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朝美對決與東亞地緣政治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1,朝鮮核危機的變量與可能
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挑起第二次核危機的時機是非常微妙的:美國正忙于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攻擊準備而無暇東顧。事實證明,美國并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美國的政治領導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對兩面危機同步因應。
與伊拉克和南聯盟“被動”反美、慘遭收拾的歷史不同,朝鮮政權是主動地向美國叫板。在危機背后,存在著讓這個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并不感到體面的歷史敘事。半個多世紀前,美國霸權在朝鮮遭受到第一次嚴重挫折,十幾年后,它又在越南陷入更可怕的夢魘。在美國人有關“東亞的骨頭不好啃”的歷史記憶里,除了對于紅色意識形態(tài)的進攻性的體驗、對于前東方盟主中國復興的實力的認知外,大約還有對于東亞諸民族硬朗的民風和儒家歷史文化背景的感受。面對著這些迄今仍未喪失活力的歷史變量,美國人應該表現得比在世界其他地區(qū)要更為審慎。
第二次核危機的爆發(fā),裸露了朝鮮半島地緣政治中正在孕育的重大歷史變動的跡象:在朝鮮半島持續(xù)了50年之久的常規(guī)軍事平衡,即將被朝鮮正在誕生或者業(yè)已誕生正在增長的核實力打破。金正日以核實力和核技術為基礎謀求相應的國際地位和伸張意志的權力的努力,與美國對于朝鮮半島的軍事平衡和外交格局的實質掌控之間產生了結構性矛盾。美國人把金正日發(fā)動的核危機不僅視為對其主導的核不擴散的國際秩序的挑戰(zhàn),而且主要地當作對于它在東亞地區(qū)軍事霸權的挑戰(zhàn)。
隨著危機的升級,在挑釁的朝鮮、不情愿的中國、左右為難的韓國之外,還有包藏禍心的日本、偏執(zhí)的臺獨勢力正躍躍欲試,要加入這場紛紜的戰(zhàn)略游戲。種種實力外交的機緣運作,以及國家哲學的深層推動,使這場危機完全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冷戰(zhàn)結束以來東亞地區(qū)最大的國際關系危機。
如果局勢滑向失控的極致、演變成為金正日政府所宣稱的2003年“大決戰(zhàn)”的話,那么,朝鮮、韓國、日本、臺灣必將作出重要的戰(zhàn)略“異動”,而美國和中國作為戰(zhàn)略平衡的兩極,對危機和“異動”如何應對,攸關各自國勢的消長。
(http://www.yypl.net)
2,“軍國”朝鮮對外挑釁的制度內因
在長期和平時代,一個小國制造出如此緊張的國際局勢,甚至敢與超級大國走向高度危險的對抗,似乎殊不可解。然而對于朝鮮來說,卻有著內在的、幾乎是命定的必然性。
在共產體系中,朝鮮經驗是獨特的,它是唯一的一個對最高權力實行家族繼承制的極權國家。共產世界曾經彌漫一時的個人崇拜,在原生地俄羅斯和中國業(yè)已淪為“災難文物”,在朝鮮卻成功地由“太陽家族”的第一代發(fā)展至第二代,今日朝鮮人民正身臨其境。
同所有“發(fā)作”個人崇拜時節(jié)的共產國家一樣,皇權的朝鮮外向建構為“軍國”——一個2200多萬人口的國家,居然擁有120萬的正規(guī)軍隊,不能不稱之為“軍國”。這支與其“身材”相比超級膨脹的軍力,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著絕對優(yōu)先的地位(朝鮮稱之為“先軍政治”),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它使得任何對于金正日的權力挑戰(zhàn)和思想挑戰(zhàn)都成為不可能。對外,它表現為窮兵黷武,“軍國武功”被樹為國家的主要目標。
觀諸歷史,以共產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建立的“軍國”,具有高度的節(jié)制特性,比如斯大林的“軍國”從不孤注一擲,而是逐次擴張。毛澤東的“軍國”則對軍力的使用完全內斂,對外兼民族平等解放的精神領袖和物質支援者角色于一身,通過“輸出革命”以打擊敵國、提升國勢。
小國朝鮮地處于“四大國”之間,作為中美之間的緩沖地帶,朝鮮國家的存在,得之于50多年前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的那場血腥戰(zhàn)爭。迄今為止,它的國家安全,也部分地有賴于中國國力的背景支持。所以“軍國”朝鮮的對外冒險性,受到了實力和地理的巨大抑制。
面對著并非由全部由自己支撐的軍事平衡,朝鮮對“武功”的空前追求具有巨大的舞臺感。它所顯示的武力威脅,往往具有濃郁的真假相間的泡沫色彩。但是,它們對于朝鮮的極權體制卻是必不可少的:能夠滿足民族復興豪情和共產主義進攻性的心理預期,這一滿足行為似乎賦予了“太陽家族”實施皇權統(tǒng)治和個人崇拜所需要的合法性。對于朝鮮來說,“武功”是對外部緊張局勢的必要因應,而一定程度的外部緊張局勢,可以用來證明對內采取超級“軍國”建制的合理性——這是一個雙向循環(huán)。所以,如果外部“暫時”沒有緊張局勢發(fā)生,那就干脆由自己主動地把它制造出來。一種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有節(jié)制的冒險”——對外不斷實施挑釁而非戰(zhàn)爭行動,對于金正日來說,是比較合算的方式,比如,對意識形態(tài)和軍事上的敵人不斷地發(fā)出威脅,對鄰居韓國、日本周期性發(fā)起邊緣磨擦,制造出象東海沉船事件、朝韓黃海交戰(zhàn)之類的小花絮,等等。在物質極為匱乏、主要靠虛幻的精神泡沫支撐的社會主義朝鮮,這些挑釁行動是緊張的見證,復興的動力,武功的象征,榮耀的源泉,顯示朝鮮的實力足以向周邊施壓,加重朝鮮在外交上的份量。它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出自于朝鮮國家戰(zhàn)略的基本考量。(http://www.yypl.net)
3,導彈對糧食的吞噬和對民族復興的推進
