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承太學正統(tǒng),立大學祖庭——北大歷史地位綜述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承太學正統(tǒng),立大學祖庭”——這是我對北大歷史地位最簡明的評語。當時是為了寫一篇文章,其中想用最簡潔的文字對北大的歷史地位做一個完美的、一勞永逸的總結(jié),目的是可以使之瑯瑯上口、醒人耳目,成為北大的宣傳口號并長久流傳。本文就基于這個評語,對北大的歷史地位做一個詳細的綜述。

  《禮記•學記》中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國有學”。其意思是說,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五百家為黨)中設有“庠”,一遂(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中設有“序”,一國之中設有“太學”(“國學”)。這里的“太學”,即指國家的最高學府!疤珜W”之謂西周時已有,而太學之建制,則始自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設五經(jīng)博士,弟子五十人”于長安;
東漢時期,洛陽太學人數(shù)曾多達三萬,為歷史之最;
三國時魏承漢制,亦設太學;
西晉設國子學;
之后,東晉、南朝亦從之;
隋時又改設國子監(jiān);
唐延隋制;
宋稱國子監(jiān)或國子學;
元設國子監(jiān);
明清亦設國子監(jiān)。

  綜合的來看,自西漢設太學以來,西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卻都是國家的最高學府。這中國的最高學府之統(tǒng)脈(我稱之為“太學學統(tǒng)”),自漢以來直至清末,雖屢遭戰(zhàn)亂停辦,但天下安定之時又屢次重建,綿延近兩千年而香火不滅。這樣延續(xù)不斷的中國太學學統(tǒng),在全世界不但是獨一無二的,而且也是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應該說,這是中國的驕傲。

  清末,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時,清政府開始模仿西方,設立了一系列西式學校。而“戊戌變法”之時,國家開始正式設立西式大學。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于天安門宣《明定國是詔》,正式提出要興辦“京師大學堂”。同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孫家鼐為首任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開端。京師大學堂雖模仿西制,卻又“中學為體”,其體制上與國子監(jiān)(太學)有諸多相似。與國子監(jiān)一樣,京師大學堂既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又同時兼任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guān)職能。只不過,國子監(jiān)是“舊學”的最高學府和最高行政機關(guān),而京師大學堂是“新學”的最高學府和最高行政機關(guān)。

  1902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學制。該章程規(guī)定分級設立蒙養(yǎng)學堂、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和大學堂,其中位于“塔尖”的“大學堂”即指京師大學堂,是全國唯一的“大學堂”,京師大學堂畢業(yè)生等同進士及第。1904年,清政府決定合并國子監(jiān)與京師大學堂的教育行政職能為“學部”(類似今日的教育部)。1905年,清政府進一步廢除了國子監(jiān)與持續(xù)千年的科舉制度。于是,京師大學堂貨真價實的成為了晚清唯一的最高學府,延續(xù)兩千年的“太學學統(tǒng)”也終于無可爭議的落在了京師大學堂的頭上。在國子監(jiān)與科舉制度被裁廢之后,人們都把京師大學堂當作科舉的替代品與進入仕途的捷徑,這使得京師大學堂早期沾染了不少國子監(jiān)的不良風氣。但這也從側(cè)面印證了早期京師大學堂對太學(國子監(jiān))的繼承。京師大學堂即今日的北京大學(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關(guān)于北大的太學淵源,許多學者都表示過贊同。1948年,胡適在《北京大學五十周年》一文中說,“我曾說過,北京大學是歷代的‘太學’的正式繼承者,如北大真想用年歲來壓倒人,他可以追溯‘太學’起于漢武帝元朔五年(西歷紀元前124年)公孫弘奏請為博士設弟子員五十人。那是歷史上可信的‘太學’的起源,到今年是兩千零七十二年了。這就比世界上任何大學都年高了!”胡適乃一代文史鴻儒,自然不會信口開河。而除胡適之外,馮友蘭、任繼愈、周培源、季羨林、蕭超然等學者教授也都在其文章中表示贊成北大“太學溯源”之說,甚至有人提出北大的校史應當提前一兩千年。

