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傳播藝術讓中國故事引起國際共鳴] 傳播效果模型知曉共鳴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長安街的玉蘭花綻放枝頭,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2008年3月3日至14日舉行的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一次會議上,來自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的2000多位政協(xié)委員會聚北京,大會發(fā)言、小組討論......一次次發(fā)言,一個個建議,凝聚著委員們的思考和心血,透射出他們認真履職的情懷。
  筆者就“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如何傾聽世界的聲音,了解世界的進步與對話”等問題,分別在委員駐地和人民大會堂采訪了十幾位委員。他們分別從事新聞出版、外交或外事工作,行走在國與國之間,有著豐富的涉外閱歷和深厚的思想積淀。聆聽著他們閃爍智慧光芒的見解和認知,筆者受到強烈的沖擊和震撼。在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開局之年、北京奧運之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這些委員們暢談新形勢下的對外傳播,聯(lián)系自身對外政治、文化、經(jīng)貿(mào)交流的實踐,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對我們的對外傳播工作實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在十多天夜以繼日的奔波和采訪中,筆者留下了諸多感慨!皟蓵鄙嫌行矣龅竭@些領軍人物和資深專家,面對這場思想的盛宴,面對平時在書本上難以讀到的“稀有資源”,怎能匆匆而過?盡管身心疲憊,但筆者盡可能接近每一位委員,在智慧和思想中穿行,使人感奮,催人前行......
  結(jié)束了緊張的采訪,帶著一身的征塵,在片刻的停留中,把采訪到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們關于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對外傳播”的思想和觀點以及他們在實踐中的經(jīng)驗和智慧匯集起來,以饗讀者,希望能給在外宣工作領域的工作者帶來啟迪和感悟。
  
  裘援平:挖掘中華文化內(nèi)涵,傳播和平、和諧、科學的發(fā)展理念
  
  采訪裘援平委員源于看到過媒體對她的大量報道,源于近年來她代表中國參加的各種外事活動。曾在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和駐外使館工作、現(xiàn)任中央外事辦副主任的裘援平,多次代表國家從事外交外事活動,長期從事國外政治思潮、國際問題和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并且是外事禮儀方面的專家。
  在涉外事務中,她提出過關于女性的著裝問題,曾經(jīng)引起筆者的注意。這次在“兩會”上見到她,不禁被她的儀表和風度所折服。
  當筆者提到,在涉外領域“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時,她告訴筆者,對于目前處于這么一個發(fā)展階段的中國來講,與世界溝通交流是很重要的。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也就是說,經(jīng)過三十年的對外開放,中國已經(jīng)從過去那種被動地參與國際體系、國際事務的狀況發(fā)展到今天全面參與經(jīng)濟全球化和區(qū)域合作,全面、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體系,并且在國際體系和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建設性作用的局面。
  那么面對現(xiàn)在這種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和全面參與,中國應該如何讓外界更好、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現(xiàn)在的發(fā)展狀況呢?
  她說,發(fā)展包括:和平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科學發(fā)展。讓外界更客觀地去認識這三個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三個發(fā)展理念,對指導中國人自己如何發(fā)展也是很必要的。和平發(fā)展這個理念,更多的是對外展示中國所走的這條道路,它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一種和平的發(fā)展。但她強調(diào),在“和平發(fā)展”這四個字的背后有很豐富的內(nèi)涵,它包括希望能夠永遠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推動者、促進者;也隱含著中國要努力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國內(nèi)自身的發(fā)展;同時也隱喻著通過發(fā)展自己,來為世界做更多的事情。
  以國際社會聽得懂的、容易接受的,而且形式很活潑、很鮮活的方式去闡釋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核心理念,這是外宣人的重要任務所在。
  裘援平說,現(xiàn)在都在講“北京共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說明中國三十年來,這種高速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的不僅僅是一種經(jīng)濟的奇跡,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在國際大背景下,怎么能夠成功地實現(xiàn)連續(xù)三十年的高速發(fā)展,這對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是具有某種示范意義的。所以很好地宣傳我們的理念,同世界各國就如何實現(xiàn)發(fā)展來深入地進行溝通,在溝通交流的過程當中,既宣傳了我們自己,也擴大了中國跟其他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這種相互理解和交流,本身這也是一種合作,因為大家都在共同探討國際社會或者人類的未來。
  談話中,裘委員強調(diào)對外交流要以柔克剛,要充分挖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豐富內(nèi)涵,用平民化的柔性方式,甚至是一種文化傳播的語言,來闡釋中國哲學的一些理念,包括中國治理國家的一些理念,也包括中國對國與國之間應該如何和睦相處、怎么處理好國際關系、怎么應對好全球性的挑戰(zhàn),這些都很重要。
  裘委員認為,處理國際關系跟“為人處事”之道是相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你自己在為人處事中崇尚什么,那么在國際事務當中,就要奉行什么樣的政策,你就要謀求跟人家建立怎樣一種關系。這就是從中國哲學的智慧當中引申出來的,它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引申出來的是具有時代氣息和現(xiàn)代感的一種思路,一種理念。
  通過長期的工作實踐,裘援平委員體會到,我們現(xiàn)在的對外傳播中,最大的難題有兩個:
  
