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自由主義如是說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十八、十九世紀是人類有史以來變化空前的時代,自由主義以一個主導性的意識形態(tài)的姿態(tài)應運而生。在經歷了來自近一個世紀的左翼意識形態(tài)的幾乎是顛覆性的挑戰(zhàn)之后,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隨著反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在體制和信仰上的崩解,自由主義迎來了強有力的復興和史無前例的擴展。人類文明又再次找回了它曾經迷失了的正確方向。曾經如此昌盛的極權主義今天已是昨日的黃花。連絕大多數的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都撤回了對公有制的溫和版本──社會所有制的支持,轉而主張私有制和自由企業(yè)制度。這些政黨一旦執(zhí)政,就迅速把若干年前他們國有化的企業(yè)立即私有化。
個人的自由是自由主義的核心和一切立場的出發(fā)點。在這一意義上,可以把個人主義看作是自由主義的另一種表述。自由主義對個人及其自由有獨特的看法。個人有權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有充分的自由權來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每個個人在享用自己的自由的同時都應該尊重他人自我實現的權利。每個人都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在價值上卻是平等的!墩撟杂伞返淖髡吣吕照J為自由的價值是不證自明的,倒是那些反對自由的人才負有舉證的義務。
自由主義及其各種流派都主張要求個人自由,尊重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個人自由的原則意味著自由的個人有權不服從專橫的外部強制,也意味著自由的個人有義務不對他人行使強制。如康德所說,只有使每個人自由的程度未超出過可以同其他一切人的自由和和諧共存的范圍,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享受自由。
自由主義最主張就是個人的自由,但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為了讓每個人享受同等的自由而對個人的自由通過一個人的自由為價值內核的法律來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義雖然痛恨強制,但并不要求廢除一切強制,而只是要求把強制限制在可能的最小范圍之內,并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自由主義主張保障人們的自由,但并不保障人們得到某種具體的東西,如幸;蚋@。具體的成功或幸福只能由個人運用自由來為之奮斗。換言之,自由主義只允諾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利,不確保自由選擇的結果。一旦把個人自由的原則擴展開來,自由主義就必然主張個人有生命權、財產權、追求幸福權、反抗壓迫權等公民權利,有信仰自由、思想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結社自由等基本自由。
自由的秩序是一種自我生成、自我發(fā)展、互相借鑒的秩序,是經過漫長演變才形成的。在這種秩序中,每個人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標,同時也依賴于先輩和同時代人所創(chuàng)造的制度和傳統(tǒng)。鑒于此,自由主義認為,社會是可以改進的,但只能循序漸進。
按照自由主義的理解,對個人的諸項自由和權利的保障就必然要求對政府的目的、職能、規(guī)模、權力加以必要的限制,以確保不致由有限政府變成無限政府。限制政府的外在手段,首先是憲政和法治。自由主義認為,法律是針對個人行為的普遍規(guī)則,適用于未知的未來事件,并且劃定了個人受保護的范圍。自由主義反對人的主治,主張法律之治。此種法治必須保障個人自由權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不可分割和不可轉讓。人類社會及其制度只有在自由原則的支配下才能不斷完善。因此,就需要有一種公共秩序來保障個人自由。只有一個社會的文化把自由主義的理念普遍社會化之后,才能夠確保法律和制度安排在實踐中能夠保證個人自由。
阿克頓說過,“自由不是我們?yōu)樗麨榈臋嗬,而是能夠做我們應做之事的權利”。(Liberty is not the power of doing what we like, but the right of being able to do what we ought.) 大多數人都是愛好和平、安分守法、誠實可靠的公民,他們愿意對他們的家庭盡職盡責,為所欲為的人在世上并不多見。政府沒有能力為每一位公民制定出人生的藍圖,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法律。相反,按照自由主義的理解,自由就是每個人,包括個人與政府,都服從法律,服從自己的良知。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所必需的,且不能與個人的良知相沖突。