同歷史上所有的“軍國”一樣,“武功”追求必然耗費不貲,給內政造成極大的失衡,反過來,巨大的內部壓力也使朝鮮更加趨向于“武功”追求。
在共產烏托邦實驗的歷史進程中,仿佛童話或寓言一般,1930年代初斯大林治下的蘇聯、1960年代初毛澤東治下的中國、1990年代末金正日治下的朝鮮,相繼掉進同一個陷阱:農業(yè)集體化運動催生的人口非正常死亡的浩劫。在蘇聯,有數百萬農民死于人為的饑荒。在中國,這個數字至少在2500萬以上。在朝鮮,據估計餓死的人口要超過200萬,接近總人口的10%。來自中國東北的消息告訴我們,前幾年,鴨綠江以東實際上處于人間地獄狀態(tài)。
同蘇聯和中國一樣,在朝鮮,大饑荒的慘局證明了極權制度的失敗。同蘇聯和中國一樣,在朝鮮,為了掩飾無與倫比的丑陋,鐵腕強人金正日通過張揚“武功”,轉移經濟危機的壓力。當大浦洞一號導彈飛越日本上空,當“人造衛(wèi)星”升空的錄像在到訪的美國國務卿面前放映時,朝鮮人民的興高采烈是真誠的。盡管,被統(tǒng)治者置于極度封閉的狀態(tài)之下,饑寒交迫的人民依然高唱著“全世界都羨慕我們”的進行曲,其愚昧之狀,猶如作家魯迅筆下的“醉蝦”,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同任何世代一樣,人民的常識理性沒有喪失,也絕對不會喪失。對于民族自身的命運,悲情的朝鮮人民的常識理性仍然是最有發(fā)言權的:這個曾經在日寇的刺刀下做了50年亡國奴、“有哪個男人沒有挨過耳光”的民族,這個身為殖民地卻享受了侵略國的待遇、被美國中校鉛筆一劃從此兩分的民族,這個數十年來被迫充當了大國緩沖地帶在冷戰(zhàn)威脅下一直活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民族,太需要足夠的實力來完全把握自己的命運。當他們認為“大浦洞”導彈和勞動導彈的成功問世是劃時代的驕傲、是民族復興和崛起的偉大象征時,他們的判斷是有充足理由的。他們的精神愉悅并非全屬虛幻。不管這中間存在著怎樣的、也許“只有天知道”的秘密,小國朝鮮能夠制造高精確度的導彈,的確是驚人的成就。人總是要死亡的,但是導彈技術永世長存,它是“天下公器”,它對民族利益的捍衛(wèi)和促進具有恒久的、越來越重要的價值。
作為責任擔當者,金氏父子的確為民族復興大業(yè)立了功,有導彈為證。不幸的是,取得這一成就所付出的慘重成本——導彈吞噬了糧食,片面追逐軍工生產的經濟戰(zhàn)略加劇了農業(yè)集體化運動的災難性——被偏執(zhí)地忽略了。(http://www.yypl.net)
4,策略的不文明與實力戰(zhàn)略的有效性
導彈技術上的突破使朝鮮“軍國武功”有了新型的實力基礎。在一個小國舞臺上可供演出的空間本來很小,但是現在不同了,因為有了先進的現代化武器導彈在手。
冷戰(zhàn)結束以后,美國一霸獨大,世界地緣政治的天平開始傾斜,中國由美國的潛盟友一舉變?yōu)槊绹臐搶κ,東亞地區(qū)開始感受到美國強大軍力的壓力。自1990年代以來,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朝鮮和美國之間,開始了世界歷史上一種新型的戰(zhàn)略對抗——導彈對航母的虛擬攻防游戲,這一切絕非偶然。一旦臺灣海峽或者朝鮮半島有事,美國的航母艦隊便洶洶然前來彈壓,而中國或者朝鮮便以常規(guī)導彈、洲際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儀式,顯示其擁有的反制力。每當中國的要人——上至國家主席,下至副總參謀長——出訪美國本土或者與美國要人在某地會晤之時,中國人往往在本土發(fā)射一顆洲際導彈或人造衛(wèi)星,遙遙地為己方打氣。這背后的解說詞不言而喻:美國人就信這個。
1994年第一次朝鮮核危機高潮時,針對抵前的美國航母艦隊,金日成首創(chuàng)性地發(fā)射反艦導彈示威。這場危機以美國和朝鮮的相互妥協而告終。在金日成去世后,金正日繼續(xù)推動他父親開創(chuàng)的外交政策調整進程,謀求結束朝鮮數十年來被西方孤立的困局。意味深長的是,這一漫長的調整進程是用軍國運動尤其是“導彈戲劇”作為主要助推力的。1994年至1997年左右,朝鮮人不斷地用研制導彈一事作為談判籌碼,與美國克林頓政府討價還價。到1998年,模仿1996年臺海危機時中國大陸發(fā)射掠過臺北上空的“空包彈”形式,一顆大浦洞導彈掠過日本本州上空墜落在太平洋,使這一“導彈戲劇”達到了一個小高潮。
同樣是倚重實力,文明的威懾和越界的挑釁之間只有一步之遙。對于以發(fā)展經濟為急務的中國來說,有著獨立傾向的臺灣是被迫承受的對手,中國用導彈威懾表征的戰(zhàn)爭邊緣政策,是對臺獨傾向的必要的實力彈壓。而對于朝鮮來說,昔日的敵國日本今日與它并無直接沖突,在風平浪靜的局勢中,朝鮮導彈掠空的行為,已越過威懾的界限,淪為向鄰國主動發(fā)起的無端挑釁,即使對于其潛在威懾的主要目標——駐日美軍來說,情況也是如此。顯然,金正日所玩耍的邊緣磨擦游戲,是以擦出界外而非約束在界內,來制造緊張空氣并張揚實力的。
同樣,在運用實力的方式上,在金正日的字典里,根本沒有什么“雅”與“不雅”、“體面”與“不體面”的區(qū)分——1994年美朝之間的相互妥協,似乎被金正日片面地理解為單憑研制導彈和核武就可以提取“紅利”的先例,而在后來一再援引:在與美國進行外交談判的當口,金正日曾告訴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如果朝鮮獲得太空商業(yè)開發(fā)技術,就會停止開發(fā)導彈計劃。美國認為金正日的行徑跡近訛詐,可謂不無原委。
但是,策略的不文明并不能抵消實力戰(zhàn)略的有效性。在這一點上,美國與朝鮮的國家哲學不無共識,至少在雙邊關系上,雙方都承認,朝鮮的導彈計劃是美朝雙方進行平等對話的重要實力因素。隨著朝鮮開發(fā)導彈技術的前進步伐,美國逐漸擴大與朝鮮的對話渠道,提升對話級別。乘美朝緩和的東風,南部的韓國總統(tǒng)金大中主動訪問北方,邁出了朝鮮半島民族和解的第一步,后來竟因此一舉獲得了2001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隨后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也親往平壤,與金正日相會。到2002年,連日本首相也把主動前往朝鮮一趟,作為挽回國內正在下降的民意測驗支持率的有力招術。數年之間,中、俄、韓、日、美等國領袖或要人相繼訪問朝鮮,創(chuàng)下了多項“歷史上的第一”。朝鮮半島一時間成為世界政治的中心舞臺之一。這些外交成就不能不被金正日當作他所信奉的實力哲學的佐證。(http://www.yypl.net)