  第一個難題就是怎樣能讓外界理解中國的發(fā)展。這就要打破原來傳統(tǒng)的一些觀念。比如,中國壯大發(fā)展以后,是不是會挑戰(zhàn)現(xiàn)有的國際秩序?是不是會對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形成某種挑戰(zhàn)?是不是會威脅到地區(qū)的安全和某些大國的安全?會不會也像歷史上的一些殖民主義者那樣掠奪式地開采人家的資源?是不是會在周邊地區(qū)、亞太地區(qū)謀求治理范圍等諸多問題,這些對中國的誤解,全都源于國際關系史上,那些大國崛起的規(guī)律(西方大國崛起的所謂規(guī)律),所以他們就陷入到這樣的一個思想怪圈當中,怎樣打破這種思想的怪圈?就要給他們說清楚,人類已經(jīng)進入到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了,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利益交融越來越緊密。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參與全球化,參與區(qū)域合作,甚至開展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略合作、戰(zhàn)略協(xié)作的方式來發(fā)展。它用不著去侵略擴張,用不著去挑戰(zhàn)國際體系。它完全可以作為國際體系的建設性合作者,甚至用美國人的話講,叫“利益攸關方”,以這樣的身份去建設它,去改革這個體系,而不是去摧毀這個體系,去挑戰(zhàn)這個體系,中國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全新的大國振興與和平發(fā)展的道路。
  第二個難題就是不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社會制度產(chǎn)生懷疑。特別是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怎樣去對外介紹?讓一些對我們有偏見的國家,能夠真正理解或者真正了解、認識到中國基本制度的形成不是哪一個人和哪一個黨強加給這個13億人口大國的,是一個歷史合力形成的一種必然結(jié)果。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這是幾代、幾十代中國人民他們共同推動歷史之后發(fā)展的結(jié)果。而這個制度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其他國家的制度我們都尊重;好的、積極的方面,我們都愿意去學習和借鑒,但是我們自己的道路,要由中國人民自己來探索。
  中國式民主的最大特色,就是我們還有一個協(xié)商民主的形式,我們可以毫無愧色地向外界講,你們只有選舉的時候,說是尊重民眾的這一票,但是選完了之后,民眾就無權(quán)對他的執(zhí)政來施加影響了。而在中國,在投下了間接選舉的這一票之后,我們還有全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這樣的形式,把全國的各個社會階層的、各個界別的,包括各個民主黨派的這些精英人士、代表人物都集中在一起,他們隨時就執(zhí)政的過程當中,政府整個施政的過程中的任何方面的方針政策,提出他們的看法、意見,也可以反映一些負面的情況,可以要求政府和相關的職能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
  由于國際上存在冷戰(zhàn)思維的模式,用帶有偏見的眼光、帶有對立的情緒看待中國的政治制度,所以就引發(fā)了種種對中國外部的一些壓力,包括人權(quán)、民主、西藏......在這些問題上,某些國家給我們制造了很多的麻煩,提出了很多的異議。所以,在對外傳播方面要注意這個核心問題。
  同時,裘援平委員還提到,凝聚了中華文明智慧的哲學語言、文化語言,是一種具有人情味的,能夠相互溝通的語言。
  什么是可以溝通的?比如,都希望和平,都希望和諧,都希望相互之間扶貧濟困、寬容、包容,都要以愛心待人,謙虛謹慎等,這都是人性化的一些內(nèi)容。
  其實我們國家的施政理念,很多都是出于人性化的考慮。中國黨和政府現(xiàn)在提出“以人為本”。那就回歸到人的需求,包括精神需求,怎么能在人與人的精神層面,或者心靈溝通上去找到切入點,這一點很重要。比如和諧,這里面承載的切入點很多:和氣、和睦、和善,這都是很好的。
  另外,中國的外交具備自己獨有的風格,其中之一是“平等待人,與人為善”、“與鄰為善,睦鄰友好”,其實外交理念都是從這兒引申出來的,就是用富有哲理的、文化的、人文的、心靈的精神層面的一些溝通的方式來傳播,這是對外傳播一個很好的途徑。
  