自由主義對待社會和政府的態(tài)度是由其在個人自由問題上的立場所決定的。個人自由是一個美好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利益和價值多元的社會中,自由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貫徹。以社會制約權力是有效地防止暴政、有效地保障個人自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這里的社會不是別的,正是市民社會。市民社會的特征是多元的社會集團(包括多重獨立的社會組織),多元的利益,多元的價值觀,及在這個基礎上的自我管理。一個由各種獨立的、自主的社團組成的多元的市民社會,可以對政治權力構成一種社會的制衡。
任何觀念和原則、組織和制度一旦對個人自由加以阻礙和壓制、侵犯乃致剝奪,便構成了人類的不幸和苦難的根源。因此,自由主義拒絕任何扼制和否定個人自由的文化的、宗教的、政治的價值、規(guī)范和制度,不論其冠以何種神圣、崇高的名義。自由主義提倡相互尊重、相互信賴、以誠相待,相信理性的說服,不相信暴力和強制。
國家的公共權力和公共管理機構應該建立在公眾的自愿同意與充分參與的基礎上。自由主義的“國家觀”在本質上反對對政治領導權的壟斷,強調人民有權選擇自己代表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參加國家的管理。這種政治模式同時意味著多元的政黨、社團、社會力量競取政治權力的過程。國家應該是“多元的政體”。在多元政體中,以社團為特點的利益集團為政治權力而競爭。這些利益集團可以是商業(yè)組織、工會、政黨、婦女機構、地方組織、學術團體,等等。人民通過自己所參與的利益集團來影響政治決策過程。政治決策則是政府行政部門調和利益集團之間競爭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政治權力不是封閉壟斷的,而是全面開放自由競爭的。自由主義只認同能夠維護和擴大個人生存的自由空間的政治體制。國家管理應該是一種職業(yè),而不是一種特權。所以,政治本身也是一種社會活動范疇,而不應該對社會其他活動領域如思想、藝術、學術、宗教、言論等進行干預。
政府無權確定那些信仰正當或不正當。政府無權涉足信仰問題。而對可能危及公共生活秩序的行為,應訴諸法律和傳統(tǒng)文化,即看它是否脫離了公認的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信仰與權力,政治與教化必須徹底分開。在一個自由的民主社會的結構中,自由主義有義務維護自愿社團不受國家(政府)的監(jiān)督并支撐自愿社團向國家權力的越界行為挑戰(zhàn)的正當性。
對權力僅有外部的約束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從內部加以限制,這就是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種權力的分立,使它們相互制衡,才不致各種權力都集中于一個部門或一個人手中,或某一個部門獨大而造成權力的過分集中。
權力分立、相互制衡是自由主義的基本政治原則之一。它包含著對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限制,也意味著對無限權力、最高權力以及任何有組織的權力的專橫行事的否定。這一原則也否認從某個唯一的最高權力來源可以派生出一切權力的政治邏輯。易言之,自由主義也不承認有抽象的“公意”之類的東西可以為一切權力和一切專橫的政治行動提供合法性。自由主義堅決反對以抽象的“公意”或“國家集體利益”的借口來剝奪公民個人的自由權。
自由主義關心的是交換的公正,而自由主義的敵人只關心分配的公正。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公正”的原則是發(fā)現的,而不是被制定的。自由主義者認為根本不存在公認的、公正分配的普遍性原則,即使有,也不應該采取這樣的原則。因為,在自由主義者看來,保障一些人得到特定的結果,就像保障競賽的一方必須在比賽中取勝一樣是荒謬的。這樣的“公正”是對公平競賽原則的徹底否定,只能帶來更大的不公。一旦政府擔負起了分配性正義的使命,政府將獲得無可限量的資源和權力,并建立起行使這一職能的龐大官僚系統(tǒng)。這樣的政府既威脅到自由,同時不僅沒有解決公正問題,反而使自己成為社會的巨大經濟負擔。自由主義僅僅要求規(guī)則平等,反對結果平等。
極權主義拒絕自由主義的自由觀,把自由主義的自由觀歪曲為“對窮人來說,自由就是餓死的自由”。極權主義者否定個人的自由,賦予國家壟斷每個人生計的權力,把每個人都栓在國家的機器上。
與煽動仇恨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自由主義的旗幟上寫的是“博愛”。在自由主義看來,博愛是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也是潛藏在每個人身上程度不同的天然情感。盡管有些政府用法律強制人們去博愛,但是經驗表明,在沒有政府強制干預的情形下,這種情感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個人的自由要求個人對自己的幸福和家庭的福祉承擔責任。從自由主義博愛原則中可以派生出幫助窮困者的義務。扶貧助困也是人的天然情感。自由主義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爭執(zhí)的焦點不是應不應該幫助窮困者,而是用哪一種方法更為有效,是政府做起來更有效,還是民間的慈善活動更為有效。