5,促使第二次核危機爆發(fā)的內政與外交考量
在導彈拓展的外交舞臺上,金正日的表演讓世界輿論眼花繚亂,對于他的個人魅力撲面而來的贊揚增強了他的國內地位。從中飽嘗了樂趣的金正日期待著美國總統(tǒng)重演毛澤東與尼克松的故事,首先前來平壤“拜見”,實現美朝和解,從而使整出戲劇在情節(jié)上達到高潮。對于小國朝鮮來說,那一幕的份量之重可想而知。
外交調整的初步成功,使金正日更加勇于在國內政策上表現出相當的彈性。受鄰居中國威權政治+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的啟迪,金正日開始了實施經濟“松綁”的嘗試。近年來,在朝鮮,物價和工資的改革業(yè)已初步展開,下面引進外資的步驟呼之欲出,它將導向嚴格限制的局部經濟自由。這一變動雖然謹慎但屬于實質性的,它非同小可,報出了朝鮮即將放棄烏托邦公有制的歷史信號,災難深重的朝鮮民族有可能沿著這一方向找出一條新生之路。
但是,朝鮮實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所需要的親和的國際環(huán)境和巨額的外來投資,都受制于它與美國之間的關系狀況。在對朝關系上,世界主要經濟國家日本、西歐,甚至包括同胞韓國,都要看美國的眼色決定事情的緩急。(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擺在金正日桌面的問題簡單而又深刻:朝鮮在內政和外交上的調整能否實現突破,在外部都受制于它和美國之間的關系。
克林頓差點來了,卻望而卻步。新上任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令金正日夢幻破滅。身為超級鷹派,布什對于世敵謀求和解的真實欲望毫不買賬,對于朝鮮從外交到內政對美國的需求,故意地視而不見。仿佛在無端地使趨于和解的局面反轉惡化,布什政府還將朝鮮宣布為七大“邪惡軸心”之一,與總在挨打、屈辱的伊拉克同列,這極大地傷害了朝鮮人的民族自尊心。在朝鮮人看來,布什政府的戰(zhàn)略意圖是典型的冷戰(zhàn)式的——使美朝關系退回到1990年代以前水平,重新置朝鮮于被國際孤立的狀態(tài)——這是朝鮮人無法接受的。假如布什還能取得連任,朝鮮苦心孤詣的外交和內政調整似乎至少要被冷凍八年。
毫無疑問,布什政府拒絕給朝鮮頒發(fā)進入國際社會的入場券,以及授朝鮮以“邪惡軸心”、“無賴國家”封號表現出的粗暴,必然地使金正日內心因外交內政調整受挫而生的巨大失落感和民族尊嚴上的巨大受侮感交織。在心理學上,狂人在受挫和受侮之后必然趨向于強力反彈。沉浸在顛狂的個人崇拜的“精神福!敝械慕鹫,不可避免地擁有著絕對權力催生的狂人思維。個人崇拜的話語背景是英雄敘事。現在局勢似乎是,世界需要反抗美國意志的英雄,民族需要反抗美國意志的英雄,那就讓英雄應運而生吧。朝鮮的主體哲學,歷來主張充分發(fā)揮精神意志的作用。朝鮮的英雄美學,不是以一當十,而是以一當百。國家小怕什么,只要有“21世紀的太陽”在領導。何況在導彈之上,還有更具威力的原子彈和氫彈正待出場——它具有彌補小國和大國之間巨大實力差距的終極威力,還有百萬大軍作后盾,為民族利益而從事必要的冒險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美國過分的冷漠、侮辱和恫嚇,誘使偏執(zhí)而狂野的朝鮮統(tǒng)治者越過了忍耐和等待的臨界點,向外反彈發(fā)力,在不無節(jié)制的對外軍國冒險之路上,由“用導彈牟取國家利益”的階段,躍遷到“用核武器牟取國家利益”的階段。他要向美國發(fā)起直接的挑戰(zhàn),用軍國實力和可怕的核武器的威懾力,為國家打破內政和外交的困局。這一幕可以替代其它未能如愿的戲劇高潮,讓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領“21世紀的太陽”的超凡英雄膽略。在強人金正日的思維中,對于國家利益上的理性算計與制度養(yǎng)育的非理性的個性狂妄混雜在一起,事態(tài)因此而充滿了不確定的變數。(http://www.yypl.net)
6,金正日應對危機可打的“戰(zhàn)略牌”
選擇美國人無暇東顧時節(jié)發(fā)動危機,表明金正日的戰(zhàn)略設計的確精明而又大膽,也同時暴露出了金正日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美利堅帝國有著對于膽敢向它挑戰(zhàn)的小國強人不留余地往死里打的豐富歷史記錄,在徹底擺平薩達姆之后,朝鮮很可能是布什政府下一個強力施壓的對象。既然早晚都要攤牌,何不主動地利用寶貴的時間差挑起危機并設法駕馭,使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朝美對抗向著有利于朝鮮的方向發(fā)展。
金正日政府提出的階段性外交目標是審慎的:它要求美國放棄冷戰(zhàn)思維,與朝鮮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個目標設計得頗為巧妙,把朝鮮正當的國家利益與國際普適的和平價值觀結合在一起,除了美國以外,估計很少有人會對此提出異議。為逼迫美國人接受這一目標,朝鮮人采取了一系列外交動作——驅逐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重新啟動寧邊核反應堆,退出《核不擴散條約》,揚言再次試射導彈,等等——這些步步升級的挑釁行動的特征,不是導向戰(zhàn)爭邊緣,而是導向核試驗邊緣。朝鮮人在公開場合否認已制造出核武器,卻閃爍其辭地暗示擁有使美國本土陷入“一片火!钡墓袅Γ@只能指的是核武器。它證明,在本次實力外交中,金正日直接選擇了核威懾作為主要的施壓工具。如果人們從朝鮮人咋咋呼呼的戲劇幻相中清醒過來,就明白這次是真正的危機到來了。
在堂而皇之的簽署互不侵犯條約訴求背后,朝鮮政府導向的深邃的戰(zhàn)略目標,當然是借與美國和解,逼迫美國作出實質讓步,給予朝鮮進入現代社會的入場券,為下一步實行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營造親和的國際環(huán)境。與此附帶的效應是,逼迫美國承認朝鮮的軍事強國地位,并支付其擬制核武和導彈輸出的補償費,為朝鮮換取巨量的國際援助和資本輸入。