  聶震寧:“中國的故事”,當前就是解疑釋惑
  
  
  “改革的目的是促發(fā)展,是要發(fā)展先進文化,是要解放生產(chǎn)力,同時也應有相應的支持發(fā)展的政策,就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出版業(yè)的支持力度方面,建議優(yōu)惠政策不要變,出版基金要建立,版權(quán)輸出要激勵!比珖䥇f(xié)委員聶震寧會下經(jīng)常遇到記者們的追堵。因為在中國出版界,“聶震寧”是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作為中國出版集團的總裁,他的一言一行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由于筆者事先給他遞送了采訪提綱和雜志,才得到了單獨采訪的機會。
  當筆者說明自己的選題時,聶震寧笑了,他說選題立意很新穎。他認為,目前國外對中國存在很多的誤會和不理解,所以要針對他們的誤會,去講述“中國的故事”,這樣就有的放矢了。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使他們對中國產(chǎn)生良好的印象。比如,中國的價值觀、民眾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中國所處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是政治的、經(jīng)濟的、文化的、生態(tài)的。
  關于政治環(huán)境,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留下更多的是負面印象。事實上,我們的民主政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我們可以通過講述中國人深層次的價值觀,通過對政治民主的把握和判斷,以及通過我們的國情、我們民眾所需要的和諧環(huán)境,來闡述這個問題,這樣,別人慢慢會理解。
  關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也要讓海外明白,由于我們過去對環(huán)境有過不科學的態(tài)度,曾經(jīng)濫采濫伐、過度排放,那么同樣要針對這種現(xiàn)象,傳播我們目前是怎樣治理的,已治理的地方是如何好的信息。如果這樣來進行傳播,就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聶震寧認為,“中國的故事”就是解疑釋惑,但解疑釋惑不要停留在說教上,一定要講故事。
  同時,也可以把它寫成文學作品。甚至邀請國外的一些名家,到中國來描述他們的感受。中國的一些好作家,也可以寫出一些好的作品翻譯出去,給人的感受就比較新穎。他們會想:原來中國的漓江那么好;中國的香格里拉那么美;原來桂林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很好啊?偠灾,你要讓人感覺得到中國的這些變化和發(fā)展。其實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是通過讀很多外國小說,外國散文來了解國外的,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國外優(yōu)美的風景。因為文學作品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在我們的作品中讓他們身臨其境,就能起到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果。
  “兩會”期間,聶震寧委員的提案――“加強出版業(yè)誠信管理”、“關于抓緊建設國家級出版產(chǎn)業(yè)網(wǎng)站”,都受到了委員和記者們的極大關注。
  