  當然,也有反對這一看法的。最典型的就是北大中文系陳平原教授的言論,他在《北大校史:怎樣溯源?》一文中說:“大學堂與國子監(jiān),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有消長與起伏,卻不存在交接與承繼。就像我們不能說民國首任大總統(tǒng)孫中山是‘直接繼承’宣統(tǒng)皇帝,國子監(jiān)也很難說是北京大學的前身!标惤淌诘脑捚鋵嵅⒉诲e,的確,北大與太學(國子監(jiān))作為實體本身并無直接的繼承關(guān)系,但從“學統(tǒng)”的角度而言,卻是一脈相承的。同理,孫中山與宣統(tǒng)皇帝的確無直接繼承關(guān)系,但是他們作為“中國國家元首”的地位與職能卻是一脈相承的。陳教授又說:“古今之‘大學’(或曰‘太學’與"University")不能說毫無關(guān)系,卻也很難同日而語。”其意思是說,今日中國的“大學”與古代的“太學”的所學內(nèi)容、辦學精神等大相徑庭,所以不可溯源。對于這點,我不太同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學也必然在演變,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割斷歷史,就正如我們不能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體制、發(fā)展理念效仿西方而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國。事實上,現(xiàn)代的中國社會,其大多數(shù)東西都效法西方,難道中國就因此而歷史斷裂了?另外,陳教授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太學(尤其是國子監(jiān))是落后的、腐朽的、官僚的,所以追溯國子監(jiān)是不合適的。但北大對于國子監(jiān)的傳承是客觀的,并不能因國子監(jiān)的腐朽、官僚而改變,如果歷史溯源也可以“嫌貧愛富”,那歷史還是客觀的嗎?事實上,京師大學堂早期同樣也是官僚、腐朽的,學生都是官老爺,甚至逛八大胡同的都有。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說這不是北大。

當然,雖然我反對把中國高等教育史限制于西學東漸之后的百年框架之中,但我也不贊同把太學與北大完全等同起來。雖然太學與北大的功能地位有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但畢竟兩者是不同的機構(gòu)——畢竟曾祖與曾孫是不同的兩個人。就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華民國教育部是不同的機構(gòu)一樣。也就是說,我并不贊同把北大這個實體機構(gòu)的歷史拉長為兩千多年,但太學作為北大的“淵源前身”卻是確鑿無疑的——從中國國立最高學府的“學統(tǒng)”來算,北大確有兩千多年歷史。

  在中國,自認“承太學正統(tǒng)”的大學,卻不止北大一所。民國時期,位于首都的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就有類似的溯源言論。中央大學教授張其昀所撰的《源遠流長之南京國學》一文中稱中央大學及其前身國立東南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兩江師范學堂,都在南京城北欽天山前,此地乃五百年前明代國子監(jiān)之遺址,不但如此,“追溯其源,則劉宋之四學,蕭梁之五館,均在欽天山麓,薪火之傳幾至千五百年。中國各大學論其歷史關(guān)系之深,精神遺產(chǎn)之厚,舉無有能及中央大學者也!笨梢,張教授是按照大學校址來進行大學歷史的追溯:因為中央大學的校址是在南朝太學、明朝國子監(jiān)的舊址上,故而中央大學就傳承了南朝太學與明朝國子監(jiān)。顯然,這樣的追溯是不合理的。試想,如果今日我們在洛陽東漢太學舊址上建立一所“洛陽大學”,那是否該校就傳承了兩千年前的東漢太學了呢?同理,現(xiàn)在的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華民國政府都位于南京,那是否可以說江蘇省人民政府繼承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史呢?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另外,從南朝到明朝,再從明朝到清末,這之間間隔了太久,其間南京甚至被全城摧毀、取消建制過,可見,就算是校址意義上的傳承也頗為勉強。

  但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因位于首都、備受寵愛,故而的確有“最高學府”的非正式稱呼,從這個意義上是否可以說中央大學傳承了“太學學統(tǒng)”了呢?我認為還是不行。在民國時期,中央大學與其它大學如北大、清華、浙大、武大等一樣同為直屬教育部的國立大學,在行政上并無特殊的地位,僅在民國大學區(qū)制改革時兼任過江蘇省教育廳職能(浙大也在此期間兼任過浙江省教育廳職能),這顯然與京師大學堂作為國家最高學府且兼任國家教育部職能的地位不可相提并論。而且,中央大學的前身三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等)也明顯不具備太學的最高學府地位。應該說,京師大學堂是在清末趕上了“太學學統(tǒng)”的末班車,因為自此之后,中國再也不存在實質(zhì)意義上的“最高學府”了。

