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限行堵在路上 我們還要在路上堵多久
發(fā)布時間:2020-03-06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一場小雨、一場小雪,甚至一輛小車在路上拋錨了,都會引起整個城市交通路段的癱瘓。如何治堵,成了中國最大的公共民生難題之一。 在路上――多么瀟灑率性的三個字,可在無數個城市里,卻是每天的糾結與心病。電視廣告里風馳電掣的汽車猶如最惡毒的嘲諷,有人咬牙切齒地說:史上最無恥的電臺節(jié)目,名字就叫“一路暢通”。
幾年前,中國人以為,治堵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超大都市的專屬。轉眼間,擁堵卻成為中國普遍的“城市病”,如病菌傳播般,向成都、杭州、西安、南京、長春這樣的省會級城市蔓延,速度越來越快。在四川,堵車的觸角甚至伸向了綿陽、內江、瀘州等二三線城市。
宅在車上
宅,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心態(tài)。無論旁人異之哀之,宅男宅女是波瀾不驚的,因為這本是他們自選的生活方式。
可越來越多“宅在車上”的人們,絕不會如此自在。咒罵堵車的微博每天如潮水般周而復始,“崩潰”已經是很淡定的描述了。他們是一群身不由己的“被宅族”:走出家門,打開車門,你依然可以像坐在家里的沙發(fā)上一樣,看看報紙,讀讀小說,放一張CD,追一部美劇……記性不好的朋友,怕是會突然忘了自己為啥出門。沒關系,推開車門,打開家門――你,你的車,以及你的家,都還沒有發(fā)生多少位移呢。
且不說北京、上海這類一線特大城市,就是在成都,開車出門也經常成了“傷心之旅”。
成都堵車到底有多嚴重?在東三環(huán)附近居住的市民會說,如果開車到城中心天府廣場地帶,是需要40分鐘的,而其實騎自行車40分鐘也到了;而家住城南的市民會說,從一環(huán)內打車回家,10公里的路,通常會開40分鐘以上;最堵的地方是城西,上下班高峰期,很多人的經歷是,順暢時半個小時的路程,堵時卻要一個半小時。那些在成都市中心上班的市民,有時不得不在辦公室捱到晚上7點半以后,躲過“晚高峰”才開車回家。
李寶平是一名律師,辦公室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離春熙路步行10分鐘路程。因家在一環(huán)路內,平時他都是步行回家。兩年半之前,他買了一輛車,多數時間都停在家里。只有外出辦事,才會回家開車。周末出游,他也會挑冷僻的地方,“要不,實在太堵!
成都市公安局在2005年曾經做過一次抽樣調查,那時成都車輛的平均車速為25公里/小時。但在接下來的五年內,下降速度越來越快,中心城區(qū)交通也越來越堵。目前,中心城區(qū)80%的主要路口已經處于交通飽和或者超飽和的狀態(tài)。
而在綿陽、內江、瀘州等城市,“堵車”兩字也早已成為市民們QQ簽名上和電話里常常提到的詞眼。
治堵,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三城治堵
在千篇一律的建筑包裝下,全國的城市越來越趨同,普遍缺乏長遠規(guī)劃,城市攤大餅式發(fā)展。行政區(qū)、商業(yè)區(qū)、工作區(qū)域高度集中。開發(fā)商力量遠超過了規(guī)劃力量,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樓盤出現(xiàn)在城市的周邊地帶,卻如“睡城”般寂靜。工作與生活區(qū)的剝離,不得不依賴交通工具,但是道路設計不科學,軌道交通發(fā)展過慢,公交網絡不合理等因素,讓人們將解決之道轉向了擁有自駕車。
但是,一場小雨、一場小雪,甚至一輛小車在路上拋錨了,都會引起整個城市交通路段的癱瘓。如何治堵,成了中國最大的公共民生難題之一。
在中國,北京、上海、成都是車輛保有量位居前三的城市,在堵與治的突圍當中,三地政府的思路各不相同。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公布了車牌以搖號方式無償分配的治堵新政,旋即引發(fā)搶購風潮。
“北京某寶馬4S店,一個客戶為了提現(xiàn)車,拿鑰匙把車給劃了:‘這車你們不要了吧,我拿走了!’結果一哥們上來二話不說,把車玻璃給砸了:‘看誰還跟我搶車!這車我要定了!’”
該微博經典語錄經多方驗證,略有演繹,絕非虛構。在經歷了中國車市最瘋狂、最荒誕、最不可思議的一夜后,北京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所有表面的瘋狂背后都有一個理性的邏輯,每一個小道消息被證實真實過后,喪失的都是對公權的信任。而每一次北京治堵政策的出臺,都會讓生活在這座巨大城市中的人們深深地憂慮:那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用盡之后,還如何面對它的擁堵問題。中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寫到:“我們過去憑證、票、本等等手段購物的歷史已經漸行漸遠,誰知今天由‘堵車’迫不得已生發(fā)出‘堵心’,讓百姓又一次領略了行政的力量!
