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間,技術進步【30年間消失的符號】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人們喜歡用“滄海桑田般的巨變”來形容改革開放30年間的種種變遷。在無數(shù)新生事物蓬勃興起的同時,也有很多事物已經或者正在從人們身邊慢慢消失。以下的這些詞語或事物都已經不復存在,有些令人額手稱慶,有些則讓人扼腕嘆息。但無論如何,都值得記上一筆。
  
  
  糧票/布票/油票 Food Coupons/Fabric
  Coupons/Oil Coupons
  作為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特殊時期發(fā)放的一種購糧憑證,糧票的重要性遠遠超越了“票證”本身,不僅是購買憑證,更在民間上升為一種等價交換物。直到1993年糧價放開,糧票才開始退出人們的視野。與糧票同樣消失的還有油票、麻醬票、糖票、棉花票、自行車票、購物券等,它們都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
  朝鮮和東歐電影Iron Rice Bowl
  上世紀70年代,中國引進的“大片”以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朝鮮、越南電影為主,尤其朝鮮最多。有句順口溜正好反映了那時的電影內容: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哭哭笑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福利分房 Welfare Housing Allocation
  是單位所建房屋以福利形式分配給職工居住的一種待遇。1998年,《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文件出臺,決定自當年起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貨幣化、住房供給商品化、社會化的住房新體制。中國住房制度改革從此拉開大幕。從此數(shù)以億計的城市居民從住房要靠“公家買單”走向了自己買房。
  
  
  糧油關系 Grain and Oil Certification
  相比較年輕人,年長者還能記得糧油關系轉移證明的重要性。當年在調動工作、外地求學時都離不開這張證明。正因為有了這個“關系”,一個月就能領到若干公斤大米、面粉以及幾兩油,沒了這張證明,就沒法過日子了。隨著糧票的取消,糧油關系也漸漸的名存實亡。2001年5月1日起,《市鎮(zhèn)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明》被取消。
  
  電報Telegraph
  在固話、手機、MSN、QQ、Email等現(xiàn)代交流工具的蜂擁下,電報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每年的央視春晚念賀電依然是保留節(jié)目,卻一點也不符合電報的最大特征――簡短,惜字如金。
  
  特區(qū)Special Zone
  最初是指1979年后被劃為改革試驗田的深圳、廈門、珠海、汕頭4個城市。隨著改革開放在全國各地的不斷推進,“特區(qū)通行證”逐漸在深圳、珠海退出歷史舞臺,如今憑身份證人們可以自由進入特區(qū)。在全國一盤棋,價值觀趨于一致的情況下,經濟特區(qū)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稱呼逐漸淡化,因為如今內陸城市的開放程度和特區(qū)已無多大區(qū)別。
  
  倒爺Profiteer
  
  倒爺分兩種:一種受到人民群眾痛恨。在價格“雙軌制”時代,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懸殊差價牟取暴利;再有一種,就是賣的是少見的物品,也被叫作“倒爺”。早期的“倒爺”都是大包小扛、從南運北,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就是青島最早“倒爺”的集散地。隨著價格雙軌制的消失,“倒爺”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不過作為沖破舊體制的急先鋒,他們被尊稱為“爺”,讓后世懷念。
  
  鐵飯碗Iron Rice Bowl
  “鐵飯碗”,顧名思義就是打不碎的飯碗,是當年計劃經濟時期留下的產物,指國家分配工作,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同一單位干一輩子直到退休,還能領退休金。但陸續(xù)地,不少企業(yè)改制,以前供銷社、糧管所這些讓人羨慕的鐵飯碗也都不存在了。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也將隨另一個時代的到來而消失。
  
  小人書Picture-story Book
  小人書學名連環(huán)畫。解放后,小人書的題材多半是土地改革、愛國增產、抗美援朝等。上世紀80年代小人書進入鼎盛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少外國名著和中國名著小人書也在市場熱銷。上世紀90年代,小人書漸漸在書店里消失。今天,這個集體記憶的標本已成為民間逐年升溫的緊俏收藏品。
  頂替Replacement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曾一度實行過的子女頂替父母工作崗位參加工作的制度。比如父親到了年齡該退休了,那么他的子女具備一定條件的話可以去頂替父親的工作,頂替的要求是成年未婚。此項制度也已逐漸取消。
  