  雖然中央大學的太學溯源說并不合理,但是如果就對南京這座城市的高等教育文明的傳承而言,倒也未嘗不可。只是,這樣的傳承與“太學學統(tǒng)”就無關(guān)了。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南大(中央大學)是除北大(京師大學堂)之外唯一能與太學拉上關(guān)系的大學。除了北大、中央大學之外,再沒有其它學校自認“承太學正統(tǒng)”了,但卻有一些大學在校歌上打擦邊球。比如,東南大學校歌中有“太學令名標”一句,浙江大學校歌中有“國有成均,在浙之濱”一句(“成均”為太學的古稱與別稱)。嚴格的來說,這些都是對禮制的“僭越”,但現(xiàn)代中國社會也不怎么講究這些了,在校歌中表達對于中國古代大學的繼承,這樣其實也無可厚非。

  綜上,真正意義上“承太學正統(tǒng)”的大學僅北大一家,那北大是如何“立大學祖庭”的呢?前面提到,京師大學堂最初與國子監(jiān)(太學)比較相似,那京師大學堂與太學(國子監(jiān))又有什么不同呢?京師大學堂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開創(chuàng)性又是什么呢?首先,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這里的“大學”,特指模仿西方建立的大學,以此區(qū)別于中國古代的太學(下同)。在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前,中國并無大學。關(guān)于這點,不少人肯定會有疑問:眾所周知,北大成立于1898年,而中國自稱建校早于1898年的大學,起碼有武漢大學(1893)、天津大學(1895)、交通大學(1896)、浙江大學(1897)等。但這些學校正式成為大學的時間卻都晚于北大。

  武漢大學現(xiàn)在自稱的建校年份系溯源1893年張之洞建立的“自強學堂”所得,但自強學堂遷址、改名為“方言學堂”,并于1911年辛亥革命而停辦了。后1913年,于原址建立了“武昌高等師范學!薄H僅因地址相同而說方言學堂與武昌高師之間有直接傳承關(guān)系是有些牽強的。而且,最關(guān)鍵的是,無論是自強學堂、方言學堂,還是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都不是“大學”,只能說是“高等學堂”。事實上,武漢大學成為大學是在1923年,即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改為“國立武昌師范大學”的時候。所以武漢大學成為大學(1923年)要晚于北大。再說浙江大學。浙江大學現(xiàn)在自稱的建校年份系溯源1897年杭州“求是書院”的建立所得。此后求是書院幾度更名、幾度停辦,民國后定名“浙江高等學!辈⒂1913年停辦。1927年,政府改組浙江公立工業(yè)專門學校與浙江公立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為“國立第三中山大學”,隨即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浙江大學與浙江高等學校之間的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直接傳承關(guān)系。而且,從1913年浙江高等學校停辦,到1927年浙江大學的建立,中間14年的空白。浙大這樣的校史溯源,實在是“大膽”之極。而且,與武大一,求是書院根本不是“大學”。所以浙江大學成為大學(1927年)也晚于北大。天津大學成立于1895年,這是溯源的天津中西學堂(也稱“北洋西學學堂”)的成立時間。天津中西學堂由天津海關(guān)道盛宣懷所創(chuàng)辦,分頭等學堂、二等學堂。盛宣懷認為其頭等學堂就是外國所謂的“大學”,這也成為天津大學自稱“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的由來。

  我對盛宣懷開拓新式大學教育的精神頗為敬佩,然而:一、天津中西學堂并無“大學”之名。直到1903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之前,天津中西學堂都無“大學”之名,而只是一所高等學堂。事實上,1902年頒布的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壬寅學制”中就明確規(guī)定全國僅設京師大學堂一所大學,其余學校最高級別僅為高等學堂,高等學堂的畢業(yè)生方可入大學堂。二、天津中西學堂并無大學之實。在當時,中國并無學制,也就是說,沒有小學、中學、大學的體系,更沒有培養(yǎng)出各級學校的教師。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說天津中西學堂能夠提供大學本科教育,這是不可思議的。在沒有教育部,沒有學制,沒有教育監(jiān)督和教育管理機制的情況下,天津中西學堂宣稱自己是“大學”教育,其可信度要打個問號。而且,天津中西學堂的學科設置均為工礦等應用類學科,無基礎學科之教育。對比現(xiàn)在,就會發(fā)現(xiàn),這與今日的職業(yè)中專、大專類似,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教育。

