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胡同19號【施家胡同22號舊事】
發(fā)布時間:2020-03-02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前門大街中段路西,有條施家胡同。施家胡同中段路南的22號那座被掀了蓋兒的破洋樓,曾經(jīng)就是我的家。倘若用22號院七八戶人家的聚散悲歡打草稿,可以寫活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
頹敗的高檔洋樓
作家肖復興先生有一大段關于它整體輪廓的描寫:
施家胡同最引人注目的是22號“集成銀號”。它的外觀比裕興中(施家胡同的另一個銀號)還要氣派,特別是大門兩側的兩根愛尼奧克圓柱,在整條施家胡同獨此一家,F(xiàn)在的大門開在東頭,原來的大門一定是開在這兩根圓柱間的。中間的窗下都有披檐,兩側的窗上都有三角花的裝飾,高高的臺階,居高臨下的感覺,也是別處沒有的。走進一看,院里沒有裕興中大,前后兩座,西側一座,都是樓,唯獨東邊是平房。住在樓中的一位婦女告訴我東邊原來也有樓,和西邊對稱,并指給我看,前面的樓最東邊的窗戶前就是走廊通向它那里,現(xiàn)在還能看到痕跡,60年代拆的。歷經(jīng)近百年風雨,四座樓只倒了一座,就算不容易……
到現(xiàn)在,我也沒搞清楚22號的小洋樓到底歸屬哪一個建筑流派,有說是歐洲古典,有說是日本洋樓。解放后從舊銀號變身為中國人民銀行的宿舍,居者多為銀行系統(tǒng)的資深人士,今稱“NEC”,故在胡同里顯得高檔和神秘。其實,里面卻頹敗得很,吱吱作響的木地板豁牙露齒,天花板上的白粉子陰雨天如雪飄落,斑斑駁駁。睿智的父親巧用這頭上斑駁做了我們的印象派教具,經(jīng)常讓我們哥仨用它組詞、造句、編故事。故事不愁翻新,今天的“黛玉葬花”,下禮拜就備不住掉成了“豬八戒吃西瓜”,于是,中國文學的精靈就閃爍著苦中作樂的光輝植根于我們的頭腦之中。樓上沒有上下水,吃水要敲開街坊的門,用兩個臉盆交替著倒進自家的大缸里。隔壁的關家久而不勝其煩,多有微言,兩家曾經(jīng)不睦。直到二哥插隊回到北京,才找了一根水管接上去,嘩啦一下,十幾年的塊壘順水而逝。污水則用大鐵桶提下樓倒到院子里,小小年紀,就可以歪著膀子,一路躥下樓、一個俯沖到院里,久了,小胳膊繃滿了腱子肉。
22號有一扇灰黑色的大鐵門,疙疙瘩瘩的鉚釘,龜裂的漆紋,胡同人稱“大鐵門”。據(jù)說,1958年大煉鋼鐵的時候,曾有人試圖將它拆下回爐,不料一通鑿砍后紋絲未損,只好悻悻作罷。大鐵門下有四五級石階,石階上殘有余香。三年困難時期,二哥在這打碎了一瓶一塊五一斤的花生油,那是我家一個月的定量。當月,白水滾白菜疙瘩的艮興味讓我一輩子返胃翻腸。二三年后,有好事者還會將不知者領到這里,用腳擦掉臺階上的浮塵,慨嘆道:知道嗎?精油啊,整整一斤啊,步家老二可造了大孽啊!
