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武術教材建構模型及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武術教材是決定武術教學的核心要素。在系統(tǒng)查閱和分析學校武術教材及其研究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武術教材的研制方法論和教材理念的分析,提出武術教材建構理論和武術教材建構模型。
  關鍵詞:武術;教材;建構;模型
  中圖分類號:G80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6)11—1543—03
  教材的質量是制約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關鍵教學要素,本研究在系統(tǒng)查閱和分析建國以來中小學武術教材及其研究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武術教材的研制方法論和教材理念的分析,依據新世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學校武術教學目標;在對教材素材——武術文化進行系統(tǒng)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中小學武術教材的建構模型。為了驗證教材模型的教學效果,本研究還設計了小學的啟蒙教材,并在北師大實驗小學進行了教學實驗,驗證了不同類型教材的實際教學效果。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理論研究的對象:建國以來武術教材內容;武術教材研制方法論;作為武術教材素材的武術文化;試驗研究的對象:北京師范大學試驗小學三年級兩個班各32名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有關教育學論著、課程論著作、教學論著作、體育教學論著、武術理論著作和教材30余部;系統(tǒng)檢索了我國近代以來有關中小學武術教學和教材建設的學術刊物,綜合參考有關論文100余篇。查閱了大量的中國體育史、中國教育史和中國武術史的資料,搜集了建國以來所有大綱規(guī)定的武術教材文本和國內相關研究論文。從而掌握了大量的武術教材研究和建設的第一手資料。
  1.2.2調查研究法
  1.2.2.1問卷調查法針對中小學武術教學的實際,2001年10月對北京市近百所中小學的體育教師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充分了解一線體育教師對目前中小學武術教學現(xiàn)狀和教材改革的認識。試驗共發(fā)放問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問卷3份,有效問卷份61份,有效問卷為95.3%,在標出每位學生每項的得分后,將全部成績輸入計算機,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處理。
  1.2.2.2訪談法 2001年9月——2001年12月,先后對有關課程論專家、學校體育理論專家和部分武術教師,以及實習學校教師、實驗學校教師和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教師進行了數(shù)次規(guī)模不等的訪問調查和座談。
  1.2.2.3教育觀察法2002年4月——2002年5月,在本課題教材實驗階段對實驗學校的武術教學課程,采用了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對教材實驗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課上課下、教師在場和教師不在場等情況)實施了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tǒng)觀察。
  1.2.3實驗研究法通過對條件相當?shù)膬蓚班級采用不同教材進行教學,檢驗不同教材在學生對武術的認識(知)、上武術課的課堂表現(xiàn)(運動參與)(行)、進一步學習武術的意向(意)等方面有無差異及差異的情況。選取數(shù)量相同、條件基本相當?shù)男W三年級學生分為新教材試驗班、傳統(tǒng)教材對照班。教學時數(shù)相同,教學環(huán)境相當,同一教師,后測相同。第4次課結束時進行集中測量。
  
  2 結果與分析
  
  2.1原大綱教材內容分析 1961年武術納入教學大綱以來,基本采取了將競技武術簡化的方法,形成了以套路運動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以閉鎖式運動為特征的武術教材技術體系與模式。
  文革后歷次修訂體育教學大綱時,都提到要簡化教材內容和突出武術特色。然而,由于武術自身內容的豐富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每次教材改革都希望做出一個經典內容,以解決所有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而在有限教材空間內要解決處理諸如學生興趣和教材內容的關系,教材組織順序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教材典型性和適應性等關系確實是一項難度極大的工作。由于教學目的不明確,教材安排盲目性大,使得教材選編大都采用“拿來主義”,因此,就出現(xiàn)了教材套路動作技術繁、難,內容陳舊、重復,結構單一;內容之間無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和內在的邏輯關系。
  對在北師大體育與運動學院研究生班學習的來自北京市城鄉(xiāng)一百余所中小學的114名體育教師進行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普遍性的看法。
  
  盡管每次武術教材也是經過精心篩選和組織的。但過多的規(guī)范性動作和專項化的教學方法,加上教師素質和教學環(huán)境等其它因素,就出現(xiàn)了教師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學生學完、考完、忘完的“三完”的現(xiàn)象。未能充分發(fā)揮武術的鍛煉價值和教育功能。
  2.2武術教材設計理念和學校武術教學目標 處在世界文化交匯融合的時代,站在弘揚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顧社會發(fā)展和教育對武術的要求,以及武術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結合學校領域的特點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武術教材應該具備以下基本理念,即: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統(tǒng)一;豐富性與選擇性的統(tǒng)一;結構性與開放性的統(tǒng)一;典型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統(tǒng)一;實用性與健身性的統(tǒng)一;趣味性與健康性的統(tǒng)一;文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健康第一”、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課程理念,它要求我們必須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全新的課程理念重新審視武術教學的內容,武術課應通過武術技術的學習為主要載體,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武術鍛煉,進而達成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各領域的目標,并使各年齡段目標及其內容各有側重,為此需要重新設計建構全新的武術教材體系。
  通過對上述依據的全面考慮,可以確定一個學校武術教育的總體目標。即:1)參與武術運動,從中獲得積極和真實的運動體驗,培養(yǎng)武術鍛煉興趣,養(yǎng)成武術鍛煉習慣。2)通過武術鍛煉,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3)掌握一定武術運動技能和相關知識。4)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以及競爭、合作、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5)通過武術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自覺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新文化的意識。
  2.3學校武術教材建構模型 學校武術教材在方法論層面一直采用照搬、移植、簡化的方法,基本上是競技武術的壓縮版。尋找一個絕對的教材標準并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實屬困難。因此,我們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種選優(yōu)方法論。在此提出武術教材建構理論,目的是建立一個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學校武術教材模型,設計一種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技術體系,體現(xiàn)武術運動的形式結構,教材內容具有代表性并能舉一反三。這種方法借鑒了以結構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和后現(xiàn)代課程論的主要觀點,教材內容具有廣泛的可遷移性,教材自身具有更新機制。
  
  武術兼有功法運動、套路運動、格斗運動三種運動形式。對武術運動形式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變——重構”這樣一個程序進行加工、改造和重建。從各種武術運動形式中提取一些因素,如技術的因素;改變一些因素,如技術的難度;增加一些因素,如趣味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對這些素

相關熱詞搜索:建構 武術 模型 試驗 教材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serialtips.com
谁有黄色毛片黄色网站,天天操美女的逼干,美女131湿影院,完美伴侣电视剧