上海以“拍賣”形式控制汽車上牌,實行16年后,法律依據始終模糊,黃牛操控價格,拍賣的資金去向成謎。拍賣催生了“全世界最貴的鐵皮”,也導致了外地車牌在上海的泛濫。但應承認,拍牌制度雖然沒有根本解決擁堵問題,但推遲了更多的小汽車在上海的使用,為公共交通建設贏得了時間。人們追問的,更多是拍賣方式的合法性,而不是它的效率性。
而在成都,2010年4月,因19名代表中大多數代表的反對,成都“搖號限車”治堵方案最終流產,在治堵問題上,成都民意走向左右了政策的制定。一名代表這樣發(fā)言:“現(xiàn)有的擁堵是現(xiàn)有的200多萬輛車造成的,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人都有車。我們本身已經給擁堵作了貢獻,怎么能讓后面的車來單獨承擔緩堵的責任和成本呢?此外,搖號的透明度如何解決?其中會不會出現(xiàn)權力尋租、縱容腐敗或產生黃牛?”有媒體這樣評論:在面對大都市病時,這個城市的政府展現(xiàn)了對民意真誠的尊重,這個城市的市民體現(xiàn)了公眾參與的熱忱和能力。這讓人深感安慰,公眾參與從來都是現(xiàn)代城市決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各地的治堵策略中,“治私不治公”的指向也是深為群眾詬病的一點。其實,公車數量的惡性膨脹、自恃“身份”而隨意打破交通規(guī)則行駛等,都加劇了城市之“堵”。對此,崔永元有段經典評論:“現(xiàn)在聽到的方案都是準備拿私車開刀,我反對,應該先向道路管理部門開刀,再向交通管理部門開刀,再向公交設計與實施部門開刀……還可以向特權車狠狠來一刀。好刀要用在刀刃上。”
新年開篇,已有地方政府注意到了“治公”在緩堵措施中的表率作用。廣東省長黃華華就表示,廣東治堵不會限牌,要先拿“公車”開刀。
路在何方
沒有兩個城市是一模一樣的,學習哪個經驗,規(guī)避哪種惡果,也許每個城市的選擇都會不同。但是,選擇一種更公開、更透明、更民主化的路徑逃離擁堵,卻是共同指向。
堵是中國城市的宿命,也許會有例外,但絕大多數逃不掉。原因無非那么幾條:車多了;路少了;公共交通不發(fā)達、管理水平低下;城市規(guī)劃不著調。
車多。中國從“七五”開始把汽車制造列為支柱產業(yè),全世界汽車制造廠商也紛紛捧場,結果就是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高度,以1800萬輛穩(wěn)居第一。200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只有200萬出頭,中國差不多又是用11年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guī)资陼r間走完的路,所以“堵”起來也必然是迅雷不及掩耳。
車多,自然就顯得路少。伴隨著城市中心開發(fā)完畢,偏遠的郊區(qū)成了新熱點。曾經的農田、工廠很快被大量的商業(yè)住宅區(qū)所取代。路當然也是要修的,但修路要占用土地儲備、花政府財政,哪有賣地搞房地產開發(fā)來錢快。結果就是,所有中國城市新區(qū)的住戶們總會面臨入住頭幾年的出行難。買房在郊區(qū),買車也扎堆,于是更堵了。
公共交通不夠發(fā)達、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原因之一。日本東京、美國紐約的機動車數量均超過800萬輛,比北京多得多,可是上下班時間堵車并不嚴重,絕大多數工薪階層不是乘地鐵就是乘巴士上下班。在發(fā)達國家,但凡在城市規(guī)模、人口密度、汽車保有量相近的情況下,交通似乎都比中國的城市清爽得多。
至于城市規(guī)劃,更是中國的城市之痛。換個領導,或者在任頭腦一熱,城市規(guī)劃就會變個樣。這些年的功能區(qū)扎堆就是一例,比如每個城市都搞CBD,恨不得把所有金融企業(yè)都集中到一起,結果,本來公共交通就跟不上,于是一到上下班時間更加堵成一片。這樣的堵,幾乎就是規(guī)劃出來的。
至于治堵之道,不外乎是從解決上述的幾個原因入手,什么搖號、拍賣,都是浮云。關鍵是,誰來做?何時做?(本刊綜合)
相關熱詞搜索:要在 多久 路上 我們還要在路上堵多久 還要在路上堵多久片尾曲 還會在路上堵多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