大鐵門轟然倒下
院里李家的地下有一“地窨子”(銀號的金庫),在極左的年代里,“黑鐵門”“地窨子”誘發(fā)了人們的革命警覺,22號曾一度成了牛鬼蛇神的“黑窨子”。我小學四年級時,“文革”初起,大鐵門黑白天緊閉,如同韋陀天將,庇護著一院懦懦生靈。孩子們常躲在大鐵門后,踩著板凳從寸把寬的小鐵窗居高而望,有種“一門安天下”的沉靜和自若。誰知,威嚴的大鐵門,也會在滾滾洪流中銷蝕于無形,全院人都暴露在眾目之下,赤裸裸的,五臟六腑都像熱帶魚一樣暴露得一覽無余。
后院一個同齡的小伙伴叫“八斤”,一次我們正在大鐵門下緊張地拍“三角兒”,“八斤”媽急喚他回家,正在興頭上的“八斤”說:“等著我,我回家洗‘一泡臉’就來”。眾人哄笑不止。沒想到,這“一泡臉”竟已經(jīng)洗掉了半個世紀,“八斤”一家人當天就被遣返回原籍改造,至今消息全無。據(jù)說是有人揭發(fā),“八斤”的父親曾經(jīng)是國民黨兵。說起來賴“八斤”他媽,在上世紀參軍光榮的50年代里,“八斤”的媽媽曾經(jīng)向街坊炫耀過“八斤”父親解放前的從軍照,可惜,他戴的卻是一頂釘著國民黨黨徽的大檐帽。
后來,大鐵門上隔三差五,就會貼上廢報紙寫就的揭發(fā)小字報。一張小字報足以棒殺一個家庭,除了國民黨于家、資本家李家,還弄出了地主、右派,甚至妓女、大流氓。一時間,大鐵門內(nèi)簡直成了中國敵對階級的活大全。誰人寫的小字報,眾人心知肚明,但街坊們只能賠上笑臉向其示好,生怕自己家也攤上一張,成了誰誰第二。
有一年,街道上突然搞起了“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市吃閑飯”運動,全胡同的家庭婦女們必須寫決心書,承諾自己無條件返回原籍。母親的決心書就貼在大鐵門旁。是夜,我和二哥賊似的撕去了母親的簽名,多虧沒有引起人的注意,否則,此舉反而弄巧成拙,讓我們早早就離了娘。
小樓邁進新時代
“少年不知愁滋味”,是非大鐵門里的孩子,從來沒忘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大鐵門上幾根鐵筋連著的一根木梁,我們終日跳上去、抓住它,做引身向上,高峰時達到百個,夜歸之人經(jīng)常被“掛”在上面的健壯后生嚇得頭皮發(fā)乍!敖ㄔO祖國、保衛(wèi)祖國”,從大鐵門開始。
小洋樓遙對天安門,逢“十一”上房看“放花”(北京人對放焰火的簡約稱謂)成為這一帶的傳統(tǒng)。上房路徑是對別院孩子們保密的,從內(nèi)院一架直陡木梯上去,從楊家對面的房檐爬過去(木制檐板被我們鋸開了一個豁口),匍匐越過王家的前檐,再從關家的房頂輕輕走過,一個引身向上就攀上了小洋樓的后窗檐,再一個鷂子翻身就登上了房頂,施家胡同的制高點!笆弧钡囊雇,站在小洋樓脊遙望對面的天安門,燦爛禮花伴著探照燈的曳光亮了半個天,整夜整夜歌頌偉大祖國的樂曲激動著人們。人們手持長竿在房上等待著禮花過后,被北風刮來的一個個拖吊著花炮的巨大綿紙或絲綢的降落傘。那年,一個巨大的綿紙降落傘正好掛在小洋樓的窗子上,在樓下的萬眾歡騰下,大哥一手扶窗、一手摘傘,那勢在必得的英姿永遠定格在我的心間。每年“十一”過后,老師差不多總會出一個類似“難忘的國慶節(jié)”的命題作文,于是,差不多每個人的作文里都有近乎定式的一段結尾:“十一,黨和人民為我們放這么多、這么美麗的花,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建設好我們的祖國……”多么純真的孩子,多么年輕的心靈,不論風吹雨打、不論月圓月缺,我們都激動著、吶喊著,讓生命綻放出綺麗的華彩。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小洋樓上面的標志性尖頂被震歪了,安全起見,被銀行房管所掀了頂子,尖聳聳的小洋樓變成了一個建筑怪物,突兀而詭異。隨著“文革”的徹底結束,施家胡同22號真正得到了和諧新生。那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差不多全院的街坊在各家孩子們的攛掇下去了一趟只有二里之遙的天安門廣場,說是去乘涼,其實是一次醒悟后的牽手。飽受時代煎熬的幾個家庭終于擯棄前嫌,實現(xiàn)了一個時代后的第二次握手。人們無比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定與幸福,憧憬著平順雙興的和諧乾坤。
編輯/任 娟woshirenjuan@126.com
相關熱詞搜索:舊事 胡同 施家胡同22號舊事 前門施家胡同 八大胡同里的塵緣舊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