛捐款1500萬美元推動哈佛教育成果到世界各地。默克夫婦非常迷戀“全球教育”的想法。他們的一個項目是WIDE World給許多國家的老師提供網(wǎng)上課程。但是默克和WIDE World的執(zhí)行主任大衛(wèi)·扎羅溫(David Zarowin)特別關注把哈佛教育學院的智慧送到中國,他們有個中國項目經(jīng)理蔣琴(Qin Jiang)專門負責和WIDE World的中國合作者的工作。2005年,WIDE World啟動了和上海遠程教育集團的聯(lián)合項目,包括諸如“因為能抓住觀眾而現(xiàn)在普遍被稱為‘WIDE World的明星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的曾敏(Min Zeng)”這樣的明星。
但是我們讓中國教育麻木遲鈍的總體計劃并不僅僅是氛圍和戲劇演出。我們不要忘記:這是美國人的教育主義。也就是理論。胡爾伯特最后得出結論“如果有一個美國人,中國的更加積極的,多維度的,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的支持者在過去5年中特別認真地聽講,那就是哈佛教育學院研究生院的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當然,加德納是“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M.I.)的創(chuàng)始人,他指出智慧不是單一能力而是多種分別的能力的有趣觀點。加德納的理論有立刻的民主吸引力,因為它隱含著沒有人是真正的笨蛋。我們的能力各有不同而已。我或許微積分學習有困難,但是我扔石頭的水平很高啊,就這么回事。
加德納的觀點有時候比這復雜,但并復雜到哪里去。多元智能理論和當今課堂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這是真實的,我們就沒有必要用同樣的方式給每個人上同樣內(nèi)容的課了。最初加德納區(qū)分了七種能力,語言,邏輯數(shù)學,音樂,運動,空間,人際關系和個人內(nèi)部,后來添加第8種對環(huán)境的關注的“自然主義者”能力。加德納相信所有八種能力都需要培養(yǎng),所以多元智能教育途徑是廣泛的。而且,智慧的這種萬花筒式觀點強調(diào)通過道德說教的途徑的發(fā)現(xiàn)。
加德納的理論與我們從更強大的尋找形式所了解的思想一致嗎?或者他是否誤用了“智慧”這個詞來說才干?我的扔石頭本領真的最好被看作“運動智慧”的表現(xiàn)?還是我不過是眼睛和手的協(xié)調(diào)比較好?
我不必要回答這個,高興地得知中國在2002年開始全國性項目“使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學生潛力的發(fā)現(xiàn)。”胡爾伯特引用一個高中校長的話,他看到加德納的理論和孔子強調(diào)老師需要了解學生性格的傳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胡爾伯特的文章激發(fā)我看得更遠些,她是對的。加德納在中國火起來了。他已經(jīng)吸引研究生到他的哈佛項目中,2004年他到中國進行了演講旅行,他的書《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1999年出版了中文本。在去年的會議論文中,“多元智能理論如何適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中國”,陳杰琦(Jie-Qi Chen)也指出中央政府2001年發(fā)布的指示要求中國教育要集中“兒童的性格發(fā)展,個別差異和積極學習!彪m然沒有提加德納的名字,但是根據(jù)陳杰琦的說法,可以預言多元智能很快將成為中國課程改革的主要理論框架之一!
讓我們耐心點。大概花費了近100年杜威的進步主義“改革”讓美國學校成為培養(yǎng)自我確認超越知識,合作超越成就,枯燥乏味超越杰出卓越,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趣味的地方。加德納被廣泛認為是杜威最重要的繼承者,我們需要給他的思想一些時間把中國變成自我感覺良好的渾噩無知之徒。
這個想法成為我睡不著覺的時候剛剛弄好了的枕頭?隙ǜ锩拈L征將不可阻擋地到達美國式教育的偉大無聊活動,我可以少擔心即將到來的中國霸權。當然,需要比湯玫捷的對課外活動和文科表現(xiàn)出傳染性的熱情更多的東西,比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更多的東西,但是我們有更多出產(chǎn)這些玩意兒的東西。如果幸運,我們可以在他們還沒有懷疑以前,在中國推廣功能文盲率,指責記憶力培養(yǎng),把數(shù)學教育變成文化敏感的死胡同,建立生活經(jīng)驗作為學分等。
我確實擔心中國人將開始區(qū)分美國式自由教育的精華和糟粕。那樣的話就糟了。或許我們的愛國義務在于預先制止把整個哈佛教育學院運送到中國。想想而已。
譯自:“Exporting Idiocracy”by Peter Wood
http://www.amconmag.com/2007/2007_05_07/article3.html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