  盛宣懷在建立天津中西學堂之后,于次年(1896年)在上海建立了“南洋公學”,此即后來的“交通大學”。在南洋公學的創(chuàng)建中,盛宣懷深化了其關(guān)于分級教學的思想,南洋公學分為“上院”、“中院”與“下院”,意即高等學堂、中學堂與小學堂。但可能是吸收了北洋西學學堂的經(jīng)驗教訓,這次盛宣懷并沒有宣稱其“上院”是“大學”,而只是定位于“高等學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相當于“大學預科”,南洋公學上院的畢業(yè)生方可進入外國大學的本科學習。南洋公學此后多次改名,但其正式成為大學卻是在1921年改組改名為“交通大學”的時候。應該說,北洋西學學堂與南洋公學的建立是打開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序幕,其建立都是對中國教育體制與學制的探索,北洋西學學堂與南洋公學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堂”,但卻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在它們建立的時候,中國也還沒有誕生教育體制,為“無體制之學”

  而中國教育體制的誕生,則始自京師大學堂的建立。京師大學堂是由國家最高權(quán)力所建立的,代表了中國最高層創(chuàng)立新式大學的巨大決心,其所被賦予的不僅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地位,而且還兼任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guān)(類似教育部)。也就是說,京師大學堂的建立,同時也是“教育部”的建立,京師大學堂其實也是今日教育部的前身。有了這樣的教育管理機構(gòu),教育“體制”也誕生了。不僅如此,京師大學堂的建立,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學制的建立。1902年,京師大學堂在動亂后重建,當時的管學大臣(相當于北大校長兼教育部長)張百熙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學制?梢姡⿴煷髮W堂的建立與學制的建立是同步的,或者說根本就是一體的。所以,京師大學堂最初是學校、教育管理機構(gòu)、學制三位一體的。這些都證明,京師大學堂的建立與上文所提及的其它新式學堂的建立都是不同的,后者是對新式大學堂嘗試性的沖刺,而京師大學堂的建立則是劃時代的分水嶺。

  在晚清,從洋務運動開始以來,中國人效仿西方建立新式學堂的意識逐漸從邊緣走向了主流。從1862年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誕生以來,直到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建立,中國人做了三十多年的努力與嘗試。這些在嘗試中建立的新式學堂,有些至今還被人們所銘記,因為有后世的大學把它們作為了自己的前身(如自強學堂、求是學堂等),而更多的新式學堂卻已經(jīng)在歷史的塵埃中逐漸被人遺忘。之后,盛宣懷在北洋西學學堂與南洋公學進行的分級學制的嘗試更是讓中國人看到了新式大學堂的曙光。終于,在三十多年的鋪墊之下,在1898年“戊戌變法”之際,由中央政府所建立的京師大學堂最終打開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門,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所正式大學、第一個最高教育管理機構(gòu)橫空出世。巧合的是,京師同文館,于1902年并入了京師大學堂。從此,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新式學堂與第一所正式大學融為了一體。

  京師大學堂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晚清的“國立”是指直隸于中央政府(也稱“帝國大學”,即Imperial University),而民國的“國立”則指直隸于最高教育機關(guān)教育部,然而不管是以何種標準,京師大學堂都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另外,京師大學堂也是中國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自建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多學科的綜合性教育,從基礎性文理科,到應用類法農(nóng)工醫(yī)科,全部涵蓋。同時,京師大學堂也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正規(guī)本科教育。1910年,京師大學堂在經(jīng)過多年準備之后設立了“分科大學”,分為文科、格致科、經(jīng)科、法政科、商科、工科、農(nóng)科等,中國最早的正規(guī)本科教育也最終誕生。

  綜上所述,京師大學堂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所正式的大學,且其誕生從本質(zhì)和基礎層面上自頂向下的深刻的影響了整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歷史。正因為此,所以才“立大學祖庭”。京師大學堂雖從“學統(tǒng)”上傳承了延續(xù)兩千年的太學,但其“真身”的誕生,卻又是一個徹底的創(chuàng)新,且這樣的“創(chuàng)新”奠定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百年歷史!俺刑珜W正統(tǒng),立大學祖庭”正是對北大之于中國高等教育這種承上啟下、傳承創(chuàng)新的地位的評價。

  本文所有的討論,都是基于形而上的歷史地位與象征意義而言的,并未涉及現(xiàn)實層面。從象征層面而言,北大獨一無二、近乎完美的歷史地位不但空前,而且絕后;
但就現(xiàn)實層面而言,北大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學,北大的發(fā)展需要的不是對歷史地位的沾沾自喜,而是現(xiàn)實的腳踏實地的進步。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太學 正統(tǒng) 綜述 北大 地位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