  詹國樞:“定制、精制、雅制”,對外傳播的三大法寶
  
  當代新聞界赫赫有名的詹國樞委員現(xiàn)任《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筆者在采訪他時,他還謙虛地說自己是外宣戰(zhàn)線上的一名新兵。其實作為《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領軍人物,一年多來,他提出了海外版的辦報特色應堅守六個字“定制、精制、雅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定制”,就是定制給海外讀者看的、海外同胞閱讀的。海外版在對外傳播中堅持的“三個五”:五千萬海外華人華僑,五千萬學中文的外國人,五十萬海外留學生。那么《人民日報》海外版就是定制給這些讀者看的,所以在內(nèi)容上,凡是他們感興趣的就應該告訴他們。詹國樞認為,外宣和內(nèi)宣的區(qū)別就在于它的讀者對象,所以就提出了定制。
  “精制”,主要是相對于紙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及其他媒體,紙媒體的刊載量是非常小的,它必須精制,不精制,無以立足。
  為什么要提倡“雅制”呢?因為《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當然,要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講政治的話,你這個報紙就不合格,你這個總編就不合格。但是講政治,同時還要講傳播藝術。尤其是對海外傳播,如果不領會講政治在對外傳播領域的基本內(nèi)涵,動不動就說應該如何,必須怎么樣,別人聽不進去,聽不進去就反感,反感了,傳播效果就不行。所以,就想到“雅制”。“雅制”是人們共同追求的高尚的東西,“雅制”就是不低俗,是大氣的,是積極向上的,是善良的。所以海外版的這三個特色:“定制、精制、雅制”,實際上就是 “如何向海外講述中國故事”的方式方法,在這方面,《人民日報》海外版就有一種新的探索。
  
  詹委員給我講述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具體的創(chuàng)新方法。他認為當前對外宣傳普遍存在 “大而全、大而空”的問題,于是他就在這方面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2007年,在版面上開設了一個欄目,叫做“微觀中國”,先后派出了記者,尤其是年輕記者,深入到中國最底層的每一個角落,不是去采訪,而是去體驗,去當那個角落的一個成員,體味他們每天的生活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后把體會寫出來。后方編輯用一個整版來做,2007年大約做了24篇。比如說 “跟隨農(nóng)民工回家過年”,要知道中國的農(nóng)民是一個什么狀況,中國農(nóng)民工的生活狀態(tài),寫一兩篇報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于是,他就隨機派一位年輕的記者到北京西客站,因為當時快過春節(jié)了,許多民工都要回家過年,這位年輕的記者就找了一位民工,同這位民工一起回家,一路上怎么買票、怎么上車、車上怎么擁擠、這位民工是怎么想的。他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是什么?回去怎么過的年?又是怎么回到北京的?回來之后,這位記者就此寫出了一篇稿件,標題就是《跟隨農(nóng)民工回家過年》,將近7000字的篇幅,還附有很多精彩的照片,效果非常好,沖擊力很強,很多海外讀者紛紛來信來電表示說:“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很可愛的中國!蔽恼路从沉宿r(nóng)民工的酸甜苦辣,他們的艱辛,他們的苦惱,但是他們都是積極向上的。展現(xiàn)在外國讀者眼前的是一個真實的、正在發(fā)生巨大改變和積極向上的中國形象。
  后來,詹國樞還要求記者跟著麥客去收麥。中國的北方農(nóng)村有一種麥客,就是在收麥子的季節(jié),專門開著收割機幫人收割麥子,F(xiàn)在的麥客已經(jīng)擁有聯(lián)合收割機了,在麥收季節(jié),一家人開著聯(lián)合收割機橫掃中原,外出收麥子。他專門派出記者去跟著這戶農(nóng)家收麥子,吃住在一起。同時,還派出專門的記者,跟隨新疆農(nóng)民收棉花。新疆大面積地種植棉花,但是到了收獲季節(jié),許多農(nóng)民忙不過來,于是政府就有組織地派出其他省市的農(nóng)民去那里幫助收棉花。詹國樞派記者到了甘肅的火車站,在火車上,隨機找到一家人,跟著這家人的兩個兄弟、父母一起去新疆。這位記者吃了很多苦,收棉花回來,寫了一篇文章《我在新疆收棉花》;后來還派出一位年輕的女記者,寫出了類似“我在上海當空姐”,“我在秀水街練攤兒”這樣的報道。文章發(fā)表以后,很受讀者的歡迎,而且記者面對真實的客體,不用太多的技巧,就表達出感情的真實和細節(jié)的真實,從而達到了向海外介紹真實的中國的目的。
  在“兩會”采訪現(xiàn)場,詹國樞告訴筆者,“定制、精制、雅制”是運用一種新的方式來傳播,海外版這樣做了之后效果非常好,發(fā)行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2007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在海外的發(fā)行量增長了30萬份,詹國樞在海外找了些合作伙伴,目前在海外,愛國的、有實力的中文報紙很多,就選擇了十幾家,和他們一起合辦《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海外周刊,他們也愿意和《人民日報》海外版聯(lián)合。
  
