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山路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故鄉(xiāng)是一個人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我的故鄉(xiāng)既是我出生的鄉(xiāng)下,也是我從小讀書的縣城,它是被一條幾十里的山路連接起來的。這條山路,刻著我難以磨滅的記憶!
我喜歡說自己是在鄉(xiāng)下出生的,其實那里并不是一個邊遠的村寨。說“鄉(xiāng)下”,是因為在我孩提時的記憶里,因為交通不便,相對縣城而言感到邊遠。于我而言,這樣說更有一種親切感。我出生在貴州織金縣的以那鎮(zhèn)上,那時叫以那架區(qū)。我出生的時候爺爺已經(jīng)去世了,從小就跟母親和奶奶住在一起。我外婆家是在織金縣城,父親也是在縣城工作。我童年的時光大部分是那里度過的,因為到了讀書的年齡,我就到城里進小學(xué)直到如今。少年時我常到鄉(xiāng)下的家度過假期,特別是過年。那時候從以那到城里,還真的就像是“進城”,要去一趟可真不容易!最早的時候有一條馬路,可是沒有班車,后來有了班車每天才往返一趟。要從茶店、八步顛簸繞行一百余里路。坐車的人很多,早早就到街上等候、翹首以盼。班車到中午時才來,可車還沒停穩(wěn)大家就蜂擁而至,售票員簡直躲閃不及。車票是1.4元,能買到票坐車的人很少,每次都有十來張票給講關(guān)系的留著,車子不大也不能超載。人們要進城或下鄉(xiāng)很多時候都是走路。我從小往返于外婆或奶奶家,也記不清有多少個來回了,但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這六七十里的山路沿途的地名和景物:那些乘涼歇氣的埡口、那處泉水汩汩的涼水井、寨子里那棵粗大的桂花樹、那些常在路上遇到的熟人。翻山越嶺、爬坡下坎也得差不多一天時間。
我跟父親一起走的次數(shù)最多。從城里去老家時,中途走到板橋公社時,我們都愛在橋邊的一戶姓陳的人家歇腳吃飯。那戶人家賣有掛面、豆腐和糍粑,也給過往的路人提供煮面食、喝茶水的方便。父親最愛吃的菜,是把他在路邊的土里或偏坡上扯的野苦蒜、跟新辣椒、豆豉顆一起燴白豆腐。父親的胃口一向很好,走得也累,一連要吃幾碗飯。他嘖嘖稱道說,就是吃龍肉也沒有這樣香!好似享用了世上最美的佳肴。那是一個物質(zhì)貧乏,以票證限量購物的年代,父親對生活的奢求,也不過如此。吃完飯歇了一會,我們又上路,開始爬寒坡嶺了。走這條路要翻過好幾道大的山梁,其中最高的是寒坡嶺。待我們提著口袋在烈日底下喘著氣,慢慢地爬到坡頂時,父親的背心已濕了一片。我聽街坊長輩說過,我爺爺之前娶過兩個奶奶,都先后病逝了,也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才又娶了我奶奶。我奶奶生了三個子女,父親是獨子,在家從小被大人寵著,有些嬌生慣養(yǎng)?晌铱吹礁赣H爬坡時那堅毅的神情,總不太相信他們說的這些話。我和父親坐在寒坡嶺埡口的一棵大樹下,遠望著夕陽下起伏的群山和層層的梯田,讓山風(fēng)微微的吹拂著,涼快極了!在那里我們坐的時間總要長些。那個埡口,我記得最清。后來,當(dāng)我讀到吳勇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水西悲歌》里,吳三桂迎娶俄妮諾黛的隊伍在寒坡嶺被打劫的情節(jié)時,就會想起我跟已經(jīng)去世的父親在那里乘涼的情景。
記得我和弟弟跟奶奶一起從城里回家的那次,走得很慢。奶奶的身體不好,還帶著病。她來城里進些小百貨逢趕場天擺攤賣?苫厝サ臅r候沒有車,又要趕回去第二天擺攤賣東西,就只好走路了。那天清早我們吃好飯,帶上糍粑和婆婆拿的餅干就上路了。奶奶咳嗽得厲害,我們只好邊歇邊走,走走停停。一路上奶奶給我們說些以前的事兒。奶奶告訴我,我是在街上遭了一場大火的那年的第二年出世的。那場火好大哦!全街上下的木房都被燒得干干凈凈,三天以后地上都還是燙的。她說那火勢是如何的迅猛、蔓延、慘烈。白天到處是炙烤的熱浪、飛揚的灰燼、哭喊和叫罵的聲音,夜晚的天被火光照得通紅。我親眼看到后來街上又遭過兩次火,竟使得人們都談火色變,于是就湊錢請端公道士設(shè)壇念經(jīng)作法“掃火星”。我母親就跟我說起過,她是在臨時筑起來的土墻房里坐的月子,下雨的時候就撐著傘,因為潮濕,竟至落下了“風(fēng)癱”的病,腳走不了路。我外婆聽后,就把她接到城里去醫(yī)治了很長時間,到底把癱病給治好了。