  “文革”色彩的姓名Names with “Cultural R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在“建國”、“躍進”、“紅衛(wèi)”、“抗美”、“超英”、“文革”的姓名中,我們看到那個年代的中國父母取名字大多帶有政治色彩。相信今天的家長,誰也不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
  
  
  手抄本Hand Written Copies
  有一定年紀的人,就算沒讀過《少女之心》與《一只繡花鞋》,也一定對它們早有耳聞。在中國大地籠罩在一片“閉門造車”氛圍中時,這些反映情愛、偵破、反特的特殊讀本滿足了在文化生活匱乏年代人們的精神需求。
  
  天之驕子Favored Son of God
  “象牙塔”,曾是大學的代名詞,而“天之驕子”則是大學生的優(yōu)越稱謂!拔母铩焙蠡謴透呖嫉氖讓么髮W畢業(yè)生入學率大約只有1%,這群“鳳毛麟角”的年輕人一畢業(yè)就是鐵定“國家干部”,理所當然被視作天之驕子。在國家推出“畢業(yè)生自主擇業(yè)、用人單位擇優(yōu)錄取”雙向選擇制度后,原先的“畢業(yè)分配”變得遙不可及。2008年大學畢業(yè)生達559萬,讓“畢業(yè)即失業(yè)”成為流行話語。
  
  高考限制Restriction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
  恢復高考以來,許多有著大學夢的人因為年齡與婚姻問題被高等學府拒之門外,直到2001年4月3日,教育部宣布高考取消考生“未婚、年齡不超過25歲”的限制。當年,就有16265位“高齡”考生參考。如今,青島也有不少的大齡考生出現(xiàn)。高考年齡限制的取消是社會的進步,使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能夠得以實現(xiàn)。對知識的追求不應有年齡限制。
  
  單位結婚證明Marriage Certificate from Employers
  
  以前,人們在結婚離婚之前都要先去單位或街道開婚姻狀況證明。結婚還好些,離婚就有些尷尬,畢竟這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兒,去單位或街道開證明就難免被人知道,惹來是非之言。直到2003年新《婚姻登記條例》的實施,這一切才變得簡單,成為私人的事情,只要拿著雙方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就能辦理手續(xù)。同時,婚檢也由以前的強制性要求變?yōu)樽栽浮?
  
  四大件Four Large Goods
  上世紀70年代,結婚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車、半導體收音機和縫紉機。上世紀80年代的“四大件”是黑白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F(xiàn)在要結婚,房子和車子這兩個大件就足以讓年輕人們喘不過氣來了。
  
  農業(yè)稅Agricultural Tax
  2006年1月1日,隨著《農業(yè)稅條例》的廢止,農民徹底與“皇糧國稅”告別。停止征收農業(yè)稅不僅減少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農民的公民權利,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稅收中的“公平”原則,同時還符合“工業(yè)反哺農業(yè)”的趨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波螺油子Boloyoz
  逝去的膠東路,也就是青島人常說的“波螺油子”,東起熱河路西到萊蕪一路,馬牙石鋪路,并向四周延伸。這條路因彎道多,坡陡,螺旋而上,形狀像海螺的肉,故稱之為波螺油子。它就像老北京的胡同、老上海的弄堂一樣,在體現(xiàn)青島人文特色的同時,也承載著幾多的歷史痕跡。2002年因為修建東西快速路,“波螺油子”被拆除,和小鮑島一樣,它成為了青島人相冊中慢慢泛黃的圖片。
  
  
  老行當Old Work
  包在棉被里的冰居然不會融化?這是許多人小時候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那時候,一聽到街頭傳來“冰棍兒”的吆喝聲,孩子們就會無比興奮。跟用自行車賣冰棍同樣消失的還有修鋼筆、補鍋補碗匠、磨剪子、鏹菜刀、打蜂窩煤等老行當。這些曾經輝煌一時,陪伴我們成長過程的行業(yè)正在逐步地消逝,而今只留下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成為記憶當中最深處的懷念。
  