  黃友義:對外傳播不是單向宣傳,而是“溝通”和“對話”
  
  中國外文出版發(fā)行事業(yè)局副局長、總編輯、中國網(wǎng)總裁黃友義是2008年新當選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也是對外傳播雜志社的編委會主任,筆者在采訪諸多的委員中,也得到了他的幫助。在“兩會”上,他一方面履行政協(xié)委員的職責建言獻策,一方面又親臨中國網(wǎng)“兩會”直播現(xiàn)場,指導新聞報道工作,同時對中國外文局所屬媒體的記者不時給予現(xiàn)場指導。“兩會”期間,經(jīng)?吹剿β档纳碛。當筆者把選題告訴他,要求采訪他時,他笑著說:“把機會留給其他的委員,咱們自己人隨時都可以采訪!敝钡秸䥇f(xié)小組討論的最后一天,筆者才采訪到他。
  其實,在政協(xié)對外友好小組的討論會上,黃友義委員的發(fā)言就引起了在座政協(xié)委員們的關注,他說:“有人說政協(xié)就是‘兩會’十幾天的事。我們要宣傳在一年中的其他三百四十天內(nèi),政協(xié)也在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尤其是要向國外說明白政協(xié)是怎么一回事。因為我國這種‘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國外沒有的,而運用對內(nèi)宣傳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方式對外傳播,是非常不合適的,也是外國人理解不了的。我們應當善于用講故事的方式告訴他們!彼陌l(fā)言得到了其他委員們的附議。委員們認為:用最簡練、最生動的語言介紹政協(xié),讓外國人了解政協(xié),就了解了中國的政體。
  
  當筆者問“面對如今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時,他說,面對中國的全面開放形勢,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都在做外宣,都在向世界介紹中國,只是方式不同。他舉了一個例子:“兩會”期間,中國網(wǎng)采訪了舞蹈演員邰麗華,她到過60多個國家演出。后來,通過她的翻譯,他跟邰麗華說:“你是通過舞蹈做外宣,我們是通過媒體做外宣,其實都是為了介紹中國!钡谙蚴澜缃榻B中國的同時,要做出各自的特色,大家不能都說同樣的話。
  他還告訴筆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凡是涉外領域,時時都在進行對外傳播,比如和國際翻譯界的人聊天、參加各種國際會議活動,都和外國人打交道,都在傳播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都是在促進了解、理解和交流。2008年8月2日至7日將要舉行的世界翻譯大會,不僅是中國翻譯界的大事,也是整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是展示我國形象,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次契機。可以告訴他們,我們中國翻譯界作為中外交流的橋梁,做出了哪些貢獻。也可以告訴他們我們很重視翻譯教育。過去在大學只有外語專業(yè)而沒有翻譯專業(yè),現(xiàn)在有了翻譯本科、翻譯碩士學科教育等。通過這種方式,向世界客觀真實地介紹中國的教育、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的真實面目。這是對外傳播方式中的一種。
  同時,當前中國的對外傳播,必須針對對象國的風俗,用當?shù)厝说恼Z言和表達方式,去講述“中國的故事”。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以小見大”從個體的小窗口來反映整個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中國人的生活態(tài)度,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黃友義還給筆者講述了一個故事:他說他在國外有一個朋友,每次和他談起中國,都表示出對中國的不理解,甚至對中國存在很多誤解。后來通過多次接觸,從生活的細微處著手,給他講述發(fā)生在中國的許多平凡卻又精彩的“小故事”,他就逐漸理解進而喜歡上中國了。每天閱讀中國的報刊,并把報刊上精彩的片斷剪貼下來,做成剪報。后來在黃友義出國的時候,展示給他看。他對黃友義說:“認識你以前,我腦子里是一個令人不喜歡的中國。我很慶幸跟你相識,你讓我認識了一個與過去印象完全不同的中國!边@就達到了很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做外宣也一樣,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找出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共同點去傳播。比如,全世界人民都愛好和平,都追求理想的和平家園,這樣就把中國人熱愛和平的理念傳遞給他們,在感情上就容易得到共鳴,海外讀者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作為外宣媒體要時刻牢記一個原則:對外傳播不是單向宣傳,準確地說應該是“溝通”,是站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另外,在對外傳播中,要有針對性,并且要做大做深做透,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黃慶:向世界講述帶有中國元素的“故事”
  