金正日應該知道,美國很少在威脅下作出實質妥協,帝國的體面不允許它這樣做,況且它也不能開一個可能引發(fā)其它國家效仿的先例。所以,美國人選擇以威脅反擊威脅、以強力壓倒強力的可能,要遠大于它作出妥協的可能。眼下布什政府不斷釋放談判煙幕,大施緩兵之計,一旦伊拉克事態(tài)結束,勝利回師的航母艦隊,會在朝鮮半島外海用它特有的語言,表達美國政府的強權意志和戰(zhàn)略關切。
現在金正日處于兩種痛苦的夾擊之中:一種是現實的被漠視和被孤立的痛苦,一種是可能遭受的美國施以超級軍事和非軍事重壓的痛苦。金正日已顯示,朝鮮再也無法在內政外交困局和不安全感增強的狀態(tài)中繼續(xù)生存下去,兩害相較權其輕,它寧愿放手一搏,要么憑核實力和技術可能打開外交內政困局,以承擔后一種痛苦的代價,取消前一種痛苦,要么就兩種痛苦一道承擔。
可以預見,即使航母艦隊大兵壓境,美國人仍然會對朝先禮后兵。尋求以非軍事方式解除危機,是美國人的優(yōu)先選擇,也是必走的程序。在布什所聲稱的將要實施的“超級遏制”中,最有力的一招還是聯合國的制裁。朝鮮現在最大的國家利益走向之一就是謀求對外開放,所以它非常害怕聯合國的制裁,強硬地宣稱“制裁就意味著戰(zhàn)爭”。但是朝鮮的實力基礎不足以支持這一恫嚇。朝鮮人依然有信心,不讓以聯合國名義實施的全球性制裁加諸己身,因為它的天然盟友中國在聯合國享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擁有著至關重要的否決權。以金正日對于朝鮮半島五十年歷史的領會,他有理由預想——除非中國領導人犯傻,否則中國是不可能同意美國或其伙伴的對朝制裁提案通過的。有中國這棵大樹擋著,朝鮮人不會失去十年辛苦調整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所以,美國最大的無形資產——國際號召力,將無法化為對朝鮮最有效的壓力。在反制美國的非軍事手段方面,中國是朝鮮的主要砝碼。
目前,除了中國、俄羅斯——這些朝鮮的親密朋友和美國的潛在對手——認為美國對于危機的爆發(fā)也負有一定責任,要求它通過談判解決危機,在美國的同盟陣營內部,也存在同樣的呼聲,這主要來自南方的韓國。金正日發(fā)動危機的一個重要思慮,即是當下南方的形勢對北方非常有利——一場因美國駐軍撞死兩名女學生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反美運動,一個愿意繼續(xù)執(zhí)行陽光政策的新總統(tǒng),還有因為數年來南北和解而越來越增強的同胞情誼,都成了金正日可以利用的戰(zhàn)略資源。韓國新總統(tǒng)盧武鉉公開聲稱,如果美國與朝鮮交戰(zhàn),韓國將保持中立。這是非常重要、非常復雜的一句話,也是對韓國政府十年來一項重大國策的宣示:現代韓國人民已經覺醒和強大到不會讓外人借用土地屠殺同胞的程度。如果美國人象在南聯盟和伊拉克所做的那樣,即使是從海上對北朝鮮發(fā)動空中打擊,韓國人也可能一怒之下把美軍從朝鮮半島趕走。作為前戰(zhàn)敗國的日本沒有這個權利,但是韓國有。
韓國國內這一重大的國策宣示及其民意走向,極大地削弱了美國對朝采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相應地加強了金正日討價還價的砝碼。但是,促使這一走向發(fā)生的幕后力量,不僅有南方對同胞情和民族尊嚴的“善”的趨同,還有它對朝美交戰(zhàn)禍及自身的“惡”的恐懼:朝鮮龐大的常規(guī)軍力,可以通過在三八線發(fā)動地面拉鋸戰(zhàn)、延伸炮擊和軍機偷襲等形式,使擁有1000多萬人口的韓國首都漢城地區(qū)長期淪為戰(zhàn)場。這是正汲汲于現代化發(fā)展和國際經濟競爭的韓國無法承受的事態(tài)。現在看來,金正日滋養(yǎng)的120萬正規(guī)軍對于應對危機的確有用,至少是使南韓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嚴重牽制了美國超級軍力的發(fā)揮。
即使美國人不計一切外交后果地從海上對朝發(fā)起進攻,采取諸如襲擊寧邊核反應堆之類的打擊行動,對于朝鮮的核能力也無實質性的損傷。而朝鮮采取的軍事報復,還是要讓南方和美軍陷入長期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美國軍隊即使避開與朝鮮的百萬陸軍進行地面交戰(zhàn),利用壓倒性的海空優(yōu)勢實施空中絞殺,朝鮮依然能夠長期承受,朝鮮在軍事上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相當強的挨打能力。在三八線至平壤的遼闊山陵地帶,當年的中國軍人挖掘了相當于兩倍于萬里長城長度的地下工事,朝鮮的軍工廠、飛機、坦克、大炮和百萬陸軍,都將躲在那里面。美國的超級打擊力量并不能對金正日統(tǒng)治的基石——軍隊傷及筋骨,只有采取總體戰(zhàn)法不斷地摧毀朝鮮的城市和水電系統(tǒng)、不斷地“誤殺”無辜民眾,以謀求削弱朝鮮的經濟實力和戰(zhàn)爭意志,而這并不為冷酷的金正日所恐懼,恰可以作為他的道義武器。
朝鮮的經濟規(guī)模不大,對外依存度極。ǔ袊猓,緊張和戰(zhàn)爭對它造成的損害,要遠小于對韓國和美國造成的損害。挨打并不會導致金正日倒臺,反而會加強其反美民族英雄的地位。
打擊的到來甚或是臨近,都將可能成為金正日攀登歷史高峰的最佳借口——進行核試驗。(http://www.yypl.net)
7,核技術和公開的核試驗
金正日擁有的最重要的砝碼,還是核技術。如果朝鮮的核武器象它所暗示的那樣業(yè)已成型,那么它會在美國發(fā)出最后通牒之際公開亮相,那樣,美國擁有的超級軍力和非軍力優(yōu)勢將無用武之地。
當朝鮮人指責美國人首先進行核恫嚇時,他們的說法是有根據的。因為就在去年,布什政府公開宣布,必要時可以動用核武先發(fā)制人對付“邪惡軸心”。作為被威脅的對象,朝鮮認為自己有權利發(fā)展核武器。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如果僅就反制美國無端的核威嚇、伸張自己發(fā)展核武器用以自衛(wèi)的權利而言,并非犯下了滔天罪孽。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沒有說出的理由——有印度開了打破《核不擴散條約》約束的先例,又有巴基斯坦繼之而起,為什么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朝鮮就不可以?