  書信Letter
  過去有種“家書抵萬金”的說法,是因為通訊簡陋和交通不便。而今,電話、手機、視頻聊天等快捷、便利的通訊手段日益普及,信札這種原始的交流工具就漸漸消失。小伙子們再也不會在大學的收發(fā)室里苦等姑娘來信:一枚倒貼的郵票代表著“我愛你”,側貼則是“我想念你”,斜著貼代表怨恨……這些流行一時的郵票暗語注定了要像古老的旗語那樣失傳。
  
  分幣Cent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今天這句話未必成立。如今,在超市、水果攤、菜市場這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基本都見不到分幣使用,金錢交易一般都精確到角。分幣的價值逐漸從流通領域轉入人們的記憶空間和收藏領域。一枚1981年版的1分硬幣在收藏市場的身價曾經高達1800元。
  
  
  萬元戶Ten Thousand yuan Household
  是對改革開放后先富起來的群體的統(tǒng)稱,現(xiàn)在被大款和老板取代。有道是:“一萬元不算富,十萬元剛起步,百萬元才是富!爆F(xiàn)在看起來,萬元戶之后,十萬元、百萬元也是小數(shù)目了,隨著人均收入的大幅增加,這個詞已經成了歷史概念。
  
  蛤蟆鏡、喇叭褲Toad-shaped Sunglasses, Bugle Pants
  蛤蟆鏡又稱麥克鏡,源于開放后首部境外電視劇《從大西洋底來的人》。蛤蟆鏡、喇叭褲通常再搭配大翻領,就是上世紀80年代時髦青年的裝束。如果再會背幾句薩特,念幾句朦朧詩,迷倒的女孩就多了去了。西方上世紀60、70年代的派頭,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得到了最大規(guī)模的模仿。
  
  雪花膏Varnishing Cream
  雪花膏,曾是年輕女性令男子心旌蕩漾僅有的秘密武器。上了年齡的女人不能用,否則會有“妖精”之嫌。與雪花膏同一時期,還有一種叫蛤蜊油的護膚品,填在小貝殼里,沒有香味,油膩膩的,一度標價9分錢。1990年代世界級名牌化妝品紛紛打入中國市場,雪花膏和蛤蜊油已難見蹤影。
  
  小公共Minibus
  這種既能拉貨又能拉人的小面包車,在上世紀80年代末出現(xiàn)后迅速成為城市里的一道風景。但因為它經常超載拉客、給城市制造著嚴重的尾氣污染,就被政府禁止掉了。雖然如此,它們仍是最草根、最得百姓心的交通工具。
  
  
  霹靂舞Break Dancing
  1987年,美國電影《霹靂舞》引進中國,中國已故“霹靂王子”陶金深受震撼,開始苦練這種被當時正統(tǒng)舞蹈門類看成“歪門斜道、流里流氣”的新舞步。陶金攜新舞蹈上了春晚以后,霹靂舞在全國掀起一陣熱潮,青年人戴著霹靂手套,在大街上模仿手臂折斷、機器人木偶和月球漫步的諧趣動作,其熱情程度,不亞于今天的青年跳街舞和賽滑板。
  
  收錄機Radio Cassette
  1988年,全國收錄機的數(shù)量曾經超過一億臺。很多家庭,哪怕壓根沒有卡帶用來播放,也都會在醒目的位置放上一臺。從“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廣告中需要扛著的便攜式收錄機,到后來比卡帶大不了多少的Walkman,收錄機一直是摩登青年的最愛。而現(xiàn)在,取而代之的是CD或DVD的音響系統(tǒng)和MP3?萍嫉倪M步,就這樣靜靜地改變著時尚。
  
  BP機Beeping Pager
  最早出現(xiàn)在上世紀80年代末,只能顯示數(shù)字。如果有人留言,顯示出來的都是像電報碼一樣的“暗語”。比如說“速回電”是123,“事已辦妥”是223。沒看過說明書的人不會翻譯。后來才出現(xiàn)了漢顯、播放音樂等其他型號。1998年,青島尋呼機用戶曾經突破百萬,尋呼臺數(shù)不勝數(shù)。2000年手機出現(xiàn)并取代了BP機的地位。今天,所有的尋呼業(yè)務均已停止,BP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關熱詞搜索:年間 符號 消失 30年間消失的符號 消失的符號 失落的秘符電影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