  “海外對中國的了解很少。我們問在中國工作的外國專家,中國的象征是什么,很多人都說是中國功夫。外國人到中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中國并不是人人都會功夫,并不好戰(zhàn)。有的對中國的認知仍然停留在一兩百年前,認為中國很窮;有的又認為中國突然間變得很富。我們有責任擴大中國的話語權(quán),讓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更客觀,與我國的國際地位相適應。”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黃慶在采訪中對筆者說。
  說到講述中國的故事,這位中國日報社的領導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說,講述中國的故事,第一就要有中國故事的元素。中國故事的元素就是你跟人家不一樣,要有自己的特點。
  實際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身已經(jīng)決定了你講的故事一定是跟人家不一樣的,但是不一樣的前提是什么呢?是與我們整個的對內(nèi)對外的傳播有關系,F(xiàn)在對內(nèi)對外的傳播有點差距,這個差距就造成了外宣中在對外“講故事”的時候有些距離。雖然努力地要貼近外國讀者,但是目前許多的詞匯,許多的語言結(jié)構(gòu),許多的解釋都比較難以讓讀者理解、接受,所以就應該講特色。我們進行的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有這樣的內(nèi)容,但是我們整個的新聞傳播、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結(jié)構(gòu),往往很難真正讓讀者接受。
  
  她認為,新聞傳播要積極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籌國內(nèi)國際兩大塊”。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講“中國的故事”,不是僅僅講給我們自己中國的官員聽、僅僅講給中國的老百姓聽。我們講的“故事”已經(jīng)很難有國界了,直接就成了國際上的故事,就是國際上人們需要了解的中國的故事。
  對外傳播要遵守“時效性、針對性、服務性”。講述“中國的故事”要具有國際視野。所謂國際視野,必須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以進行式來進行了解,必須時時刻刻地要有國際意識在腦子里。不管你講的這個故事是什么故事,你必須要想到現(xiàn)在國際上是什么一種反映。當然傳媒人應該有這樣一種意識,但是有時候真正實踐起來卻比較難。
  比如,最近的“毒餃子事件”,我覺得國際媒體的反應不是對我們太有利,你讓西方世界能夠完全認同我們的理念目前很難,他們對中國的很多事情是要非議的。既然是這種情況,我們自己本身就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你要知道他肯定會非議你,你今天的解釋必須是在今天這種狀態(tài)下做出的一種反應。所以我們自己的傳媒要把握,有的時候形勢已經(jīng)變化,這方面的信息如果再傳播,可能就不是太合適。其實“時效性,針對性”的問題是很有學問的。
  據(jù)黃慶介紹,《中國日報》對如何更好地擴大外宣進行了探索。在消息寫作中,導語一般都是從具體人物開始,寫作講究故事性,避免海外讀者產(chǎn)生抵觸情緒。另外,比較重視時效性,講究先發(fā)制人,在第一時間發(fā)出去掌握主導權(quán)。如果慢了再補救就要費很多工夫。例如《中國日報》在內(nèi)容上還要有海外讀者熟悉的東西。他們定期在《華盛頓郵報》里夾送《中國日報》?v美國人在中國的經(jīng)歷和體會,美國人讀起來就感覺特別親切。
  她最后還提到:傳播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在我們的對外傳播報道中應該始終貫穿這種價值觀。
  
  袁明:在全球視野中講好“中國故事”
  
