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歲交子,團(tuán)圓福祿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說起中華才藝,你可能會想到武術(shù)京劇、剪紙刺繡、書法國畫、古箏古琴……但是你或許不知道,最受外國人歡迎的中華才藝竟然是包餃子。我的一個師姐,就是因為表演了包餃子這項中華才藝,順利拿到了國家漢辦的教師志愿者資格。
包餃子之所以能被列為中華才藝,取決于餃子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第一美食”的重要地位。中國人的餐桌崇尚儀式感,而餃子就是最具儀式感的食物,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動土安遷、聚會宴請……只要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日子”,餃子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我的一個外國朋友就曾跟我吐槽,“你們好愛吃餃子,國慶節(jié)竟然也要吃餃子。你們這里就沒有不吃餃子的節(jié)日!
餃子取名“交子”的諧音。這就要說一下中國古代的計時法,中國古代以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每天的開始即為子時,相當(dāng)于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明天凌晨一點這個時間。每到年三十這一天,這個時間不僅是兩天的更替,更是兩年的更替,即為“交子”。
北方有“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的說法!斑^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更歲交子,除舊迎新。而餃子作為這個節(jié)日必備的食物,更是寓意美滿幸福,團(tuán)圓福祿。小時候,奶奶在年三十的餃子餡里塞進(jìn)新兌換的硬幣、甜甜的糖果或者飽滿的花生仁,讓家里人在新的一年討一個好彩頭,孩子們多以吃彩頭為樂,即使吃飽了也能再多吃幾個。但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為了讓孩子們高興,奶奶就會把有彩頭的餃子捏上花邊,直接挑到孩子們的碗中。
所以真正讓我覺得自己長大了的是,再也沒能百分百吃到帶彩頭的餃子。
餃子的由來也是多種多樣。傳說醫(yī)圣張仲景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于冬至之日舍“祛寒嬌耳湯”為鄉(xiāng)民醫(yī)治凍瘡。將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中熬煮,然后將其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稱為“嬌耳”。人們吃過“嬌耳”,耳朵上的凍瘡果然治好了。后人學(xué)著“嬌耳”的樣子,制成的食物叫做“餃子”。
傳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所以每到冬至那天,只要是有餃子賣的餐館,必定爆滿,我也偏偏愛湊熱鬧,肯定要點一份豬肉酸菜餡的水餃才算圓滿。后來在外賣盒上看到醫(yī)圣張仲景的傳說,更是覺得餃子這種食物,吃起來略帶神圣。
起初外國人因為中國的餃子與意大利的“dumpling”相似,便稱其為“dumpling”;隨著了解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遵從中國的傳統(tǒng),稱餃子為“jiaozi ”。從最初的“dumpling”到現(xiàn)在的“jiaozi”,從稱呼中就能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提高。由此可見,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的名稱,更是一種文化的代表。
所以當(dāng)考官問師姐“你會什么中華才藝?”時,師姐能夠自信滿滿地說,“我會包餃子!睆拿娣鄣倪x擇到餡料的制作,再到和面、搟皮,最后包成餃子下鍋,這其中的學(xué)問其實一點也不比文化課簡單,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美食傳承,味道記憶,承載的,更是中華民族“更歲交子,團(tuán)圓福祿”的美好祝福。
好吃不如餃子,今年立一個小目標(biāo),讓我們一起來學(xué)會包餃子這項“中華才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