自從美國對印度突破《核不擴散條約》束縛的行徑姑息遷就以來,真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誕生了。已經沒有充足的理由阻止任何國家去效仿印度、巴基斯坦的作為,有的只是對強弱利弊的權衡。美國在它一霸獨大的鼎盛時期露出了它沒有能力為世界建立和維護恒久的游戲規(guī)則的敗相。朝鮮半島第二次核危機就是美國在印度核問題上的短視所得到的第一個報應。
從朝鮮在打擦邊球中對重回《核不擴散條約》給予有條件的保留來看,金正日發(fā)動危機的首要戰(zhàn)略考量,還是以謀求朝鮮的外交和內政利益為主,用“核技術牌”逼美作出外交妥協。但是,如果美國對于朝鮮的“挑釁”和“訛詐”拒不讓步,而是強硬回擊,把事態(tài)導向制裁,戰(zhàn)爭,或者干脆故意報以長期的緊張、對峙和冷落的話,那么金正日將作出第二種應急選擇:舞臺化地啟動核武器的制造工程。
在雙方大玩胡蘿卜與大棒并用的游戲中,朝鮮人極有可能認為,如果不讓原子彈、氫彈出面說話,不足以把危機升級到讓美國人恐懼因而作出讓步的地步。
事態(tài)發(fā)展的危險性就在這里。但是天不會塌下來。沒有證據表明,金正日會把可能擁有的有限的核武器,由自衛(wèi)手段變?yōu)樽優(yōu)檫M攻手段,“承認擁有核武”與“要使用核武”,有天壤之別。在事關國家安危和個人安危問題上,金正日有著正常的人類理性。
美國慣常的實力政治作為,總會加強金正日這樣的強人的實力哲學取向:沒有核武器會被美國人稱為“無賴國家”和“邪惡軸心”,如果擁有核武器呢?人們業(yè)已看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成為核國家后得到了美國人相當的親睞。
如果美國人不為朝鮮第二波段的施壓所動,那么金正日很可能選擇走向第三波段:把核技術由談判施壓工具變?yōu)槭聦嵣系暮藢嵙,公開進行核試驗,放手發(fā)展核武器,依靠核實力建立永久的國家安全。如果事態(tài)發(fā)展到那種地步,走向核武化,對于朝鮮來說,只是能力問題,而不是政策問題。
如果擁有制造核武器的技術能力,對于朝鮮民族來說,布什的強硬僵化是天賜良機,是送上門的充足理由。如果有能力爆炸一顆原子彈或者氫彈的話,民族復興事業(yè)將贏得大突破,這將是朝鮮曠古未有的偉大時刻。它意味著朝鮮將永遠擺脫外來軍事威脅,意味著朝鮮半島五十年來業(yè)已形成的地緣政治格局將發(fā)生根本的轉變。
有了核武器,金正日就可以擺脫對中國的軍事依賴,他的軍力就成了在中美之間可能投機的砝碼,這將更加增強中國對他的戰(zhàn)略支持。北方擁有了核武器,南方也將尋求擁有,當南方擁有核武時,北方的軍事威脅也就喪失了意義,那么,還要美國軍隊留在朝鮮半島做什么?
