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之旅
發(fā)布時間:2019-08-3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今天科技發(fā)達,物質豐富,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單調的生活和飲食,為了口腹之欲創(chuàng)造出種類繁多、口感各異的飲料。但在世界范圍內最為大眾接受的依然是咖啡和茶這兩大非酒精飲料,而兩大飲料之中源于古老東方的茶是歷史最為悠久、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
中國茶葉栽培技術源于何時已經無從考證,傳說在上古神農時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接觸茶葉,據唐代茶圣陸羽《茶經》所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痹谥袊^去的文化史學界,往往把一切與農業(yè)、醫(yī)學、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都歸結于神農氏,而陸羽所言并無過硬的依據,所以神農氏以茶為飲料之說并不可靠。
中國最早人工栽培茶樹、采摘加工茶葉的是西南地區(qū),大概在今天的川、滇一帶。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提到:“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比绱丝磥碓缭谙惹貢r代,四川一帶已經形成飲茶的習慣。陸羽《茶經》中云:“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卑蜕綅{川即今川東地區(qū),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應該是人們長期培育的結果,可見中唐時期川東地區(qū)的茶葉種植業(yè)已經比較發(fā)達。
到漢末三國時代,茶葉由藥物漸變?yōu)轱嬈,《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制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
當時宮廷飲茶更為常見,今天我們常說的“以茶代酒”其實便是三國末年的一個典故!度龂尽ろf曜傳》中記載:三國時最后一位吳王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飲酒七升,有本事的能從嘴角漏掉,不把它咽下去,但七升的酒必須見底。有位叫韋曜的吳郡名士,以博學多聞為孫皓器重,酒量不過二升,孫皓對他特別優(yōu)待,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經常允許他少喝,或暗中賜給韋曜茶來代替酒。這個故事是最早關于飲用茶湯的記載。
到南北朝時代,中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當時中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西域輸出茶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院僧侶崇尚飲茶,開始在寺院周圍栽植茶樹,并制定茶禮、設茶堂、開始有了專門的茶事活動。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當時人們飲茶的方式與今天有很大差距,當時的茶是制成磚、餅、坨等,飲用前研磨成粉末,再以茶爐烹煮,還要加入鹽甚至蔥姜等調料,其方式有點像今天廣東人煲湯。
唐代的茶葉貿易風生水起,公元714年大唐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蒙古的回紇地區(qū)開創(chuàng)茶馬交易,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漸漸形成了今天舉世聞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商旅馬幫之路,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fā),經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另一條從云南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fā),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邦達、察隅或昌都、拉薩,然后再經江孜、亞東,到緬甸、尼泊爾、印度。今天的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劍川縣的沙溪古鎮(zhèn)、祥云縣的云南驛、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貿易最早開啟了內地各民族與藏族同胞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青藏高原上的人們自古以來就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等高熱量食品為主食以抵御高寒的氣候。但高原的特殊氣候無法生長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但藏區(qū)卻不產茶,所以只能從中原地區(qū)由馬幫長途販運至青藏高原。
茶葉和茶文化除沿茶馬古道經陸路向西傳入西域、中亞和西亞地區(qū)外,也由海路向東傳入今天的韓國與日本,成就了今天聞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不過與中國茶文化歷史相比,日本茶道歷史并不悠久。日本茶道學界一般認為茶最早是由傳教大師最澄和尚于9世紀初——即中國的唐朝中晚期,由中國帶入日本,種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從而形成了后來的日吉茶園。據日本著名史書《類聚國史》記載,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滋賀韓崎時曾接受了永忠和尚進奉的煎茶,茶這才開始見于日本正史。
到了宋代茶葉產業(yè)又有很大發(fā)展,進而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yè)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外國使節(jié)。至于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勃勃,有人遷居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
至明代早期,茶的飲用已改成今天的“撮泡法”,即以沸水沖泡經過晾曬炒制的熟茶。
明代文人階層更加鐘愛飲茶,今天存留的很多以飲茶為素材的精美繪畫都出自明人之手,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今天中國乃至世界最專業(yè)、最珍貴的茶具——宜興紫砂壺也發(fā)源于此時。
明永樂年間的偉大航海盛事——鄭和七下西洋和明中晚期世界地理大發(fā)現時代的來臨,則把中國茶文化傳往西方,為后來茶葉和茶文化輸入歐洲作了宣傳和準備。16世紀葡萄牙人東來,最早將茶葉傳入歐洲。荷蘭人繼之東渡,17世紀初期,荷蘭商人遠涉重洋從澳門裝運中國綠茶至爪哇,再輾轉運至歐洲。與數千年前的中國人一樣,歐人最初用茶,也是當作藥品,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輸極少量茶葉入歐洲,歐洲醫(yī)學深信茶之功能,法國貴族更是把中國茶視作珍寶。所以當時茶價昂貴,甚至有人以黃金制箱專盛茶磚以作豪華禮品。此時茶還僅僅是宮廷和豪門世家作為養(yǎng)生和社交禮儀之用的奢侈品。
英國最初輸入茶葉是1662年由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帶到英國的。她出嫁時從東印度公司購買了中國紅茶100公斤帶到英國王宮,飲茶開始成為一種宮廷樂趣,之后逐漸風行于上層社會。貴族紳士以茶為貴,以茶為榮,以茶炫耀闊綽和風雅。一些富裕家庭的主婦,均以家備別致的茶室、珍貴的茶葉和精美的茶具而自豪。此后茶葉輸入量驟增,茶價逐步平抑,加上愛好茶葉的各界名人、學者的論證和頌美,使得飲茶之風漸次從宮廷彌漫于社會,從貴族普及于民眾。英屬印度殖民地也開始競相種植茶樹,因為輸入稅率的優(yōu)勢,印度紅茶種植迅猛發(fā)展,1888年輸出到英國的數量首次超中國茶葉之上。
今天飲茶嗜好遍及全球,世界范圍內有五十余個國家種植茶樹。然尋本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播而去,中國才是名副其實的“茶的祖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