有關(guān)我鄉(xiāng)下的奶奶跟城里的外婆結(jié)為親家的事情,是姑媽跟我說的,我父親考到縣城里讀初中,是寄住在我外婆家開的客棧里。婆婆看他是個讀書人,人本份,小伙子也長得好,就應(yīng)允了這門親事。那時的城鄉(xiāng)差別很大,奶奶家以前雖是有些田土,但土地改革后就也不再是殷實人家。爺爺去世后,一家四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根本拿不出錢迎娶我母親,幸得我舅爺資助,加之我外婆雖是縣城里的大戶人家,卻也沒有嫌貧愛富。街上的人都交口稱道,說我奶奶在城里結(jié)了一門好親,著實很羨慕!在路上,奶奶說,當(dāng)年我母親出閣的時候坐的是八抬大轎,走的就是這條山路。接回去治病時也是坐著轎子從這條路進城的。我的母親一生辛勞,面對生活的重壓,她備嘗了各種艱難與辛酸。走下花轎自己當(dāng)家立業(yè)后,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能耐,令鄉(xiāng)親們交口稱道。記得,我也跟母親一起背著米粉,走過這條山路。奶奶對我們說,娃娃,你們的命貴著呢!要好好讀書,以后才會有出息!我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還好,那天沒有下雨,走到天刷黑的時候,我們終于到了家。我奶奶已經(jīng)去世好多年了,她是在縣城里治病時在醫(yī)院去世的。我爺爺?shù)膲炇窃谝阅青l(xiāng)下,奶奶生前也說過想落葉歸根的意思,可是那時公路不暢通,車也很難找。對于我們來說,要把奶奶送回老家安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父親只好在城外買了塊墳地,安葬了奶奶。
以前,老家的人進縣城都得走這條山路,他們走的也很艱苦,可從這條路走出去的老家人,歷來在外面出人頭地的人卻不少。無論從政、經(jīng)商、為文,有作為的大有人在,他們在各個領(lǐng)域、各行各業(yè)扮演著主要的角色,發(fā)揮著突出的才智,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在我稚嫩的眼光里,老家的人生活是苦澀的,也是堅韌的。那里有一首民謠:“以那架,搖車壩;兩頭高,中間凹,搖到三十夜打光胯!边@是他們對現(xiàn)實無奈的自嘲,也表現(xiàn)出一種詼諧與達觀的態(tài)度。在那些清貧而酸澀的日子里,為了生存,為了溫飽,他們在自己家里或簡易的作坊里,用當(dāng)?shù)爻霎a(chǎn)的糧食和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熬更守夜、起早貪黑地煮酒、熬糖、磨豆腐、打黃耙;他們挖煤、拉車、趕馬;栽秧、割谷、犁牛、打耙;他們用大米、包谷的酒糟和豆渣來喂豬、養(yǎng)雞、養(yǎng)鴨。他們忙家里的、忙地里的、忙外面的,回到家里,他們用袖口揩著額頭的汗珠,用木瓢從砂缸里舀水咕咕地喝下,然后端起土碗,大口地吃著包谷飯、老酸湯?粗乩锏拿甾D(zhuǎn)青、圈里的豬長膘、窩里的雞下蛋,心里感到很是愜意。不過他們并不滿足在自家門前顯能或只做當(dāng)?shù)厝说纳,不滿足付出了辛勞的汗水,只賺取著微薄的利潤,而是要把自己的東西推銷出去,賣給城里的人。于是,他們背著夾籮,走在這條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城里的人喜歡他們用晚米烤的酒,喜歡他們做的核桃糖和用糯米和黃豆做的麻子黃耙,他們做的豆腐干比別處的好,鮮嫩好吃,買的人多,價格自然也要賣得高一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