如果朝鮮和韓國都擁有了核武器,日本也將無法阻擋地進行核爆炸,當日本崛起為世界主要的核大國之一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它就擁有了一反五十年來身為戰(zhàn)敗國夾著尾巴做人的狀態(tài)、用實力贏得國家的完全主權并在中美之間進行戰(zhàn)略投機的現實可能性。
金正日為提取核實力和核技術的收益可能要付出的成本不會很小。但是對于捍衛(wèi)國家安全來說它具有一勞永逸的效應。攀登民族歷史高峰的誘惑,使得狂人金正日認為這種風險值得一冒。
如果朝鮮進行印度式的核爆炸,東亞地區(qū)的局勢將產生印——巴式的聯動。受到最大考驗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http://www.yypl.net)
8,美國和韓國的歷史性分化
朝鮮核危機是美國布什政府推行單邊外交引發(fā)的不可逆料的后果之一。布什政府為什么要改變克林頓政府行之有效的對朝接觸政策?意識形態(tài)考慮顯然是霸權考慮的一個掩護。真正引起美國超級鷹派強烈不安并悍然使時局反轉的因素,是朝鮮半島在1990年代末出現的兩大動向:一個是南北雙方出現的民族和解和地理統(tǒng)一的趨向,另一個是朝鮮的軍事實力增長正朝著可以局部反制美國的軍力優(yōu)勢的方向發(fā)展。美國的超級鷹派是不希望朝鮮民族的統(tǒng)一早日到來的,它能接受的統(tǒng)一,只是美國實力主導下的統(tǒng)一,而不是由朝鮮民族自身實力主導下的統(tǒng)一。如果任由朝韓兩國自主統(tǒng)一進程,讓北方的軍力和南方的經濟力自唱主角,那么,統(tǒng)一之后的朝鮮遲早會導向它最適當的外交位置——中立國地位。那時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存在就喪失了充足理由。五十年來,美日軍事同盟一直是美國在東亞霸權的核心,美國在朝鮮的軍事存在是對日本的戰(zhàn)略掩護。如果朝鮮這道掩護墻消失,它和日本的軍事同盟將受到來自外部的威懾和來自日本國內獨立自主呼聲的動搖。美國霸權將是朝鮮統(tǒng)一的最大受損者。
這是客觀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即使朝鮮不那么軍國,即使金正日比較溫和,美國超級鷹派在執(zhí)政后也要做如此選擇。溫和內斂的伊朗所遭受的待遇就是例證。
朝鮮的極權統(tǒng)治者雖然對內犯下了深重罪孽,但是它既沒有象薩達姆那樣對外發(fā)動侵略,也沒有和本-拉登之流勾結,更沒有象美國人那樣向侵略者薩達姆輸入炭疽菌苗,用以對付共同的敵人伊朗,最后反而被用在自己身上。雖然朝鮮慣常采取不文明的冒險手段牟取非份的影響力,但是根據其內在的節(jié)制和實力局限,人們很容易判斷,它并沒有對東亞和平構成直接威脅,也沒有對美國的本土安全和能源生命線構成直接威脅。受到威脅的只是美國對于朝鮮民族命運的主導權和為圍堵中國超級影響力而設的戰(zhàn)略格局——這是美國在東亞的霸權的主要內涵之一。但是,霸權不是基本的國家利益,而是非份的溢價。
布什對于朝鮮的暴政和外交訛詐的批評表現出了一定的正義感。但作為世界大國的領袖,他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地幫助朝鮮人民改變目前的困厄。近幾年的歷史進程已經顯示,誘導朝鮮改革,比施壓促使其崩潰,要更為可行。國際上的正面接納,其實具有鼓勵向善的積極意義。朝鮮已經從與世界交往中獲得好處,大量的外界信息輸入日久必將催生內變。公有制烏托邦大廈業(yè)已開始消融就是例證。美國鷹派企圖通過超級遏制促使朝鮮崩潰以牟取地緣利益的做法不是人間正道。
布什政府的施政初衷乃是意欲憑借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盡可能地削弱潛在的對手或敵人,但危機到來、真正需要作出實力較量之時,它才發(fā)現擁有的優(yōu)勢并非壓倒性的,對方至少有兩種戰(zhàn)略力量其實無法逾越:一是朝鮮的核力量,二是中國對于朝鮮的背景支持。
當前布什政府應對朝鮮核危機的主要策略,就是在大施緩兵之計的同時,制造輿論和外交態(tài)勢,把朝鮮對《核不擴散條約》的破壞,宣揚為對世界和平的挑戰(zhàn),而非對美國霸權的挑戰(zhàn)。其戰(zhàn)略意圖是借用其巨大的國際號召力,以聯合國為平臺,以對朝實施全球制裁作為壓力逼朝鮮妥協。在美國的這一政策取向中,中國將承擔著其中的主要壓力。
來自美國的盟友韓國的不同意見,也將削弱美國施壓政策的實際效用。韓國人對于布什政府阻撓朝韓自主和解的進程業(yè)已感到厭倦,美國人幾年來的作為,肯定讓他們感受到在美—日—韓聯盟中的地位卑微。對此,韓國越是走向強大,越是覺得無法容忍。出于自身安危所系,韓國現任總統(tǒng)和新當選總統(tǒng)都表示,韓國要在處理核危機中起主導作用,要以談判而非軍事威脅解決危機。美國斷然拒絕韓國要唱主角的要求,為向韓國政府以及韓國內部洶涌的反美民情施壓,美國甚至聲稱要削減駐韓美軍。的確,韓國在國防上對美國具有巨大的依賴性,同日本一樣,美國的軍事保護曾經和經濟聯系一道構成為韓國經濟奇跡發(fā)生的外因之一。但過去不等于將來,當韓國民族力量興起之際,美國的軍事霸權已經越來越和朝韓人民謀求民族命運自主的努力發(fā)生不可調和的沖突。其實,美國人最害怕的,正是他裝作不害怕的東西——韓國將美軍驅逐出境,退出軍事條約。美國人最無法接受的,既不是核武器,也不是朝韓統(tǒng)一,而是朝韓統(tǒng)一之后的中立。但所有這一切,似乎是美國人無法阻擋的。
從朝鮮核危機的紛紜亂象中,我們聽到了韓國民族興起的腳步聲,聽到了南北民族認同的強勁呼聲,聽到了一些秉承常識理性的韓國人對導彈和核武正面體認的聲音。民族本位價值正在崛起,正在向美國本位價值挑戰(zhàn)。南韓經濟文化的強勢發(fā)展,反映出這個民族具有何等的活力。同樣,北朝鮮也不可小覷,至少它把精確導彈甚至還有核武搞起來了。具有如此活性的民族是不會長期寄人籬下的,具有如此能量的民族是不會在未來的歷史中沒有份量的。韓國遲早會與美國、日本漸行漸遠,在統(tǒng)一和中立之后,在朝鮮半島將崛起一個精悍而且原創(chuàng)的地區(qū)強國,它將以實力成為日本與中國這一對立兩極的協調者。