自由主義反對強制的“均貧富”,主張合理的分配差距,但它也的確不愿意看到巨大的貧富差距。不過,自由主義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改進競爭規(guī)則的公平性,深化經濟自由以刺激財富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縱向流動,限制政府的規(guī)模、職權和供其支配的資源。自由主義反對藏富于官府,主張藏富于民眾,鼓勵民間通過自愿的慈善行為來扶危濟困,從而為弱勢群體提供優(yōu)質、有效的服務。只是在上述幾原則難以奏效的地方,政府才能略顯身手。
市場經濟不是自由主義的直接訴求,只它所主張的經濟自由和財產的天然產物。私有財產權、經濟自由和自由得到市場經濟共同提供了個人自由賴以立足的社會基礎,并為政治參與和限制國家權力提供了可靠保證。以自由的市場為基礎的社會秩序可以保障維系個體自由。自由的市場是政治自由的必要條件,但沒有市場經濟,則必定不可能會有政治自由,如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就業(yè)自由、民間團體的歸屬自由等。私有財產制度可能會帶來財富分配的不平等,但卻會增加人類總體的福利。而財產的公有制也從未消滅過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市場經濟和財產私有可能會不平等地分配財富,但是,計劃經濟和財產公有,如丘吉爾所言,卻平等地分配貧困。
自由主義認為人在存在意義上是平等的,即人生而是同等自由的,盡管人在天賦上和資質上有所不同,但對于享有自由和得益于自由,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更具體地說,人在社會中有同等的權利去追求(物質的和精神的)幸福和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念。
與個人自由的原則一樣,平等原則也是自由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自由主義強調,自由是每個人具有的基本權利,每個人都應當充分享有自由,無論社會地位、財產、聲望、權力、階級、等級、民族、文化等等如何不同。人人都應相互尊重,尊重人作為人所應有的尊嚴。一個自由的社會應盡可能使每一個人都免于暴力、威脅、恐懼,使每一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和發(fā)展。人只有在充分享有自由時,人的獨立、尊嚴和幸福才能實現。
依據平等的原則,自由主義反對任何高于法律的特權,反對政府對不同的公民實行差別待遇,要求法律給予一切公民平等的,而非差別的、歧視性的待遇,反對一切建立在出身、社會地位、種族、血緣和性別等社會特征上的歧視。任何人、任何社會集團、任何社會組織都無權以任何名義把暴力、威脅、恐懼強加給個人。也就是說,在對自由的關系上,每一個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平等的。而平等的觀念,是以自由為前提來定義的。更確切地說,在個人自由這一絕對價值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自由主義主張多一個元的社會,一個對所有的少數一方都持同等寬容的、開放的社會。自由主義主張一種自由民主的政體,反對一切極權專制社會。民主國家的作用不是代替每個人去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而是去幫助他們實現這種責任。既然公共權力與每個人的生存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政府有義務對社會開放自己的抉擇過程,充分尊重每個公民的知情權。自由主義對待民主的態(tài)度有著對比鮮明的兩面性。一方面,自由主義于民主有著天然的親和性,這表現為,自由主義與民主都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任何受法律偏袒或高于法律的特權;
另一方面,自由主義與民主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自由主義關心的是政府的作用和目的,也即關心政治權力的作用和行使方式,反對全能的政府和專橫的權力。民主則關心政治權力的歸屬,即是誰在領導政府。自由主義要求限制一切權力,因此,也要限制包括由民主的方式產生的多數人的權力。而民主則認為由民主方式所形成的多數人的意見,是政府的權力有無合法性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歷史上,存在著不民主的自由政府和反自由的民主政府就不足為怪了。不過,在現實中,自由主義與民主正式日趨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今日最具普遍性的政體:自由(主義的)民主政治。在世紀之交的今天,自由的、共和的、憲政的、代議的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和法治在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自由民主開始成為唯一正當的政體形式。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