  在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對外友好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兼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明的發(fā)言引起了在座委員們的廣泛關注。
  政協(xié)會議伊始,小組發(fā)言討論后,筆者就關于“如何講述中國的故事”,采訪了袁明委員。她說,感覺改革開放三十年,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有無數(shù)的中國故事。關鍵問題是怎樣去發(fā)現(xiàn)、怎樣去捕捉、怎樣去講述。
  首先要帶著一種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是中國人的血液傳統(tǒng),就是你帶著這種文化自覺去看世界,看身邊發(fā)生的這些“中國故事”。
  采訪中她講述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她說:“2007年12月,我去新加坡參加一個國際會議,被指定的發(fā)言內(nèi)容是關于氣候變化的問題。我哪里懂氣候變化問題?只能臨時抱佛腳。我請教的是一位女科學家,名字叫張德貳,中央氣象局專家。這位女科學家將近70歲,是2007年諾貝爾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一科學小組150名成員的召集人!
  “一位中國的女科學家當這個召集人憑的什么?她憑的是手里的數(shù)據(jù)。這組數(shù)據(jù)是從明代開始,從地方志、縣志開始的。古代的史官對氣候每天都有記錄。比如說今天是旱或者晴或者是雨,一年365天都有記錄。然后通過大型計算機建立數(shù)據(jù)庫,一直做到了唐代。國際科學界是憑中國人的一千多年的文字積累,最后提煉成用上千年的時間跨度來講述中國的氣候故事。所以這個成就在國際科學界是公認的!
  “張德貳說,中國要研究氣候變化問題最早是周恩來總理提出的。1972年西非大旱,1973年澳大利亞大旱。這兩次大旱以后,我們國內(nèi)有關部門給總理呈送了一個報告,說這個干旱會影響到全球的小麥減產(chǎn)。1974年,周總理就在這個報告上批示:要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袁明告訴筆者,聽了這位女科學家講的故事以后,覺得到國際上去講氣候問題就比較有底氣。因為這項工作是中國人做出來的,是憑中國的古代文獻。幾十年后,在當前大開放,大外交,大外事的背景下,怎么能夠把這些實踐,把這些中國故事總結(jié)出來,變成有底氣的、可以到國際上去說的內(nèi)容,這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首先要達成一定的共識,然后讓世界接受中國的改變。現(xiàn)在很多描述中國的概念,都是出自于外國人,有很多國外學者研究中國人,很多概念都是外國人來制造的。其實,中國政協(xié)包括跨專業(yè)的、跨行業(yè)的、跨界別的人士,它是一個知識的集聚點。在這個集聚點上怎樣能夠共同去發(fā)揮政協(xié)的作用,這是一個挑戰(zhàn),一個使命。就是要刻意帶著這個文化自覺去造就“中國概念”,這個“中國概念”可以讓國外的世界能夠理解。另外,對世界上不同的受眾,尤其是西方的受眾,要理解他們的文化。
  她認為,很多資深的外交家或者從事對外交往工作的外事人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現(xiàn)在的大使、外交官、對外做民間聯(lián)絡的學者專家等,都已經(jīng)成為了與世界溝通的一種橋梁。這個橋梁本身從廣義上來講,就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同時他們還有很多個人的朋友。通過這樣的橋梁加強對外傳播也是很重要的。
  
  范冰冰:打造品牌,中國的聲音要落地生根
  
  在十一屆一次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名單上最易令人誤會的名字之一就是“范冰冰”。不過,此“冰冰”非彼“冰冰”。委員范冰冰是身高近一米七二、能說一口流利俄語的中國傳媒界資深人士。
  供職于對外傳播機構(gòu)的范冰冰是首次擔任中國政協(xié)委員。在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東中心俄語廣播部主任前,她曾先后從事翻譯、播音、記者等工作。她是中國俄語界頗具名氣的專家,并曾獲得中國播音主持界最高獎“金話筒獎”。
  