這是可以預見的在21世紀上半葉必然發(fā)生的地緣政治變動。目前韓國的領導人似乎尚不愿正視它,韓國政府尚未確立真正的統(tǒng)一方略——它既想謀求地理統(tǒng)一,又不愿因完全實現民族自主而逆拂美國的霸權意志。甚至于對于統(tǒng)一后是否中立這一簡單明了的問題,它都沒有得出答案。韓國的歷史敘事仍然在向后抒發(fā)民族悲情和對于四大國的激憤,而不是進取性地建設性地向前看。這次核危機中韓國政府和人民的獨立應對,表明韓國正面臨著新的民族覺醒。只要美國以霸權作為行為主軸,無論它對危機作出怎樣的應對,都不會令韓國人滿意,因為韓國人所要求的正是美國人不能給予的——讓霸權退出朝鮮半島,讓中美對峙的影響力退出朝鮮半島,讓四大國永遠不再以朝鮮為戰(zhàn)略緩沖地。不過毋須過慮,不久的將來,朝韓民族將以實力實現這一切。
如果金正日巧妙地運用策略,可以隱秘地加速美韓聯盟分化的趨勢,但是需要他不僅把對韓放棄武力威懾當作應對危機離間韓國的策略,而且發(fā)展成為一種真誠的和長遠的戰(zhàn)略。需要他在這次危機過后,把他的外交導向,由美國第一,轉為韓國第一。需要他放棄慣常的不文明的軍國冒險行徑,通過民族共同的精神訴求和利益趨同,象中國大陸爭取港臺和東南亞華人投資一樣,主要從南韓謀求市場化改革所需要的外來投資。如果美國拒絕了,朝鮮可以先與韓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此后應該大膽裁軍,轉“先軍政治”為“富強政治”,這是使南方擺脫對美軍事依賴的主要操作路徑。
當朝韓雙方因為天然的血緣、地理和文化因素而漸行漸近之時,美國人處境自然尷尬,這是國際關系中最危險的時刻之一,因為美國超級鷹派此時更容易選取戰(zhàn)爭冒險來阻撓朝韓的接近,增強韓國內部“親美派”和“美國本位派”的地位。但是,美國的戰(zhàn)略家們應該嚴謹地考察一下,美國真的有能力長期主宰朝鮮半島的命運,而不付出嚴峻的代價么?(http://www.yypl.net)
9,險惡的日本尋機暴起
假如金正日的朝鮮把危機推進到核試驗階段,韓國也會尋求發(fā)展核武以作平衡。在它們的身旁潛伏著的那個尚未完全進化到文明社會的野獸——日本,必將把這一步作出它擺脫囚籠的天賜良機。
中美長期對峙的存在,誘惑著其它國家從中漁利。印度已經成功地開了以對付“中國威脅”為幌子突破核不擴散條約束縛的先例。這次朝鮮核危機是日本人效仿“印度經驗”的機會。面對美國,它似乎可以找到發(fā)展核武的雙重理由,一是朝鮮的核威脅,一是中國的核威脅。不知美國人這次是否會上當。
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決策者一直在東亞玩弄險惡的“均勢”游戲,鼓勵日本重振軍備并走向國際舞臺。日本當政者內心實際上贊成重振軍備,但是,它所想走的軍事化道路,不是美國為它所設定的那種——做古巴式的“槍手”或英國式的“跟班”角色。日本人明白,在核時代過度發(fā)展常規(guī)軍力沒有實質意義,而且龐大的常規(guī)軍費開支對經濟發(fā)展有著相當的負面作用。以日本人儲存核原料的數量級來看,日本人謀求的是成為以強大的核力量為主導的軍事大國。而這并不為美國人所樂意見到。
自從1989年中國民間力量暫時退潮和日本社會黨阻撓自民黨在議會通過海外出兵法案失敗以來,除了美國以外,已經沒有人能夠阻礙日本軍事力量的興起并向著不受文明界定的方向發(fā)展。日本如何運用它的力量,攸關亞洲的和平大局。
日本是世界上最為片面發(fā)展的大國之一,它的超級經濟實力與它的國家主權的不完整(因為美國的占領)和領土的不完整(因為俄羅斯的占領)畸形地并存。一直以來,日本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不是如何因應中國實力崛起的威脅,而是如何贏得民族獨立和領土回歸。日本的軍事化、核武化與獨立化進程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于它將建立在什么樣的戰(zhàn)略布局和道義理由上。
歷史上,日本人以貪婪著稱,它總是想謀求同時達到兩個宏大戰(zhàn)略目標。民族獨立和領土回歸至少比削弱中國更迫切、更具實質意義,日本的邪門就在于它企圖二者得兼。日本人并非完全不敢走向核武化,而是尋求著最佳的核武化時機。日本需要的,是它核武化了,也沒有引發(fā)美日關系的崩潰,這就需要嫁禍于中國。近期日本在釣魚島挑釁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都是有計劃的,似乎在有意制造中日關系緊張態(tài)勢做給美國人看。一種極大的可能是,它在有意地扮演著中國和朝鮮的制衡者的角色,為利用朝鮮的核試驗蒙騙美國、實現核武化做鋪墊。
美國比中國更害怕日本的核武化,畢竟美國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傷害者和現實中的主權侵犯者。如果美國人允許日本發(fā)展起龐大的核力量,那么日本完全可能把核力量運用來向兩大占領者美國與俄羅斯施壓,一個擁有足以把美國毀滅數次或者數十次的核實力的國家,是有資格終止履行1945年以來的國際條約,要求美國人從日本列島撤軍的。假如美國在利用日本制衡中國這一招上玩火太過,甚至讓日本不用支付大的代價即實現了核武化,它可能重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的舊套。誠然,由于核武器的存在,日本發(fā)動“珍珠港式的偷襲”已經沒有可能了,受到打擊的將是美國的戰(zhàn)略地位。
從近期來看,與美國聯手在亞太地區(qū)為中國設套下夾,用中國的被削弱換取日本的崛起,是日本的隱秘國策。但是如果這一高風險的計劃流產,日本完全有可能尋求其它的出路。從遠程觀照,如果統(tǒng)一后的韓國中立,對日本將是很大的誘惑,假如它與美國聯合遏制中國不成,它還有著在中美兩強之間中立投機的選擇機會,也只有如此,日本才能提升在國際博弈中的價碼,正如當年中國夾在美蘇之間時的情景一樣。如果日本沿著核武化——獨立——中立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美國將喪失它在東亞地區(qū)的軍事霸權。使這一重大歷史變動發(fā)生的前提條件之一,乃是中國能夠強勁地發(fā)展實力,巧妙地運用策略,成功地突破美日聯盟在臺灣、南海、印度洋等地區(qū)對中國實施的圍堵,令日本人體認到與中國相互依存比陰暗地角力能夠獲取更大的國家利益。(http://www.yypl.net)
10,中國的有限介入
對于中國來說,朝鮮問題的復雜性在于正當的民族利益與過時的軍國冒險交織。由于在經貿上對美國市場有著巨大的依賴,中國害怕被金正日拖下水是很自然的。但是巨大的戰(zhàn)略考驗依然降臨到中國身上——中國是否會上美國的當,主動幫美國滅火,從而失去不用結盟的戰(zhàn)略盟友?
不管承認不承認,朝鮮是中國用來制衡美國在東亞霸權的一張牌,正如中國同樣是朝鮮反制美國的一張牌。打牌戰(zhàn)術不是建立在一時的意志基礎上,而是地緣結構使然,否則就無法理解我們的祖先為什么在不同的時代在朝鮮進行過三次大的國際戰(zhàn)爭。
古人云,不愛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如果讓朝鮮屏障消失,實際上是幫美國人加強對中國的囚籠,把業(yè)已動搖的美—日—韓軍事聯盟變得更加鞏固,鼓勵他們更加深入地介入臺灣問題。
由于911以后的一系列事件,美國軍力重心向東亞轉移的計劃一時擱置,暫時性地減緩了中國的壓力,有人居然因此而鼓吹中美關系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無視其間存在的結構性沖突,和第三者臺獨、日本之流要利用這一矛盾漁利的必然性。美國不會放棄利用臺灣問題給中國設絆的機會,就在主要致力于反恐戰(zhàn)爭期間,促進中國人提升自相殘殺的數量級的動作(比如美臺軍火交易)一直沒有停止?梢灶A見,一旦美國從中東騰出手來,中美危險的戰(zhàn)略對抗會照常進行。
在處理朝鮮核危機中,如果中國執(zhí)政者象綏靖主義者所建議的那樣與美聯手對朝實施經濟制裁,甚至進而如美國人之所期望,在聯合國制裁朝鮮時投棄權票,中國的國家利益就要受到巨大傷害了。
朝鮮的核武器不是用來對付中國的,中國與朝鮮也沒有象與日本、美國那樣所積下的宿怨,使得朝鮮要把可能的威懾壓力主要施予中國。除了美國,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把核武器作為進攻的工具。核武器的負面作用并非象美國及其追隨者所說的那么危言聳聽。自從原子彈誕生以來的世界歷史證明,核武器一直是制止戰(zhàn)爭的最有效的武器。幾十年來,是核武器而非人類的良好愿望支撐了世界長期和平大局。
與美國相反,中國在朝鮮半島沒有不正當的國家利益,歷史上它把朝鮮當作緩沖地帶的行為都是被迫的,無不出于自衛(wèi)的目的和中朝互利的需要。中國應該尊重朝鮮人民謀求主宰自己命運的想法,對于朝鮮政府依靠導彈和核力量發(fā)展主宰命運的實力的具體行為,應該既不口頭支持,也不實質阻撓。在這次核危機中,中國不會被朝鮮拖下水,但也不應該拋棄它。假如美國謀求以聯合國為平臺對朝實施制裁,中國應該堅決地行使否決權,并在此之前令美國知難而退。萬一發(fā)生美朝戰(zhàn)爭,只要美國不從陸地上對朝發(fā)動軍事入侵,中國應該堅決地不介入,但決不放棄糧食、醫(yī)藥及其它人道主義支援,如果美國人膽敢象數十年前那樣對平民實施大規(guī)模的空中絞殺,中國應該堅決地對朝實施必要的用于自衛(wèi)的武器彈藥供應,為此可以承受中美關系嚴重降格的代價。中國應該為美國在可能的美朝戰(zhàn)爭中設定“道義上的三八線”不容逾越,中國已經有實力這樣做了,這樣做同時也是為了中國自己:今日的朝鮮半島就是明日的臺灣海峽。當然,中國對朝鮮的支持越堅決,臺獨勢力異動的幅度就越小。
中國對朝鮮的最好選擇就是多積德,同時必須正面緩和地勸告朝鮮的領袖尊重世界潮流,學習使用實力威懾的文明游戲規(guī)則,正如當年毛澤東與彭德懷在不殺俘虜問題上對金日成所做的那樣。中國有義務幫助朝鮮人民對內消解極權主義,對外消除不安全的感覺,幫助他們贏得把握自身命運的權利,然后悄然退卻。對于南韓,中國必須正面勸告它放棄既想謀求統(tǒng)一、又想把統(tǒng)一后的南北方留在美國的軍事聯盟之內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中國應該告訴朝韓雙方,我們并不反對朝韓民族憑借實力贏得統(tǒng)一與復興。我們對于朝鮮的統(tǒng)一樂觀其成,對于朝鮮作為地區(qū)強國的崛起樂觀其成。當然同時對于朝韓統(tǒng)一后美軍退出朝鮮半島也樂觀其成。不管怎樣,這個和我們有著共同對手——日本的鄰居的崛起,實際上加大了中國在戰(zhàn)略上的份量。這一系列的歷史變動,乃是東亞地區(qū)在21世紀前半葉地緣政治的一部分主題。
一個大國興起的航船是在波浪中前進的。每隔2-3年來都要到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考驗考驗你。911以來的反恐戰(zhàn)爭讓中國人幸運地擁有了三五年的喘息時間,這段時間應該留給中國作迅速壯大實力之用。中國的軍事實力——主要是核實力和導彈實力——越強大,在臺灣和其它地區(qū)避免戰(zhàn)爭發(fā)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徹底制衡美國、日本的戰(zhàn)略圖謀因而促使其分化的機率就越大。
美國可能無法理解,它在1950年6月30日出兵封鎖臺灣海峽的行為,為它換來了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過去如是,將來亦如是。你現在用臺灣牽制我,不斷提升我自相殘殺的層級,如果我將來能夠和平解決,這筆賬可以算了。但萬一我要使用武力并付出巨大傷亡,我也要毫不客氣地為你謀一堆“臺灣”、“朝鮮”或者“越南”,讓你陷進去。
但是,玩這種游戲有意義么?在這中間,中國是被迫的,只有讓發(fā)起人吃點苦頭,才能令這種互設陷阱的陰暗游戲終結。你以機心待我,我亦以機心回報你。你把我當真正的朋友,我怎忍心讓你不高興?(http://www.yypl.net)
2003年2月6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