  在“兩會”期間,年近六旬的范冰冰把“兩會”駐地房間當成了自己新聞報道的直播間。每天用5分鐘的時間和國外關心中國“兩會”的熱心聽眾電話互動交流,將“兩會”的盛況及時地傳遞到海外。在采訪的過程中,范冰冰的電話鈴聲不斷,她不得不幾次中止與筆者的交談,拿起電話就講起流利的俄文。原來,她正在與俄羅斯及獨聯(lián)體的俄語聽眾進行“記者連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有個俄文的“聽眾信箱”節(jié)目,聽眾在遙遠的電波那端,也熱切關注著中國的“兩會”。
  當筆者問到“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個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再一個是十七大報告實施的第一年。作為對外傳播者如何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了解世界的進步與對話”時,范冰冰委員說,對外傳播應該配合我們國家的大政方針,尤其是胡錦濤主席講到的怎樣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問題。作為一個新委員,在聽了政協(xié)十一屆一次報告和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后覺得意義特別重大,有這么“兩個一”。首先,它是黨的十七大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的“兩會”。第二,它也是五年一次的關鍵的大會,所以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期待。
  她說,作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有43種語言, 38個記者站,還具備100多個來自對象國的外籍專家,所以有實力把我們的對外傳播做大做強。
  十七大的報告指出,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尤其是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的全國宣傳思想的工作會議上要求要把加大對外宣傳作為中國發(fā)展全局的戰(zhàn)略任務去抓緊抓好。所以也要求整合我們對外傳播的這種資源。所以建設多途徑、能夠覆蓋對外傳播的一些網(wǎng)絡,形成和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及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對外傳播力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應該讓中國的聲音和信息傳得更廣、更遠,讓中國的聲音力量也越來越強。
  范冰冰委員又根據(jù)她豐富的從業(yè)經(jīng)歷,講述了對外傳播所注意的原則。盡管目前有力量能夠作對外傳播,但是覺得技術、手段太單一了,其實我們擁有大量的外語人才,怎樣用好人才也是個關鍵問題。同時不能去硬性地傳播,一定要強調(diào)文化軟實力。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去跟國外交流,讓他們能夠理解我們、認識我們,正確客觀地評價我們。讓我們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說法去溝通交流,比如,政府的工作報告,如果把它照本宣科地翻譯過來,讓你的外國友人去聽,他是聽不進去的,他也看不明白,所以一定要轉(zhuǎn)換成講故事,轉(zhuǎn)換成軟性的稿件,轉(zhuǎn)換成自己的語言再加上具體的實例來傳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好的傳播效果,才能被對方更好地接受。
  當記者問到“如今的對外傳播應該如何順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做好針對性、時效性和服務性”時,范冰冰委員笑了,她夸贊筆者提問的問題很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這也是她從業(yè)三十年來天天在思考的問題。
  她說,現(xiàn)在世界強國都有自己的品牌,都有自己的力量。比如,英國BBC、美國之音或者德國之聲,他們的聲音為什么這么強,力度為什么那么大,為什么我們能聽到它的信息,反過來他們聽到我們的信息卻非常少。那就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品牌的優(yōu)勢。所以我們要努力去打造自己的品牌,作為對外傳播的一個窗口,如果打造不出好的品牌的話,那就是我們的重大責任。
  同時對外傳播的時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了提高時效我們讓自己的節(jié)目盡量走出去,才好進行落地。海外落地的話,聲音要強一些,效果要好一些,覆蓋面要大一些。
  另外,要和海外讀者進行感情上的交流。做外宣就等于架起一個友誼橋梁,如果做好了,把軟性的東西通過講故事也好,通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也好,或者讓外國人親自去看去說,海外就比較容易接受。接受了以后,接下來的就是收益了。她說,從中俄兩國之間的友好和平發(fā)展來看,她有一個切身體會。就是兩年以前,國家確定2006年、2007年為中國國家年,這兩年我們搞了幾個國家項目,這個項目達到了比預期想的還要好的效果。因為外國媒體的記者大約30個,加上中方的各大媒體的記者組成一支隊伍,這個外國記者團一路采訪,他們親眼看、親耳聽,然后客觀地報道中國。因為通過他們的嘴里說出來的信息,要比中國人自己說出來的更容易讓人接受。
  責編:曹曉娟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共鳴 提升 提升傳播藝術讓中國故事引起國際共鳴 讓中國故事引起國際共鳴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